跨境合作
最佳实践 | 用HelpLook构建一体化企业知识中台
HelpLook是一款先进的AI知识库搭建系统,帮助企业零代码搭建知识库、帮助中心、FAQs、SOPs、产品文档、说明书和企业博客等内容,同时内置AI问答机器人和AI自助搜索服务,提供即时客户支持,帮您加速业务成长并强化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知识中台是内容与数据的双向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够让企业的内容说话,也能够倾听和分析数据。
你是否因寻找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库/中台和说明文档平台的合适工具而苦恼?HelpLook数字内容平台正是你的理想之选。该平台以其简洁且用户友好操作的设计,帮助企业轻松在各部门和组织间创建、管理数字内容,并带来流畅无缝的用户体验。特别是其强大的AI问答机器人和AI搜索功能,让企业的知识中台操作更加简易高效。
如何使用HelpLook搭建知识中台?
除了功能强大外,HelpLook还注重操作流程的简化与优化,用户体验友好且易上手,能够帮助用户快速上手并实现高效使用,促进组织内外部知识的知识分享。
< Part.01>// 创建知识库站点 //
进入后台,创建易于理解的产品说明书/手册/指南。
依次添加站点icon、站点logo和站点名称,选择站点语言和站点模板,点击“确定”,一个专属企业知识中台便创建成功了!
< Part.02>// 设置访问权限 //
如果想创建一个仅内部成员可见的知识中台,建议把访问权限设为密码访问、私有访问、授权登录和企业成员访问,确保内容安全。
如果企业有自己的授权系统,还可以直接使用HelpLook对接SSO单点登录,方便企业管理员工访问权限。
< Part.03>// 导入内容/创建文章 //
接下来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步,点击“导入内容”把已有的文件资料批量录入进来。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部门或者问题类型来创建不同的栏目,以方便员工查找和浏览相关知识。
*目前支持*.docx、markdown格式
*支持批量导入内容
内容创作团队也可以在这里创建文章,直接撰写和发布内容。HelpLook提供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兼容富文本与Markdown,提供基础文本操作和插入视频、附件、表格等高级功能。
如果您想更快速地创建内容,还可以直接选择HelpLook后台提供的多样化内容模板。
如何使用HelpLook搭建知识中台?
构建企业数字内容中台化管理体系,需全面考虑从元数据治理到终端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HelpLook数字内容体验云平台凭借其前沿的设计理念,打造了资源库、知识库、应用库三层架构体系。这一架构不仅实现了数字资源全生命周期的精细管理,同时借助OpenAI、文心一言、Azure、Claude等AI大模型,为下一代信息架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传元数据
通过知识库组织结构化内容
客户实际应用案例展示
HelpLook知识中台的核心功能
创建完站点文章后,就可以展示知识中台的内容。知识中台的核心在于为用户带来卓越的内容体验,这包括分享、阅读和反馈等多个环节。以下是HelpLook知识中台应具备的关键功能要素:
< Part.03>// 全文检索(自带AI搜索能力) //
HelpLook集成了Open AI 和文心一言大模型,具有强大的AI搜索功能,支持自动完成搜索、关键词提示和过滤器等高级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和员工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
已发布的文章会自动传给AI训练,您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和问题,HelpLook AI 将检索您的所有在线知识内容并在10秒钟内智能总结一个答案。
① 页面左侧展示的是基于Elasticsearch的关键词搜索结果。这种站内搜索方式基于关键词的匹配,能够快速找到与关键词相关的结果,精准定位内容。页面右侧的AI搜索则使用了文本向量搜索,文本向量搜索通过考虑单词和文档之间的语义关系,提供更准确和相关的搜索结果。
同时,您还可以配置AI问答机器人/服务台,集成到网站/APP/小程序等三方应用,或者直接分享链接使用。
② 搜索词自动高亮,提升识别度。
③ 灵活切换AI搜索,智能辅助查询。
④ 搜索框下展示热门搜索建议。
⑤ 支持分类法内精确搜索。
< Part.04>// 内容管理 //
将内容精心组织成逻辑清晰的结构,通过层次结构、分类、标签和目录等方式实现,确保了内容的条理性和可访问性。
① 创建与管理:轻松创建和管理文档,满足各种需求。
② 访问权限控制:灵活设置文档的访问权限,确保内容安全。
③ 编辑器支持:支持Markdown和WYSIWYG 编辑器,让技术文档和普通文档编辑更加便捷。
④ 自定义栏目名:允许用户自定义文档页面的栏目名。
⑤ SEO优化:自定义SEO标题、关键词和描述,提升搜索引擎排名。
⑥ URL自定义:允许用户自定义文章URL,增加内容可分享性。同时支持多语言站点的环境下,用户能够轻松切换到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语言版本。
⑦ 文章互动:启用文章评分和评论功能,促进用户参与和反馈。
前端体验设计
经过在HelpLook后台精心打造内容中台设计后,我们进一步聚焦于前端数字体验的升级。运用多样化的品牌页面布局和内容呈现方式,自定义整个网站门户,不仅强化了品牌形象,更为用户带来了卓越的浏览体验。
前端站点设计涵盖首页、列表、文章三大核心部分。首页设计注重页头(导航栏)、内容和页脚的平衡布局,导航栏和页脚采用通用设计,包含品牌LOGO、导航链接以及用户引导功能。内容部分则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内容的灵活分类和展示。
< Part.05>// 个性化首页设计 //
首页设计预览
导航栏和页脚区域被精心设计为统一的导航界面,它们不仅包含了品牌的LOGO,还整合了站内站外的导航链接,方便用户快速浏览和跳转至所需页面。同时,为了增强用户体验,这些区域还配备了用户引导按钮,如登录和预约等。
首页展示:
如果您有企业备案域名,也可以自定义知识库/中台域名。
< Part.06>// 主页设置 //
主页部分的设计可以添加具体模块设置,包括块级导览、按层级将文章分类等。
块状导航模板1
块状导航模板2
列表展示模板
产品路线图模板
< Part.07>// 文章详情设置 //
文章详情页面注重阅读体验,采用易读字体和合理的图文排版等,同时提供站内便捷搜索导航,也可切换AI搜索,方便用户快速浏览和定位信息。
文章详情
知识中台进阶能力
< Part.08>// 添加成员协作 //
HelpLook提供了协作功能,可以添加多个成员,设置不同的管理角色,一起创建和维护知识中台。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内容。
< Part.09>// 分析统计数据 //
HelpLook提供了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追踪和评估知识中台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热门文章、热门搜索词、流量来源等数据,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受到关注,哪些知识需要更新或补充,从而改进知识管理的效果。
HelpLook知识中台实际应用
HelpLook是一个全面的知识管理和协作平台,助力组织高效共享知识、协同工作、创新学习,并通过丰富功能促进员工成长,提升竞争力。同时,它还能帮助您轻松创建用户手册、SOP、分享教程、展示作品集,并构建全栈式网络数字门户。以下是HelpLook客户案例:
HelpLook客户XMP搭建搭建外部知识库
HelpLook客户GardePro搭建电子产品说明书
HelpLook不仅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知识中台工具,更是企业构建数字化品牌形象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得力助手。它的全方位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连接客户,简化内容管理流程,数据直观呈现,让企业专注于创造价值。选择HelpLook,为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加速。
【今日物流热搜榜】段永平再次买入拼多多;胖猫物流开启线路承包制;京东物流、花湖机场、丰翼物流无人机、美团外卖……
1) 两大巨头同步加仓拼多多,高瓴重仓近百亿元
5月15日,千亿私募高瓴和高毅旗下公司在同一天向美国SEC递交了截至一季度末的13F美股持仓报告。两大私募坚定看好拼多多,选择继续加仓拼多多,目前该股是两大私募的第一大重仓,尤其是高瓴重仓拼多多近百亿元。(来源:券商中国)
2) 段永平一季度增持阿里,再次买入拼多多
5月17日消息,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网注意到,段永平管理的投资账户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LC提交的最新13F文件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持有9只股票,数量跟2023年第四季度一样,其中8只股票继续持有,新增一只股票拼多多。此外,账户显示,段永平2024年第一季度还增持了阿里巴巴。(来源:新消费日报)
3) 找钢网旗下胖猫物流开启线路承包制
5月17日消息,找钢网旗下胖猫物流开启线路承包制,并与8家承运商伙伴合作签约。找钢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王常辉表示,胖猫物流的承运商只需要将精力放在服务上,如有任何腐败、不公平的事件发生,欢迎大家投诉。(来源:找钢视点)
4) 鄂州花湖机场名称正式变更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
5月15日,经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鄂州花湖机场名称正式变更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截至目前,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17条国际货运航线(连通19个航点)、48条国内货运航线、16条国内客运航线,初步构建起辐射欧洲、北美、中东、南亚、东南亚、东亚、非洲的航线网络布局。(来源:鄂州融媒)
5) 丰翼物流无人机在大湾区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运输单量突破1.2万票
5月17日消息,目前丰翼物流无人机在大湾区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起降800至2000架次,日均运输单量突破1.2万票。( 来源:同花顺iNews)
6) 京东物流宁德大件产地商务仓开仓
5月17日消息,京东物流宁德大件产地商务仓开仓,为当地健康家电、家居、出行等企业带来大件产品供应链解决方案。据悉,大件仓承接重量10至140kg、单件体积1.5立方米以内、最长边不超过2.3米的物品。(来源:JDL京东物流供应链)
7) 美团香港外卖KeeTa日单量峰值破10万
5月17日消息,据多个知情人士,美团香港外卖KeeTa日单量峰值已突破10万。今年第一季度,KeeTa在所有服务中的GMV市场份额约为27%,订单市场份额约为32%。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KeeTa的订单量在香港几家外卖平台中已经是最高,但GMV仅达到了和Foodpanda持平的水平,这是因为后者开放了百货类商家入驻,但目前KeeTa还仅限于餐饮品类。(来源:界面新闻)
8) 美团低价外卖“拼好饭”一季度日均单量近500万单
5月17日消息,美团外卖旗下新业务 “拼好饭” 今年一季度日均单量接近 500 万单,差不多是 2023 年四季度美团餐饮外卖日均订单量 5700 万单的 10%。接近美团的人士判断,拼好饭将变得更大,远期在外卖订单占比有望达到 20%。
美团从 2020 年开始试点拼好饭业务,最初定位为面向下沉市场的低价外卖产品,现已进入包括一二线城市在内的全国大多数市场。
拼好饭的思路是,平台介入供给环节,与商家协商价格,通过 “热门餐品推荐 + 拼单点餐 + 统一配送” 的方式,让用户、商家、骑手分别集中下单、出餐、配送,用 “拼” 的方式降低三方成本。(来源:晚点LatePost)
9) 通用机器人初创公司“逐际动力”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5月17日,通用机器人初创公司逐际动力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参与本轮投资,双方将共同推动以通用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的发展,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打造机器人产品,开拓可商业化落地的应用场景。
逐际动力是一家通用机器人公司,专注于先进软硬件的研发制造,产品包括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四轮足机器人、双足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落地应用聚焦在智能制造、工业巡检、物流配送、特种作业、家庭服务等B2B和B2C领域。(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10) 618前抖音淘天可实现互联互通
5月17日消息,2024天猫618将在5月20日晚8点现货开卖,淘宝朋友圈再添一员。日前,阿里妈妈生态内容营销中心旗下“淘宝星任务”与巨量星图启动深度合作,双方共同推出全链路内容营销线上解决方案“星立方计划”。通过这一计划,商家可以更直观、高效地进行“抖音种草、淘宝成交”的效果跟踪。(来源:36氪)
11) DHL快递增开深圳至辛辛那提直航货班
5月17日消息,近日,DHL快递增开了自深圳口岸至美国辛辛那提枢纽的洲际直航货班。该航线由DHL与汉莎货航合作成立的欧陆航空(AeroLogic)运营,由B777全货机执飞,目前每周1班。随着该航线的加密,华南地区美线周末快件的转运时间缩短1天。(来源:DHL快递Views)
12) 1-4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4110亿元,同比增长11.5%
5月17日消息,1-4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4110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356亿元,增长11.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9.2%、10.5%、9.8%。(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海跨境贸易便利化新规:优化跨境贸易金融服务
近日,上海发布《上海口岸2024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推出34项举措,并开展上海口岸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国际贸易领域营商环境改革。
《若干措施》要求,优化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推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符合数据安全的要求下,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数据分析业务、技术、数据资源优势,助力银行保险机构完善风控模型、优化审核效率、提升跨境贸易金融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要求,深化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建设。升级移动客户端服务,支持更多业务“掌上办理”,方便货主企业外贸业务随时查、便捷办;结合大数据和区块链,搭建外贸金融风控模型,提升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
以下为《若干措施》全文:
《上海口岸2024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根据海关总署《2024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措施》及《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任务要求,上海口岸定于2024年5月至8月开展本年度上海口岸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国际贸易领域营商环境改革。专项行动改革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提升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
1.进一步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上海口岸整体通关时间监测系统,加强相关单位系统、数据对接,逐步构建覆盖全环节全流程的通关时间监测体系。推动空运货栈、分拨仓库等公布作业环节和服务时间,鼓励提供7×24小时作业服务,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鼓励船公司或船代在船到港前开放换单。(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市交通委、上港集团、机场集团、东航物流)
2.进一步压缩检疫审批许可时长。持续压缩进口食品检疫审批许可的办理时长,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项目实行“即报即批”;对符合要求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审批实行“即报即审”。(上海海关)
3.进一步提升鲜活农产品通关效率。建立空运鲜活农产品通关“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实施7x24小时预约查验。(上海海关、市农业农村委)
4.深化区域通关便利化协作。健全长三角区域通关协调处置机制,持续推进“联动接卸”“离港确认”等监管模式,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在长三角地区布局内陆集装箱码头(ICT),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合作,提升上海港腹地服务能力。(市交通委、上海海关、上港集团)
5.加强海关技术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海关技术机构能级,合理调配检测资源,提升口岸送检和实验室检测效率。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实验室检测完成情况查询,提升检测环节透明度。(上海海关、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委)
6.优化海关预裁定管理。试点扩大预裁定申请人范围,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行境外出口商或生产商申请预裁定。(上海海关)
二、进一步促进外贸新动能产业贸易便利
7.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按照海关总署的统一安排,进一步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进一步推动扩大减免税“ERP联网申报+快速审核”模式应用范围,提高减免税办理时效。(上海海关)
8.优化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及特殊物品进出口手续。深化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试点,根据试点进程和企业需求对“白名单”实施动态调整,纳入“白名单”的物品进口无需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持续完善进出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上海海关凭联合监管机制综合评估意见,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办理通关手续。(市商务委、市科委、上海海关、市药品监管局)
9.探索开展科研设备、耗材跨境自由流动。对国外已上市但国内未注册的研发用医疗器械,准许企业在强化自主管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口,海关根据相关部门意见办理通关手续。(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市药品监管局)
10.有序推进汽车研发测试用废旧关键零部件进口试点工作。建立汽车研发测试用废旧关键零部件进口“试点清单”制度,定期发布试点企业和进口研发测试用产品清单,实现“试点清单”产品安全规范进口。(市商务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上海海关)
11.提升跨境电商支撑服务能力。全面推广跨境电商进口税款电子支付。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特殊监管区域包裹零售出口试点。鼓励企业扩大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探索推进跨境电商海运出口清单模式,充分释放新业态发展动能。(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各相关区政府)
12.支持加工贸易企业信息对接共享。鼓励企业参与“保税+ERP”监管改革,实现企业ERP(企业管理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与海关系统相对接,自动采集海关监管所需的企业生产经营等数据,海关监管顺势嵌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属地政府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并提供相关服务保障。(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各区商务主管部门)
13.推动加工贸易单耗改革试点。顺应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简化报核前申报单耗核批手续,根据加工贸易企业信用等级开展报核前申报单耗业务。根据海关总署的统一安排,改革现行单耗标准监管模式,取消单耗标准刚性管理要求,将单耗标准转化为单耗参数,实行单耗参数化管理。(上海海关)
14.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规则研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机构聚焦重点进出口产品,先行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研究和标准研制,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和数据质量要求。加大碳足迹管理场景建设,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物流环节一键算碳功能,引导鼓励企业率先开展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委)
15.支持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推动试点出口拼箱货物提前进入国际中转集拼仓库,逐步实现国际中转集拼多业态同场作业,进一步增强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枢纽功能。(市交通委、市商务委、上海海关、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港集团)
三、进一步支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融合发展
16.加大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及应对力度。深入推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统计调查,配合完善海关总署“国外技术壁垒交涉应对重点企业库”,发挥好关企联络员制度作用,提升企业应对主动性。(上海海关、市市场监管局)
17.优化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推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符合数据安全的要求下,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数据分析业务、技术、数据资源优势,助力银行保险机构完善风控模型、优化审核效率、提升跨境贸易金融服务质效。(市商务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18.持续推进中欧班列提质增量。鼓励中欧班列(上海号)运营企业完善境外物流网络,增加境外物流节点的联运、转运和集散能力,拓展回程货源,提高国际化运营竞争力。(铁路上海局集团、东方国际集团、东方丝路、市商务委)
四、进一步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9.推进相关证书电子化共享和联网核查。深入推进《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电子化工作,落实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开展原产地信息电子交换,提升企业享惠便利化水平。(上海海关)
20.探索开展远程监管。在属地查检、核查等业务领域探索移动远程监管应用。实施核查作业统筹叠加模式,对同一时期、同一被核查人的多个核查指令统筹实施,减少多次、重复下厂。(上海海关)
21.深入推进贸易单证无纸化。大力推广进口集装箱放货平台应用,鼓励船公司和港口企业等在更大范围开展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无纸化换单。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促进电子提单的流转和跨链协同,为企业降本增效。(市交通委、市商务委、中远海远集运、上港集团、亿通公司)
22.推进航空口岸货运智能化建设。加快航空口岸智能货站、进出口货物查验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航空口岸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各类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互通,促进航空物流全链条信息集成。(市商务委、市交通委、上海海关、机场集团、东航物流、亿通公司)
23.探索推进基于预录入数据的“一单两报”。在符合数据安全的要求下,根据海关总署的统一安排,探索开展与周边经济体基于预录入数据的“一单两报”试点。(市商务委)
24.深化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建设。升级移动客户端服务,支持更多业务“掌上办理”,方便货主企业外贸业务随时查、便捷办;结合大数据和区块链,搭建外贸金融风控模型,提升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建设边检许可报备管理模块,为进出口岸限定区域登轮人员、搭靠船舶核验及港区访客管理提供支撑。(市商务委、亿通公司、上海边检总站)
25.持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推动传统码头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更替。提升智能港口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提升洋山四期顺势机检业务量。推动新型港内智能转运车辆(AIV)测试应用,打造智慧港口示范运营标杆。(市交通委、上港集团)
五、进一步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
26.持续推进落实《清理规范海运口岸收费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收费目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加强进出口环节价格收费监督检查,畅通举报渠道,依法查处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未落实优惠减免政策等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
27.落实境内运费扣减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中欧跨境班列回程境内段运费及其相关费用,不计入进口货物完税价格。(上海海关、铁路上海局集团、东方国际集团、东方丝路)
28.进一步规范进出口各环节收费行为。引导口岸收费主体通过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及时公示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信息并动态更新,并拓展至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覆盖水运、空运、陆运等口岸,支持掌上APP查询,增强口岸收费透明度。(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上港集团、机场集团、铁路上海局集团、东方国际集团、东方丝路)
六、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得感满意度
29.健全国际贸易信息门户。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网通办”等平台,打造集成化的“国际贸易”信息门户,集成发布国际贸易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双多边贸易协定、特定关税优惠、服务贸易投资开放、知识产权、电子商务规则等规范文本,提供各类贸易流程办事指南等相关信息。(市商务委、上海海关)
30.深化第三方采信应用。持续优化采信规则,规范进出口检验检测机构业务行为,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进出口商品检验采信,扩大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采信范围。(上海海关)
31.加大高级认证企业培育和便利政策供给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进出口总值或者纳税总额较大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优质农产品出口企业、“专精特新”等企业的信用培育,支持更多诚信守法企业成为高级认证企业,实施降低检验检疫监管频次等AEO企业便利措施。落实《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本市海关高级认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化AEO业务赋能,为AEO企业提供更多金融、税务、物流等便利化措施,提高企业感受度。(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税务局、上港集团、机场集团)
32.进一步释放主动披露政策红利。进出口企业主动披露影响税款征收、影响出口退税、影响海关统计、影响海关监管秩序和加工贸易单耗不符以及违反检验检疫业务规定等部分程序性违规行为,危害后果轻微的,不予行政处罚;不符合不予行政处罚条件的,依法予以减轻、从轻处罚。海关部门增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动披露新通道,便利企业主动合规、守法自律。(上海海关)
33.健全完善政企沟通渠道。完善港口协商会议机制和空港协商会议机制,充分听取航运企业、货代、报关、货主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意见,为港口和机场贸易便利化政策、信息化建设等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参考。发挥贸促机构、行业商协会作用,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培训,做好外贸外资企业通关服务保障,共同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交通委、市商务委、上港集团、机场集团、上海港口协会)
34.完善贸易安全预警工作机制。加强贸易摩擦快速分类处置与专业精准指导,拓展合规法律服务覆盖面,优化贸易调整援助政策实施条件,健全公平贸易公共服务网络,强化对外经贸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
【新闻连连看】拿牌、上新、做公益,跨境收付款企业近期在“卷”什么
最近,各家跨境收付款企业均有一定的新动作,在此,移动支付网收集相关新闻,盘一盘大家都在“卷”哪些事。
连连数字与钉钉达成战略合作
5月15日,连连数字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钉钉(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钉钉”)在杭州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连连数字携手钉钉,强强互补,以连连财智作为首批应用上架到钉钉开放平台,共同为钉钉数百万跨境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费控、跨境采购、全球差旅出行场景的解决方案。同时,双方深度赋能TMC平台及企业,为其提供覆盖全球支付与金融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量身打造更加便捷、智能的差旅行业支付金融体验。同时,连连数字还会将其强大的一站式支付能力融入钉钉,双方将携手钉钉上的SaaS、ISV合作伙伴,共同挖掘和构建多样化的支付场景,助力企业高效运营。
双方此次合作还将共同探索对公支付账户场景,不断增强企业钱包能力,实现对公支付场景的进一步优化,打通境内外付款壁垒,并针对钉钉在大额收款、付款、企业管理等对公支付账户的底座场景共同探索研究,共创产品方案。
在AI应用场景方面,双方也将携手共建。借助钉钉强大的AI能力和工具,连连数字将实现内部各个场景的赋能增效。通过连连数字的AI能力,亦能够构建基于钉钉魔法棒的AI数字助理,这将大大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和工作效率。
PingPong上线泰国本地收款账户
近日,PingPong正式宣布已上线泰国本地收款账户。该账户支持泰国当地货币直接支付,外贸企业可以直接收取美元,无需担心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时,泰国本地清算网络的运用,使得资金能够实时到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
万里汇新增马来西亚本地币种收款
近日,万里汇上线马来西亚本地币种收款服务,针对本地新用户,万里汇推出了前10次转账0费用、新用户收款达到相应数额,进行5%返现。
Payoneer新增Afterpay“先买后付”模式
近日,Payoneer Checkout派安盈收单服务新增了Afterpay“先买后付”模式。使用派安盈收单的商户可以在独立站上为消费者多提供一个“先买后付”选择,消费者分4期支付,每两周支付一次。通过在6周内分期付款,消费者资金压力得以减轻,有助于推动购买转化率的提升。
XTransfer新获三张美国支付牌照
近日,XTransfer在美国三地获得三张支付牌照,三地分别为Delaware(特拉华州)、Florida(佛罗里达州)和Colorado(科罗拉多州)。据悉,XTransfer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继续扩大在美国以及其他关键市场的支付牌照覆盖范围,进一步为美国以及全球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
Airwallex空中云汇加速布局中东市场
近日,Airwallex空中云汇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ck Zhang表示,公司预计在6至12个月内获得阿联酋的支付牌照,沙特阿拉伯的支付牌照预计将在6至12个月内获得批准。
Jack Zhang透露,Airwallex空中云汇正在与多家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接洽,讨论融资事宜,包括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和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等,为中东业务扩张做好准备。“募集到的投资有助于持续推动空中云汇在中东扩张的大部分地区的业务增长。”他说道。
腾讯智汇鹅上线Shopify收款服务
近日,腾讯智汇鹅上线Shopify收款服务,更好服务跨境卖家多样化收款需求,腾讯智汇鹅支持的Shopify收单机构包括PayPal、Shopify Payments、Stripe等,同时支持美元港币、英镑、欧元等币种。
寻汇加入Mastercard 无价星球联盟
寻汇 SUNRATE 宣布加入Mastercard 无价星球联盟 ( Priceless Planet Coalition ) ,通过资助恢复 1 亿棵树以对抗气候变化。
据了解,Mastercard 于2020 年 1 月成立无价星球联盟,将企业、社区和消费者联合起来,采取集体协调一致的气候行动。通过集中资源,可以迅速将森林恢复工作和环境保护举措规模化。同时,联盟也将为寻汇 SUNRATE 等具有前瞻性思维的企业提供现有基础设施,使他们能够以轻松且经济高效的方式产生切实的影响。
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制度及相关法律责任
●进出口食品安全●
进口食品进口商
第一部分进口食品进口商
备案制度
(一)备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2.《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八条第二款 质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以下简称“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海关总署备案。食品进口商应当向其住所地海关备案。
(二)备案的经营食品种类
经营食品种类主要包括:肉类、蛋及制品类、水产及制品类 、中药材类、粮谷及制品类、油脂及油料类、饮料类、糖类、蔬菜及制品类、植物性调料类、干坚果类、其他植物源性食品类、罐头类乳制品类、蜂产品类、酒类、糕点饼干类、蜜饯类、卷烟类、茶叶类、调味品类、其他加工食品类、特殊食品类、燕窝产品类、境外远洋捕捞。
除上述所列经营食品种类之外的产品,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部分粮食品种、部分油籽类、水果、食用活动物等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三)办理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需要准备的材料
1.填制准确完备收货人备案申请表;
2.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
3.拟经营的食品种类、存放地点;
4.2年内曾从事食品进口、加工和销售的,应当提供相关说明(食品品种、数量)。
注:食品进口商办理备案时,应当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四)办理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的具体流程
登录“互联网+海关”一体化平台(http://online.customs.gov.cn)进入“企业管理和稽查”模块,选择“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 进入备案信息填写页面填写相关备案信息并提交,同时向工商注册登记地海关备案部门提供上述资料。备案申请资料齐全的,海关应当受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工作。
申请界面指引
(五)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信息变更
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内容(进口商名称、地址、电话等)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登录“互联网+海关”一体化平台(http://online.customs.gov.cn)通过“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系统”向所在地海关提交变更申请,由海关核实后,予以变更。
第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进口商应当承担的
法律责任
(一)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提供虚假材料,进口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予以处罚。
(二)不得进口《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一无三新”产品。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未提交所执行的标准并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或者进口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予以处罚。
(三)食品进口商应当建立并遵守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未建立并遵守食品、食品添加剂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境外出口商或者生产企业审核制度,予以处罚。
(四)食品进口商被责令召回后应当立即配合召回。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进口商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依照本法规定召回进口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予以处罚。
第三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规定食品进口商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食品进口商备案、变更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食品进口商备案内容发生变更,未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变更手续,情节严重的,海关处以警告。食品进口商在备案中提供虚假备案信息的,海关处1万元以下罚款。
(二)境内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合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核查。
根据《办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境内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不配合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核查工作,拒绝接受询问、提供材料,或者答复内容和提供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海关处以警告或者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进口预包装食品中文标签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根据《办法》第七十条规定,海关在进口预包装食品监管中,发现进口预包装食品未加贴中文标签或者中文标签不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进口商拒不按照海关要求实施销毁、退运或者技术处理的,海关处以警告或者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进口食品提离海关指定或者认可的场所应当经过海关允许。
根据《办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未经海关允许,将进口食品提离海关指定或者认可的场所的,海关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五)行政相对人如若违反《办法》规定涉及刑事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行政相对人可能触犯以下罪名: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逃避商检罪,妨害动植物检疫罪,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等。根据《办法》第七十三条规定,违反《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制度及相关法律责任
●进出口食品安全●
进口食品进口商
第一部分
进口食品进口商
备案制度
(一)备案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2.《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八条第二款 质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以下简称“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海关总署备案。食品进口商应当向其住所地海关备案。
(二)备案的经营食品种类
经营食品种类主要包括:肉类、蛋及制品类、水产及制品类 、中药材类、粮谷及制品类、油脂及油料类、饮料类、糖类、蔬菜及制品类、植物性调料类、干坚果类、其他植物源性食品类、罐头类乳制品类、蜂产品类、酒类、糕点饼干类、蜜饯类、卷烟类、茶叶类、调味品类、其他加工食品类、特殊食品类、燕窝产品类、境外远洋捕捞。
除上述所列经营食品种类之外的产品,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部分粮食品种、部分油籽类、水果、食用活动物等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三)办理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需要准备的材料
1.填制准确完备收货人备案申请表;
2.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
3.拟经营的食品种类、存放地点;
4.2年内曾从事食品进口、加工和销售的,应当提供相关说明(食品品种、数量)。
注:食品进口商办理备案时,应当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四)办理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的具体流程
登录“互联网+海关”一体化平台(http://online.customs.gov.cn)进入“企业管理和稽查”模块,选择“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 进入备案信息填写页面填写相关备案信息并提交,同时向工商注册登记地海关备案部门提供上述资料。备案申请资料齐全的,海关应当受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工作。
申请界面指引
(五)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信息变更
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内容(进口商名称、地址、电话等)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登录“互联网+海关”一体化平台通过“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系统”向所在地海关提交变更申请,由海关核实后,予以变更。
第二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
进口商应当承担的
法律责任
(一)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提供虚假材料,进口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予以处罚。
(二)不得进口《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一无三新”产品。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未提交所执行的标准并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或者进口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予以处罚。
(三)食品进口商应当建立并遵守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未建立并遵守食品、食品添加剂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境外出口商或者生产企业审核制度,予以处罚。
(四)食品进口商被责令召回后应当立即配合召回。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进口商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依照本法规定召回进口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予以处罚。
第三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规定食品进口商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食品进口商备案、变更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食品进口商备案内容发生变更,未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变更手续,情节严重的,海关处以警告。食品进口商在备案中提供虚假备案信息的,海关处1万元以下罚款。
(二)境内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合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核查。
根据《办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境内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不配合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核查工作,拒绝接受询问、提供材料,或者答复内容和提供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海关处以警告或者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进口预包装食品中文标签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根据《办法》第七十条规定,海关在进口预包装食品监管中,发现进口预包装食品未加贴中文标签或者中文标签不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进口商拒不按照海关要求实施销毁、退运或者技术处理的,海关处以警告或者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进口食品提离海关指定或者认可的场所应当经过海关允许。
根据《办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未经海关允许,将进口食品提离海关指定或者认可的场所的,海关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五)行政相对人如若违反《办法》规定涉及刑事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行政相对人可能触犯以下罪名: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逃避商检罪,妨害动植物检疫罪,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等。根据《办法》第七十三条规定,违反《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高效管理 | 一文教你如何实现HelpLook SSO单点登录
HelpLook是一款先进的AI知识库搭建系统,帮助企业零代码搭建知识库、帮助中心、FAQs、SOPs、产品文档、说明书和企业博客等内容,同时内置AI问答机器人和AI自助搜索服务,提供即时客户支持,帮您加速业务成长并强化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内部应用的多样化给员工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如何保障登录过程的安全性,也成为了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HelpLook支持对接企业自有的SSO单点登录系统,支持企业用户使用企业自有的账号体系进行登陆查阅知识库。
HelpLook SSO单点登录核心优势
0费用:HelpLook 提供免费的SSO单点登录接口,企业无需额外缴费即可使用,减少成本开支。
便捷性:通过SSO,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即可之间登录HelpLook后台,无需重复输入账号密码,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简化了帐户管理流程。
易管理:当需要管理离职员工权限时,通过SSO可以直接在组织架构中同步调整,轻松确保只有授权员工才能访问敏感数据。管理员可以轻松管理用户的访问权限,对于离职员工,也可以快速撤销其所有应用程序的访问权,保障企业数据不外泄。
安全性:除了方便的权限管理,HelpLook SSO还采用了TLS加密技术和高级数据隔离,为用户的数据传输提供了一层额外的安全保护。无论是知识库文档,还是企业内部的敏感信息,HelpLook SSO都能为这些宝贵资产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护航。
兼容性:HelpLook SSO 支持与多种企业常用的应用和服务进行集成,无论是云服务还是本地部署的应用,都能无缝对接。这种兼容性使企业可以将企业内常用的各类软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确保企业只使用一个授权系统,就可以将不同平台间的数据和功能流畅衔接,减少后端的维护工作。
便捷对接HelpLook SSO接口
当企业用户第一次尝试访问HelpLook时,HelpLook SSO会引导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一旦验证通过,用户就可以在无需重新登录的情况下,访问其他所有授权的服务。
Step 1
在“设置” → “站点设置” → “访问权限”,选择“授权登录”,点击“设置”,填写配置信息:
具体配置信息参考官网帮助中心。
Step 2
填写完以上信息登录界面便会出现SSO单点登录。
作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桥梁的HelpLook SSO单点登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后端的维护工作,更通过多级安全保障,为数据安全添加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企业内部系统与SaaS差异反思
随着各类SaaS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企业内部系统在功能上和易用性上越难越与同类的SaaS产品相抗衡;在做企业内部系统一年时间后,我对于企业内部系统和SaaS产品的差异一直在反思整理,下面是一些想法和总结。
一、什么是SaaS
1. SaaS的定义
SaaS全称Software-as-a-Service,即SaaS提供的是服务,客户在有某种明确需求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取SaaS平台提供的服务。
与企业内部系统相比就类似于面包店与面包机的差别,SaaS服务商就类似于面包店,当企业需要买面包时将面包卖给企业;而企业内部系统就像是面包机,无论企业是否使用占用一定资源,当企业需要特别口味的面包时,可以用面包机自己制作。
2. SaaS发展路线
市场上的SaaS产品在发展之初就分为两类:
以数据为重;
以工具为重,在之后的发展中相互渗透。
一般在发展之初就以数据为重的SaaS服务商本身就是互联网大鳄,自身拥有很多资源,在这里就不谈论这类SaaS产品和服务商的发展路径,仅谈论第二类以工具为重的SaaS产品发展路径。
1)垂直场景阶段:在这个阶段SaaS产品着重于核心使用场景,不断增加功能,满足某一具体业务的使用。
2)相关场景扩展阶段:这一阶段的SaaS服务商将基于之前的SaaS产品做横向扩展或纵向扩展,比如说之前做H5线上编辑的SaaS服务商扩展做线上问卷业务,或者做项目管理软件的服务商扩展到协同办公、文件管理。
3)行业解决方案阶段:此时SaaS服务不再仅针对一个或几个核心场景、环节,更多是提供行业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有两种表现:找场景、建平台。
找场景:在SaaS规划之初就以数据为核心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数据,现阶段更多的是需要将之前累积的数据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
建平台:之前都是以服务于某项具体功能的工具类产品为主,以工具类产品向上整合为平台。
4)再创新阶段:此时SaaS服务商可以选择开放平台建立平台生态,或者定位新方向发展新的业务。
3. SaaS的优势
SaaS服务方式类似于租用的方式,在需要时租用功能、渠道、资源,是一种创新性的软件应用模式,总结了以下我认为的SaaS服务对于企业的优势:
成本低:客户只需租用服务,比起传统的软件销售模式,不需要部署在本地服务器上,也不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尤其对小企业来说更是能降低成本。
使用方便:很多SaaS产品客户无需安装客户端就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并且支持多种设备,尤其是很多SaaS产品在不同设备上的数据同步做的非常优秀;而且会相对有序的更新,优化使用流程丰富功能。
降低技术门槛:类似于凡科这类的SaaS服务商能够通过提供低门槛的解决方案,使得小型企业也有能力去实现信息化管理。
这三点是SaaS最基本的优势,除此以外,一些善于利用数据的SaaS公司还能为企业提供行业、业务指导。
二、为什么企业依旧选择自己搭建系统
虽然SaaS有很多优点,但大型企业依旧会选择自己搭建系统或者购买软件本地部署,主要考虑以下原因:
数据安全:SaaS产品的数据是存储到SaaS公司的服务器上的,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存在第三方数据泄露的风险,而且SaaS公司也能够通过企业数据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因此许多大型企业选择自己开发系统、外包团队开发然后接手开发维护,或则购买软件本地化部署。
业务特殊:现在市场上没有相关产品,或者企业内部对于业务有特殊的流程或需求,尤其是一些流程和规范是在企业发展中形成的难以变动;现有的SaaS产品难以适用于这类流程,所以企业需要针对性开发。
精细化管理:大型企业内部管理在组织架构、权限设置、审批流程上的管理更加精细,需要做到规范化管理和权限分明;而许多SaaS系统现阶段虽然在业务功能上满足需求,但在管理上还未达到企业需要的精细化程度。
数据整合的需求:尤其是线上、线下都有所涉及的企业,不仅需要将线上不同平台的数据进行整合,还需要将线下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
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会有不同的重点考量,但数据安全基本上是最为主要的考量方面,而精细化管理、数据整合会随着SaaS服务的完善能够逐渐得到满足。
三、在实际操作中的差异
在我做企业内部系统调研时发现,在同类产品、功能上,SaaS产品和企业内部系统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因为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导致,而有一些则为SaaS模式表现出来的特性。
1. 目标差异
企业内部系统和SaaS产品服务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营收等等;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对SaaS产品的要求是增加营收>降低成本>其他,需要在使用SaaS产品后在1-3个月或1-3场活动内就看到实际效果。
越是能直接增加营收的SaaS产品,越是能够让企业买单。
而企业内部系统很多都不会直接帮助企业增加营收降低成本,更多的是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或者说帮助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重点在于流程规范、权责明确。
2. 客户差异
企业内部系统的目标客户只有本企业,主要关注企业内部需求,尤其是内部特殊流程的需要;其目标用户明确、使用场景清晰、流程比较明朗,为本企业量身打造。
在操作中常常出现以下的情况:
为专人开发:一些功能、流程的设计是为某人(企业高层)开发的,这些功能基本上涉及到重要数据和流程,使用的人很少但无法拒绝,保密性要求很高。
为专岗开发:某些岗位为本企业内特殊岗位,行业内其他企业没有这些特殊岗位,一般会涉及到企业特殊流程或涉及到企业发展遗留问题。
为某一部门开发:这种一般情况为同类SaaS产品无法满足企业在功能上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也可能是数据标签、分类上与企业内部标准不一致。
SaaS产品关注的目标客户是一群具有相似特点的企业或某个行业,并非关注于某一个企业,更多的是考虑共同痛点和流程,在产品体现上呈现以下特征:
优先考虑功能、业务覆盖面:SaaS产品的用户是一群具有相似需求的企业,在产品功能上优先考虑能够为多少企业解决问题,能够为多少客户创造价值。
优先考虑业务本身流程,再考虑企业内部流程:对于很多服务于具体功能的SaaS产品,除非本身业务就与管理直接相关,否则一般优先考虑业务本身流程,之后再考虑组织架构、权限设计、审批流程。
考虑客户价值:某些个性化功能虽然并不是行业痛点也覆盖面很小,但提出需求的企业本身具有巨大价值,能够帮助产品推广,优先考虑。
3. 业务差异
在同一业务流程中,企业内部系统和SaaS产品在主要功能流程上是相似的;但在业务流程上,企业内部系统更多关注于业务本身在企业中的流程,而企业使用SaaS产品除了本身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SaaS产品的限制需求。
4. SaaS产品强调复用
SaaS产品为了实现功能、流程上的复用性,所以在业务流程中的设计不乏存在为了实现功能复用的流程。
比如做一个短信推广系统,企业内部短信推广系统和SaaS系统的业务流程对比如下: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短信内容本身能不能符合企业需求,所以审核流程更加注重内容本身。
而SaaS产品的流程中增加了对于短信签名使用的公司名称是否合法的审核,这一部分很明显是为了能够允许多个企业使用而添加的流程,实际上与短信业务本身无关。
5. 企业内部系统强调管控
企业内部系统在设计之初就会明确岗位之间的职责,组织、权限、审批流程会前置设计,在一些业务流程上会呈现出强控制性。
拿之前我负责的企业内部H5编辑系统(供总部、销售公司、门店使用),素材库和凡科微传单相比——素材库的模板编辑板块可以设置元件是否允许修改、页面顺序是否允许置换,只能在总部模板制作人员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修改。
但在凡科微传单的模板编辑中没有相关设计,用户使用模板时就如同使用PPT模板一样,能够随意修改。
6. 功能迭代差异
在功能迭代上,企业内部系统在迭代之初不急于增加直接的业务功能更多的侧重于完善权限、审批等管理功能。
因为当产品权限、审批以及基本功能能用后,企业内部系统就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使用;在使用中根据反馈进行功能迭代,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实在难以满足需求业务人员都不会反馈问题,这也导致企业内部系统优化动力不足。
而SaaS产品在产品迭代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增加业务功能,在业务功能大致完善后再去增加完善管理功能,而且在功能迭代时也会着重考虑产品的易用性。
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决定是否购买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是功能是否满足需要再考虑能否满足管理需求。
四、总结
总体来说,企业内部系统和SaaS产品在项目之初就带有不同的色彩,企业内部系统很多时候是滞后开发的,在产品规划时基本市场上会有类似功能的SaaS产品;虽然完成的业务功能类似但实际在倾向上有所不同,企业内部系统倾向于管理上的需要而SaaS更多倾向于业务功能上的满足。
虽然企业内部系统在功能上和易用性上越难越与同类的SaaS产品相抗衡,但以后SaaS会不会取代企业内部系统?
我认为不会,因为功能、易用性或许也不是企业内部系统最为核心的价值。
业务研究:虚假贸易“十不准”规定出台后的业务建议
贸易作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背离商业实质的虚假贸易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金融市场,而且极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为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不断加强对虚假贸易的治理力度,在2023年10月13日国资委印发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业务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为便于理解,本文件以下简称“十不准”规定),明确提出了贸易业务的“十不准”,要求各中央企业要严格按照“十不准”要求梳理集团全部贸易业务,规范贸易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坚决清理退出各种类型的虚假贸易。本文将对“十不准”规定进行详细解读以及对相关企业业务提出相应的建议。
虚假贸易的管理脉络
(一)“十不准”规定不是虚假贸易管控的第一个文件
在梳理虚假贸易的管理脉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国资委对于中央企业的考核规定,现行有效的考核依据包括《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等,根据前述规定文件,经营增长及与之对应的企业产值是绩效评价的因素之一,客观地说,提升企业产值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要求,因此,在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及经营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虚假贸易的发生便有迹可循,因为通过虚假贸易业务确实可以快速“做大”收入规模,而且形式上往往亦有“利益”回报,但虚假贸易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早在“十不准”规定之前,国资委在系列文件中均明确严禁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该等文件及内容包括:
(1)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大宗商品经营业务风险防范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国资厅发评价〔2013〕31号)中明确“严控融资性贸易业务,严禁开展无商品实物无货权流转或原地转库的融资性业务。”;
(2)在《关于做好2015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管理及报表编制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5〕155号)中明确“二是规范收入确认和成本结转,不得跨期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费用,严禁通过虚构交易、循环交易等方式人为做大经营规模,对无交易实质的“空转”贸易以及变相融资行为不得按照贸易业务确认收入。”;
(3)在《关于进一步排查中央企业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的通知》(国资财管〔2017〕652 号)中明确“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业务为名,实为出借资金、无商业实质的违规业务。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定的隐蔽性,主要特征有:一是虚构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交易环节;二是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均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或上下游之间存在特定利益关系;三是贸易标的由对方实质控制;四是直接提供资金或通过结算票据、办理保理、增信支持等方式变相提供资金。.....严禁开展“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空转'"走单’类贸易业务,虽没有融资性质,但缺乏实物流或现金流,已完全脱离贸易实质,属于虚假贸易业务。”;
(4)在《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37号)中明确“购销管理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违反规定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或“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违反规定提供赊销信用、资质、担保或预付款项,利用业务预付或物资交易等方式变相融资或投资。”;
(5)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1〕18号)中明确“严控低毛利贸易、金融衍生、PPP等高风险业务,严禁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管住生产经营重大风险点。”;
(6)在《关于做好2021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管理及报表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资发财评〔2021〕97号)中明确“认真排查资金管控风险,高度关注信托产品、金融衍生品、理财产品等高风险投资业务持续关注PPP、融资+工程总承包等业务风险全面清理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风险业务”;
(7)在《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国资厅发监责〔2023〕10号)中明确“紧盯屡禁不止“牛皮癣”问题。对国资委三令五申严禁的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虚假业务问题“零容忍”,一经发现即由集团公司或上级企业提级查办,涉及二级子企业或年内全集团累计发现3件上述同类问题的,应当报告国资委,由国资委提级查办”。
(二)“十不准”规定的下发背景和目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审计委员会工作部署,2022年8月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全面开展中央企业虚假贸易专项整治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实践中仍有部分企业对虚假贸易问题重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因此为进一步规范贸易业务管理,坚决根治虚假贸易顽疾,国资委于2023年10月印发了《通知》,提出了中央企业开展贸易业务中的“十不准”要求,具体内容见附图1。
虚假贸易的认定
理解“十不准”规定的核心是理解“虚假贸易”,“十不准”规定可以理解为是在虚假贸易管控中所遇到的情形总结,是场景式的细节总结,因此,要准确理解“十不准”规定,首先应当从宏观上和整体上认识“虚假贸易”,才不至于陷入具体细节的误读。
(一)虚假贸易的界定
根据“十不准”规定,虚假贸易从字面上理解,是以贸易业务为名,实为出借资金、无商业实质的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循环等没有融资性质、缺乏实物流或资金流、已完全脱离贸易实质的各类贸易。
虚假贸易的认定标准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只要公司所从事的贸易是符合商业实质的业务,即便业务的若干特征与“十不准”规定的内容一致,亦不违反“十不准”的规定,相反,如果公司所从事的是虚假贸易,即便没有任何内容违反“十不准”规定的条款,亦构成“虚假贸易”,是禁止情形。
(二)虚假贸易的常见形式
虚假贸易常见形式为“融资性贸易”、“空转”及“走单”等。
2023年3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融资性贸易的具体界定标准是什么?”的答复,即根据《关于进一步排查中央企业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的通知》(国资财管〔2017〕652号)规定,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业务为名,实为出借资金、无商业实质的违规业务。融资性贸易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主要特征有:一是虚构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交易环节;二是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均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或上下游之间存在特定利益关系;三是贸易标的由对方实质控制;四是直接提供资金或通过结算票据、办理保理、增信支持等方式变相提供资金。
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1]来理解融资性贸易的危害。2017年3月以来,深圳易道先后与甲公司、乙公司通过“过流水”、“直供”、“代采”等形式开展手机贸易,实质是深圳易道与甲公司、乙公司之间的融资性贸易,深圳易道向乙公司支付年化8%-9%的利息,向甲公司支付年化12%的利息,将融资款用于自身及关联控制公司进行手机等贸易。2018年以来,深圳易道通过签订贸易合同,安排甲公司及甲公司直接控制的公司从深圳易道或者深圳易道指定的上游公司采购手机,再安排乙公司从甲公司等处采购手机,赊销给深圳易道或深圳易道实际控制的下游公司。在深圳易道设计的这种贸易模式下,甲公司出借给深圳易道的资金,深圳易道通过乙公司向甲公司还款;而乙公司出借给深圳易道的资金,则需通过甲公司的通道进行流转。该贸易模式的变化,使交易活动过程中所采购的手机实际上由深圳易道全程控制,最终形成封闭循环的转圈贸易,加剧了乙公司、甲公司融资给深圳易道的资金安全风险。2018年8月底,李某、王某、徐某和被告人肖某等人明知深圳易道经营状况恶化,手机贸易严重亏损,没有偿还甲公司、乙公司融资款及资金利息的实际履约能力。经多次合谋后,在李某的帮助下,深圳易道以“借新还旧”、单笔资金多次循环等方式虚构履约还款能力,并在出现逾期付款时假冒乙公司名义与甲公司签订补充协议予以搪塞,以及先部分履行合同等方法,诱骗甲公司、乙公司继续签订、履行合同,骗取甲公司及乙公司等公司资金。经审计,截止2019年10月31日,深圳易道及其下游公司共骗取甲公司、甲公司关联公司及乙公司5.8176563717亿元。
“空转”“走单”业务是指贸易行为缺乏真实性和实质性,加入交易环节不具有商业理由,通过反复交易、循环周转等方式虚构贸易行为进行套利,本质是虚假贸易。企业开展这类交易的目的可能是扩大收入规模、完成业绩指标或其他诉求。我们通过一则案例[2]来进一步理解该种虚假贸易形式。A公司系S市某国有控股企业,其中B国有公司出资70%,丙控制的C公司出资30%。甲、乙经B国有公司委派至A公司分别担任董事长、财务总监,丙被A公司董事会聘任为总经理。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甲、乙、丙等人在A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为完成上级考核指标,以采购饲料、原料等名义,通过直接与丙控制的多家公司签订无实际货物交付的“空转”贸易合同等方式,虚假做大经营规模,并将A公司向银行信贷(即信用贷款,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的资金提供给丙控制的公司使用,从中赚取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两个点的“利润”,即丙控制的公司使用该资金的费用,以使A公司账面上有利润。后丙控制的公司资金断链出现回款慢、不回款等情况,甲、乙、丙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止经济损失进一步扩大,而是继续开展“空转”贸易,将大量资金提供给丙控制的公司使用,最终造成A公司2.7亿余元的银行贷款无法归还,本案例中,不仅虚假贸易导致了公司损失,甲、乙、丙三人亦涉嫌构成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
“十不准”规定的内容解读及业务建议
(一)一般央企及子公司的视角
主业管理自国资委于2004年11月29日发布《关于公布中央企业主业(第一批)的通知》以来,一直是央企管理的抓手,国资委陆续公布及调整了中央企业的主业,并根据主业管理思路整合中央企业,最新央企名录见附图2 [3]。具体到“十不准”规定,对于主业不包括贸易的一般央企及其子公司而言,应在下列方面重点遵守“十不准”规定:
第一,杜绝开展任何形式的虚假贸易。
本条业务建议对应“十不准”的整体规定以及规定中的“不准开展任何形式的融资性贸易”和“不准开展无商业实质的循环贸易”。如上文所述,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空转、走单)是虚假贸易的常见形式,应坚决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融资性贸易的表现形式不仅包括合同条款,如存在垫资、融资、借款本金、借款利息等借款合同常见表述,亦包括结算路径,如通过结算票据、办理保理、增信支持等变相提供资金。循环贸易虽然有闭合的货物流转回路,但货物仅在固定的若干家企业内部循环,以达到做大规模的目的,相应货物流转并未产生价值,并且具体到流转的企业,虽然有账面利润但实际形成了潜亏。
第二,谨慎开展贸易业务。
本条业务建议首先对应“十不准”规定中的一不准开展背离主业的贸易业务和二不准参与特定利益关系企业间开展的无商业目的的贸易业务,具体来说,中央企业不应当开展为赚取购销差价从事的“两头在外”的商品买卖活动这类贸易,在主业范围不包括贸易的中央企业不得开展任何贸易业务的原则上,可谨慎开展两类贸易业务:(一)是围绕生产开展的采购、销售以及子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业务;(二)是关系国家能源、资源、粮食、国防及产业链安全以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定贸易业务经集团董事会批准后可保留,其他企业应在1年内退出贸易业务。该条明确规定需要去除国企央企背离主业的贸易业务,能更好的让国企央企集中精力从事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如中央企业及子公司拟开展贸易业务,应参照第二部分进行管理优化。
(二)主业包括贸易及央企贸易子公司的视角
第一,主业贸易亦有主业限制。
对于主业范围包括贸易的中央企业,亦不得为单纯做大规模而开展贸易业务,其开展贸易需严格按照核定的贸易品种或围绕与主业相关的产品开展贸易业务,其他贸易业务坚决退出。针对贸易子企业,直属中央企业应明确其允许开展的贸易业务种类、结算方式、货物流转方式等事项,并定期开展专项核查。根据“十不准”规定,中央企业不得对子企业考核收入类规模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除外)。
第二,谨慎开展非标仓单交易。
仓单具备金融产品的属性,分为标准仓单和非标仓单。标准仓单主要指的是三大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仓单。是由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或厂库按签约交易所规定格式制定,经交易所注册,可以在本交易所交易或冲抵保证金的一种标准化的商品提货凭证,标准仓单所对应的商品只能是期货交易所上市的特定合约品种,质量、品牌需符合期货标准合约要求。而非标仓单是指未经交易所注册的仓单。它是由仓储企业签发给存货人或货物所有权人的记载仓储物提货权的物权凭证。标准仓单交易要参照金融衍生品业务进行管理,强化业务审批和准入审查,严格控制规模,严控恶意炒作和投机行为。非标仓单交易虽“三流”齐备,但企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掌握货权,存在较高风险,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开展非标仓单交易,确有特殊理由的要报集团审批。
第三,加强贸易的环节管理。
首先,贸易链条应合理,不应在贸易业务中人为增加不必要的交易环节。“十不准”规定中列举了在上下游企业均为集团子企业的情况下人为引入外部企业参与集团内部贸易业务,或通过伪造上下游交易对手信息等为外部企业提供赚取通道费或资金占用费的便利的情形。
其次,贸易管理应当衔接公司的合同管理,企业应当从合同签约、交付、结算等全部环节对贸易过程进行管理,不应开展对交易标的没有控制权的空转、走单等贸易业务或有悖于交易常识的异常贸易业务。“十不准”规定的管理不当情形包括:(1)货物流、票据流和资金流“三流”不齐备的贸易业务;(2)不参与货物收、发环节,无法提供运输单据、仓储单据等物流环节单据、验收单据或贸易环节中其他的外部单据,仅能提供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自制的发货单或收货单,不关注货物存储状态,长期不进行实地盘点、对账,仅以存储场地提供的库存证明作为货物存在依据等无法有效判断交易标的真实存在的贸易业务;(3)销售或采购单价明显偏离市场平均水平的贸易业务;(4)上下游合同条款高度一致、签订日期相同或相近且差价率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贸易业务。
第四,准确执行贸易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代理贸易收入,具体来说,主要是全额确认收入和净额确认收入的会计处理区分,即对《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 (财会[2017] 22 号)第三十四条关于代理交易收入确认的理解,“十不准”规定特别提出了注意下列情况的委托加工业务、代理业务是否采用净额法核算:
1.新能源总包业务中,合同明确规定或交易实质表明,相关设备供应商由业主指定,价格也由业主指定,承包方不承担设备质量和价格等风险。
2.总承包方在设备购销环节价格平进平出,即零毛利或微利。
3.针对联营体业务,双方共同开发,联合体协议明确约定了各方合同份额,交易对价或分割价格,各方对自己工作内容负责,风险各自承担,如前期开发费用、实施中共同费用、保函或保证金、垫资都按各自份额分摊。
4.甲供材料。
5.贸易业务中,上下游为关联方,我方在其中提供资金角色,不实际对货物进行控制。
实际贸易业务中,中央企业应当综合考虑与代理贸易业务相关的风险转移、价格确定等事实和情况,按照谨慎原则以净额法确认代理贸易业务收入,防止虚假做大规模。
第五,建立包括贸易业务管理在内的合规体制。
内控机制是企业管理的保护线,开展贸易业务的中央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贸易业务内控体系,明确集团分管贸易业务的负责人和部门,严格控制贸易子企业数量,对相同或相似的贸易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贸易业务内控机制的建立是央企合规管理中的一个独特视角,应当按照合规管理的整体要求进行安排,即充分认识贸易业务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深刻汲取其他企业及公司内部历史风险事件的沉痛教训,树牢依法合规理念,筑牢合规经营防线。
小结
虚假贸易管控历来是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规模增长的关注重点,《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业务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十不准”规定)是虚假贸易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果总结,各中央企业及子公司应当站在整体和宏观的角度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理解“十不准”的具体情形,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虚假贸易的危害,杜绝虚假贸易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符合主业的贸易业务亦不应束手束脚,企业应当着力于贸易的全环节管理,以合规建设作为安全底线。
附图2
国资委网站2023年11月23日发布的央企名录。
注释
[1] 案例来源 (2021)苏0991刑初136号肖建春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刑事一审刑事判决书。
[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https://www.ccdi.gov.cn/hdjln/ywtt/202309/t20230913_293225.html
[3] 数据来源于国资委官网
http://www.sasac.gov.cn/n2588045/n27271785/n27271807/index.html
启承访学:存量市场下,日本消费如何推陈出新创造增长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正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给消费产业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本次日本食品产业深度行之前,我们针对伙伴企业们希望在访学中学习到的内容进行了前置调研。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也代表了广大消费创业者的普遍焦虑:“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内外部经营挑战,新周期下结构性增长的机会在哪里?”。
启承认为,即使在当下的内外部环境下,消费产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消费者对于高质量、好价格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那些能够适应变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过往日本消费产业“失去的三十年”期间,在零售管理和产品研发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从零售管理的角度,日本在经济衰退期仍然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消费企业,比如全球知名的7-11连锁便利店、唐吉诃德折扣店、“日本版宜家”Nitori,社区水产专卖连锁店角上鱼类、肉类杀手业态Lopia,还有通过选品将单店销售效率拉到极致的食品超市Ozeki,以及通过独特定位获得巨大成功的连锁便利店Seico Mart。
虽然它们提供的解法各不相同,但是无疑都经过了长周期的验证,成为了每一个垂直类目的标杆。
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日本企业对产品的“匠人精神”一直被大家学习和推崇;他们的产品不仅好吃而且好看,从包装、形态、质感以及性价比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一定要买的理由”。
这一切是如何做到呢?这背后不仅要求产品开发者有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观,更有一套非常科学且详尽的产品开发、商品组合和供应链管理的方法论,非常值得中国消费创业者学回来,因地制宜去融合到自身的企业管理中,最终为中国消费者创造出高质价比的产品。
本篇,我们把访学中邀请到的四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内容进行了提炼汇总,分享给希望一同学习进步的消费产业同行人。
大家可以了解到零售业态、零售运营、产品开发、产品营销四个消费领域非常普适且重要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启发和解法。
能率协会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咨询公司,实施的咨询项目覆盖日本过半的上市公司,一直在给日本社会各行各业普及“提效”的方法论。
能率协会的分享主要围绕“零售供应链”的变化展开。资深咨询师藤卷克己老师,为启承访学团讲述了零售供应链竞争力的三个关键点,即52周MD带来的门店商品吸引力,制造与售卖相结合带来的供应链高效化,以及自有品牌零售实现的差异化商品和性价比。
1、零售业态趋势和52周MD
(MD,Merchandise Development)
日本零售业态有向着中小型店铺增多发展的趋势。正在崛起的中小型店主要定位是社区店,卖场面积300~400㎡,主打“快、省、好、多、刺(刺激)”。其中刺激,即天天低价格。
但低价的商品如果总是相同,消费者会感到厌倦,很难有回头客。因此门店通过每周开展惊喜活动(MD)吸引客源来到店里,让消费者短时间内买到心仪产品。
52周MD即制定每周计划来变更产品线,公司制定每周企划,并通过执行快速验证计划是否准确,基于原计划做调整,并反馈到下一周的计划中,不断改善。
通过52周MD来平衡促销与高附加价值产品,提供满足顾客期待的产品:日本消费者在一星期内会去4.8次超市进行消费,门店希望能够提供“满足顾客期待”的产品,吸引顾客在这“4.8次”全部来到自己的门店。
但吸引的前提不能完全是“促销”,否则毛利率将下降,更多需考虑提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菜单套装(冬天消费者会吃火锅,打包备齐所有跟火锅有关的食材,从而提高客单价与利润率)。
2、制贩同盟:制造与售卖相结合
1. 从零售的角度来看,中日物价基本都呈现上涨趋势,消费者在健康安全的基础上会尽量节省开支,选择也变得更加“精明”。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厂商在定价不变的情况下,要更注重减少供应链损耗来提升效率。这就需要零售企业与厂商共同合作。
2. 以7-11为例,制造与售卖相结合的方式将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方向:7-11通过与供应商共同开发产品,实现了强强结合和优势互补。
7-11通过共同开发产品能够实现品质管理与低成本供应;厂商以7-11卖场为出发点,也能反向思考自己需要生产什么产品。
3、自有品牌零售:Seico Mart案例
Seico Mart是谁?
Seico Mart 成立于 1971 年,是源自于北海道的便利店连锁品牌。全国约 1200家店,约 8 成门店为直营店,门店端销售额约 100亿人民币。企业常年位居日本便利店品牌顾客满意度第一名。
商业模式和差异化
1. 区别于前三家的全国性便利店,排名第四的Seico Mart把北海道作为基地市场,利用北海道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形成了垂直供应链为基础的产品开发能力。
2. 供应链采用制造+零售的模式,实现“从农作物栽培、畜牧培育以及海鲜产品采购,到商品的加工制造、到配送”全由公司执行的模式,实现提供高性价比的自有品牌商品,能把门店开到仅有3000人口的北海道村镇,树立了日本前三大便利店无法突破的独特定位。
Seico Mart品类丰富
SKU总数~3000个,其中1200个是自有品牌商品。
1. 现场烹调的热便当:区别于其他便利店的便当由工厂统一配送,Seico Mart在店内进行加工。一方面可以即时确保商品需求,减少机会损失和食品浪费;另一方面现场烹调的便当口味更好,一热顶三鲜,更受消费者好评。
2. 品种丰富、高性价比的预制菜:Seico Mart在便利店中拥有最多品类的预制菜;价格有高有低,鉴于北海道有较多的单身人群和乡镇独居老人,消费者需要省时省力的同时,需要多加一道小菜。Seico的小菜价格在~110日元(5元)以内。
3. 丰富的酒品选择:拥有自产与海外直采产品;其中自产的红酒毛利率~70%,通过自控供应链,毛利率非常高。海外直采的南美葡萄酒被誉为日本性价比最高的葡萄酒选品,提高了门店的专业性和高性价比形象。
4. 结合本地需求和特产研发的商品:在夕张自行栽培哈密瓜(附加价值高),公司在此基础上开发哈密瓜味的雪糕等产品,从而提高原材料的利用价值;专门研发更适合北海道人的方便面产品;自营农场栽培供给预制菜等自有品牌加工食品。
河原成昭老师是日本零售改革专家,也是原罗森100社长、成城石井社长,他曾在伊藤洋华堂、波士顿咨询、罗森便利店等公司任职,有20+年零售行业工作经历。
在课堂上,河原老师从宏观角度介绍了日本零售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并且分析了日本大型商超所面临的困境,并拆解了不同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
此外,河原老师还重点围绕日本便利店业态和罗森便利店的案例,给出了未来便利店要向专业店“EDLP”(天天低价)发展的建议。
河原老师认为,零售业应当积极布局上游(如优衣库的SPA模式),完善上下游信息共享的链条,打通供应商与零售商,帮助缩短交货周期、改善库存管理等。其次,零售业应当同时积极收集消费者端的用户信息,向上反馈,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
1. 日本零售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正在加速变化,这些复杂变量最终通过业态竞争体现出来:
以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等大型商超为主的日本零售,正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而品类店、专门店正在崛起
以日本零售业2022年度业绩数据为例,前二十排行榜中,综合类大型业态和专门店已经平分秋色,这和中国市场的发展在大方向上也有着相似之处。
2. 大型零售业态有着以下痛点:
门店数量太多,规模越大、营业利润率反而越低;大型商超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增加店铺的同时提升利润率
大型商超的产品结构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目前商超卖点仅有食品,未来大型商超增长点在食品以外的医疗、服装、家电等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部分行业与企业的基础打并不扎实
3. 在大型零售业态衰退时,业务发展向好的零售业态有着以下实践经验:
首先,大型零售业态想要复苏,需要要为消费者提供这些价值:
必须性——Essential,成为一个“不能没有的地方”
目的地——Destination,是消费者“想去的地方”
场地给人带来的情绪价值——Sense of Place,能够“连接地区或朋友的地方”
与地区共同成长,为地区提供优质服务。如永旺、西友的EDLC策略(Every Day Low Cost,天天低成本)
4. 小零售店开始分割整个零售市场,综合店开始向专业店转变,不断迭代品类和业态组合,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日本人气比较高的商超类型是折扣化零售:
业务超市从向餐饮店提供高性价比食材起步,卖的量大而价格相对便宜;廉价商超,以廉价的成本进货,再以较低的售价出售;中古二手店,日本有不同的社群和人群,大家希望用更廉价的价格买到衣服。
技术的改善:冷冻食品因技术的提升,品质和味道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消费者会认为冷冻食品是一种好吃的预制菜品类。
特色的服务:成城石井超市,售有鱼、肉,还有一些加工食品,靠熟食吸引消费者;零售便利店Seico Mart,给北海道地方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售卖特色商品。
5. 以罗森便利店为例,河原老师分析了小型零售业态潜在的增长机会:
日本便利店表面上看业绩非常好,但也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困境。在少子化老龄化的市场环境下,现有店铺数量过多,市场饱和,营业利润率下降;顾客需求多样化,店铺需要差异化经营。
而在面临挑战时,罗森采用4个定位不同的品牌(罗森,罗森100,罗森natural、成城石井)满足细分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这是一种小型店铺的多品牌竞争方式。
罗森4种门店根据客群不同,在营业时间、门店模式、主打产品等存在差异。比如有罗森100,目标客群以家庭主妇、银发一族,所有商品都是100日元,主打“价格优先”的战略;罗森Nature,主要应对女性的需求,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
便利店未来发展建议:未来专业店“EDLP”(天天低价)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管控,比如罗森就和上游+下游用户共同合作,完成供应链管理的循环
向上:零售业应当积极布局上游(如优衣库等),完善上下游信息共享的链条,打通供应商与零售商,帮助缩短交货周期、改善库存管理等。
向下:零售业应当同时积极收集消费者端的用户信息,并向上反馈,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
爆品开发专家,用户潜在需求研究家的山本老师,为启承访学团介绍了爆品背后的秘密。山本老师曾就职于日本饮料企业伊藤园,经历过了企业从1到100的发展,后加入了日本可口可乐以及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从事品牌经理人工作20年,为企业进行“自我品牌塑造”指导长达10年。
围绕着产品研发逻辑和市场营销,山本老师根据他自己过往成功的案例,分析了每一个爆款背后的思维逻辑和陷阱。话题涉及如何变化视角赢得消费者认可、如何定位产品和开发爆品等。此外,山本老师还通过分享日本饮料行业的爆品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商品开发方法论的实际应用。
山本老师强调到,常青产品必定是双赢的,伴随着企业和顾客的一致认可。企业需要从长期利益思考如何开发出畅销的产品,让消费者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这家公司是在帮助自己。
1、常青品牌的产品研发逻辑
怀揣“帮助消费者”的心情,才能促进销售与商誉增长;否则则会积累不良库存,利益受损。而畅销的原点是“利他模式”,而非推销模式。常青产品必定是双赢的,伴随着企业和顾客的一致的认可。
找到准确的产品定位,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痛点的产品。同时,让消费者参与进来,通过敏锐的应对来提高消费者信任度,最终提高品牌实力与影响力。
可以通过使用“非……不可”的这样的句式定义产品,即如果没有这款产品,消费者会比较为难,这样产品的路就会更宽。麦当劳、星巴克、苹果都具备一定品牌价值,很多苹果用户都是“非苹果不可”。
爆品的开发没有通用的经验,但每个爆款在产品命名、外观/包装以及开箱的仪式感是有共性的。
首先,产品的命名很重要,决定了一款产品是否能够爆卖的50%;其次,产品的包装、外观的精美度贡献了20%的成功率。
而产品的好坏本身对于能否成为爆款的重要性较弱,但这并意味着产品本身不重要,而是爆款需要在产品好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
案例:日本很多食品厂商(如螃蟹、大米、农产品等)都在做品牌化,如会在蔬菜上贴上农户的照片,营造产品可溯源的品牌印象;定位高端的猪肉品牌Super X(品名很好,成功了50%),通过在猪肉上贴上非常酷的Super X标签,实现商品大卖。
2、企业如何根据消费者需求并进行选品开发?
首先,要在“竞争对手/客户”和“意识到/没意识到”的矩阵中,选择独特的产品,铸就先发优势。
其次,应当强调“发现顾客也没有发现的需求”,而不是直接问顾客“你想要什么”。比如三得利角瓶威士忌销售额在产品不提价的前提下获得了10倍增长,原因是三得利通过推出威士忌的新喝法Highball(加冰块,加碳酸)。
3、日本饮料行业的产品研发案例
背景: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下滑;饮料消费呈现“健康化”趋势,如饮品中添加蔬菜果汁、植物纤维等。日本消费者对饮料的诉求逐渐趋向于“好喝”+“健康”,健康饮品出现需求缺口。
产品定位:针对这样的消费者需求,各个公司有不同的产品定位——三得利生产的乌龙茶添加了“助消化”的成分,打造“健康饮料”的产品形象;三得利黑乌龙茶添加了“植物纤维”,帮助控制糖分,属于“解决型”的饮料;麒麟公司的红茶,创新型地通过香料调制出非常逼真的红茶味道,麒麟红茶也成为畅销产品。
产品命名决定一半的成败。以“日本煎茶”为例:由于品牌名难读,让消费者感觉很陌生,煎茶销量很少。在7-11 反馈该问题后,公司通过“更换品牌名+广告投入”的方式。比如在广告宣传上强调“茶田”来帮助营销。
80~90年代,日本大众喝茶就像喝水一样,但以往日本社会不具备“消费瓶装茶”的习惯,后来公司从“依云瓶装矿泉水”得到启发,将茶饮料以瓶装的形式销售,进一步提升了销量。
久塚老师曾在味之素工作,后来在可口可乐的东京研发中心担任副总经理。在他的课堂上,讲述了围绕如何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让制造商以俯瞰全局的眼光,捕捉到消费者端的细节变化,做出引领未来趋势的产品。
久塚老师强调了隐性知识在食品开发领域的运用,例如在开发白酱汁的过程中,把大师做菜经验的隐性知识,通过检测技术显性化,生产出一种普适化的工业产品,让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做出跟大厨一样的菜。
1. 产品的制造商要拥有“三只眼睛”:第一是“鸟眼”,能够俯瞰全局;第二是“虫眼”,能够仔细且准确地观察到细节变化,更加准确地捕捉世界的潮流趋势;第三是“鱼眼”,它能读懂水流的趋势,读懂潮流和未来走向。
2. 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方法是拆解需求的“主谓宾”:主语即需求的对象① 谁来用;谓语即需要怎么做② 怎么用;宾语即需要做什么③ 用什么。
用椅子来做比喻。椅子是给人们坐的,考虑“坐”这个动词、谓语,就会去思考它的主语或者主体,谁来坐。很多制造商,包括食品的制造商、工厂都是用名词来思考的,只考虑“椅子”。
但比如轮椅也是椅子的一种,让保时捷来做,它会研发出不一样的轮椅。坐轮椅的人可能需要去拿位置比较高地方的东西,或者和自己说话的人比较高,他需要把轮椅调到相同的高度。
3. 想要找到消费者真正需求,要站在客户角度看需求。711的铃木社长以前的理念是“为了客户着想”,但是这一理念换为“完全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实现了换位思考,才可以更加容易地想象出客户真正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通过延伸产品矩阵+隐性知识显性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延伸产品矩阵:制造商可以探索食物的多样性,如香味和酱汁,让烹饪过程变得有意思;添加一些新的感受也会使商品价值提升,比如车门向上开和向两边开没有本质区别,但向上开可以提高车的价值。
隐性知识显性化:在食品的开发中需要有效运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结合,比如在开发一款酱汁时:
制造商用设备监测了一位巴黎厨师做菜的全过程(隐性知识,靠经验),尝试去寻找他做菜时的肌肉记忆和经验,希望能把这种大师的工艺普适化并产品化(显性知识,客观性),这样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做出跟大厨一样的菜。
日本零售与食品产业的创新和进步不仅仅来自于个别企业的努力,而是来自于产业链各个企业的协同和共识。链路上各个企业互相加深合作,共同促成了整个社会的流通效率最大化。
启承访学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专家分享和实地探访,让伙伴企业获得对未来业务发展有启发的经验。
通过导入专家的视角,促进零售企业获得制造型企业的视角,品牌型企业获得零售企业的视角,在多方面的互相交流下,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和机会,携手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好产品和好服务。
欢迎对此类内容感兴趣的消费产业同行者们和我们交流和讨论。
海关是怎么严查虚假贸易?
贸易业务指为赚取购销差价从事的“两头在外”的商品买卖活动,不包括围绕生产开展的采购、销售以及子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业务。
五花八门的虚假贸易业务有以下这些类型。
一、与存在特定利益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开展贸易业务。存在特定利益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上下游企业为同一企业或自然人;上下游企业为母子公司或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上下游企业交叉持股;上下游企业主要负责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相同;上下游企业注册地址、实际办公地址、业务联系人或联系电话相同;上下游企业一方为另一方贸易合同履约提供担保;上下游企业存在长期业务关系,一方为另一方的重要供应商或特约经销商。
二、以完成业绩目标、维持信用评级、获取外部融资、实现资金套利等为目的,在贸易业务中人为增加不必要的交易环节,如在上下游企业均为集团子企业的情况下人为引入外部企业参与集团内部贸易业务,或通过伪造上下游交易对手信息以及运输、仓储、收发货等单据虚构贸易业务交易背景,为外部企业提供赚取资金占用费的空间。
三、任何形式的融资性贸易。融资性贸易本质是无商业实质、以贸易业务为名对外提供资金,或通过结算票据、办理保理、增信支持等变相提供资金,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融资性贸易资金方缺乏对货权的实际掌控,缺少对货物市场波动的关注,存在巨大资金风险。融资性贸易合同条款通常存在垫资、融资、借款本金、借款利息等借款合同常见表述。托盘贸易是典型的融资性贸易,涉及上游供货商(真实卖方)、下游贸易商(真实买方)和托盘方(资金提供方)三方主体,虽有实质货物流转,但托盘方仍有较高的资金风险。
四、对交易标的没有控制权的贸易业务。具体包括以下情形:交易标的控制权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未发生变更;交易前交易标的已由上游交易对手全部直接转移给下游交易对手占有;交易中中央企业对交易标的无任何控制,下游交易对手可无需通过中央企业即可从上游交易对手直接获取货物;交易完成后交易标的仍然被上游交易对手或与其存在特定关系的企业持有并控制。空转、走单贸易具有上述典型特征,已完全脱离贸易实质,属于虚假贸易业务。
五、无商业实质的循环贸易。循环贸易是通过相同企业或关联企业之间签订内容相同的多份买卖合同,形成一个闭合的货物流转回路。循环贸易虽具有真实货物支撑,但货物仅在固定的若干家企业内部循环,达到做大规模的目的,相应货物流转并未产生价值。在流转过程中为达到体现利润的目的,每一次流转都可能确认业务毛利,虽然有账面利润但实际形成了潜亏。
六、有悖于交易常识的异常贸易业务。开展货物流、票据流和资金流“三流”不齐备的贸易业务。开展无法有效判断交易标的真实存在的贸易业务,如不参与货物收、发环节,无法提供运输单据、仓储单据等物流环节单据、验收单据或贸易环节中其他的外部单据,仅能提供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自制的发货单或收货单;不关注货物存储状态,长期不进行实地盘点、对账,仅以存储场地提供的库存证明作为货物存在依据。开展销售或采购单价明显偏离市场平均水平的贸易业务。不得开展上下游合同条款高度一致、签订日期相同或相近且差价率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贸易业务。
七、场外非标准仓单交易。仓单是按国家标准制定的标准化商品的有价凭证,仓单交易是将仓单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是一种标准化的现货商品贸易,交易标的基本是大宗生产原材料及农产品等。仓单交易按是否在国家规定的交易所开展,分为标准仓单和非标仓单。标准仓单具备金融产品的属性,要参照金融衍生业务进行管理,强化业务审批和准入审查,严格控制规模,严控恶意炒作和投机行为。非标准仓单虽“三流”齐备,但企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掌提货权,存在较大风险,中央企业应坚决退出非标准仓单交易。
八、违反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代理贸易收入。部分中央企业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第三十四条关于代理交易的收入确认把握不到位,全额确认代理贸易业务收入,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中央企业应当综合考虑与代理贸易业务相关的风险转移、价格确定等事实和情况,按照谨慎原则以净额法确认代理贸易业务收入,防止虚假做大规模。
我们且从细分部门来分解严查流程。
01
通关部门
根据系统风险分析结果,加强对有虚假贸易风险报关单的重点审核,必要时实施布控,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统计、风险管理、企业稽查、缉私等部门,实施综合管控。
02
价格管理部门
根据统计部门通报的线索,加强对有虚假贸易风险的重点商品价格监控和分析,向风险管理部门提出风险信息。对于存在价格风险的,及时开展价格专业认定。
03
监管部门
根据下达的布控指令和提供的风险信息,对有虚假贸易风险的进出口货物的监管查验。当发现货物价值与申报价格存在明显偏离的情况时,可以要求货主到现场配合查验,并及时将相关报关单和查发情况移交审单、审价、稽查和缉私部门处理,对有关货物可采取留样备查措施。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反馈查验结果,形成风险分析研判与监管查验印证的互动,进一步提高布控指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精准打击。
04
加贸部门
根据统计、风险管理等部门通报的线索和风险信息,加强对有虚假贸易风险企业开设账册的审核,加强对有虚假贸易风险货物的监控,对审核时发现的异常情况予以重点关注,加强与统计、风险管理、企业稽查等部门的联系配合,实现综合管控。
05
风险管理部门
对统计等部门通报的有虚假贸易风险(含策划、组织、从事虚假贸易)的进出口企业和报关企业,应当及时将其加工维护成高风险企业参数,提示现场加强监管。对虚假贸易活动的风险分析和布控,针对风险点生成风险动态或者分析报告;具备布控查验条件的,应当下达布控查验指令。
06
企业稽查部门
根据统计部门通报的线索,结合风险分析结果,适时组织开展贸易调查或者专项稽查。对专项稽查中发现涉嫌影响海关统计准确性、外汇管理和出口退税管理等违法情事的企业,根据《稽查部门与缉私部门办理涉嫌走私违规线索移交办法》和《海关行政处罚案件立案工作规程(试行)》的规定,及时将案件线索移交缉私部门,由缉私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07
企业管理部门
根据统计部门通报的线索,对有虚假贸易风险的企业,适时组织开展实地巡查。对经实地查看,确认注册登记的信息失实且无法取得联系的企业,实施通关锁定,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规定调整企业信用等级。对在虚假贸易活动中充当“掮客”角色的报关企业,加大管理力度,将其列为高风险企业,通报风险管理部门,对发现问题的报关企业,及时调整企业信用等级。对失信企业,及时将相关信息发送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
08
统计部门
定期将统计监督发现的有虚假贸易风险的企业线索通报风险管理、企业稽查、企业管理、关税、监管、加贸、缉私等部门,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综合管控;联系企业管理部门,取得企业进出口信用管理系统授权,定期调取新注册企业信息,对短期内频繁进出口货物且进出口值激增的企业列为高风险企业,进行统计监督;对有虚假贸易风险且涉嫌违法的企业,应当及时将案件线索移交缉私部门,由缉私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09
缉私部门
对查获案件中发现的有虚假贸易风险的信息和风险点,及时反馈统计、风险管理和企业稽查等部门,强化综合管控;涉嫌走私犯罪或者骗税、骗汇等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做出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写在后面的话
坚决杜绝涉及非正常的虚假贸易,真实的进出口贸易背景是合规的前提。
同时,要求我们单证部门严防死守申报差错,特别是涉及价格、币种等敏感要素。做到如实申报,单单相符,单货相符,不要让海关将真实贸易误认定为虚假贸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跨境电商产业带解读—青岛篇
跨境电商产业带解读—青岛篇">
青岛食品产业:5大新兴未来产业集群“破茧成蝶”,6大传统支柱产业集群“凤凰涅槃”
山东以其独特的“象群经济”,哺育了众多规模可观的优秀产业带集群,尤以东临黄海,物产丰饶的青岛产业带别具特色,青岛啤酒、崂山矿泉,以及各类海鲜风物让青岛美食闻名遐迩。
山东青岛,这里是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城、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极具产业带优势的“青岛制造”吸引了大批企业慕名前往。使的青岛在拥有地域优势、人文优势和政策优势外,还拥有着雄厚的产业链基础。
青岛食品产业带
目前,青岛正积极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食品工业企业中贯彻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当下青岛正在深耕产业带,助力产业带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并通过专业辅导、精准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抓住“中国创造”的历史机遇,开拓国内市场,推动产业带企业转型。
沿着全新的产业路径,一个个项目在青岛落地生根、成长壮大。青岛9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5大新兴未来产业集群“破茧成蝶”,6大传统支柱产业集群“凤凰涅槃”。
2021年前三季度,“956”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14个优势特色、新兴产业中,8个产业增速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为青岛经济平稳发展贡献了力量。
部分代表企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目前品牌价值1792.85亿元,连续17年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位列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股票(0168)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A股股票(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截至2020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2020年,公司全年共实现啤酒销售量782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77.6亿元;目前,青岛啤酒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丹麦、俄罗斯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区域,为世界第五大啤酒厂商。
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58年建厂。其发展历史主要有四个阶段,设立之初为胶南市商业局酒厂,后历经勤劳的琅琊台造酒人多年的艰苦奋斗,规模逐步扩大,于1985年成为青岛第一酿酒厂,1994年创立青岛琅琊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组建青岛琅琊台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到2002年,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是依托酒类产业发展起来的企业。截至2019年12月,琅琊台集团形成了白酒产业、果酒产业、啤酒产业、海洋生物健康产业、胶原蛋白肽产业、有机酸产业、有机饲料有机肥产业、房地产八大产业格局,共有注册商标96件,其中“琅琊台”“小琅高”“科海”3个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4年,琅琊台获山东省第三批老字号称号,2015年琅琊酿酒工艺入选青岛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琅琊台酒登上上合盛宴,成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指定用酒,同年琅琊台集团荣膺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琅琊台集团目前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百强企业、全国海洋微藻DHA、小球藻、胶原蛋白肽研产销基地、异麦芽酮糖研究生产基地和全球衣康酸及其衍生物研产销基地;市场遍布欧、美、日、韩、澳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德国巴斯夫、美国道化学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稳定的供应商。
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
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销售“崂山”牌系列矿泉水饮品的市直国有企业,隶属于青岛饮料集团。“崂山”品牌起源于1900年,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崂山”系列饮品就批量出口,远销海内外。截至目前,崂山矿泉水系列产品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现已形成PET瓶装水系列、高档玻璃瓶装水系列、桶装水系列、崂山可乐系列、崂山苏打水系列、崂山白花蛇草水系列等六大系列几十种产品,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战略式的品牌矩阵,实施水平多元化精品发展战略。
公司按照“战略整合、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先后斥巨资分别在崂山区域建立了八大花园式绿色生产基地,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水源地“三级防护”措施,确保生产出高质量、零污染、健康安全的优质崂山矿泉水。
崂山矿泉水公司是集“中华老字号”、“中国饮料业30年常青藤”、“中国包装饮用水行业百年品牌”等诸多荣誉于一体的矿泉水企业。2020年,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发布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这份基于企业财务、消费者行为和品牌强度而得出的排行榜上,“崂山”以353.75亿元的品牌价值一举跃进200强。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海藻加工、糖醇生产以及热电联产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建于1968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海藻加工企业之一。
公司以海藻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生产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化妆品、海洋食品和保健品、海洋饲料、海洋肥料、糖醇等纯天然、绿色、环保型高科技产品,共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海藻酸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公司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0多项,开发了80多个新产品新品种,制定产品技术标准100多项,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2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
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诞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为更好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快地把握现代生物技术及相关信息,为国人创造更优质的产品,2003年12月,北京澳内特乳品有限公司与美国圣乔治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使圣元得以全面向美国先进的研发看齐,并结合国内临床上的实践,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妈妈、宝宝的产品。
在短短的几年里,公司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骄人业绩,更成为中国婴幼儿五大品牌之一。管理方面,公司完全按照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来监督自己的产品。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公司每年还要进行企业内部质量与管理审核,以保证质量体系运行。
完备的质控体系,为公司在短短六年里赢得十多个质量殊荣。获得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产品质量免检”、“中国名牌”称号。同时圣元还是国内乳品行业首家获得“中国预防医学会”验证的企业。
青岛长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长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7年,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国家大型综合性企业,前身最早可追溯到百年前三井油坊、东和油坊。1966年,时为青岛植物油厂成功研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瓶浓香花生油。
2017年,长生推出破壁系列花生油,在技术上,将百年古法与现代超微破壁技术结合。这是长生集团一百周年推出的核心战略产品,也是继其研发生产了中国第一瓶浓香花生油之后又一划时代产品 。
公司始终遵循“质量是企业生命,放心才是硬道理”的原则, “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质量意识,对原料的选料、加工、生产严格把关。形成了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出厂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
公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浓香花生油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填补了我国研制生产浓香花生油的空白,是中国食用油行业唯一获得国家质量金奖的企业,被列为中国500家最大食品加工生产企业。
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及国内销售为主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64.23亿元。
主营业务主要有三大板块,蔬菜的种植加工出口、生猪养殖以及屠宰加工销售、调理食品加工销售。公司产品主要包括蔬菜制品、肉类食品、调理食品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进出口业务遍布日本、欧洲、中东、港澳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集团现有职工7600余人,下设分公司(分厂)20余家。拥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拥有5万吨大型低温冷藏库、万吨恒温保鲜库及先进的生产加工流水线,建有2万多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PIC五元杂交配套系良种猪扩繁基地、生猪养殖基地。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是具有自营进出口权,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存、贸易于一条的综合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加工食用植物油、小麦粉、各种风味挂面、辣椒调味品及蔬菜制品等,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产品销往美国、西班牙、埃及、墨西哥、马来西亚、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集团下设青岛天祥食品集团喜燕植物油有限公司、青岛天祥食品集团金喜燕制粉有限公司、青岛天祥食品集团金喜燕辣椒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天祥食品集团喜燕物流有限公司、青岛瑞东祥物流有限公司、青岛天祥喜燕大花生产销专业合作社、平度市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注册资金1.7亿元。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秉承“诚信为本,品质第一”理念,锐意开拓,不断创新,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年加工生产花生油及花生制品15万吨,小麦粉10万吨,各种风味挂面2万吨,辣椒调味品及蔬菜制品30000吨。
山东烟台喜旺集团
山东烟台喜旺集团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低温肉制品的加工及销售,是全国酱卤肉制品生产卓越企业,拥有中式和西式两大产品系列,拥有300多个上市产品,储备新品200个。喜旺采用国际连锁直营的销售模式,使公司的品牌形象深入到消费者心中。
喜旺集团是首批中国名牌企业、全国肉类行业50强企业、世界肉类组织成员单位,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和农业部科研项目,也多次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参与国家《新鲜肉卫生操作规程》和《低温肉制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工作,成为肉制品生产加工标准主导企业。
集团申请国家专利106项,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确立为国家及行业法规标准的制修定单位,是“第一届全国肉禽蛋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负责禽畜肉制品门类和蛋制品门类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制订工作。
喜旺集团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后盾。车间机械设备90% 进口自欧美,与中国肉类研究中心、德国、奥地利、美国、日本等国内外科研机构、肉类加工设备专业生产企业有紧密的业务联系和信息交流。正是有了这些国际一流的设备专家和食品专家的鼎力支持与合作,喜旺食品的品质才不断提高,日臻完善,同步于世界肉食品行业的发展。
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
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仔猪繁育、养殖宰杀、肉制品加工、食品配餐服务于一体的中国肉类50强企业,2008奥帆赛肉食品独家供应商、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公司下辖7个子公司,拥有员工2000人,年加工低温肉制品近2万吨,销售网络覆盖山东,辐射华东、华北等国内大中城市。公司倡导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与国际全面接轨,积极开展放心食品安全工程,实施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严格控制体系,保证波尼亚肉食绿色、安全、放心。
在食品安全认证方面,波尼亚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2000环境体系认证、国家SC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认证、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出口卫生注册认证。
在品牌培育方面,波尼亚自成立以来分别被评为“青岛名牌、山东名牌”;“波尼亚”商标被认定为“青岛市著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此外波尼亚还荣获“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中国放心满意信誉品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AAA级信用企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肉制品品牌、中国最受尊敬的十大肉制品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大模型和生成式AI如何赋能企业营销增长|非凡观点
Q:请各位嘉宾先介绍下各自的AI产品,以及自身的特色和服务模式。
小水智能 CEO 孙雪峰:
我们在AIGC领域的首要举措是通过挖掘老客户潜力来开启新机遇。例如,我们为中国移动等集团客户提供智能语音客服升级服务,通过AI和数字人员的结合,优化其现有服务,并将其业务增量最大化。
其次,我们致力于开发围绕AIGC的新产品。以往我们缺乏底层研发能力,但现在有了优秀的大模型基座平台,我们能够创造出新的应用,例如基于AI的数字名片、AI助理等产品,然后充分利用我们的客户渠道进行拓展。
第三,我们将AI工具应用于自身设计和策划部门,有效提高人效和员工专业能力。
璞康集团 副总裁兼CMO 秦子意:
我们专注于零售场景,为许多国际500强企业提供电商相关服务。作为能力密集型产业,我们在服务客户过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图片设计和各种电商运营服务。在拥抱AIGC时,我们首先采用了“拿来主义”的策略,将各种图像、声音、文字工具尽早应用到业务流程中。从去年开始,我们几乎在所有客户场景中都实现了AI技术的覆盖,包括海报、广告、图片、产品短视频以及文案内容等。
内部实际测算表明,这一举措为我们带来了约20%的实际效益提升。尽管集团的员工数量从22年的1000多人减少到去年的800多人,但业务量并未减少,反而增长了30%。这主要得益于AIGC工具的应用、AI技术的赋能,以及数字化对我们原有业务流程的改造。因此,我们对今年的发展充满了巨大的期待。
市场易 CTO兼首席科学家 陆晨:
市场易是一家为B2B企业提供营销SaaS平台的公司。我们的平台为B2B营销部门提供内容管理、线索管理、营销活动管理、数据管理等一整套服务。AIGC技术的文字生成、创意生成、图片生成等能力与营销场景高度契合。
因此,我们基于AIGC的能力开发了文案助手、创意助手、海报助手等工具,帮助我们的客户在营销领域创造更多的价值。
数传集团 副总裁 陈旻麒:
我们主要做出版领域的AIGC产品和服务,相关产品叫“数字编辑”,主要是给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提供全链路的降本增效。
Q:虽然大家产品各异,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降本增效。想请问下各位嘉宾所在企业在实施AI落地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如何实打实做到降本增效?
小水智能 CEO 孙雪峰: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率。通常,类似中国移动这样的头部通信产业客户原有的AI供应商都非常强大。然而,AIGC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有机会与头部供应商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尽管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头部公司可能拥有自己的大型模型,但我们可以利用比它们更优秀的模型为客户提供服务。
AIGC带来的第一个增效价值在于,我们有机会与这些更强大的企业竞争。以前我们靠传统产品、人力和技术无法胜过它们,但现在有了AIGC的加持,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占据市场优势。
由于这些大客户之间的沟通需求往往相似,第一个提出相关理念的人将会更有优势,产品上线后,后来者很可能会失去机会。
第二个增效是我们过往囿于人力成本较高而不敢接受的很多业务,现在可以考虑接受了。例如,我们为移动提供视频彩铃服务。以前制作一条视频可能成本为2000元,但客户只有1000元预算,这导致我们没法接受这笔生意。但是现在利用AIGC工具,成本可能仅为600-700元,甚至500元,我们就开始敢于竞标这样的生意。
这也是一个增效的过程。在降低成本方面,我们主要是围绕客户服务。让他们的成本更低,这样在竞标过程中,我们的成本也就会更低。其他公司没有应用这种AI工具,他们的成本还是原来的标准,客户自然会选择我们。
璞康集团 副总裁兼CMO 秦子意:
近年来,整个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激烈,电商竞争愈发白热化。10年前,一个电商店铺可能只需要一个小团队来运营,但现在稍微规模大一点的店铺,如果没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人的团队支持,就无法应对前端店铺或旗舰店的运营需求。平台规则日益复杂,客户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需要配置更高水平的团队来应对。
同时,品牌客户对图文短视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整个平台都在向内容生产方向转变,这意味着需要配置更多高水平的团队来从事内容生产。然而,所有客户的支付能力实际上都在下降。不管是甲方还是平台,都面临着财务压力,大家都希望尽可能地压缩经销商、服务商的中间成本。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行业成本和人员成本不断上升,需求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AIGC的诞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变革性契机。它能够真正释放出我们许多重复、简单但非标准的工作。因为标准化的工作可以通过一些基础工具来完成,但许多工作原来过于依赖个人能力,缺乏标准化。
AIGC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目前在我们公司一名初级设计师已经可以借助AIGC工具独立完成一整套KV,包括短视频带动态效果。而以前这些工作量基本都需要一个小团队才能完成。
我们在去年开始拥抱AIGC技术时,尽管市场上的AI工具还不够成熟,但我们就早早大胆尝鲜。随着前沿AI工具底层能力的不断提升,效果也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带给我们的收益也来越来越明显。
对我们来说,关键是坚持拿来主义,先引进优秀工具,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进行使用。去年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而是如何推动公司的几百名员工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只有解决一些底层逻辑问题,才能够真正借助AI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
市场易 CTO兼首席科学家 陆晨:
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向企业客户使用,例如在生成文案方面,企业客户可能会有内部的文案团队,或者通过外部代理公司来完成。但市场上的文案费用可能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成本非常高昂。使用我们的产品则意味着成本能得到有效降低。
我们目前主要有两个挑战。一方面是技术上的挑战。虽然AI生成文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无法满足高期望值用户的需求。因此,在产品定位上,我们更多将自己定位为助手,而不是完全自主的文案生成产品,就像微软推出的copilot产品一样。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客户方面。许多企业对数据安全和版权问题非常关注。此外,由于这个行业仍处于较早期阶段,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在逐步进行中。因此,我们需要与客户共同探索和共创,以应对这些挑战。
数传集团 副总裁 陈旻麒:
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降本、增效和我们遇到的困难。
首先,我来谈谈降本。在我们所处的行业中,主要服务对象是出版社的编辑。他们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出书,而在出书之前通常需要立项。以往,他们往往通过网上搜索或者出差与经销商交流来获取相关信息。举个例子,他们可能会前往上海了解最新的AIGC会议,然后决定出版一本关于“AIGC是什么”的书籍。然而,我们现在可以向其提供更深入的信息,例如关于AIGC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深度,而这种选题的书籍可能此前还没有出现过。这样可以有效节省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出差和交流,同时减少出版错误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接下来是增效。在出版行业中,书籍的销售通常通过经销商进行。传统上,一旦经销商卖出书籍,就不会再次联系客户。然而,现在我们可以在每本书上提供一个数字编辑的联系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添加该数字编辑的方式获取数字化的知识服务,并得到相关书籍的推荐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出版社可以实现销售额的提高,从而提高效率。
最后是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学习AIGC有时候就像一个内力不足的武林人士学习降龙十八掌一样困难。因为不能保证每个客户都能理解并应用我们的AIGC逻辑,他们的数字化能力可能有限,组织流程可能比较传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引导他们,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此外,垂直领域的AI模型对客户的要求通常比通用模型更高。因此,我们需要在数据精准性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并与客户密切合作,解决他们的疑虑。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能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Q:对于希望拥抱AIGC的企业,大家有哪些建议?
小水智能 CEO 孙雪峰:
去年,随着整个大模型技术的问世,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反思和思考,发现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因此,我想给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务必确保自己真正需要使用这项技术。回想去年初期,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只是观望而已,没有真正去使用。最初,大多数人只是在浏览一些来自美国相关企业的短视频和新闻时对这项技术产生了兴趣。随着各种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工具的不断出现,很多人开始想象着AI时代将要颠覆人类。然而,大部分自始至终只是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相关信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使用过。
因此,我们要避免成为那种只是看而不用的人,也不要轻信媒体的夸大其词。相反,应该积极与已经在使用AI技术工具的企业进行交流,以了解实际应用的情况。
其次,现在正处于真正大规模应用大模型的时代,尽管成本仍然较高,但大家必须相信未来成本会下降。而在成本高昂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在战略上积极拥抱,但在战术上谨慎对待,谨慎投入的策略。不要因为算力成本高昂就认为这项技术没有什么用处。
举个例子,目前AI智能对话客服的成本可能是8毛钱一次,很多电商企业目前都无法承受这样的成本。但我们要坚信,未来这个成本一定会下降到8分钱,甚至8厘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前打磨客服的使用场景,让客户感受到客服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当算力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时,市场自然会成为我们的天下。
璞康集团 副总裁兼CMO 秦子意:
我想基于我们去年在AIGC企业落地的经验分享一些建议。从技术迭代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GPT-3.5在GPT-4推出后可能显得落后,而GPT-5推出后又会让GPT-4看起来相对落后。在这样一个底层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我们很少有机会经历这样的情况。
其次,我们发现企业之间的技术门槛并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这一轮的技术能更快地渗透到自然人之间的交流中,由于其本质是自然语言交流,因此很多时候采取的方式都与人类日常沟通类似。
相反,许多挑战来自企业内部的执行问题。有些企业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或者仅仅是个人经验的积累,而很少有企业从组织上系统地思考如何将其融入业务场景中进行整合,这是我们发现在许多企业中推动进展的障碍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错误地将其视为一个由IT主导的项目,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由CTO来负责推动。然而,我们发现这样的项目基本上落地都效果不佳。因为实际上所有的场景都在业务层面,而不是在技术层面。
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完全由业务主导,而IT只负责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处理某些账户问题,或者解决一些底层技术上的挑战。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落地,核心原因在于业务积极主动拥抱AI,而不是靠技术部门推动变革。
信天翁资本合伙人邱荣浩(主持人):
要把IT拉进来,但是不要让IT决定所有。
市场易 CTO兼首席科学家 陆晨:
我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全力拥抱大模型和AI技术。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实时跟进最新动态,并持续思考如何应用。人们普遍认为,所有行业都值得用AI重新审视一遍。
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新工具的不断涌现,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能否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任务。AI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涉及企业管理、业务发展等方方面面。
在经济形势不佳、企业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思考如何结合最核心的业务流程来应用AI技术,帮助企业升级成为下一代企业。
信天翁资本 合伙人 邱荣浩(主持人):
我们国家经历过很多,什么都可以用互联网做一遍,什么都可以用移动互联网做一遍,什么都可以用数字化做,接下来是什么都可以用AI 做一遍。但是也不要太过盲从。
数传集团 副总裁 陈旻麒:
我的建议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决定采用AI技术,企业创始人应该坚定地贯彻这一战略。这已不再是一个讨论是否应该采用的问题,而是如何最好地实施的问题,而且这是一项必须实现的任务。
其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加务实的做法是坚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深入的努力和成就。
企业ERP搭建实践
一、了解ERP
ERP是一种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把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及相应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流等紧密集成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
每个企业资源管理重点不同,有些侧重于电商管理,有些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 有些倾向于库存管理,有些重点在于数据报表汇总。从各自企业需求痛点出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是核心。
进销存共分首页、采购、销售、库存、产品、财务、系统管理、快捷入口等8大模块。
首页,包括进入采购、销售、库存、产品、财务、的快捷方式,方便使用人员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
采购,包括采购订单、新建采购、供应商管理。采购订单能够查询所有采购订单。供应商管理能够查看、查询、编辑、添加供应商信息。
销售,包括销售订单、新建销售、客户管理。销售订单能够查询所有销售订单。客户管理能够查看、查询、编辑、添加客户信息。
库存,包括库存数据、采购入库、销售出库、新建以及配置仓库。库存能够。
产品,包括产品信息、添加产品、产品分类、分类排序。产品能够查询在库所有商品信息。
财务,包括利润报表、销售报表、采购报表、库存报表。各类报表分别统计相应的财务信息。
系统管理,包括系统用户信息、管理角色权限。
ERP通用业务结构如下,每个业务模块都可根据企业重点建立专属系统如采购的SCM,销售的CRM,人力EHR等。
二、浏览其他ERP
看市面上ERP系统的功能结构,我们会发现功能十分复杂且丰富。市面上ERP系统售卖的企业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因而功能一定是齐全,面对不同行业ERP系统呈现出来的功能也有不同。 在扫描功能结构,不难发现功能再复杂也还是围绕ERP核心业务结构。
这里可以看个电商的ERP 功能结构。
跨境电商斑马ERP
三、企业ERP分析
企业ERP搭建要根据企业自身背景,结合企业已有资源分析现状,通过搭建ERP解决企业实际的问题。
1. 分析环境背景
行业背景:所处教育行业,国家双减政策三限三严,限制机构数量,限制培训时间,限制收费机构,严格内容行为,严格随意资本化,严控广告宣传。
公司背景:以技术驱动教育,核心教育模式未受到影响。在部分k12扩展业务上,受到一定程度波及影响,企业需要严格把控成本销售。
业务背景:业务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企业营收业务 用户在平台学习内容提升个人,购买课程进阶学习,通过平台活动/社群活动获取线下实物。
这里会有线上商品(优惠券、线上课程、学习资料)、虚拟商品(直播礼物)、线下实物(教材教辅,图书资料,精品材料,周边礼品)、学习相关(精品题库,知识点图谱,定制化服务)、另一部分为企业内日常运作。
2. 分析历史ERP系统背景
企业外采了一套大型ERP系统,很多功能都未被企业实际采用,企业没有对部分功能使用的场景,但持续在付费。系统稳定性差,采购及仓管员经常反馈会有问题。每年收费很贵,企业后续暂没有优化需求。
3. 项目团队情况
后端3名,前端1名,产品1名,业务测试3名。
4. 项目立项
企业对于能够严格控制成本类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目标要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能够高效推动企业业务流转,新系统能够解决80%业务问题,替代外采ERP系统。
外采ERP系统对接的外部商城、物流,新系统完成外部对接;外采ERP系统数据导入新系统;内部中台服务对接的外采ERP,切换至新系统对接;未来可支持多种业务扩展。
四、企业ERP搭建
原ERP系统需求梳理 原采购的ERP系统中必要功能,辅助功能。
企业主要是采购部门在使用ERP系统,使用的功能项有:商品资料、发货商品明细统计、未审核商品、退换货单、库存调拨单、商品库存查询、批次库存查询、订单查询。
其他企业部门,使用内容主要为导出库存数据,为后续业务活动进行做好准备。
业务部门需求梳理,收集有哪些业务,梳理其中哪些业务可以转到线上ERP系统,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企业的业务主要分为4块,一是课程随材,二是社群运营活动,三是积分兑换,四是企业内部使用。
企业的教育社群运营活动,是主要业务占比60%。课程随材占比20%,积分兑换和企业内部使用业务各占10%。
社群运营活动涵盖复购、邀请、打卡;活动策划完成,产生物料计划,按需采购。
课程随材业务主app课程所关联的课程教材,课程下单产生物料需求单。积分兑换通过课程学习或参与活动的积攒积分,用积分兑换物品产生物料需求单。企业内部运营使用,产生物料需求单。
了解每块业务运行模式以及现状,综合多方面考虑业务迁移成本,已有业务系统对接、部分场景模块取代、 模块复杂度及开发周期预估、上线使用影响面。
结合以上多方面考虑,企业内部使用的业务优先上ERP。针对企业内部使用的业务,展开细节需求梳理,梳理业务模块、业务流程。
职能部门需求梳理,对主要职能部门采购、行政、人事、财务、法务等部门核心人员 进行需求沟通和需求梳理。
法务部门有e签宝基本覆盖人事合同大部分量,其余合同通过业务系统也完成大面积合同覆盖。需求反馈合同管理分散,如有集成管理最佳。目前没有堵塞性需求。以此与各职能进行需求沟通,整理一份对ERP管理各部分需求现状。考虑以解决采购把控物料为首要需求,将企业物料统一化管理建立库存量控制。
梳理需求内容,实现难易,面临阻碍;针对性提出方法,给出最终推行结论。
写产品方案,进行需求评审,跟进开发。
产品方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整闭环,迁移完成可推企业使用、第二阶段加码进阶赋能、第三阶段搭载业务沉淀数据。
第一阶段,以系统账号角色权限搭建为底层,物料管理创建物料资料唯一ID, 物料创建完成后与采购流程形成关联,完成采购申请-采购执行(寻源-比价-授标-执行)-采购订单一个完整的采购流程。
第二阶段,采购入库,搭建库存管理,结合企业内外仓。
内仓库存自行管理完善出库、入库流程,外仓库存同步更新外仓相关全部数据,拉取外仓的入库、出库订单,订单数据用于后期数据分析。
第三阶段,丰富业务模块化管理,职能业务管理模块(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及业务管理模块(社群运营活动,活动分析),搭载更多数据报表分析
跨境电商产业带解读—宁波篇
4个产业集群50亿产值规模 宁波五金产业带已成区域名片
宁波产业带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化工基地,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产业向某一优势区位集中就形成了产业带,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招商引资关注的重点领域。
中国的五金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传统五金行业国内最集中的四大版块市场(机械五金,建筑五金、装饰五金、日用五金)均有宁波企业的一席之地。
宁波五金产业带
宁波五金制品产业中厨卫及水暖器材、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及制品、五金件等4个产业集群的年产值规模超5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51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8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42家。
宁波作为中国五金行业著名产业带,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现在拥有数百家五金生产厂家,尤其以工量具,工具组套类产品尤为出名。宁波五金产业带99%来自民营企业,这些从家族式、集体和国有企业,成功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转身为民营企业。
依托地处长三角南翼的地理优势,传承百年宁波商帮吃苦、求实、思考的文化积淀,利用五金工具周边加工业如模具、塑料、冲件、印刷、设计等产业的迅猛发展,五金制品种类齐全的宁波地区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搭配合理、独具区域特色的“宁波模式”。
在宁波模式中既有如长城精工、得力、蓝达、宏迪等众多在全国行业范围内都属领头羊的品牌企业,又有刚刚发展起步、产品单一的小企业,产品档次覆盖高、中、低三档,相互弥补,可以满足全国乃至全球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形成极具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名片”。
目前宁波市的五金制品品种达到上千种,其中工量具、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和不锈钢制品、水暖器材、电剃须刀、标准件及汽摩五金件、铝制品、五金模具、厨卫产品等九大类制品都已颇具规模。尤其是工量具、电动工具、水暖器材、厨卫产品等四大类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定份额,而且在全球市场上美誉不断。
部分代表企业
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
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是中国五金工具行业的龙头企业,被业界公认为中国五金工量具第一品牌。,被誉为中国五金工具业的骄傲,长城精工所创造的文化和对中国五金工具业所做的贡献开启中国工具发展的新篇章。
长城精工是中国现代钢卷尺的缔造者,从生产出具有国际标准的中国第一支双色涂脂钢卷尺开始,到目前为止,生产规模居亚洲之最,奠定了长城精工中国现代钢卷尺缔造者的地位。长城精工紧随高端科技,推出优质产品,历经近30载拼搏,开发了双色涂脂钢卷尺,水平尺,PVC尺,活扳手等共计200多个种类二千余个规格的系列手动工具。
立足高起点,制定高标准,创建高品牌,长城牌系列工量具产品先后获得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名牌、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国家质量金质奖、中国出口免验商品、中国最具潜力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称号,长城精工的艰苦拼搏、远见卓识引领中国品牌在世界五金工具市场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公司坚守着朱文江先生倡导的“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为民族工业的崛起而奋斗”、“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的抱负和理想,并融化为指引长城精工发展的企业文化核心,以企业创新为推动力,以服务社会为使命,长城精工麾下聚集起一大批致力于民族五金工业崛起的奋斗者,为了构筑世界品牌、铸就百年老厂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专注铜加工三十余年,是全球领先的铜及铜合金材料供应商,致力于为5G通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电力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铜材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合作,聚焦重点应用领域关键材料与技术,研发高强、高导、高精度的新型高端铜合金新材料,推动产品升级,打造技术竞争力,目前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主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3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公司坚持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引进ERP、CRM、SRM等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业务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自动化升级和SCADA、MES、RFID、WMS等多系统融合应用,建设数字化工厂,推进智能制造,获得“国家绿色示范工厂”、“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浙江省转型升级引领示范企业”等荣誉。
公司将秉持“天天求变、永不自满、勇于竞争、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科技创新,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打造“规模化、平台化、智能化、国际化、绿色化”的世界级现代化制造企业,为实现“创造客户价值、打造百年公司、成为行业标杆、为中国工业强国做贡献”的使命愿景而努力奋斗。
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威合金)创建于1993年,2011年1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1137)。经过近30年快速健康发展,在全球拥有中国、德国、加拿大、越南等九大专业化制造基地,成为集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于一体的科技型、国际化公司。
博威是“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创新平台,是“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有色金属加工协会(IWCC)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5年博威全资收购131年历史的、享誉业界的德国贝肯霍夫有限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高度协同,施行系统化、严谨化、标准化的德国式企业管理,制造优质产品,服务于全球客户。
2019年与全球咨询公司——埃森哲全面合作,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研发、数字化制造、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服务等项目建设,全面打造数字化生态圈,建立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自进化型的数字化企业。
博威站在科技前沿,积极开展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近年来完成新材料创新项目50多项,拥有185件发明专利,主导或参与制订标准制定,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动时代进步。
蓝达集团有限公司
蓝达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91年,制造业基地位于浙江省余姚市远东工业城CN7,占地总面积12969平方米,现有员工400多名。公司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商业协会荣誉副理事长单位,国内同行业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工量具生产商之一,技术力量雄厚,有强大开发实力,三十余项产品独得国家专利。公司独得宁波市出口商品质量保证企业,市重点骨干企业、市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商检一等管理企业等荣誉。
公司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产品百分之七十五销往国外市场,公司主要生产铜卷尺、水平尺、纤维卷尺、钳子、扳手、螺丝批、铜直尺、组套工具,吸尘器,高压清洗机等系列产品。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有强大开发实力,30余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蓝达在国内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率先获得铜卷尺和纤维尺EEC认证,且获证产品较多,系列最全;在中国大陆激光水平尺首家获得GS、CE认证;已经通过环保认证ISO14001公司厂区面积21000多平方米,现有职工700多人。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年销售5亿元人民币。产品75%销往国外市场。
浙江可帅特五金有限公司
中紧五金成立于2000年(旗下企业:浙江艾可帅特五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100万元人民币,系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大型五金.紧固件工贸企业。
公司拥有台湾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及物流仓储中心,采用进口及国内大型钢厂优质原材料,运用ERP管理系统,主要生产国标(GB)、美标(ANSI)、德标(DIN)、意标(UNI)、日标(JIS)、国际标准(ISO)等各类不锈钢系列、铜系列、铝系列、碳钢系列等的高强度、高精度紧固件、冲压件、精密车削件、非标异型件等五金紧固件产品。
公司年总产量达5万多吨,现有规格达36000多种,是国内目前拥有现货规格最多的一家五金紧固件企业,公司品质管理已先后通过了ISO9001、REACH、ROHS、SGS认证,产品广泛用于国内众多知名品牌企业及重点建筑工程,并远销美国、日本、欧洲、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市场。
宁波富铭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宁波富铭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前身为宁波市镇海铭祺五金制品厂(成立于2007年),公司拥有多种先进的生产设备,是行业内少数拥有激光切割机,金方圆数控折弯机,金方圆转塔数控冲床,自动焊接设备,全套流水线喷塑设备的厂家。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专业生产工作台(桌),工具柜(车),刀具车(刀具柜),金属周转箱等。产品采用标准化,批量化生产,铭富品牌品质定位中高端,库存充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为工位器具行业大型企业。五金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工位器具、仓储货架、办公家具、工具车、工具柜、工具箱、周转箱制造、加工等。
公司与日本,美国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个月都在生产出口日本或美国的相关产品。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只生产高品质产品,质量过硬,品质可靠是公司对客户不变的承诺。
宁波市丰特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宁波丰特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于2015年01月04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徐建阳,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五金件、塑料制品、电器配件的制造、加工、批发、零售;自营和代理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除外等。
公司位于著名的“杨梅之乡”,为浙东古县城之一余姚市- 梁辉开发区凤鸣东路28号。生产的五金制品畅销消费者市场,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
公司主营:法兰面螺栓,六角螺栓,马车螺栓,双头螺栓,其它螺栓,特长螺栓,活节螺栓,方头螺栓,自攻螺钉,组合螺钉,螺母,垫圈,挡圈,台阶螺栓,特殊螺栓的制造型企业。
宁波狼神五金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狼神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公司位于宁波市慈溪杭州湾开发区,沪甬大道贯穿于此,公司充分利用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和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全自动生产设备和优质材料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抽芯铆钉,半空心铆钉,不锈钢铆钉,各种规格的压铸弹子锁,转舌锁,玻璃橱窗锁及客户需要的特种锁,各种规格的压铸,注朔配件,产品以外销为主,兼顾国内市场,广泛应用于机电、汽车、建筑装璜、文件柜、电气柜等领域、深受客户的好评。
公司测试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占职工的5%,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需要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
公司秉承“科学管理,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以上乘的质量,新颖的式样面向市场,以公道的价格及优良的服务赢得市场。
宁波精达五金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精达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工业园区,交通便捷。公司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固定资产约4500万,现有员工15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30余人。是一家专业的机械加工企业,致力于精密机械零部件的数控加工业务,为客户提供各类标准及非标机械附件的定制加工。
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确保产品质量,公司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及检验设备,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目前公司已拥有加工中心、鉆攻中心、车铣复合机床、数控车床、磨床、钻床等各类加工设备200多台。
现有精益生产线35条,产品主要涉及石油开采机械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等。自2003年进入石油开采装备行业以来,目前已和几个世界主要的油服公司都有稳定合作。公司生产的油田射孔弹壳年生产能力约900万件,射孔枪管接头年生产能力约120万件,汽车排汽管接头等其他零配件年生产能力约260万件。公司综合实力和专业生产线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个私企业中居领先地位。
宁波擎力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宁波擎力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系中国紧固件协会成员单位坐落于紧固件之乡宁波市镇海九龙湖镇,专业生产各种标准的六角螺母、方螺母、重型高强度螺母,异形螺母以及各种标准的螺栓。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管道工程、化工、建筑及各类机械。公司现拥有员工150多名,生产能力每月达1200吨。
公司专业生产HG/T20613-HG/T20634化工标准双头螺柱/全螺纹螺柱。生产标准有中国标准(GB)、美国标准(ANSI)、德国标准(DIN)、英国标准(BS)、日本标准(JIS)、澳大利亚标准(AS)、国际标准(ISO),俄罗斯标准等。
公司生产设备齐全,检测设备完善, 产品质量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本公司在多年创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水平,并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生产设施,改进生产工艺,现已具备一整套的生产工艺流水线和测试设备。
宁波添宝五金有限公司
宁波添宝五金有限公司(TBH)成立于2007年,为港澳台与内地合资企业,注册资金200万美金,其前身为宁波天宝锌合金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起名寓意“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是一家以锌合金、铝合金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专业生产型实业公司。
经过18年的稳健发展,公司从一家转制小厂,现已成功发展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公司现有员工25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50多人,公司占地14202平方米,建筑面积25376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吨,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
公司产品涵括门窗类多类型五金产品及专业汽配件生产,主要产品有传统及多功能新型铰链;门、窗把手;落水件;信箱框;敲门器、号码牌等,自2009年起,公司为宝马、通用、本田等国际著名汽车制造商专业提供优质汽配件。
公司具备优秀的产品研发、技术、生产和销售实力,产品99%以上自营出口,客户遍布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世界各地多个国家。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公司及产品、品牌形象建设,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宣传品牌、中国质量服务3A级企业、宁波市进出口诚信企业、环保蓝色企业等荣誉称号。
宁波欧凯洛五金有限公司
宁波欧凯洛五金有限公司位于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的宁波余姚,拥有高速冷墩机,钻尾螺丝成型机,搓丝机,五金冲床压力机及先进的光学检测设备,以经营中高档紧固件为核心。公司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注册资本为350万人民币,目前员工有100余人。
主营业务:专业生产各种规格的铜、铁、铝、不锈钢的螺丝,铆钉,螺栓,冷镦件,非标螺丝及五金冲压件等。螺钉有国标,美标,德标,日标,螺钉大小规格齐全。公司通过ISO9001,Bureau Veritas认证,产品符合RoHS,SGS认证,配备的光学检测设备使产品不良率控制在200PPM以下,电镀盐雾时间可达96小时。
公司以质量为命脉,以诚信为根本,快速的交货,完善的服务。是苏泊尔,九阳等著名电器公司的优质供应商。
宁波益山五金有限公司
宁波益山五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制造和销售世界领先品质搓丝板的外商独资企业。公司专业生产高品质搓丝板,产品采用先进的工艺,世界顶级工具钢原料,并执行严格的质量要求,适合大量加工不锈钢产品。
公司致力于研制和开发机械牙搓丝板和自攻牙搓丝板已20年有余,本公司采用韩国美国研发革新的先进的金属表面热处理工艺,在短短8年之内成功打造出了高品质的“益山”品牌搓丝板,并且凭借其高质量、高精确度、高产出和专业售 后服务等优势迅速被广大客户认可,并成为搓丝板行业中的顶尖品牌。
宁波佳禾五金配件有限公司
宁波佳禾五金配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12日,法定代表人杨志高,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浙江宁波慈城古镇,占地面积20亩。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五金产品、通用零部件(除污染)的制造、加工;机械设备、电池及其配件、金属材料的批发、零售等。以电池钢壳为核心开展业务,公司现有日本进口旭精机及新型精密高速冲床32台,全自动电镀线2条,电池钢壳月产能8000万件以上,是中国主要的电池零配件的制造商。
公司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电池部件的研发和创新,产品品质稳定优良,并通过了中国认证机构CQC的IS9001认证,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宁波龙云五金有限公司
宁波龙云五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03月13日,法定代表人曾祥华。
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热式压铸机设备100T、88T、50T、30T、抛光、电镀一条龙服务、生产锌压铸件、汽车附件、冲压件、日用小五金、家具附件、承接各种模具开发。
公司产品不仅有很好的外包装,更重要的是本公司凭着多年的组套经验、稳定品质和及时交货的诚信经营,深受各客户好评。
学刘强东搞数字人,58同城姚劲波到了关键时刻
姚劲波:人工智能必将深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轨迹。
出品 |电商行业 作者 | 电商君
1、58同城在AI领域有新布局
继京东以刘强东为原型推出“采销东哥”数字人后,另一位互联网界的老大哥紧随潮流,也以数字人分身的形象登台。
近日,58同城CEO姚劲波以数字人分身的形象惊艳亮相,再次展现了科技与品牌的完美融合。
不得不说,姚劲波作为58同城的CEO,其个人形象与品牌紧密相连。此次姚劲波以数字人的形式出现,不仅让58同城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还以创新且富有未来感的方式展示了其品牌形象。
图源:58同城
在数字人姚劲波数字人的讲解中,58神奇日活动以“58同城,你的美好生活搭子”为核心主题,强调“打造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最佳AI应用”的目标。
讲解表示,58同城广泛涉足招聘、房产、本地生活服务、汽车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领域,并持续增加品质服务和智能供给。
在AI领域,58同城成立了自己的AI Lab,将AI技术融入多个业务场景,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与个性化的服务,并计划将AI技术与招聘、房产等关键领域结合,深化AI应用。
此次AI战略的提出并非突发之举,实则是前期布局的延续。
今年4月,58同城设立了两笔资金,分别为北京神骐奋斗企业管理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北京神骐前行企业管理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总出资额达到159亿元。
这两个基金的核心关注点都聚焦于新能源、先进制造领域。
而在去年,58同城通过旗下的CVC(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神骐资本在这些已经显著增强了投资力度。
神骐资本的投资案例中,包括了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制造商迈宝智能、专注于太阳能电池储能系统开发的大秦数能,以及在今年新添的钙钛矿光伏企业光因科技等。
这些投资项目无一不与AI技术的推广使用及其衍生的创新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推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能源技术的革新方面。
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58同城正通过双管齐下的策略——既直接投资也优化自身业务结构,来主动拥抱AI时代。
2、58同城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踏足人工智能领域,是它自救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不可忽视的是,要真正扭转局面,其内外都面临着重重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洪流中,企业或乘风破浪前行,或被时代浪潮吞噬。
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离职时曾经说:“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一句话道尽了时代变迁的无奈。
而今,58同城亦在时代更迭中面临着属于它的中年危机。
58同城首要面对的是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随着“互联网+”信息平台的遍地开花,大量信息蜂拥而至,但质量却是好坏掺杂,这成为了58同城一大硬伤。
平台上屡见不鲜的假招聘、假房源消息,让不少用户落入诈骗陷阱,比如有人因虚假的招聘信息被骗,伤财伤身,这类事件不仅影响极差,更严重侵蚀了平台的形象,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网友对58同城的不满
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是互联网平台生存之本,信任流失则意味着根基动摇。
服务深度不足是另一个痛点。在诸如房产、招聘等专业服务领域,58同城与垂直平台相比显得力不从心应手足。
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如BOSS直聘、链家,直接使得58同城在竞争中逐渐被动,市场份额被这些细分领域的专业平台逐步侵蚀。
再者,随着用户粘性减弱,流量红利逐渐衰退,分类信息网站时代正逐渐远去,用户转向短视频等新方式获取信息。
例如在抖音等平台上,众多房产博主通过生动直观的短视频内容,直接与潜在客户互动,进一步削弱了传统分类信息平台的流量优势。
图源:抖音
在外部环境中,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使得该市场的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
美团、滴滴等拥有强大平台资源的企业迅速布局各个细分板块,瓜分市场份额,本地服务市场的争夺战进入了短兵相接的阶段。
同时,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垂直平台如链家、BOSS直聘的兴起,凭借着专业深度服务,直接对58同城构成了强劲的竞争压力。
新兴势力如贝壳找房采用创新的模式进入市场,进一步搅动行业格局,对58同城的传统市场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
市场环境的波动也为58同城带来了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例如如限购限售等变动,直接影响到58同城相关业务增长空间,业务受限。
面对内外压力,58同城尝试转型,如姚劲波提出“58同镇”战略,试图下沉市场,但面临市场小、信息需求有限,用户习惯不同等问题,转型成效未显。
58同城曾经凭借着一句“一个神奇的网站”火遍大江南北,但时代变迁,如何不被时代抛离,成为了他们现在正需解答的命题。
3、AI成为互联网大厂的风口
如今,各个互联网大厂都纷纷布局AI领域。
像京东等企业在电商领域,以AI为工具赋能商家,今年3月,京东的“春晓计划”再升级,推出AI助手、图文、直播工具、智能客服等,这些对于商家来说,不仅减少了开支,还加快了效率。
在自身发展上,京东还通过引入无人仓库等技术,实现了物流的智能化管理。这不仅提升了物流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既迅速又方便的网购体验。
AI在职场也渐渐变得常见,它能接手数据分析、客服乃至主播等工作,取代一些效率低下的任务。
在许多直播平台上,已经有商家采用AI主播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产品。
图中主播为AI
去年,淘宝推出了AI助手淘宝问问,面向所有用户开放。
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根据用户历史订单、购物车数据等理解用户喜好,无需明确指令即推送匹配商品、优惠信息,总结商品推荐理由、适用场景,大大简化了购物决策过程。
另外,用户可通过淘宝试衣在线试穿衣服。
仅需点击心仪款式即可虚拟试穿,支持自配搭上下装或套装,上传照片自定义体型信息,体重、身高,AI模特更贴近用户形象,实现真实试衣着装效果,不同姿势、体型适应各种搭配,方便又高效。
图源:淘宝
在抖音的产品中,AI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算法推荐,而是通过AI绘画、特效等AIGC技术拓展了用户的互动边界。
例如,在抖音,用户能轻松利用AI变换为动漫角色,或是借力AI特效创作趣味横生的短视频。
这些特性极大增强了用户的沉浸度与体验乐趣,也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和灵感。
此外,字节跳动还依托AI创新推出了飞书智能助手、剪映中的AI视频合成等功能,通过智能化的内容生成与定制化推荐,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创新化的体验。
从AI直播的兴起,到AI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渗透,我们不难看出AI正在多个领域深度融合。
这些AI工具不仅提升了效率,预示着一个由AI驱动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中国三部门公布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一季度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值突破2千亿元;韩国紫菜批发价涨近六成
“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企业稽核查(主动披露)”功能模块
为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海关总署在“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管理”项下上线“企业稽核查(主动披露)”功能模块,企业可以通过该功能模块签收文书、提交主动披露申请及相关材料等,并接收海关办理情况的反馈。
海关总署 解除乌克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禁令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认可乌克兰全境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状态,解除乌克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禁令。
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2020年联合公告第31号(关于防止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和乌克兰高致病性禽流感传入我国的公告)中有关乌克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禁令不再执行。
一季度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值突破2千亿元
广东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日前举办,会议透露,2024年一季度,广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值突破2000亿元。
本次研讨活动由广东省商务厅主办,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商务局、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全省400余家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商和产业带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据广东省商务厅介绍,4月1日,广东出台了支持跨境电商稳定发展的政策,从优化完善支持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园区发展、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发展、构建跨境电商产业生态等4个方面,出台12条支持政策,促进跨境电商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三部门公布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
中国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的通知》,以完善边境贸易支持政策,优化边民互市贸易多元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财政部等上述三部门9日对外公布的通知明确,除《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负面清单》所列的商品外,边民均可通过互市贸易方式进口。
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共21项商品,包括烟、酒等,以及超出规定数量的小麦等农产品。进口免税额度以个人为单元计算和使用。边民互市贸易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包括国家禁止出口的商品、应征收出口关税的商品和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
财政部表示,今后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动态调整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
广州海关出台18项便利措施服务保障第135届广交会
今天(4月9日),广州海关发布《支持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便利措施》,从做好服务保障、提供优惠政策、简化通关手续、提升科技赋能4个方面提出允许“展检同步”、支持全流程业务线上“一网通办”等18条具体措施,确保广交会进出境人员、物资通关顺畅高效。
2月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呈现快速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2月,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呈现快速增长。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金额达73.2亿美元,环比下降24.1%,同比增长17.1%。
韩国紫菜批发价涨近六成
紫菜在韩国水产品的出口规模中排在首位。不过,最近韩国紫菜采购商十分发愁,因为紫菜的批发价同比上涨近六成。紫菜涨价一方面是受气候异常和病虫害影响,主产地减产一成左右,另一方面是由于紫菜出口和内销比例失调,导致国内供应不足。分析认为,短期内韩国紫菜涨势很难得到缓解,如果继续增加出口,韩国消费者将为高价紫菜买单。
越南海关:越南1月至3月出口同比增长16.8%
越南海关:越南1月至3月出口同比增长16.8%。大米出口量达到110万吨;咖啡出口量为188,972吨。
跨境电商产业带解读—临沂篇
坐拥2000亿产值 临沂食品产业规模居山东省第一位
说起临沂美食,人们脑海中想起的是临沂炒鸡、糁、兔子头、莒南驴肉、大庄烧鸡等等。其实临沂不止这些美食,已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沂食品产业带。
食品产业现在是临沂市的第一大产业。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715家,实现产值1993亿元,食品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位,在国内地级市中都名列前茅。坐拥2000亿元产值的临沂食品产业,规模大、门类全,产业基础雄厚、发展优势明显。
临沂食品产业带
食品产业是临沂市八大传统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715家,实现产值1993亿元,食品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位,在国内地级市中都名列前茅。
2018年12月10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以中轻联综合(2018)365号文件授予临沂市“中国食品之都.临沂”称号,临沂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城市。
临沂市食品产业各县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了上千家专业化生产企业。兰山区、河东区的肉制品、脱水蔬菜和水果罐头;沂水的淀粉糖、糖果和烘焙食品;平邑县水果罐头和金银花制品;莒南县植物油、板栗和花生制品;费县的核桃、板栗和豆制品;郯城县的糖果、干果炒货和银杏制品;蒙阴的水果罐头、饮料和粮食加工;兰陵县酒类和脱水蔬菜;沂南县鸭屠宰加工和果蔬产品等。
目前,临沂在发挥全国食品产业“领头羊”作用,预计到2022年,把临沂食品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左右,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10亿元以上30家,正在努力打造现代食品产业体系,经历食品产业大市向食品产业强市的跨越式发展。
部分代表企业
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
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猪屠宰及冷鲜肉生产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立于1994年,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集团已形成年屠宰加工生猪2000万头、肉鸡2亿只、年产冷鲜肉及冻品等肉制品300万吨的生产能力。
集团在全国设有200多家销售办事处、18000多家专卖店,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集团在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专门从事产品出口业务。同时,集团拥有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各种产品均可网上询盘、直接订购、自动配送。
金锣集团拥有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进的屠宰分割等生产线,金锣冷鲜肉连年被评为“全国安全放心肉”。近年来,集团通过实施高科技人才战略,引入信息化管理机制,使企业在短期内步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轨道。
金锣集团先后被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被授予中国明星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沂蒙功勋企业等荣誉称号,并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HACCP认证。
http://www.jinluo.com.cn
山东临沂市鲁蒙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市鲁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位于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东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农业基础。
公司主要从事脱水、保鲜、腌渍、速冻果蔬及香辛料的研发、种植、生产、销售及出口,拥有万亩自属基地、系统规范的检验技术、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加工工艺。产品远销海内外,是康师傅、基快富、李锦记、农心、亨氏、中粮、陶大等大型国际集团公司的重要原料供应合作伙伴。
现已发展成为在临沂、潍坊、莱芜、张家港等地区拥有多家分公司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 “消费者放心满意品牌”、“食品卫生a级单位”、“产品信得过企业”等荣誉。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产品深加工”这一主业拉长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强化竞争力。展望未来,公司将秉承“专业、专注、品质、服务”的理念,提供最高品质的产品。
http://lumengfood.babaipu.com
山东临沂鑫山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鑫山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风景秀丽的沂河河畔,美丽富饶的经济开发区内。距京沪高速9公里,距胶新铁路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公司成立于2006年,于2007年初正式投产,主要经营生猪屠宰,加工,销售业务。拥有1500吨冷库1座,生产流水线4条,日屠宰生猪1000余头。
临沂鑫山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与美丽的沂蒙山老区,濒临沂河湖畔,公司成立与1992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占地50多万平方米,拥有员工千余名,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与摸索,鑫山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系中国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拥有食品冷冻分公司以及各类子公司近十多家。通过多年的努力与摸索,临沂鑫山食品有限公司逐步完善了冷冻保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产品远销国内的同时,还远销俄罗斯、香港、中东、东欧、南美、及东南亚等地区。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技术性强,科研、检验设备齐全,现拥有封闭式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主要生产面向大众的产品。其产品为、猪副产品、四号肉、二号肉、三号肉、五花肉、猪肘、猪蹄、猪爪、保鲜肉、冷冻猪肉,大排,肋排,五花肉卷等。产品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是广大客户的首选产品。
https://xsspyxgs1234.dyq.cn
山东益州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益州创建于1995年,位于沂蒙精神的诞生地山东临沂。公司是一家集食品生产、经营、销售、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食品公司,下辖河北、天津、青州等10余家生产基地,年产值2亿余元。
公司自创建以来,始终走品牌创建之路,坚持做良心食品,放心食品,健康食品。食材基地选在中国长寿之乡山东费县。费县不仅是沂蒙小调诞生地,而且还是的山楂王国。深山里的山楂树,沒有空气污染,且山楂树不打农药,不 施化肥,是绿色食品。一位消费者吃过怡口佳山楂后,情不自禁的说:好山楂,怡口佳。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于是好山楂,怡口佳就成了公司的标语。
今后公司将坚持走品牌强企之路,与其他品牌强强联合。先后与全国山楂食品的龙头企业怡达公司联合研发生产销售;与全国百强企业浪潮集团联合,以质量链为抓手,公司质量品牌建设之路;与农民合作继续走“公司+农户”的路子,计划在费县扩大山楂种植面积,并建生产基地,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lyyzsp.com
山东小炒旺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小炒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枣园镇,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食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烤瓜子、烤花生为主的烘炒类坚果制品,进口经营各种国外同类产品。
公司占地面积40余亩,员工200余人,年综合生产量30000吨,国内销售区域遍及全国14个省份,出口业务远销东南亚、韩国、欧盟、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山东省名列前茅的坚果制品类深加工出口企业。
公司拥有世界先进的筛选生产线,国内先进的烤制设备,稳定的生产工艺和成熟的生产经验,产品得到社会各界及国际、国内市场的认可。2015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设立分公司,开始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
小炒旺食品以中国食品安全为己任,以天然添加为产品目标,严格把控采购关、精益生产,不断树立坚果炒货行业新标准,做到企业应有的担当。公司已通过ISO2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http://www.wonfood.cn
临沂市康发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临沂市康发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89年6月,公司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2100余人,拥有18条国内先进的果蔬罐头生产线、2条速冻生产线,年加工生产能力10万吨。
近两年来,公司先后投资7500万元,扩建生产车间4800平方米,引进意大利、美国先进的罐头生产成套设备、农残检测设备160余台,配套了5000吨恒温库, 投资1480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站和生产废弃物生物处理厂。发展了标准化黄桃生产基地14500亩,草莓生产基地3000亩,黄梨生产基地4000亩。
公司先后通过了“QS认证”、“美国FDA”、“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BRC欧洲零售商认证”、“IFS国际食品标准”、“Kosher犹太认证”等多项国际认证,实现了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康发食品拥有水果类、蔬菜类、食用菌类、果酱类、果杯类五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罐头及速冻食品,营养价值丰富、不含任何防腐剂;即开即食、老少适宜;利与储存、便于携带;采用不同规格、不同样式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http://www.kangfafood.com
大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大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系股份制合作企业,成立于1993年5月,是山东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世界最大的FD食品生产基地。
目前,公司占地面积14.6公顷,建筑面积73000平方米,无公害蔬菜基地31000亩,员工3750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19人。公司现有总资产3.7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15亿元。
公司采用日本技术、自行设计、指定国内有关厂家制造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FD真空冻结干燥蔬菜生产线33条,由国外引进的高精密度配套设备和检测仪器50多台套,主要生产FD系列产品:葱、草莓、菠菜、甘蓝菜、香菇、洋葱、玉米、果品等,年生产能力5500吨,其产品均具有保持原色、原味、原样、无菌、卫生、内在营养成分不受破坏,遇水复原快,耐贮存,食用方便等优点。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
公司系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http://www.dalinfoods.com
临沂鼎灵食品有限公司
临沂鼎灵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工业园。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速冻蔬菜和水果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拥有独立的进出口经营权。
公司多年以来专心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各类蔬菜和水果等产品的种植、加工、储藏及销售,产品除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外,同时还远销日韩、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组织机构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运行正常,严格按照HACCP计划及加工工艺操作,关键控制点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生产记录完善可查,原料均来源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基地,产品实现有效追溯。
公司以“食品安全”为关注焦点,本着“信誉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共创双赢”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以“创新、优质、高效、服务”为目标,力争再接再厉,再创优势,生产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优质产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及客户诸多需求。
http://www.sdjunhai.com
临沂市君临食品有限公司
临沂市君临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位于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团林镇,是一家以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亿元,有员工300余人,冷库储存量6000吨。公司年屠宰生猪50万头,生产加工肉制品5.2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利税1000万,是目前临港区一家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A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
公司是从生猪屠宰到肉制品精加工的生产化企业,有生猪屠宰车间和肉制品精加工车间。生猪屠宰车间有生猪屠宰自动生产流水线及加工设备,并按照国家的加工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年屠宰生猪50万头,以生产冷鲜猪肉、速冻猪肉、红白条猪肉为主,年猪肉及猪副产品5万吨。肉制品精加工车间分为肉制品加工和速冻食品,年生产加工产品2000吨,产品主要为:酱卤制品、熏煮肠类、速冻制品等一系列产品。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先后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多项认证,并建立一个完整的肉食品产业链控制体系,形成肉食品生产销售的闭环生产,向消费者提供猪肉。
http://www.junlinshipin.com
临沂市君临食品有限公司
青援食品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山东省沂水县青援食品厂,是由青岛食品厂对口支援而建立的食品企业。1998年企业改制为山东青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青援集团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集团拥有青援食品有限公司、青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援热电有限公司、山东优佳置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近60万平方米,总资产16亿元,职工16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00多人。
主要产品有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调味食品、淀粉糖产品、小麦粉产品、包装印刷六大系列近300个品种,年产食品能力60多万吨。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俄罗斯、阿联酋、韩国、斯里兰卡、肯尼亚、中东、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国家。
集团公司主要产品有“青援”牌方便面、饼干、粥制品、调味品、淀粉、淀粉糖、面粉、纸箱等近300个品种,年产食品能力50万吨。公司生产的“青援”牌系列方便面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产品博览会银奖”;特制钙奶饼干始终保持“部优”质量标准,方便面、饼干、糖果、乳制品系列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http://www.qingyuanfood.com
带你了解“保税+ERP”监管模式
ERP(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我国外贸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引入现代化ERP管理系统。围绕智慧海关建设部署,海关充分应用数字技术手段创新海关保税监管理念、制度和方式,建设与现代大型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相适应的“保税+ERP”监管模式。
“保税+ERP”的基本思路
以企业为监管单元,海关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仓储管理系统(ERP系统/WMS系统)对接联网,抓取企业与进出口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数据。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自动印证、交叉比对,精简保税监管程序性手续,辅助核算核销。建设智能监控指标和模型,验证企业处置保税货物合规情况,落实海关对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的监管职责,做到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
“保税+ERP”的数据接入规范
(一)数据标准。在充分开展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建立《ERP联网监管企业数据安全接入技术标准》。按照海关对加工贸易、保税物流、保税维修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监管需要,分类明确对接表单、数据字段,覆盖保税货物进、出、转、销、存等主要业务节点。
(二)数据采集。以企业主动、自愿为前提,海关对企业信用、ERP应用程度、内部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估,评估通过后实施对接。海关通过“采数客户端”与企业ERP/WMS系统数据库对接,直接、实时抓取企业原始生产经营数据。
(三)数据验核。建立数据验核工作机制,设计相关指标,通过日志审计、操作验真、数据验真、辅助验真、抽样验真等方式,多维度分析和检查企业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及时性。
“保税+ERP”的业务应用场景
“保税+ERP”监管模式不仅有利于海关将事后监控转为提前预警,多角度检查、印证企业守法状况,提高风险感知能力,还能帮助企业享受简化手续、优化流程的便捷服务,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一)在加工贸易业务领域。利用直接抓取的ERP数据,动态监控保税货物进、出、转、销、存全流程,精简企业办理料件串换、存放场所变更、单耗备案等8个业务环节的申报手续。开发大数据智能分析模型,系统自动比对企业ERP数据与申报数据,海关验核后分类处置,提高核销、边角料处置、单耗自核等业务环节作业效能,避免企业因海关下厂盘点额外增加的停工、停产。
(二)在保税物流业务领域。将试点企业报关单、核注清单、进出区卡口记录与企业WMS系统入出库记录进行比对,验证保税货物实际在库情况。对企业申请删改单、退运退仓、简单加工等核批事项,与企业WMS系统入出库记录、库存及库位记录进行逐票比对,验证企业申请真实性。同时,顺应订单定制化、贸易碎片化等新趋势,在对接加贸工厂ERP系统、保税仓库WMS系统基础上,实施“批次出库、集中报关”模式,企业可先将货物批次出库至工厂加工生产再集中报关,做到“出仓即上线”,实现货物在仓、厂间“无缝衔接”及“零库存”运营。
(三)在保税维修业务领域。支持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新业态发展,针对维修、研发企业的特点,在对接ERP实施联网监管的基础上,优化企业的账册管理模式,探索“以报代备、总量核销、边角料批量申报”等便利化措施,减少企业计划性报备工作量。
2024年15个SaaS趋势预测
根据IDC 2023年6月发布的《2022年下半年中国企业级应用SaaS市场跟踪报告》,2022年中国EA(企业级应用)SaaS市场规模达41.6亿美元,同比增长 26.6%,到2027年,IDC预计中国EA 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16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2.4%。
政策是中国商用SaaS强劲增长的主推力之一。2023年初国资委下发79号文件,要求国央企落实信息化系统的国产化改造,要求2027年底前,实现所有中央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国产化替代。
因此目前国产企业管理系统厂商,尤其是成熟的头部供应商拥有前所未有的机会。
2023年,中国SaaS不乏亮眼表现,展望2024,SaaS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近年SaaS市场的亮眼表现
《财富商业观察》(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研究认为,2022年全球SaaS市场规模为2374.8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08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8.7%。其中CRM、ERP、BI等应用复合增长率更高。
根据36氪研究院出品的《2023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SaaS发展长期向好,2023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为754亿元,平均毛利率为57%,中国SaaS渗透率在2023年达到17%,虽然与全球SaaS渗透率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保持每年2%-3%的稳定增长。
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以通用性SaaS为主,主流应用包括CRM、ERP、财税、OA协同、HCM等,占比近七成,行业垂直型SaaS占比三成。
资本方面,2022年中国企业级SaaS融资事件数280,资本对SaaS的关注较2019年、2020年有所回升,经历过行业洗牌后,资本更看重SaaS厂商的增速和产品竞争力,因此大部分SaaS公司在近两年更加关注产品和客户长期价值,追求高质量增长。
2024年15个SaaS趋势预测
1. 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和组织
随着SaaS市场的成熟,客户需求变得越来越具体,更多的服务商用客户需求驱动产品开发。因为客户需求永不过时,精准把握和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永远最受欢迎,未来SaaS供应商也会像谷歌那样,完全围绕用户开发新产品类别和软件解决方案。
鉴于SaaS供应商与客户的长期服务关系,在客户使用SaaS时的问题反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可成为SaaS供应商开发新产品的灵感来源。
SaaS供应商的自身组织管理向以客户为中心靠拢。
例如纷享销客3年40%的增长,创始人罗旭认为是得益于从单一组织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组织发展。市场、销售、交付、研发、客户成功等部门多角度思考如何重构客户体验,完成从“供给侧思维”到“需求侧思维”,从“功能性组织”到“协作性组织”的转变。
2. UE模型
UE为Unit Economics的缩写,译为“单体经济模型”,体现收入与成本关系的最小运作单元。关注UE模型意味着关注收入和可变成本的关系,通过UE计算毛利率后,结合LTV和CAC分析获客成本,再结合固定成本考虑何时可实现盈利,找到盈亏平衡点。
在SaaS公司经营上,管理者可从UE模型中得知公司的增长率、留存率、毛利率、现金安全程度,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从以往SaaS企业走过的弯路可知,不是要去砍产品,而是要去调,把模型调对,才能持续发展。不应该从过去极不理性的扩张,转向极不理性的收缩。
SaaS最重要的一为商业模式,二为财务模型。只有这两点成立,才有可能真正从一众同质化厂商中脱颖而出。
3. 客户保留
客户保留是SaaS公司经营好坏与否的重要体现,一家健康的SaaS公司,其NDR(Net Dollar Retention)即收入留存会在100%以上。NDR体现的是在特定时间段中,SaaS公司从现有客户基础中获得的收益百分比,NDR高就意味着高客户留存率和续费率,保证SaaS公司的长期持久性增长。
提升NDR需要SaaS公司做多方面努力,包括为客户提供持久价值,RevOps利用数据提升NDR,通过追加销售、交叉销售、客户关怀等方法降低客户流失率等等。客户成功部门永远是SaaS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部门,因为它在客户保留方面尤为重要。
4. RevOps(收入运营)
RevOps指收入运营,帮助企业构建持续收入增长的运营模式,将高层次的愿景转化为可行的可重复的流程,让公司向前发展。
RevOps工具可整合到SaaS中,与AI、ML相结合,让用户能够得心应手地实现运营自动化、对销售漏斗完全可见;RevOps可应用于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的各阶段;RevOps帮助企业有效实施数据驱动的客户成功策略,找到二次销售和重复销售的机会;收集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提高转化率。
5. 进一步向PaaS平台迁移
PaaS一直是近年来的SaaS重要趋势,2024年PaaS 依然表现强劲。PaaS的优势在于让企业降低硬件维护成本,提高效率并简化软件开发,同时确保软件的高灵活性和移动性。
中国的主流SaaS供应商几乎都将PaaS作为主要卖点之一,未来会有更强大的PaaS在个性化开发和国产化替代等应用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6. AI进一步深入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驱动的大模型在2023年爆红,AI大模型与SaaS结合在商用软件领域潜力巨大,成为SaaS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罗旭表示,SaaS公司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智能化公司,规划三到五年的智能化路线,SaaS公司与大模型的结合需要考虑数据和场景,持续训练,形成垂直或专属领域智能平台才能进行有效的价值输出。大模型未来可能会在营销、销售、服务、知识库、数据分析方面为SaaS赋能,最终垂直领域大模型会呈现平台化趋势,在特定领域提供AIPaaS能力,AI+DATA+SOFT融合是SaaS软件的未来。
7. 更多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在ToB软件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参照以内容营销起家的HubSpot,越来越多的中国SaaS供应商试图用优质的内容吸引优质客户。与投放按点击计费的CPC广告相比,内容营销可以提供长尾效应更好的获客,也能某些细分领域的SaaS公司提供出色的投资回报率。
8. 低代码
尽管代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低代码/无代码以其便利性和低门槛越来越受欢迎,主要优势是让企业客户自由搭配的灵活性和快速上线的高效率。低代码解决方案为需求不太复杂的企业减少了部署软件的时间,让企业轻松实现业务自动化并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低代码和无代码在很多业务逻辑和权限复杂的大型企业中的应用局限,支持高度自定义的专业供应商是更好的选择。
9. 灵活的基于API的基础设施
越来越多的SaaS供应商倾向于提供更强大的集成功能,通过API来实现。在选型阶段,企业要考虑供应商可提供哪些功能,将SaaS集成到我现有的业务系统中?在集成过程中,我的数据是否受到保护?API接口多不多,能不能很顺利地接入数据,是判断SaaS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10. 安全
SaaS作为云服务将业务敏感数据和客户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上,内部应用程序性配置错误会导致敏感数据丢失,并导致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丢失。根据云安全联盟(CSA)的数据,SaaS错误配置导致63%的安全事件,如何减少错误配置导致的数据丢失是供应商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另外,针对云平台的数据攻击和系统稳定性也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11. BI驱动
BI(Bus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业智能,就是我们在CRM等企业管理系统中所见的客户数据分析、数据驱动决策等卖点。与传统的本地企业管理软件不同,SaaS具有从源头提取数据的优势,结合AI和ML,BI驱动的SaaS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未来会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数据见解,助力企业科学决策。
12. 行业垂直型SaaS
与通用型SaaS不同,行业垂直型SaaS的本质是解决特定行业的挑战,例如餐饮、医疗、物流、酒旅等行业都有很多垂直型SaaS受到欢迎。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行业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339亿元。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深入挖掘某一行业客户需求的垂直型SaaS会保持高人气,通用型SaaS也可深耕在行业解决方案,与垂直型SaaS抢夺市场。
13. 注重生态化
通用型 SaaS 们都在向平台型公司努力,操作模式大概是接触中大型客户,明确他们的需求,然后做PaaS,提高自身的自定义能力,然后再做行业化,提供开箱即用的快速上线的行业解决方案。因为产业互联网交互连接网络化,形成生态链和价值链,表现在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的经营策略。SaaS厂商自身销售方面,坚持直营渠道一体化,帮助渠道伙伴建立市场能力,从直营型厂商成长为生态型厂商。
14. 中国SaaS出海
伴随中国企业出海,赋能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是近两三年国内SaaS的另一重要趋势,在CRM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中国SaaS出海要注意打造M2L本土化管理闭环,营销管理要适应国外主流社媒平台,帮助企业做好投放和监控;还要丰富客户画像,降低运营风险;实现跨国高效协同,利用多语言、多币种、多时区等能力让企业各国员工跨区域业务结算和流转,实现高效协作。
15. SaaS市场整合
2024年,中国SaaS的每个赛道头部效应开始显现,CRM、OA、ATS等赛道会逐渐完成行业洗牌,最后演化为1-2家头部厂商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局面。
想要不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吞并,就要求 SaaS 企业找到规模化获客体系来实现规模化增长。那些小而美的SaaS供应商可能被大公司收购,参考2021 年,CRM 巨头 Salesforce 以 27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流行的工作场所软件 Slack。这种整合对两家提供商来说都是双赢的,未来这种收购很有可能在中国SaaS市场出现。
毫无疑问,SaaS行业的增长前所未有,对其中的SaaS供应商来说,不断评估和响应客户需求,密切关注行业变化,拥抱新技术和新趋势,保持以客户为中心和产品开发和服务,是在竞争中的制胜关键。
中国SaaS,只允许两种成功
乔布斯说:产品经理需要创造需求,而不是满足需求。
TOC领域,通过从0到1创造新事物,缔造了无数创富神话。
苹果创造了智能手机,腾讯创造了社交,亚马逊创造了电商,都实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实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于是,互联网行业有了这样一套终极解法:不要响应客户,要去创造,要去影响客户。
带着这样的思路,创业者们杀入ToB领域,却发现赚钱难,特别难。
兴致勃勃做了一套SaaS软件,想去影响老板。
想去销售软件背后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理念,却往往铩羽而归。
为什么呢?
一方面管理极具个性化。
中国高等教育起步晚,19世纪末,中国才建立了北洋大学堂,对比美国诞生在17世纪的哈佛学院,我们足足晚了200年。
同时,过去的几十年经济快速腾飞,许多老板还没来得及体系化的学习,就被时代的洪流带入了增长的快车道,于是个性化的、土路子的管理方式得以保留。
老板欢迎管理类型的软件,也喜欢了解先进的管理思路,但拒绝因为使用软件改变自身管理。
占据中国SaaS三大份额的SaaS 软件,分别是ERP,CRM,HCM,全部都是以管理方法论为基础,但同时,都少不了标准和定制化的生意。
ERP领域,用友ERP、SAP都用aPaaS实现自己的个性化交付,CRM的纷享销客、HCM的北森,也是历尽艰辛、耗人耗力的搭建出了自己的PaaS能力。
一切都是为了服务企业管理上的个性化。
另一方面,企业难以被影响,还因为组织的惰性。
物理学上有惯性一说,质量越大的物品惯性越大。企业同理。
越大型的企业越倾向于保持原状,惯性,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成为企业变化的阻力。
这就造成了企业改革,总是进十步,退无步,并不是人的问题,也不是改革制度和机制的问题,系统基本运作规律使然而已。
基于现实,中国SaaS划分成两个阵营。
服务于企业的管理诉求和业务诉求,接受企业的个性化。
服务于企业的场景诉求,远离企业的个性化。
这两条路,导向了不同的成功之路,也都诞生了各自的成功标杆。
前者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和管理诉求,不可避免的要撞上个性化问题。
一入场,SaaS公司就要面临抉择:客户群是谁?既然一定会面临个性化的问题,那大中小几类客户,解决谁的问题更有性价比?
SaaS是标准化售卖,也就是将一份产品卖给多个用户,所以卖的越多,成本自然越低。
研发成本100万,能卖出100份,每个客户成本10万;能卖出10000份,每个客户成本只需要100。
也就是说随着客户的增多,服务于每个客户的软件研发成本会被无限降低甚至趋近于零。
最初投资界对这份发现欣喜若狂,给出SaaS模式极高的估值。
但发展了几年后,行业发现:卖到上万份,已经是国内顶尖水平,再也无法提升销量。
而且越来越多的客户,涌入了越发多样的需求,也没有办法把开发成本均摊到每个客户身上了。
例如,实现了一个新需求,只满足了A客户,不满足BC客户,那么需求的成本只能算在A身上,而不能让BC分担。要计算软件投入成本,会发现A的成本远高于BC。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该去做只有A客户需要的需求,要做更多客户需要的需求呢?
答案从「投入确定性」上找。
SaaS的资源投入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你并不知道做了需求以后客户会不会用,也不知道客户会不会因为我们努力在做需求而进行续费。
这一现象在中小企业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 2.5 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 7 到 8 年。初创企业的寿命更是黯淡,每 100 家国内创业企业中,只有 20 到 30 家可以熬过 1 年,而能熬过 3 年的只占这其中的 30%。
这也是为何千亿赛道的HCM,CRM,往往会着力于发展中大客户。以中大型客户为目标的北森,2024 财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续约率高达95%。
拉长来看,在中大客户上的投入的产研成本更确定,均价也更低。
但做中大客户的门槛非常高。换句话说,就是“贵”。
SalesForce,全球SaaS的领军者,践行大客户理念, 把90% 的财富五百强企业 纳入囊中,销售费用率常年在40%徘徊。
瞄准大客户的北森,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销售费率为49%,研发费用率为38%。可见大客户的客情维护和产品交付,哪个都不是好啃的骨头。
吴昊老师这样总结服务大客户的现状:“需要投入大量人工服务,客单价虽然很高,但周期长,毛利率大概只有 20% ~30%。而标品 SaaS 的毛利率大概在 80% 。”
而且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市场,才能容纳足够多的大客户,撑起SaaS企业的盈利。
当前千亿级SaaS赛道逐渐占坑完毕,很难再有新的创业者跑出来。两年前尚且有moka,飞书想在成熟的HCM领域分一杯羹,而现在已经没有机会留给新的挑战者了,可以说旧场景创业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
总的来说,服务中大客户,服务于有一定认知基础的管理场景,通过PaaS和深耕业务理解降低服务成本,最终以确定性的收入为目标。这是中国SaaS已经被验证成功的一条路。
另一条路则背道而驰,专注“小而美”。
由于特征明显,你很容易识别出这类SaaS。
-不刻意追求市场快速增长,小团队作战为主。
-坚定守护自己的能力圈,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都非常清晰。
-服务的市场规模或许不大,但不阻碍团队持续深入,给到更创新的解决方案。
-有强烈的个性化气质和geek精神。
-工具性SaaS居多,PLG是常见的推广方式。
凭借更低的成本投入,这些团队往往能够较快地实现自给自足,不少团队2-3年就能盈利,比SaaS平均8年盈利的时间快上不少。
他们选择某个细分场景,远离客户的主营业务、远离客户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哪怕为此把场景拆得极细极小也没有关系。同时把场景里的解决方案做到足够专业。
例如Xmind工具,创立十来年,只是瞄准画思维导图的场景。坚持小而美,持续优化工具效率,也收获了广泛的客户群体。
由于提供精准的场景服务能力,不用再严格区分客户大小,这类产品的传播和交付都更为轻量,也更容易实现口碑传播。
但也正是场景的细分性,让这类SaaS的价值有限,无法拔高客单价,只能通过扩展客户群体来实现规模化盈利。
所以对于这类SaaS而言,首先重点是在打磨产品,提供更“锋利”的结局方案;其次是琢磨更高效的传播和转化方式。
这是中国SaaS的第二条路。
这两年,从“中国SaaS什么时候能好”,到“中国SaaS没希望”,悲观的情绪蔓延,捆绑从业者。
正是因为很难,更要看看已经被验证成功的SaaS模式,根植于我们脚下的大地,这些SaaS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才得以生根发芽。
最后以一位SaaS公司创始人的话结尾:很多次我都以为我们要死了,但是并没有。很多时候竞争消失了,只是因为竞争者的子弹打光了,而我们所做的,只是熬了过去。
Salesforce携手阿里云再来,这次本土CRM有几分胜算?
小石子的坠落,都能打破平静的湖面。
Salesforce重返中国,怎能不让平静的CRM市场掀起波澜?
要知道,在今年12月份之前中国CRM市场整体呈现平静,一来是因为历经前两年的数字化需求爆发,本土CRM在吸收大量客户后进入消化期,开始根据更全面的客户需求、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业务发展模型、服务能力,以望沉淀出一个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型。
再者就是AIGC的兴盛,提升了CRM服务能力的上限,为其打开了更多价值服务的想象空间,引导众多本土CRM厂商着手引入,整体进入新一轮的研发战备阶段,市场声量自然降低。
然而,伴随12月18日,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的销售云、服务云和平台云三大业务正式上线,开始面向客户提供服务。两家巨头携手带着巨大的市场讨论度席卷而来,让人们纷纷开始分析其对本土CRM市场带来什么冲击?
当然比起以上这个论题,更加激进且令人关注的另一个论题:本土CRM厂商与携手阿里云再度而来的Salesforce竞争,谁能最终胜出一筹?
避无可避的胜负之争
当Salesforce再度进入中国市场,一场国外CRM厂商与本土CRM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已悄然拉开帷幕……
而双方展开竞争的战场,就在服务“跨国企业”领域。
对于Salesforce来说,其很清楚自身要想避免在中国市场的再度折戟,选一片无论是市场规模、品牌影响力,还是整体潜在收益都不错的客户市场,将其攻坚下来作为当下在中国市场的立足之地,以及将在持续拓展业务规模的前进根据地,都是不二选择。
“跨国企业”市场恰好满足上述需求。在规模方面,其在我国市场的经济占比相对较高;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不论所在行业,它们多为领先梯队,且大多具备完善的供应链上下游,有利于口碑营销的推进;至于收益方面,这些企业整体规模较大,因此年度收益表现优异,具备稳定的现金流、良好的付费意愿及相对卓越的支付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Salesforce凭借多年国际化服务的经验,对跨国企业的业务需求和运营模式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之前在中国市场期间,这部分群体也是自身打交道最多的一类,方便快速做出一番成绩,从而站稳脚跟。
另一方面,之前的跨国企业是要受到全球总部的控制,但是近些年因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跨国企业在中国区的分支机构越来越注重掌握IT自主权,同时由于自身多年在中国市场沉浸,已经被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中国市场特色,这些特点让Salesforce以此开始“本土化”战略相对容易一些,利于日后持续深化“本土化”战略的开展。
针对本土CRM厂商而言,当前业务发展已至关键阶段,他们在本土业务服务积累方面现已达到一定规模,而随着业务不断拓展,本土CRM厂商面临着是否进军跨国企业服务市场的抉择。这方面,从近年来我国CRM企业纷纷考虑开展海外业务、重视与外企合作的趋势中可见一斑。
若本土CRM厂商能成功打入跨国企业服务市场,将极大地提高其在全球市场的认可度,这对于他们日后走向国际化,实现更大幅度业绩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就如以销售易为代表的本土CRM厂商,在近两年的市场发声中,就对SaaS出海、服务“跨国企业”等话题关注颇多,甚至他们在以往与「ToB行业头条」的沟通中,多次谈及对于MNC“跨国企业”服务,获得其认可的重视。
用销售易CEO史彦泽的话讲:“本土CRM厂商如果拿下‘跨国企业’客群的认同,将对于自身走向国际化的信心和实力,都会带来可观的提升。”
并且就算退一步说,这些“跨国企业”业务规模普遍较大,都符合本土CRM厂商当前重视中大型客户群的战略方向,是当下绝对要重点关注的“潜客群体”。
不仅如此,拓展跨国企业服务市场除了能带来更高经济效益,还将促使本土CRM厂商间接感受国际多样化需求,为日后全面走向国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不得不全力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倒逼自身提升硬实力。
所以结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服务跨国企业,获取其普遍信任与认可,是决定当下Salesforce能否突破魔咒,携大势进入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本土CRM跳出发展瓶颈,完成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关键一步。双方避无可避,终要在此地决出胜负。
双方对垒,优势在谁
当本土CRM与跨国巨头Salesforce在服务“跨国企业”领域的竞争无法规避,顺其自然地“谁更具竞争优势?”的话题成为关注焦点。
从表面来看,Salesforce携手阿里云的优势相对好一些,因为这两位的体量、市场知名度,以及在企业服务赛道多年沉淀的服务经验,产品丰富度上都是胜于本土CRM厂商,两者联合更是天雷勾动地火,声势浩大。
不过,分析问题不能流于表面,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从产品能力来看,Salesforce通过携手阿里云解决了之前长期困扰自身发展的数据合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禁了自己大部分的功能,通过当下的销售云、服务云和平台云等核心产品用于服务中国市场。
不仅如此,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拿下中国市场,Salesforce中国软件工程团队定向开发,专门基于中国市场特色,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社交电商和社交营销两大产品,集成了中国服务和对象的本地渠道,其中包括腾讯渠道、阿里渠道、社交渠道、中国电子邮件与短信、中国支付和中国店面等。
然而,虽然相比较以前,当下与阿里云携手之后的Salesforce明显强大了不止一筹。可即便如此,现在Salesforce也存在一些缺陷。
「ToB行业头条」了解到,当下Salesforce尚未在移动端软件上线,但在中国市场,特别是对销售角色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拜访客户时,销售人员可以随时打开APP记录信息和打卡,这支撑了他们的大部分使用场景。
除了移动端软件,Salesforce迁移的三朵云中的其他功能虽然宣称会在未来上线,但目前尚未确定具体时间。对于客服云,目前只有基础功能如案例管理可以使用。还有Einstein GPT功能,其本是全球范围内最受期待的AI功能,但在中国的版本中,这项功能服务并未提供。
最后就是与阿里云在服务云、销售云方面的合作,不容否认的是阿里云在数据服务方面确实有极佳的建树,但就CRM营销、销售领域,其还缺乏大量的案例验证能支撑住这两朵云的服务质量达到一定高度,因此在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先打一个问号,以待后续验证。
对比当下在“营销服一体化”能力尚需补足的Salesforce,当下多数的本土CRM厂商不仅具备在部署方式上非常灵活,还可以支持多云部署,满足了大型企业数据合规方面需求的能力。
并且,本土的CRM厂商们纷纷根据客户需求快速提高产品与服务能力,并推出了针对我国特色的B2B2C交易平台,让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都能获得自己的价值和利益。
同时,在产品架构方面,本土CRM厂商近年来一方面积极吸纳前沿高新技术与理念,将其融入产品之中,另一方面则加速推进产品一体化进程。
如今,像销售易这样的本土CRM厂商都已成功构建相对成熟的体系。现已实现移动、社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CRM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款契合国内市场需求的营销服务一体化CRM产品,而很多“跨国企业”正是看中本土CRM厂商在“营销服”方面服务更加全面,才会选择与本土CRM。
例如,自2021年施耐德电气与销售易展开合作以来,历经三年发展,从单一业务单元的现场服务板块拓展至客户服务板块,进而覆盖施耐德电气多个业务单元,最终确立为施耐德电气(中国)售后服务板块的核心管理系统。此过程中,销售易凭借完备的“营销服”能力与深厚的服务底蕴,逐步赢得施耐德电气的信任,成为其优质合作伙伴。
不止是施耐德电气,据了解,截至目前销售易已经服务了江森自控、伊顿、贺利氏、特灵科技、大金空调等众多世界500强跨国企业。
其次,从生态能力来看,本土CRM厂商们在多年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销售易等无论是在ISV数量、渠道深度与广度等都有良好的建树,确保了能为跨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而Salesforce生态系统看似更加完善,但在中国市场其生态系统颇为贫瘠,海外的ISV、渠道、交付、咨询等在国内无法直接拿来使用。
当然,面对此等情景,其合作伙伴阿里云曾表示会推出了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 ISV伙伴合作计划,让Salesforce不仅把全球产品带入中国,也将全球合作伙伴带入中国,并引导中国合作伙伴加入Salesforce生态。但难点依旧是全球生态合作伙伴进入中国市场的数据合规问题。
还有从执行力方面来看,本土CRM由于更加了解国内市场,其执行力更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较之下,Salesforce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模式相对固定,即便当下中国团队当下已经具备一定高度的自主权,但问题是推出方式是与阿里云合作的方式,这可能意味着很多大动作需要双方商议确认通过才能推行,这让其在应对本土市场变化方面的灵活性相对较低。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土CRM对比Salesforce虽然是后来者,但在中国市场由于其在“跨国企业”服务上的优秀表现和Salesforce在短期内能力不足,相对多一些优势。
当然,优势只是优势,不代表最终胜负。毕竟在实际进程中,双方基于实时情况打出的一招妙手或俗手,都可能改变优劣势,甚至影响最终的胜负。
一个大概率的未来,CRM黄金期再来
双方在竞争中的优劣势虽尚未明确,但无论如何,Salesforce历经三次尝试进入我国市场,这无疑在侧面揭示了我国本土CRM市场巨大的潜力,令其无法抗拒进入的诱惑。
并非夸张,首先在市场环境上,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以及数据公开交易的方式,使市场数据得以充分流通。
这将不仅使之前没有数据积累的企业可以直接购买相应的数据,为其快速进行数字化转型阶段提供基础,同时也为拥有数据积累的企业提供更多全面、广泛的数据渠道,便于这些企业利用全面的数据辅助业务决策,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发展。
随着数据这一生产要素在市场的广泛充斥,不再稀缺,能够帮助企业将其加工并直接提升生产力的数字化工具服务商们,将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良好的发展。
CRM作为一种基于数据,能直接帮助企业增加业务量的数字化工具,与企业的营收额直接关联,因此在众多数字化工具中,它是被优先考虑采购和深化使用的产品。
此外,中国市场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在电商和移动互联领域,领先全球,并且至今未进入瓶颈期,开始逐步延伸到多个领域,实现产业价值的提升。
而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数字化意识的崛起,以及交易中重视销售与客户、用户关系的处理,我国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CRM)的需求日益增长,预计市场发展速度也将加快。
Salesforce或许正是预测到了这些未来趋势,看到了中国CRM市场庞大的潜在价值和未来迅速的市场发展速度,因此才在年初宣布暂时撤退后,又迅速做好新的准备,迅速重新回归。
尽管Salesforce与阿里云的携手进入,对我国CRM厂商带来了直接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并非致命,甚至如果撑过去这波冲击,此事将变成利好。
从长远角度来看,Salesforce与阿里云的融入将有助于提升我国CRM产业的竞争力。他们的流程化先进服务,以及集结生态环境的动作,都将间接影响我国CRM的借鉴与参考,推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Salesforce深度开拓我国市场,带来的国际化理念,以及在市场运作、企业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将有助于推动我国CRM产业走向更成熟、更规范和健康的市场环境,进而刺激我国CRM厂商为了维持竞争力,向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服务方向进化。
销售易创始人史彦泽也表示“销售易创立之初就没有说是要在中国复刻一个Salesforce,而是如何因地制宜地思考将变化的互联网技术跟企业不变的前端获客、保客的整个链路融合起来,为客户带来更大、更新的价值。”
他讲到:“Salesforce的成功无疑是给中国CRM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也正是因为很多500强企业受Salesforce的影响,给我们提出了‘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从而鞭策我们在产品上不仅要适配中国本土市场的创新,比如移动性、SCRM、AI等能力;也要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还要Salesforce+咨询公司同等水平的专业度。一步步做到这些严苛要求的同时,销售易也获取了更多大客户的信任。”
最后,随着大众企业对CRM的深度理解,市场发展将按下快进键。这些巨头企业将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他们还将通过培育企业级应用生态,进一步拓宽我国CRM市场的应用场景,推动市场的快速发展。
总之,Salesforce携手阿里云进入中国市场,虽然短期内可能对我国CRM市场产生一定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提升我国CRM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市场向更优质的服务进化,加速我国CRM市场的成熟,开启我国CRM市场的又一个黄金发展周期。
企业「降本增效」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对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简单而言就是“降本增效”。顾名思义,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出自《荀子·富国》)。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就是效益越来越好,越来越赚钱;对于打工人而言,就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打工人在同样的劳动强度和单位时间内产出价值更高、收益也更多。
然而在实践中,“降本增效”这个词却普遍被曲解:在打工人眼里,成了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企业中高层眼里,就是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活着”而被动压缩企业各种开支。
在近两年整体经济形势不那么好的情况下,“降本增效”这个词更是自带暗黑滤镜,在实施了“降本”的企业中,人心散了、人才流失了、整体业务能力下滑造成营收进一步恶化,最终成了网上流传的“降本增笑”。
本次我们就来探讨下真正“降本增效”应该是什么样子。
重在“增效”,而非“降本”
很多企业高层一想到“降本增效”这个词,就先琢磨着怎么降低成本,而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人力成本。往往是先从员工福利开始降起,比如班车、下午茶、食堂、工会福利等等,再进一步就是降薪,最后就是裁员,甚至是大规模、整个部门或业务线一锅端。
从今年双十一某大厂很多年没发生过的业务掉链子现象诡异出现开始,到某大厂APP突发情况无法使用并造成全国相当规模网约车大面积交通停摆和运营混乱。
责任方在事后分别也都公布了具体技术原因和处理过程,其深层次原因无法准确判断,但有一点共识:这些大厂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行业不景气,为降低成本大面积裁员,造成技术能力和系统运维能力下降。至于与相关突发事件是否有直接联系不得而知,但由于裁员引起的技术能力和系统运维能力下降,对于预防性维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确实带来了不利影响。
而在数字化转型中,“降本增效”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的呢?在《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中,我们提到,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体现在业务活动步骤化、步骤环节要素化、要素数据规格化、“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变革”四阶段:
1.以科学管理为代表的业务活动步骤化,推动了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过程和质量管理成本;通过设计和优化流水线提高了设备资产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2.以精益管理为代表的步骤环节要素化,从价值和效益目标出发,将企业管理中各个具体业务环节的标准要求量化、要素化,明确每个环节的价值指标、参与角色、执行规则、外部约束等要素,对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3.以管理自动化为代表的要素数据规格化,在步骤环节要素化基础上,对要素数据进行规格化、结构化改造,以适应二进制编码和计算机处理的需求。从而带来两方面的效率提升:(1)计算机相比人工处理带来的的运算效率提升;(2)网络通信相比传统通信手段带来的通信效率提升;
4.在“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变革”中,在管理自动化条件下,企业运行产生了大量的规格化和结构化数据。随着数据库、数据挖掘、大数据、数据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在精益管理和管理自动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高效利用以追求效益的需求催生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变革”。
以上可见,数字化转型中的“降本增效”落脚点在于通过提高生产率实现企业“增效”。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降本增效”重在“增效”而非“降本”,“降本”应当是在“增效”过程中自然实现的。
而实现“增效”的关键,就是对标科学管理、精益管理、管理自动化和对数据的有效应用,是对业务的变革和重构。只有打破了原有业务运行旧的的成本—效益平衡,在新的体系下提高效益,才能产生新的成本—效益平衡,合理降低运行成本。在不打破原有运行体系情况下,强行推动“降本”,得到的只能是“增笑”而非“增效”。
是主动“增效”,不是被动“降本”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内企业习惯了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不重视企业的管理改进。而当经营出现困难后,首先想到的却是业务收缩、裁员、降低日常运营成本。然而,在任何行业,业务高速扩张都只是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无法持续,追求稳定发展才是企业经营的常态。
笔者观点,“降本增效”的本质是管理改进,属于企业主动谋划的进取举措,而不是危机来临时为了“活着”的权宜之计。那国内企业为什么大多是被动“降本”而不是主动“增效”呢?因为“降本增效”触动的是企业核心的业务经营模式,是变法,是正确而又困难的事。
曾经有博主宣扬“数字化转型就是帮企业领导砍人”,对此观点笔者旗帜鲜明予以反对。对于企业而言,最宝贵的资产永远不是厂房、设备,而是人才。
有的企业在不开展业务模式优化的前提下贸然降薪、裁员,降低的是短期负担,却失去了优质的员工和成熟的经营团队,削弱的是企业长久的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无异于饮鸩止渴。
有的企业绞尽脑汁压缩开支,把心思用在了日常办公用品、差旅等刚性开支的缩减上,结果往往是省了小钱,误了大事,出了笑话,成了真正的“降本增笑”。
“增效”指经营性收益,非资本性收益
从会计角度,企业效益可以分为经营性收益和资本性收益。前者是指企业通过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加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技术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成本降低所获得的生产经营净成果,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过程。而后者是指企业利用资本投资所得的收益,如股息、利息、红利、或者被投资收入所形成的投资收益等,用一个词简单概括,就是融(pian)资(qian)。
之前我们提到:国内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不是去提高经营性收益,而是热衷于跑马圈地、讲故事、画大饼,其目的在于通过资本市场获取高额的资本性收益。
例如前些年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的时候,很多初创公司不是用心经营企业去盈利创收,而是想方设法烧钱、做大用户规模;不是去用心打造产品,而是用心去雕琢PPT;与其啃企业经营的硬骨头,不如去玩点数字游戏,把表面上的财务数据报表做得更好看;甚至到了最后,不是比谁赚得多而是比谁亏得多,亏得多的反而在资本市场更受青睐。
之所以出现上述怪现象,原因就在于这些逐利的资本追逐的是短期投机暴利,他们瞅准的是风险投资人和普通股民的口袋。
一旦泡沫破裂、资本出逃,企业经营就变成了泥沙俱下的被动“降本”。这个时候更没有人去关注企业的长远经营,只剩下短期“活着”的目标,很多企业就是在泡沫破裂的时候一路被动“降本,”从釜底抽薪到奄奄一息直至破产倒闭。
笔者认为,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降本增效”中的“增效”专指经营性收益,而非资本性收益。经营性收益是资本性收益的基础。在资本市场“讲故事”,讲的就是企业未来经营性收益的蓝图。只有企业经营的持续优化并带来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经营性收益,才能最终支撑资本性收益。讲的故事、画的大饼才能最终实现,而不是留下一地鸡毛的企业、被蹉跎岁月的员工,以及被扣上脏盆子的“降本增效”。
日本软件行业衰败究竟是做错了什么?中国该如何吸取教训
日本的 IT 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在今天落后于欧美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由电子工程产业发展而来的计算机产业,日本的起步并不低——在 80年代前,当IBM 主导计算机产业的时代,日本无论是大型计算机,还是在进入个人计算机时代,硬件上都能够匹敌美国,这也使得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领先世界。
然而从 90年代初开始的软件行业落后,表面现象是日本大学的软件教育落后于美国,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日本企业重硬轻软、IT产业对软件产品化重视不够等,而根因是日本大公司经济制度的体制性问题。
这篇八年前对日本的产业研究文章,如果我们拿当前中国软件产业的各种现象,以及中国大企业对应用软件的需求来对比,真可以说是拳拳到肉。中国社会除了电子工程的硬件行业基础比日本还薄弱外,软件行业现象几乎和被批评的日本现象完全一样:
- 大型企业纷纷将自身IT部门分拆为科技公司;
- 大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定制化开发软件来满足自身需求,而非采用套装软件来推进自身变革;
- 大企业越来越多使用IT外包,削弱了自身的IT能力建设;
- 企业方自己讲不清楚自己的IT需求,服务商提炼需求的能力也很薄弱,一对糊涂蛋儿凑一块儿了;
- 大公司不尊重初创公司的知识产权,当了解到初创公司的新创意后,等待自己的老关系户做出同样的东西来;
- 企业高层领导认识不到应用软件对于企业的变革作用和战略意义。
简单说,如果用友、金蝶这些产品化套装企业软件以及创新的企业服务SaaS公司在中国得不到很好发展,大企业都自己搞定制化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蔑视软件公司的知识产权(例如企业方无原则索要厂商的源代码,美其名曰“自主可控”),那么软件开发将只被企业视作为一种劳动力(亦即大家戏称的“码农”)服务,而非一门学科,这将极大阻碍中国软件行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中国的 IT 产业将重蹈日本 IT 产业落后的覆辙。
就中国企业自身而言,如果不重视培养自身的 IT 能力,企业高层领导意识不到信息技术是企业战略性的能力,而仅仅将 IT 看作是企业记录信息的工具,那么所谓“数字化转型”都将是空谈。
这也是原文作者、二位日美学者对日本之外其他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建议,避免日本行业错误的一片苦心。
日本软件行业:什么搞错了以及我们如何吸取教训
作者介绍:
罗伯特·科尔(Robert E. Cole),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业与社会学名誉教授,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技术、企业与竞争力研究所(ITEC)联合研究员。
中田喜文(Yoshifumi Nakata)是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政策与管理研究生院、同志社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教授,也是技术、企业与竞争力研究所(ITEC)所长。
文章摘要: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日本IT行业在软件创新方面日益落后于美国IT行业,这是日本与美国相比,技术竞争表现减弱的根本原因。本文探讨了对这一结果的多种解释,并分析了日本软件业发展轨迹的原因。这些来源可以在对软件的转型性角色,及其价值创造潜力的近期理解中找到,也可以在行业结构的演变中找到。最后,本文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如何从日本的经验吸取教训,建立一个更有活力的软件产业。
(关键词:高科技、软件产业、信息技术、路径依赖、战略管理、日本、学习)
这很难想象,就在20多年前,美国人还被警告说,日本在继制造业取得成功之后,将成为下一个软件超级大国。小而散的硅谷公司被视为无法与日本大型综合性高科技制造商的雄厚财力匹敌。此外,受日本大型公司青睐的软件开发工厂的方法,被视为优于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软件手工作坊方法。
尽管有这些预测,但过去20年时间对日本的IT公司和高科技制造公司来说却并不友好。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日本的经验,探讨了关于软件创新对国家竞争力影响的最近研究,主要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因素,特别是为什么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一个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的国家中,软件密集型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没有全球竞争力。日本的公司高管、政府官员和教育领导者严重低估了软件在消费者和企业领域中、广泛的行业和产品竞争中的重要性。
这给所有国家的经济都上了一课,即机构领导者不仅要感知和监测,还要对新兴技术变革采取行动,以免自己吃亏。可以肯定的是,要分清可能出现的技术变革,是技术时尚或小发展,还是颠覆性变化的早期迹象,并不容易。
此外,机构领导者很容易被他们现有的技术愿景所羁绊,这些技术持续产生正向收入流,尽管发展趋势放缓。在硬件制造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日本领导人发现,将软件设想为全能伙伴要困难得多,更不用说替代模式了。另一个貌似合理的假设是,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相对于日本企业的弱势,给了美国企业更强的动机去寻找、感知、监控和应对软件创造的新机会。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反事实分析,通过假设日本公司可能做了什么不同的事情,在软件重要性日益增长时期,可能获得相关的回报。我们的目标是为世界各地寻求建立本国经济的 IT能力的决策者提供指导。
日本IT公司在全球主要消费品市场的份额一直在稳步下降。他们不仅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最具变革性的消费产品上未能在全球竞争,而且在这些产品上,他们在国内市场上也遭遇了强劲的冲击。
此外,这些产品的附带功能和特性,包括手机游戏和智能相机的兴起,正在冲击它们之前在游戏机软件和傻瓜相机领域取得成功的全球公司,最近似乎正在侵蚀精密的单反相机的销售。
从2000年到2011年,日本国内生产的电子产品(其中大部分包含嵌入式软件)的产量下降了50%。同期电子产品出口下降了37%。日本电子公司越来越多地从事中间产品交易,为其他制造商生产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元件和设备占2000年总产量的45%,到2011年上升到56%,在同一时期,工业部件从8%上升到12%。问题是,这类产品的大部分利润通常都流向了最终产品的卖家,比如苹果和三星;而零部件供应商(拥有强大的专有技术,包括系统集成能力和/或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供应商除外)最有可能就吃点利润的渣渣。
截至2011年12月底,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的总市值较2000年的水平减少了一半以上。这种下降不仅仅反映了这一时期市场资本总额下降;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第一部分(大公司)同期只下跌了16%。
即使日本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它们的利润率(与竞争对手相比已经很低了)近年来甚至下降得更低,到2009年,许多公司的利润率在1-2%之间。
这意味着,相对于许多外国竞争对手,可用于未来资本投资的资金更少。近期走软的日元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这一趋势,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最近,为了避免在消费电子领域遭受重创,日立(Hitachi)、东芝(Toshiba)和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已将其主要业务重点转移到大型社会基础设施项目(能源、交通和公用事业)上。
对于这些项目,这些公司更多地将软件视为将不同项目组件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而不是主要的价值创造因素。然而,一些拥有强大软件能力的竞争对手,如西门子,通过使用软件来驱动前端功能和服务,在这些基础设施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只是时间问题。
IT行业不仅仅是电子产品。IT产品属于信息及通讯科技(ICT)行业范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6年服务占全球ICT价值的5%,但到2009年上升到22%。ICT服务的大部分价值是由软件贡献的。
然而,日本未来竞争表现的一个令人不安的预兆是,2009年,服务占日本ICT出口的比例略低于2%。很明显,日本在硬件到服务的转变上落后了,很大程度上的弱点可以归因于软件的弱点。它们在 ICT服务出口方面薄弱的另一个因素是,产品定制和系统集成通常是基于对本地商业实践的了解,用本地语言完成的。日本公司在服务出口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这似乎是合理的,因为日本管理层的英语能力通常较弱。
与上述观察结果相一致的是,大量的日本软件和信息服务进口,以及开创性的软件初创企业的缺乏,实际上缺乏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独立软件行业。软件出口的微小规模和对高水平软件进口的依赖与日本国内套装软件市场的疲软有关,绝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独一无二的定制解决方案(见图1)。
2012年,日本信息服务市场中86%的软件销售来自定制开发软件,而只有14%来自软件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软件占总软件产品销售额的37%,占总软件销售额的5%。
尽管如此,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软件销售方面仅次于美国。它的嵌入式软件功能令人印象深刻。机床、机器人和汽车是其高质量全球公认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的三个主要阵地。其他研究将日本的软件质量(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的缺陷来衡量)和软件开发过程的生产力(代码生产力)排在远远高于美国项目样本的水平上。这些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这是他们在软件开发中强大的过程能力和他们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弱点之间的差距,反映在软件产品和服务中缺乏全球存在感,这是本分析的核心。Michael Cusumano(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杰出教授)用“日本软件的谜题”来描述这种矛盾。
近期专利研究发现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Going Soft: How the Rise of Software Based Innovation Led to the Decline of Japan’s IT Industry and the Resurgence of Silicon Valle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July 2013),Arora、Branstetter和Drev报告了他们对美国专利局(USPTO)从1983年到2004年授予的美国和日本IT专利的研究结果。作者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非硬件专利(实际上是嵌入式应用、系统和企业应用软件专利)。他们发现,尽管日本和美国的软件专利引用量都在增长,但日本公司申请的软件专利比美国公司少,而且这种差异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稳步增长,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他们的发现表明,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IT发明变得越来越依赖软件。其次,美国公司比日本公司更积极地将软件发明融入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中。第三,他们发现美国公司的创新绩效相比于日本公司,在软件密集程度最高的IT领域(计算机和外围设备)有所提高。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在IT行业,日本公司现在不成比例地分布在软件密集度较低的行业。
他们的结论是,他们的发现为日本IT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急剧衰退”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作者讨论了日本软件创新不足的两个可能原因。首先,他们指出了软件知识和技能的有限供应(人力资源的限制),其次是日本IT公司在认识到软件的行业转型性质方面进展缓慢。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在软件创新方面相对于美国日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大学计算机科学教育
我们以他们的分析为基础,首先通过调查美国和日本大学在为新一代学生提供知识、分析技能和工具,以应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CS)领域所做的努力,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增添了一块。虽然我们的重点是计算机科学,但我们的分析也涵盖了广泛的信息技术领域。
鉴于熟练的人力资本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对IT软件教育的考察使我们能够通过软件投资的时机和质量,来部分评估各自经济体系中的IT人力资本。斯坦穆勒(注:Steinmueller,斯坦福大学创新学教授,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认为,美国软件产业相对于日本的优势在于其先发优势,这是由政府的研发政策和早期在大学层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教育所实现的。后者对日本的优势,实际上对所有其他先进工业国家的优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美国,大约20%的软件开发人员受过一定程度的研究生教育,而在日本,这一比例为10%。博士学位的差距甚至比这10%的差距所揭示的还要大。直到最近,大多数日本工程学博士学位都是由日本公司的工业研究人员获得的。这些学位(ronbun hakase,论文博士,相较于katei hakase 课程博士)通常由员工的前大学授予,通常是经过多年的研发研究。不需要课程作业,只需要提交一篇论文,并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一些文章。这些博士学位持有者不太可能站在软件创新的前沿。
撇开论文博士学位不谈,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博士(以及大多数日本工程学博士)都是那些以学术生涯为目标的人获得的。在软件相关的私营行业工作岗位上,日本博士数量有限的背后,是日本工业对工程博士的总体需求长期缺乏,以及软件初创企业的匮乏。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的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博士都被企业或政府聘用。在美国,拥有博士和理科硕士学位的工程师已经并正在为私营企业创造大量新的价值。从1978年到2008年,美国授予了大约22000个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博士学位。美国最好的大学的博士生经历了严格的课程和实习,有不少人持续创想、创造和保持一个全新的世界,例如UNIX,关系数据库。
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创办的初创公司包括Adobe、高通、谷歌、Sun、Cadence、Synopsys、VMware和赛门铁克。
还有一些博士,比如埃德加·科德(Edgar Codd,注:七十年代的数据库技术发明人),他拥有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在IBM工作,但启发了甲骨文(Oracle)等初创公司,以他对关系数据库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开发商业产品。博士贡献是美国人的强项。在日本,很难编制出一份跟美国相当的开创性项目清单。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将最先进的软件知识纳入日本科学与工程大学课程是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们都认识到,日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直到2007年,他们严重依赖美国制定的IEEE-C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科学)和ACM(计算机协会)标准来进行连续的课程升级,但每次都延迟很长时间。六年是典型的间隔。
此外,即使在美国采用了这些标准,这些标准也常常是过时的。这种滞后表明,日本的教育机构缺乏对IT技术变化速度的认识,也没有认识到迅速适应这些变化的重要性。
向学生教育最新课程的关键是拥有最新知识的教师。在这方面,日本大学处于劣势。许多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在美国被开发出来,特别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候,日本的IT公司,已经通过模仿IBM的大型主机架构取得了显著的竞争成功,仍然致力于建造新一代更大的大型计算机。这种错位的关注使他们在开发、集成和部署新的软件知识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的创业公司数量不多,对新知识更开放,导致失去了缩小差距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学IT院系的扩张与训练有素的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教师的短缺有关。为了填补空缺,许多大学聘请了NEC、富士通、日立和东芝等大公司退休的IT高管。这些新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帮助填补了IT院系的教职员工。虽然他们在IT业务问题和一些技术问题上有实际经验,但他们的大部分公司培训和经验都是在大型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在美国,大型机很快被个人电脑、工作站、更新的编程语言、网络系统、互联网等取代。
大多数在公司上班的日本教师都没有能力教大学生最先进的软件。在研究型科学家(主要来自美国)正在改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时候,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的人没有能力在研究前沿做出贡献。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和其他国家在技术形成时期在软件创新方面进一步落后于美国。
日本信息处理学会(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of Japan)的核心人物Nobumasa Takahashi教授分析了国立大学的活动,因为它们通常为所有其他大学设定新技术课程的方向。他观察到,日本战后大学的院系结构是由土木工程、机械、电气工程(EE)和化学等领域的不断扩张所形成的。
在许多情况下,新的院系是由这些现有院系推动的教育部预算拨款而组成的。“因此,新院系的创建带有旧院系扩张的强烈色彩。”
新的信息学系(jouhougaku),大致相当于美国人所说的信息科学,既包括计算机科学的核心,也包括相关科学学科的内容,还受到其他限制。这是两种发展的意外相互作用造成的。1991年,教育部事实上放松了对大学的管制,不再要求理工科学校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提供文科课程。因此,许多科学和工程学校用工程和科学课程来代替他们。结果,产生了大量多余的教员。由于他们不能被解雇,他们需要从原来的部门调离,这个困境找到了一个“偶然”的解决方案。
大约在同一时间,教育部出于对全国出生率下降的担忧,对大学院系的扩张施加了限制。然而,对于国家重要性日益增长的领域有一些例外,其中一个专业就是信息技术。然而,这些大学利用这一例外,将前面提到的许多多余的教员“卸载”到了这些新兴领域。许多转行的教师继续教授他们现有的专业,却转到了计算机科学和相关院系里工作。
Masato Takeichi教授发现,1998年日本理工科大学的信息科学系的教员总数(2615人)大致如下:学术专业为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信息学的核心计算机科学教员仅占30%,从更广泛的角度包括信息科学,包括系统信息学、电子信息学和智能信息学,另外还有4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25%的人的受教育专业与计算机科学几乎没有关系。因此,尽管教育部认识到新学科对日本未来的重要性,并将其指定为一个增长领域,但他们随后忽视了在填补新教员职位时对新领域的公然破坏。
结果,新的院系被不做贡献的计算机科学教员贬值了。反过来,这意味着学生们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知识的机会要少得多。更微妙的是,它使计算机科学更难被认为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学科,而像是外行也能糊弄的专业。
Baba、Takai和Mizuta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关注大型机软件的一篇论文指出,他们观察到计算机科学教育在日本不被很好地接受,大多数软件人员通过在职培训获得专业技能。他们进一步指出,与高度定制化开发相一致,与美国的产业驱动不同,日本软件业的知识倾向于在内部自身积累,并主要在公司范围内加以利用。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下属的信息技术促进机构(IPA)最近发出警告指出,这些特征直到今天仍然是软件创新的主要障碍。
2013年3月,日本科学委员会成员木村文彦教授在东京大学举行的公共论坛上表示,计算机科学(在工程学校被称为jouhoukagaku)在日本仍然没有被大多数利益相关方认可为一个明确定义的学科。
衡量一个新领域是否成为一个公认的学科的一个标准是,那些在原有成熟学科中的人是否愿意为新兴学科做出贡献。这些贡献既反映了对新兴学科的积极评价,也赋予了这一新领域进一步的合法性。
以美国为例,理论数学家和应用数学家在建立新的计算机科学学科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数学逻辑,图灵和哥德尔定理,电路设计的布尔代数,以及求解方程和其他数学问题的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2004年至2007年担任东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生院院长的Masato Takeichi教授报告说,日本的数学家没有像美国那样被新的IT领域所吸引。他认为这是因为计算机科学在日本没有被视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同样,工程学院的信息工程在日本工程相关领域的层次结构中,通常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
总体而言,2009年美国约有6.33万名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学生获得学士学位,而日本只有1.63万名。考虑到日本的总劳动力约为美国的43%,名义GDP约为美国的37.5%,这一差距比设想的还要大得多。
在美国领先的工程学院,像计算机科学这样的专业增长迅速,吸引了高素质的申请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度和强大的激励来发展他们的院系。教师们会受到激励,在新一代聪明的年轻人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他们也会利用学生增长来争取更多的院系资源。
美国向来去中心化的教育体系意味着,与日本的教育部门不同,教育部在这些问题上一直扮演着非行动者的角色。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工程学院院长大卫·霍奇斯(David Hodges)所说,“人们往往会尊重那些表现出领导力的院系。”这体现了美国顶尖工程学院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创业精神。
这种适应过程与日本大学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可以以日本领先的ICT 院系东京大学为例。与所有日本大学一样,在工程学院,每个本科专业(如信息和通信工程)都有规定的学生配额。在2006年大学放松管制之前,这些配额都是由教育部严格规定的。自2006年大学放松管制政策颁布以来,招生限制成为教师的责任。然而,所讨论的教员并不是特定工程院系的教员,而是整个工程院系的教员。
因此,当讨论学生配额时,每个院系都试图保护自己的地盘,而不是以牺牲其他院系为代价而遭受损失。这对努力扩大规模的新兴院系不利,这种零和游戏的一个后果是,入学限制很少改变。
以东京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为例,截至2012年5月,电气和电子工程(EE)学生的人数配额为150人(大三和大四的总和),而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的人数只有80人。斯坦福大学的分布情况则大不相同。EE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总数为每年50人,这一数字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但近年来,计算机科学学位毕业生的数量一直在急剧上升。2012年,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有250人,是EE专业的5倍。
在日本最顶尖的大学里,EE和ICT专业的学生配额分配似乎更适合20年前,当时信息技术和软件还不是如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力量。当前的分布模式,适合传统的以硬件为中心的制造业教育。
总之,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日本教育机构在将强大的软件教育纳入课程方面进展缓慢,而且仍然落后。这种情况导致了培养具有最新知识的软件开发人员的人力资源限制。
然而,这些数据也与日本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未能认识到软件创新的重要性并对其采取行动相一致。在本文的后半部分中,我们建议这些因素充其量只是软件创新滞后的直接原因。我们将探讨它们主要产生于深层次结构性因素的立场。
制度性和结构性的观点
一位日本软件行业资深人士对日本软件创新问题的理解如下:
“在2000年前后,我们确实出现了一些劳动力短缺。目前的问题不是劳动力短缺,而是没有足够多的日本产品专注于软件,也没有足够多的日本软件专业人员专注于产品。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对优秀软件架构师/设计师的需求不足。总之,这导致了软件创新不足。”
在本文接来下的部分中,我们将解释与此观点相关的因素。有人认为特定技能的人力资源有限制,美国和日本的管理人员总是抱怨他们缺乏足够的机会获得真正顶级的软件人才,然而,与此同时,日本IT产业在软件创新方面的滞后,主要是由于企业创造创新软件产品的动机薄弱。如果公司不努力创造这样的产品,那么他们就不认为他们迫切需要雇佣、培训和使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软件人员。
为了避免我们被指责压制不同观点的证据,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在回顾过去十年日本IT行业的学术和大众/从业者文献时,我们没有发现日本行业曾经或正在遭受严重的软件人力资源限制的广泛讨论。
在我们对日本软件行业、政府和学术界的领导者的采访中,没有人告诉我们,软件行业的增长或IT创新目前正受到严重劳动力短缺的限制。信息技术促进机构(IPA)每年都会调查IT公司高管对IT劳动力供应充足性的看法。那些选择“大规模短缺”的人从2007年的28%下降到2009年的5%,然后逐渐上升到2013年的19%(没有区分高技能和低技能员工的供应)。最初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 2009 年时的经济危机,以及在过去十年中,企业和嵌入式软件开发外包到印度,特别是中国的大规模增加,主要是低级和中级的编程工作。IPA数据所涵盖的时期远远晚于Arora、Branstetter和Drev的专利研究所评估的时期。由于IPA的数据并没有显示出IT高管普遍认为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我们可以假设,这种短缺本身不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日本IT行业表现的持续落后。
我们的主张是,日本IT行业在软件创新方面的滞后,主要是由于企业创造创新软件/IT产品的动机薄弱。这种说法的初步证据可以从信息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 Inc.)提供的IT投资对比数据中收集到。他们报告了2007/2008年度私营企业IT投资占年收入的百分比。2007年日本私营企业的数据为1.03。2008年美国的可比比例为4.3%。如果美国公司每年在IT上的支出是日本公司的4倍,并且如果他们能有效地分配,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比日本同行产生更多的软件创新。
Gartner的数据进一步细分为8个行业。差距最大的是加工和组装制造业,美国企业在IT方面的投资分别占年收入的3.5%和4.6%,而日本企业的投资分别占年收入的0.69%和0.75%。只有一个行业,日本私营企业的支出超过了美国企业——在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日本为5.89,美国为5.1。日本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较高投资可能是由于日本银行更加依赖大型机(其软件升级成本特别高),而美国银行则更多地迁移到了客户机-服务器系统。
也许比IT投资规模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各行业IT投资部署的差异(正如Gartner的调查结果所表明的那样)——IT投资类型(日本公司在定制化开发方面的投资高于生产软件产品,并且对硬件的战略关注比软件更强)和IT投资的用途(日本公司更倾向于定制开发软件来支持自身当前的业务实践,而不是利用创新IT技术来推进企业变革和转型所提供的新机会)。下面将进一步阐述这些差异。
我们首先通过审视软件在国家层面上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来研究这个问题。Kazuyuki Motohashi(注:东京大学经济学和创新管理教授)在三个选定的时间段内,对软件对TFP的贡献进行了这样的分析。
在美国,软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1960年至1995年的3%,到1995年至2000年的6%,再到2000年至2006年的8%。在同一时期,软件对日本TFP的贡献几乎不存在:-3%,-1%和1%。这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差异与我们的解释是一致的,即相对于美国,日本在IT投资的部署方面存在分配不当。
其次,我们通过研究IT投资的构成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表1比较了美国和日本按投资类型划分的软件投资分配。日本2000年的数据显示了对外包的严重依赖(70%),这似乎与强调日本公司对外外包水平低的文献相反。然而,日本的外包,侧重于定制化开发,主要是参与日本国内公司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结果。
如表1所示,日本公司自用的内部软件开发仅占20%。这两种定制开发型合计占日本软件投资的90%左右,而套装软件只剩下10%。这与图1中所引用的定制化开发软件所占的销售分布大致一致。长期软件分析师Nobuyuki Yajima在2012年写道,他认为日本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并没有太大变化,尽管他估计近年来套装软件的使用率接近15%;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29%。
美国2010年的可比数据与日本的分布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们显示了在套装软件、外包和公司自用的内部软件投资之间的相对平衡。在自用软件开发的内部投资上,美国私营行业是日本的两倍(37%对20%)。这些差异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IT能力的削弱是一致的,当时企业将其IT部门剥离为子公司,或者更多地依赖于系统集成商。
在某些情况下,动机是利用新的技术或市场的机会,但公司也利用这些分拆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当时,日本的高科技公司在全球仍然具有相对的竞争力,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成功依赖于IT。因此,他们认为减少成本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减少企业的IT工作人员。
上面提到的差异会反映在公司类型的IT员工分布中。IPA报告说,大约75%的日本IT技术员工位于IT服务行业公司(大型系统集成商及其层层分包公司,通常被定性为“软件工厂”)在大多数这样的公司中,创造创新软件产品并销售给大量客户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软件供应商的首要任务是满足特定客户的成本、交付和质量规范。在这种环境下,供应商几乎没有动力提供最新系统架构的解决方案,产品创新在总体上处于低优先级的。由顶级供应商领导的项目实际上由多层分包商执行,而总包商很少参与具体技术执行,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IPA还报告说,美国IT员工的分布几乎与日本的分布相反,只有29%的美国IT技术员工位于IT服务行业公司。即使考虑到对美国方面IT服务行业雇员的相当低估,报告中各自的分布也确实表明了软件人才在行业位置上的巨大差异。他们还暗示,美国的软件人员更有能力进行软件创新。当涉及到软件创新时,人才所处的行业位置很重要。
Yasuhide Hosokawa对日本IT投资的落后及其相关后果提供了另一种更温和的解释。Hosokawa是日本信息系统用户协会(JUAS)的前执行董事,该协会是一个由1000多家日本领先企业和IT用户组成的组织,他在政府的IT政策制定中一直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声音。
他对日本IT投资的低迷表示不太担心,理由有四:首先,他引用的数据显示,日本软件开发人员的单位成本大约是美国的一半。其次,他指出,日本企业应用系统的寿命很长,根据经济产业省的数据,平均寿命为17年。他承认,美国企业应用系统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但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美国的首席信息官(CIO)们不断上台,试图通过采用新的应用系统来取得职业成功,造成不必要的 IT 投入浪费。第三,他指出,在过去15年里,日本公司通过将信息系统功能转移到工资成本更低的子公司,大幅削减了成本。第四,他展示的数据显示,日本IT供应商正在以比美国和其他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和高生产率的服务,日本公司是主要受益者。
对于这组不同意见的解释,我们能说些什么呢?他的四个解释揭示的是:日本企业选择了在IT行业的运营效率(成本、效率和质量)上的竞争,而不是通过创新寻求新的收入增长。这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硬件竞争模式,过去许多日本制造企业都有效地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竞争模式可以在竞争者赶上来前,在发展缓慢的技术领域奏效。
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例如IT,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些领域,客户往往热切地为高附加值的创新买单,而企业则在战略上展开竞争。此外,与我们前面的讨论一致,在开发企业应用系统时,强调运营效率的后果之一是严重依赖受过一般训练的IT人员,而非对受过高度训练的软件专业人员的大量需求。
Hosokawa承认,日本企业应用系统的平均寿命为17年,这或许是企业应用系统在运营效率上竞争的局限性。这意味着,在实践中,日本公司在17年的过程中实质性地放弃了许多IT创新,以控制IT投资成本。
采用新的企业应用软件系统相关的极端定制化开发是昂贵的,因此不会轻易进行更新和替换。在做出这样的决策时,日本的IT决策者剥夺了他们公司及时使用新的IT技术进行创新的机会——改进企业的业务决策,为现有的客户提供进一步的收益,以及拓展自身的业务。
如果把美国公司对新技术的快速吸收归结为新任首席信息官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成功而进行不必要的IT投资,那么这种说法肯定是夸大其词了。简而言之,我们看到了当前日本模式背后的基本原理,但它似乎注定要让日本在软件创新方面进一步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识别软件初创企业在两个经济体中的不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真正创新的软件,美国大型科技公司严重依赖软件初创公司,这些公司吸引了最具创造力的人才。大型上市公司通常不愿意忍受与开发突破性软件技术相关的学习失败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风险资本为这些高风险的新技术提供资金。在美国,软件公司获得了风险资本投资总额的很大一部分。
1989年,日本风险投资总额的0.04%流向了软件初创企业;相比之下,当时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1%。截至2011年,美国的风险资本投资总额约为290亿美元,而相对应,日本的投资只占这个总额的12%。此时,对计算机软件初创公司的投资占美国风险资本资助的初创公司的24%左右,更广泛地说,IT投资占美国所有风险资本投资的57%。对日本来说,软件创业公司仅占风险资本创业公司9%。因此,不仅在日本用于软件开发的风险资本投资比例要低得多,而且总风险资本投资也少得多。
考虑到软件创业的成本相对较低,人们可能会假设软件创业公司在所有风投资助的创业公司中的比例会占比更高。为了检验这种可能性,我们使用了帝国数据银行(Teikoku Data Bank,日本最大的信用调查机构)关于所有年度创业公司的数据,不仅仅是风险资本资助的初创公司。在2005-2011年符合入选标准的5292家公司中,只有7%是软件公司。
因此,日本的软件创业公司数量少得多,很可能既导致了日本软件创新能力的薄弱,又剥夺了日本大型科技公司潜在产品的机会。
印度外包巨头印孚瑟斯技术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的前首席执行长在2010年估计,日本每年将近80%的IT支出用于维护和运营现有系统,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不超过60%。即使考虑到一些夸张,结果是日本用于资助创新的软件项目的IT预算远远少于美国公司相应IT预算。这些观察结果适用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部门的应用软件预算,以及通常属于产品开发部门的嵌入式软件和专家的预算。
如图1所示,系统集成商占据了日本总定制化开发软件开发销售额的64%。因此,了解系统集成商与公司客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由于客户在IT方面的能力较弱,这是由于他们的自身人员能力薄弱造成的,因此企业客户通常不能很好地捕捉和表达他们自己的IT需求。此外,企业方许多人不了解自己的薄弱能力。这样,系统集成商就很难理解和响应他们的需求,这会导致交付和需求的不匹配。
例如,客户可能会说他们希望系统集成商帮助减少库存。然而,这可能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们可能真正关心的是试图了解与不同库存水平带来的相关风险,以及如何对冲这些风险。
客户的IT部门在澄清客户需求方面可能帮助不大,因为他们主要负责为IT系统提供资金,对其他部门的真正的业务活动知之甚少。
然而,系统集成商必须经常根据客户的意见来采取行动,而不是与他们对抗,因为“客户为王”的心态弥漫在日本的组织文化中。由于企业客户通常不了解自身的能力欠缺,他们可能需要特定的业务解决方案,但又不知道实施这些解决方案的全部后果。
另一方面,系统集成商顺从客户的要求去做,而不用拿其他的创新和变革的方案来挑战客户,系统集成商才可以据此赚钱。与此同时,高层管理人员在某种程度上也理解他们在IT人才方面能力不足,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的战略IT机会时往往会厌恶风险。
大公司对其系统集成商的高度依赖,以及许多公司对IT缺乏战略重要性认识,可以从日本大型公司拥有全职的首席信息官(CIO)的低比例中看出。
三菱研究所的软件专家估计,2008年只有30-40%的日本大公司有全职首席信息官。2008年,年营收超过5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很少没有全职首席信息官的。日本信息系统用户协会(Japan Users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超过50%的日本大公司有首席信息官,但他们花在IT工作上的时间只有10%多一点。
当然,仅仅让CIO全职从事IT工作,并不能保证他们为公司发挥战略性作用。然而,CIO角色的缺失表明,大型日本公司在这方面的努力要少得多,CIO 工作本身被认为是非战略性的。这种情况反映了日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将IT视为成本中心,而不是战略活动,能够促进公司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这是日本相对于美国软件创新薄弱的根本原因。IT人力资源供应的任何差异,都是软件专业人员的制度化分配不当。如前所述,绝大多数日本软件专业人员关注的是定制化开发及其需求的迫切性,而不是创建面向横向市场中众多企业客户的产品和服务。
缺乏产品导向的IT战略的另一个衡量标准是,相对于敏捷(迭代)软件开发在美国公司的广泛使用,日本公司对敏捷(迭代)软件开发的推进相对缓慢。敏捷开发特别有价值,因为它能够通过持续的客户/用户协作和反馈来满足动态的客户需求。上面提到的公司缺乏IT能力阻碍了他们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当公司越来越多地推动系统集成商来采用敏捷时,系统集成商通常不愿意,因为他们的大公司客户缺乏相应的IT能力。
日本企业在创建和使用最先进的企业级软件、以创建灵活的企业来快速应对战略性机会方面也一直行动迟缓。我们从他们对企业资源计划(ERP)缓慢而有限的应用中看到了这一点。即使实施 ERP,日本公司往往只选择少数模块,典型的是人事管理和/或财务会计模块。他们还倾向于只实现局部业务优化,而不是企业范围的优化。因此,他们 ERP 实施的结果往往只是子系统的优化,面向企业的局部体系。
由于企业软件系统集成了整个组织的内部和外部信息管理,原则上,它们不仅使公司管理更有效,而且更有战略意义。过去的调查显示,美国公司更有可能将IT投资用于战略收益,例如,赢得新客户、增加销售、更快地获取市场信息。
相比之下,日本公司更关注于获取运营收益。2013年,日本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与美国咨询公司IDC的日本子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216家美国和196家日本跨国公司的公司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包括IT经理)进行了网络调查。
在被问及对IT投资的期望时,日本企业的首选是利用IT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48%),其次是利用IT来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22%)。美国公司的首选是利用IT来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41%),其次是利用IT来变革业务模式(29%)。业务模式变革在日本企业的选择中排名第七,只有13%的企业选择变革。
与这些结果一致的是,75%的美国公司认为IT投资非常重要,另外20%的公司认为IT投资重要,只有2%的公司回答“讲不清楚”。相比之下,日本的回答分别为16%、53%和24%。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日本公司不太可能将IT投资视为战略性投资,这只能减少他们对高级软件人才的需求。
路径依赖和硬件中心性
什么能解释日本企业、政府和教育领导人对软件的重要性认识的滞后?在这里,我们加上一块拼图:制造业以硬件为中心的成功历史,以及它对企业如何处理嵌入式软件的影响。
我们借鉴了Arthur Stinchcombe(注:美国社会学家、组织理论家)的开创性贡献。他指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建立的组织,必须利用可用的社会资源来构建其社会体系。当然,这包括人力资本,这被认为是使组织成长和生存所必需的。
他的特别见解是,一个特定类型的组织一旦建立起来,往往会保留它在成立时所具有的许多基本特征。关键的组织特征被打上烙印,以致于推动绩效的激励措施和最初被招募的人的特质通常是持续的。
Stinchcombe强调理解这些基本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重要性——研究人员提出了组织性和技术性学习的路径依赖。一个公司以前的组织惯例、规范和企业文化(它的历史)往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现,从而约束它未来的行为。这部分是因为学习成长的机会和动力往往与以前的能力接近。
一家公司越多地使用一项技术,它就越擅长这项技术,其人力和物质资本的累计沉没成本也就越高。如果一家公司长期使用某项技术,那么不断增长的回报可能会巩固其对该技术的执着。
人们可以将这种理解应用于日本老牌电子和其他高科技公司以硬件为中心的起源和对技术的持续承诺。他们的成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加强了这些能力。以电子公司为例,电子工程师在这些公司的创立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随着这些公司演进为IT公司,这种职业特长在管理层中占主导地位。这段历史继续限制着他们向软件的过渡,这似乎是合理的。
如上所述,熟练的人力资本仍然是软件创新的最关键因素。这种熟练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和部署是决定性的。
索尼一直是日本典型的以硬件为中心的公司之一。随身听是索尼技术能力的缩影,这是电子工程的一次胜利。从那以后,索尼创新的主要部分是让产品更小、更薄、更轻——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硬件设计实现的。
然而,他们在开发创新的应用软件方面一直很薄弱。索尼前总裁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揭示了这种弱点的主要来源。下面这段话专门谈到了人力资本配置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没有让软件工程师参与产品开发。硬件工程师会开始开发产品,然后软件工程师会参与进来。这是因为在一个终身工作的公司里,年长的人在顶层,年轻的软件工程师在底层,往上挤。所以有一种代沟。”
Stringer从日本的年龄和资历晋升制度解释了软件工程师进入产品开发过程较晚的原因。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年长的硬件工程师拥有更高的资历。通过对Stinchcombe分析的进一步探索,我们可以对这些其他因素有所了解。
这些管理人员现在处于高层领导阶层,他们在硬件能力成为他们个人和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的时候,晋升到了他们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人士倾向于将成功与硬件创新联系在一起,不自觉地低估了软件和服务导向所能做出的日益增长的贡献。
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管理者最愿意提拔与自己最相似的人。管理者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沟通、理解和信任。劳伦·里维拉(Lauren Rivera,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教授)在最近一项关于专业服务公司招聘的研究中发现,评估者将自己的经历作为择优标准。因为评估者有相当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们认为有类似工作经历的候选人也有更高的职业成功可能性。
因此,如果硬件工程师占据了高层管理职位,他们很可能会觉得提拔硬件工程师是最舒服的。他们知道硬件工程师在做什么,并能插得上手,但软件工程师生产的是难以理解的无形产品。这些因素延缓了向软件时代不可避免的过渡。
领导层对当前现实认识的滞后并不是日本独有的,但可能更为普遍,因为服务体系的年龄和长度的优势,推迟了具有新能力的年轻员工的晋升,公司过去在硬件制造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硬件制造与日本企业管理的意识形态建立了强烈联系。随着老一辈领导的离去,变化正在发生。然而,日本企业变化的速度是否能跟上全球竞争的步伐是值得怀疑的。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IT公司面临着制造能力的空心化,失去了关键的全球市场,并受到模块化生产和亚洲竞争对手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充满挑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日本传统的“工匠精神”(monozukuri)概念被提起。Barry Staw(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和他的同事在他们的经典研究中得出结论,当个人或组织受到威胁时,他们往往会变得不那么适应。他们不去创新,而是倾向于僵化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并回归到之前已知的行为。
工匠精神在日本是一个常用的术语,用来表示日本工人在制造东西时的独特精神。日本评论家经常把日本称为“工匠精神之国”。这个词被复兴,被传播,并逐渐成为战后日本制造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它指的是日本在制造高质量、不断改进、追求完美的精密五金产品方面的特殊能力和做法。工匠精神被拔高到管理教条和国家战略。
1999年,日本颁布了《工匠精神核心技术复兴基本法》。在法案中,工匠精神核心技术被定义为与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或维修相关的技术,并由内阁命令进一步指定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通用技术。
首先,支持的目标领域包括提高熟练制造业工人的供应和质量,“他们是工匠精神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持者。”新法案还针对研发、促进产业集聚、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对工匠精神的学习。由于新法律的出台,各个政府机构开始发起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活动,以寻求恢复企业健康和日本的繁荣。公司自己也开始用这个词来指导他们的一些措施。
每年都有一份工匠精神白皮书(翻译为“制造业白皮书”),专门报告行业现状、挑战以及企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最重要的是,正如制造业经理们所提倡和理解的那样,工匠精神就是要维持和建立日本的硬件能力。
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很少涉及软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软件通常被简单地视为硬件能力的推动者、助手和控制器,而不是客户价值的驱动力。即使承认其创造价值的潜力,如日本经济产业省2013年发布的307页《2012年工匠精神白皮书》,也只有4页是关于软件的(第95-98页)。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情况在2013年依然存在。
与此相关的是前面提到的大型老牌日本公司通过创建新部门和分拆进入新领域的趋势。他们倾向于为新部门和分拆公司配备母公司的员工,这些员工可能会延续现有的工作惯例和管理做法。这限制了这些新进入者的创新能力。
此外,由于它们的主导性购买力,老牌公司和它们选择的进入领域往往会扼杀真正的初创企业的机会。以销售额来衡量,50多年来,日本顶级电子产品制造商中没有出现过新的竞争者。
在美国,老牌电子公司更多的是消失,被新公司所取代。这些新公司可能在旧技术和相关的工作惯例和管理实践中,没有商业或情感利益。在2010年美国最大的21家电子制造公司中,有8家在1970年还不存在,6家在10年前规模太小,都无法跻身《财富》500强。
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型日本电子公司及其支持的新赛道更有可能将其组织文化延续到新的领域,而较缓采用时兴的实践和惯例。与这一总体模式相一致,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前沿软件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和好处方面进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在美国,软件很重要的新概念传播者往往是独立的初创企业。这些新公司体现了最先进的实践、规范和惯例,他们的商业成功突出了他们的产品和管理实践的力量,推动现有公司采用他们的IT创新。
吉祥寺北町(Mitsuhiro Fukuzawa,成蹊大学管理学教授)追溯了理光公司(Ricoh Co., Ltd)从1987年推出首款以复印硬件为中心的数字多功能打印机开始的漫长而痛苦的历程,当时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微不足道。
在经历了六代产品架构,产生了150种新型号之后,他们终于在2001年生产出了一款复杂的数字多功能打印机(MFP)。它是第一个拥有软件项目负责人,软件设计主导产品架构(其GW架构),产品设计基于硬件和软件工程师之间、以及复印和其他功能部门之间的强大协作关系的产品。调整硬件能力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数字化MFP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我们可以说这个学习过程至少花了8年时间。
该产品于2001年生产,使用GW软件架构,在日本取得了商业成功。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包括理光主要产品(如中档MFP)在内的许多数字MFP产品都成功地使用了GW平台。在开发高性能数字MFP解决方案方面,理光的日本竞争对手,如佳能,并不比理光更快或更成功。如果不是这样,理光将在这些产品上遭受重大的市场损失。
然而,从外部的角度很难看到,作为一个及时的解决方案,一个大型复杂的制造公司从1994年起,花了8年的时间认识到软件设计已经成为整个产品架构的决定性事实,并采取行动。本文无法述及理光将所有需要的组织体系和职能整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长度以及它的复杂意义。
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把我们分析的所有线索综合在一起,一个合理的情景看起来是这样的:在理光、佳能和东芝等从事复印机/打印机业务的日本公司,决策和地位的等级制度一直是机械或化学工程师在顶层,然后是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在底层。
尽管如此,在广泛的制造业中,软件工程师越来越多地构成嵌入式软件产品的大部分软件开发成本。在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对嵌入式产品的年度调查中,软件开发成本占总项目开发成本的61%,硬件开发成本占24%。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软件工程师构成了产品开发员工的大多数,激烈的政治动态也在发挥作用,维持现状的权力等级,使软件工程师远离主要的决策角色。
因此,以硬件为中心的设计往往会延续下去,而软件的角色通常被视为硬件功能的助手和控制器。
直到市场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些解决方案不再有效,人们的心态才会改变,软件工程师的政治权力才会开始上升。理光漫长的学习过程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大量拥有最新软件技能的计算机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毕业生进入愿意利用他们才能的公司。
与美国相比,日本相对较少的是年轻一代在不因循守旧情况下创办公司。初创公司更容易将软件集成到新产品开发中,他们可以作为那些现有公司的榜样。
如果一家公司经常在产品开发过程的后期引进软件人员,它会导致一种自证的预言,即软件没有太多贡献——它基本上只是一组实现以硬件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的工具。
在日本最近的一项复杂汽车产品的研究中,需要机械、电子和软件工程师的协调,Fujimoto和Park发现日本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的地位和权力都很低。当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被要求执行他们的任务时,产品开发过程往往落后于计划,软件工程师在完成任务的巨大压力下。
在这种环境下,软件工程师不太可能完全理解并利用硬件设计的优势来做出创新的贡献。总之,硬件优先的代价是牺牲了软件创新的优化。
外界经常评论日本嵌入式软件的高质量,认为嵌入式软件是日本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的一种软件。在这里,他们混淆了质量和创新。日本制造企业确实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优先考虑产品质量。他们将严格的硬件质量方法应用到软件质量中。这导致他们专注于消除软件错误,甚至在非关键任务系统中。
然而,这些做法可能并不总是适合于软件,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它们与激励创新几乎没有关系,甚至可能会干扰创新。它们也会减缓市场进入的速度。为了使得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能够开发创新解决方案,要求他们尽早参与产品开发过程,能够与硬件工程师充分平等地合作,并且他们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时间来发挥他们的能力。Stringer、Fukuzawa、Fujimoto和Park所描述的问题也反映在许多其他的日本高科技公司。
在我们的现场研究中,进一步的例子展示了软件人员的部署如何与权力和控制的位置相关。三星的一位经理讲述了公司开发一款热门产品的后果。在该产品发布几年后,人们发现从事该产品开发的硬件工程师的晋升速度比从事该产品开发的软件工程师快。
一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内部研究很快展开,结果显示,那些做出晋升决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硬件人员。软件工程师的贡献对他们来说,不像硬件工程师的贡献那样明显,因此软件工程师的晋升速度较慢。
简而言之,组织的历史、文化和权力决定了绩效指标的应用方式,而局中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指标所表现出的偏见。三星高层的行动表明了他们的优先级。他们首先表现出领导能力,注意到自己意识到了这种情况,其次把它定义为一个问题,第三是试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第四是制定对策。日本公司可以从三星的高管的这种积极努力中受益,以克服在软件/服务转型中出现的惯性组织力量。
结论
总之,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持这一论点:即没有足够多的日本产品专注于软件,也没有足够多的软件专业人员专注于产品。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对优秀软件架构师/设计师的需求不足。最终的结果是软件创新不足。最后,我们还看到,主要由初创企业组成的独立软件行业,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在日本经济中发挥转型性作用。
当我们回顾日本软件产业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态时,识别特定的拐点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些时间和地点,一组不同的经理人、政府、或者大学管理者的决定,可能会为行业带来更积极的轨迹。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很可能会从这样的分析中受益。
以下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情景,我们认为决策者本可以将日本软件行业置于一条更积极的道路上。对于日本的决策者来说,其中一些可能比其他的更为现实。然而,即使是那些不太可能的政策选择,比如强调具有强大的英语语言技能,对于寻求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IT产业的其他国家的决策者来说,也可能是更现实的政策选择。
1、日本软件业在IT服务业的“软件工厂”里,为那些具备普通软件技能的人创造了大量的软件“蓝领”工作,这是阻碍软件创新的一个巨大因素。如前所述,这个软件工厂环境中的驱动力是交付时间、质量和成本目标,这些都是由流程、工具和模块重用的标准化所实现的。
这一结果虽然有重要的好处,但却是由于公司未能正确认识到软件行业和制造业的区别。日本公司是否能够更早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它对开发软件创新潜力所施加的限制?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工厂模式反映了两个因素的累积影响:第一是过度外包,第二是过度定制化开发。
除了德国之外,大多数寻求建立可行的软件产业的国家今天都没有像日本那样先进的制造业,因此模仿硬件成功实践和定制化开发软件的压力更小。
然而,衡量外包多少算适合的程度仍然存在挑战。我们可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一个可能的拐点,该拐点可能形成了日本大公司向国内外包和IT能力萎缩的强劲趋势。
如上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大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公司的IT能力有所缩减。大公司将其IT部门拆分为子公司,并开始更多地依赖这些子公司和其他系统集成商及其分包商。这些举措的共同动机是降低劳动力成本。
企业如果不是对降低整体成本的强大压力做出回应,而是认识到IT价值创造的潜力,那么IT就会演变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果大型日本公司决定保留更多的内部能力,这些公司将更有能力识别新的 IT机会,开发更紧密地满足内部和外部客户需求的内部软件,这似乎是合理的。
即使在今天,日本IT行业也普遍认为,大部分日本高层管理人员仍然不了解IT的价值创造潜力及其竞争优势。有了更强的内部IT能力,公司将有更强的内部声音来知会、教育和游说IT政策的高层管理人员。
2、日本也将受益于精英教育机构中软件转型能力相关课程的建立,高级管理人员是从这些精英教育机构中选拔出来的。至少,当工程学院不再被要求在头两年教授文科课程时,这些学院可以而且应该选择建立强有力的必修课程,以应对新兴的全球科学和技术趋势。这肯定会提高年轻技术人员对IT革命的重要性和广泛性的理解。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平等的,拥有强大内部IT能力的公司应该对整个经济有更好的结果。
因此,对于那些寻求IT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这里的教训是教育所有领域的顶级机构领导者关于IT的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即使他们不打算开发自己的软件,公司也需要有能力来监控和评估快速发展的全球IT环境。类似地,所有部门的高管都需要具备与IT专家进行理性交互的能力,以做出战略性的IT采购和部署决策。
3、我们已经写了日本独立软件行业的弱点,特别是软件初创公司的腼腆特质。这也是日本初创公司行业整体疲软的一部分。在过去的15年里,日本政府一直在通过各种措施来刺激企业家精神。这些措施包括为新企业提供更好的税收待遇,在创建新公司时减少开办费用和官僚程序,为初创企业提供知识,建立区域集群,以及提高大学创新向私营行业转移的便利性等,这些措施单独或综合起来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比之下,在识别和消除体制性障碍方面几乎没有作出努力。与此相关的是已经充分讨论过的日本大型老牌公司通过创建新部门和分拆进入新领域的做法。即便不是控制的话,他们倾向于对新的部门和分支机构进行明确显著的指导,他们会为这些部门和分支机构配备母公司的员工,这些员工可能会延续母公司现有的工作惯例和管理做法。这往往会限制他们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企业分拆不太可能对现有母公司构成挑战。
与此相关的还有母公司与其供应商之间建立的“经连会(keiretsu)”纵向整合关系。日本和美国的学者都写了大量关于这些关系的文章,这些关系体现了所谓的“关系契约”。这些关系包括与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长期市场交换关系,并以相互信任、企业间学习和互惠为基础。
如果一家新创企业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并试图把
钉钉打出 AI 助理,所求为何?
不难确定,未来一定是深度集成AI能力的应用成为主流。
历经2023年AI大模型带来的认知、应用冲击,无数人坚信未来是属于AI应用的,“全民AI应用”时代将会迅速到来,只不过这个“未来”是多久,没有定论。
后来有消息传出,OpenAI的GPT Store即将上线,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发了业界热议。GPT Store的上线,意味着AI技术将进一步走向市场化,普通人可以通过GPT Store定制属于自己的AI助手,解决特定的业务问题,或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然而有趣的是,正当大家在畅想未来GPT Store何时上线时,钉钉突然打出 AI Agent抢占了发展先机……1月9日,钉钉推出的7.5大版本更新中的重磅功能 「AI 助理( AI Agent)」,并宣布在4月份会继续推出AI 助理市场( AI Agent Store),进行 AI Agent 产品化形态的更加深度探索。
而这一举动,直接抢占了一些之后11日GPT Store正式上线的热度,让诸多市场目光汇聚在钉钉身上。
不过话说回来,钉钉7.5版本发布的AI 助理,以及将发布的AI 助理以及 AI 助理市场又会带来哪些价值提升呢?
AI助理出现完成去“考勤”标签化
以往大家谈起“钉钉”,直观印象就是“打卡、考勤”,但从现在的7.5版本开始,这两个标签将会逐渐被抛之脑后,而这一切与推出AI助理息息相关。
先讲AI助理,钉钉AI助理是一款强大的智能助手,它的功能多样且实用,这款助手可以进行信息摘要、撰写工作总结、编辑文档等任务,让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
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通过与AI助理的对话,实现一系列便捷的操作。例如,用户可以让AI助理打开钉钉投屏、绘制思维导图、使用白板等功能,或者进行个性化来电铃声、来电海报等设置。
这样一来,钉钉AI助理就能帮助用户实现超过30项高频功能的一键唤起,让使用钉钉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而且,钉钉AI助理是分为企业AI助理和个人AI助理两种类型,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的,用户可以在AI助理页面一键创建个性化的AI助理。例如个人方面,可以构建工作AI助理、旅游AI助理、资讯AI助理等,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地使用AI助理的帮助。
同样,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所沉淀的知识库和业务数据,在获得授权后通过对话方式开展数据分析和洞察。这样,企业就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招聘AI助理、财务AI助理、报表AI助理等,提升整个业务流程管理与经营的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据了解钉钉AI助理还具备跨系统的任务执行能力,这意味着,它不仅可以处理钉钉内部的任务,还可以借助开放接口与钉钉外的视频、资讯、电商等各类第三方APP进行连接。例如,企业创建的差旅AI助理可以根据指令在第三方平台完成差旅订机票、酒店、行程安排等工作。
可以说,钉钉AI助理作为一款智能助手,完全能帮助个人用户、企业用户进行便捷、高效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并通过具备丰富的功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完成在诸多领域的高效管理与经营,直线提升工作效率,给予所有用户带来更高的服务价值。
钉钉总裁叶军(不穷)在面对媒体提问中讲到,一直以来,钉钉都是在围绕客户需求解决实际问题,钉钉的产品也是从单点局部探索尝试到逐渐形成体系、具备顶层设计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钉钉变得臃肿难以避免,从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造成学起来难、用不好的反馈。
而AI 助理的出现,刚好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点。“过去的产品设计是以用户点击菜单和数据分析为中心,而现在回归到第一性原理,以用户的终极目标为出发点,通过AI重构产品设计的理念。同时,原有的流程中心逻辑也在并行改进中。”
叶军认为,这对于软件也好,SaaS也好,都将带来划时代的创新,而钉钉提前走上了这条路。
决定未来价值上限的是AI助理市场
相对于AI 助理带来的是直接的服务价值提升,钉钉即将推出的AI 助理市场,或许是直接决定自身未来全面服务价值、市场价值上限的基石。
具体来看,之前IDC发布预测称,到 2026 年,接近七成的云应用将使用AI。因此不难确定,未来一定是深度集成AI能力的应用成为主流。
这一点也可以从钉钉上体现。据了解,自2023年8月开放AI PaaS以来,在70万家企业共创大模型应用落地的过程中,诸多的AI方面的需求被挖掘并进行了验证,证实了AIGC能力是具备推动企业管理及经营提升的新兴力量。
并在此同时,诸多钉钉的客户企业开始直接提诸多基于AI能力开发应用的需求。作为服务商,按理说面对需求应当都是要及时给予满足。然而现在的钉钉有7亿用户、2500万组织,如此庞大的基数,传统场景下,钉钉根本做不过来。
但是AI助理商店的推出就破解了这一难点。据了解,钉钉将推出的AI 助理平台具备让钉钉及其平台上的应用能够实现无缝衔接,执行跨应用程序的任务,从而降低人工智能应用的门槛,让使用者可根据钉钉进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配置的能力,最大限度上满足企业客户的自定义AI助理需求,让钉钉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不仅如此,AI助理商店的推出,则是加速整个钉钉基于AI大模型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升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钉钉平台的功能体系,直接拉升其生态系统繁荣程度,助力钉钉释放出更多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
这并不是空想,要知道目前在钉钉的2亿月活跃用户中,具备DIY能力的人群数不胜数,但是因为之前的开发平台需要具备懂得一定编程能力作为门槛,其中很多人是无法释放自己的DIY能力,超级助理他们都有望转化为潜在开发者。
钉钉通过低代码和PaaS化方面的生态伙伴积累,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数字员工”,从而成为“生产力供应商”。截至2023年底,钉钉的用户数已达7亿,组织数2500万,付费DAU2800万,软件付费企业数12万。这些庞大的数据为钉钉奠定了成为低门槛、高频和开放的AI助理平台的基础。
可以说,借助AI助理平台,钉钉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各种智能服务,满足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便捷性不仅使用户得到了极大的便利,还能以极小的付出,最大程度上带动钉钉整个企业服务商生态进一步向更广阔、更深处的推进。这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愈加繁荣的AI生态体系,直接拔高钉钉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随着国内外企业级服务市场的不断拓展,钉钉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生态体系,有望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将为其自身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钉钉在企业服务市场的头部地位。
2023年钉钉宣布“骑到AI背上”,2024年钉钉就找到了驱使AI带动自身快速的方式,而钉钉借助AI最终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就看它接下来驱使AI的能力,能否在保障自身稳健前行的基础上,发挥多大的AI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