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拓展
Allegro:波兰第一市场
凭借其用户友好的界面和丰富的产品目录,Allegro 已成为波兰网上购物的首选目的地,也是该国最值得信赖的消费品牌。让我们仔细看看品牌和零售商如何在欧洲这个不容错过的市场上进行销售。
Allegro 市场关键数据
波兰最受欢迎的市场 Allegro 的数字和统计数据令人印象深刻:
超过2100万客户
超过2亿个优惠
+128,000 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卖家
82%的波兰电子消费者青睐 Allegro
每月20145 万名访客
Allegro 是欧洲顶级市场之一,与Zalando、OTTO或 Cdiscount齐名。下图显示了Allegro等市场的强劲增长:
图表来自Statista。
Allegro:为品牌和零售商带来的好处
抛开事实和数据不谈,为什么品牌和零售商应该将 Allegro 纳入其市场战略?Allegro 市场能够成为企业有价值的平台的三个原因:
信任:如上所述,Allegro 被誉为安全且值得信赖的市场,这有助于为在波兰销售的品牌和卖家建立信任和信誉。这对于在该国或其他电子商务平台上可能没有强大影响力的较小或不太知名的品牌尤其有价值。
便利:在 Allegro 上销售既简单又方便,提供一系列工具和功能来帮助企业管理其列表和订单。这可以为企业节省时间和精力,并使他们能够专注于运营的其他方面。
客户服务:Allegro 为卖家提供一系列支持选项,包括专门的专家团队,可以帮助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这可以帮助企业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改善他们在平台上的整体体验。
无论您是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还是希望扩大在线业务的大型品牌,Allegro 都可以成为您在跨境电子商务战略中考虑的宝贵平台。
关于 Allegro 您需要了解的信息
在 Allegro 上销售之前您应该了解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个综合性市场,Allegro 拥有多种类别:家居与园艺、健康与美容、服装与配饰、鞋子、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
Allegro 提供广泛的工具来提高您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Allegro 广告、奖金硬币、优惠徽章、交易和品牌区等。
Allegro可供各种规模的商户使用,并且不需要任何月费。相反,该平台收取销售佣金,佣金根据产品类别而有所不同。
波兰是欧洲增长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2021 年收入达 149 亿美元,仅次于瑞士。根据 Statista 预测,2022 年至 2027 年期间收入的年增长率 (CAGR) 预计为 15.32%,预计到 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86.4 亿美元。
文章翻译自:lengow;原文链接:https://blog.lengow.com/marketplaces/allegro-the-number-one-marketplace-in-poland/
申通、安能、聚盟、日日顺、荣庆、飞力达、滴滴货运、九州通物流、路歌、唯捷……20大领域企业家,如何应对行业新变化?
进入2023年,越来越多企业发现,沿着过去的路子,很难跑出漂亮的增长曲线。时代在变,企业赢的逻辑也变了。
2023年8月8日,由运联主办的2023(第十二届)运联峰会在上海开幕,本届峰会以“重绘蓝图,向新而生”为主题。我们发现,行业发展、企业竞争、增长机会的法则都发生巨变。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万能的赚钱公式,企业需要“新生”。
而过去几年,那些带领企业逆风翻盘、大船调头的灵魂人物,在这个时间节点更具有话语权。
时代对于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就像运联智库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阳在大会开幕致辞中所说的:“抱怨现状是本能,解决问题才是本事。真正的创新恰好来自于混沌边缘,不要怕物流市场的内卷混乱,关键是在混沌的环境中找到创新的机遇。”
1.新环境、新逻辑、新市场,供应链重构,大船调头
“活下去”是企业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
可以明显感觉到,过去一年,无论是阿里、京东这样大的商流平台,还是申通、安能这样的头部网络型企业,所表达出的最高频的一个词,就是“组织变革”。
而这些变革表面上来看,是企业一号位重回权利中心,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一号位重拾创业的体感,带领组织去适应新环境,探索新逻辑,发现新市场。
以快递赛道为例,在看似稳固的市场格局中,随着老玩家焕新、新玩家进入,新的变量出现。
在申通快递集团总裁王文彬看来:“过去三年,申通经历了活下去的过程,2021年开始有触底反弹的感觉;2023年,我们希望能够山顶见。今天一号位的责任,是在暗夜里发出微光带领大家前行。如果一号位能发挥作用,大家愿意往前奔跑,不管这个路多远,最终都能够到达山顶。”
当然,这种变不仅考验企业的适应能力,还考验适应速度。为什么环境发生变化,倒下的永远是恐龙或者大象?原因就在于,企业转型调整时,比拼的是你是否灵活、快速。
安能模式创新用了3年,企业成长用了10年,而企业转型的时间窗口只有300天。
安能物流董事长、CEO兼总裁秦兴华在演讲中明确提到,不确定性在未来是一个长周期,他的理解是15年。而企业变革的决心,首先是向组织动刀。这个变的过程中,安能开始摒弃规模为王的路线,转而形成5个明确的目标:总成本最优、网络覆盖密度、服务响应最快、时效最稳、品质最好。
除了适应环境之外,企业还需要探索抓新增量的逻辑。
日日顺供应链总经理于贞超认为,企业要实现战略驱动结构化增长,核心是“一体两翼”。“一体”,是聚焦整个供应链解决方案这个主线;“两翼”,一个是研究外部市场的变化,从中找到新的机会;另外一个,是对内经营管理上,要从模式、组织、机制上快速调整,从而在市场里活下来。
这种赢在新逻辑打法,能让企业即使是出身再传统的产业,也能抓住新需求;同时在新旧动能交替的节点,总能抓住新增量。
适应环境、经营逻辑是底盘,如何将这种能力放大到新市场,这也是高增速来源。
从大的环境来看,隐山资本合伙人董中浪判断道:“供应链全球化正向区域重构迈进,这为物流企业创造了新的增量空间。而这些增量机会,来自于中国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如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等。同时,这些产业我们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产能,拥有独特的竞争力。但如何把中国效率带出去,是关键。”
企业的成败,离不开时代的“势”。往往抓住这样的增量市场,就代表着拥有确定性的未来。
飞力达总裁耿昊表示:“贸易战加剧了市场变化,相当多的产能向海外转移,大量的国产替代、产业升级给物流供应链企业带来了新机会。供应链是延伸的。过去制造业推崇的是集群化体系,现阶段产业链重构下,供应链链路开始拉长,优秀的供应链企业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荣庆物流董事CEO熊星明表示,其对于供应链重构有三点感受:一是客户OEM工厂转移到东南亚;二是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销量下滑明显;三是细分赛道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为应对供应链重构,公司战略上从只做跨国公司业务向腰部企业延伸,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智化管理。
这种新市场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
作为国内产业转移的关键节点,SLP首席运营官Edwin Chee可以明显感觉到,疫情前,来越南的老外都是说英文的,最近半年里都是说中文的,越南当前新设立的公司50%都是中国公司。
高增长的经济基础、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规模投入的基础设施、跨国企业供应链多元化、旺盛的电商零售需求,成为投资越南的几大理由。
新的环境、逻辑与市场,正在帮那些看到未来的企业家,找到新的增长飞轮。
2.精细化、数字化、多元化,行业内卷,企业打“明牌”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企业的增长不是“乱拳打死老师傅”那样碰运气,而是要练章法,向内看到能力,向外才能看到机遇。
过去多年,在中美对标、互联网渗透、巨头大规模扫荡之下,物流行业的各细分行业都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头部格局。内卷的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打明牌”。
即使是在看起来准入门槛较高的医疗医药行业,类似“带量采购”等产业政策的影响下,行业竞争也开始内卷。
据九州通物流董事长张青松分析,产业政策影响下,医疗市场呈现强监管、集约化、扁平化、碎片化趋势。市场加速从增量到存量市场,需要开辟新的价值空间。企业的精细化运营变得异常重要,规模经济失去优势,范围经济成为趋势,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同时,在同城货运赛道,头部玩家也意识到简单的信息撮合和交易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
滴滴货运副总经理杨波认为,同城货运市场如果要提升效率,首先要具有规模。滴滴货运希望构建一个更大规模的市场,把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加有效地配置,优化整体效率。其次,要有精准匹配供需的能力。这是互联网公司固有的核心能力,滴滴过去沉淀出来的数字化能力,包括运营体系和安全体系,都可以服用到货运平台上。第三,要有更高的配载率。车的装载和配载率高低,决定了它的成本。
这种练内功的行为成为大多数物流企业当前的标配。而这样共性的需求,也正在成为企业当前的核心命题:数字化转型。
从资产的角度来看,物流企业开始关注TCO价值。梅赛德斯-奔驰卡车销售与售后副总裁刘培民观察到,精细化管理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新驱动力。在他看来,不景气环境下,我们改变不了运价,但是可以体系化地降低运营成本;我们改变不了物流行情,但可以调整运营模式。长期内卷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瘦身强体”,少养车,养好车,不再粗放式发展。
另外,针对企业的数字化探索,飞书通用行业总经理张棣表示,数字化的企业工具能将对员工的能力要求,转化成组织的固有能力;将员工的知识,沉淀成组织的知识。企业工具的本质,就是组织最佳实践的抽象和固化。
这种精细化、数字化的组合,正在催生出能够做出业务翻倍的企业。
比如危化领域,技术出身的丰茂东投物流董事长谢明浩以数字化、精细化运营为基础,逐渐延伸企业的服务链条,辅之以收并购手段,快速做成无机化工领域的“密尔克卫”,实现6年20倍的增长。
如今,物流企业跟着客户练内功时,经营者会发现企业开始能跟客户算同一本账,跟着客户算成本、数字经营以及多元化布局。
基于此,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与几大细分市场代表玩家,围绕“变革环境中的企业家选择”进行了主题对话。物流行业真正能够结构性降低成本的手段,比如规模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能用的都已经用完了。如今,大家又该如何谋发展?
在冷链行业,唯捷城配CEO王琦透露,唯捷的发展本质上是跟上了商流的变化。连锁化发展阶段,推动新兴茶饮、餐饮企业连锁化经营;全渠道发展阶段,伴随客户发展线下线上一体,并从区域走向全国化布局;如今食品工业化阶段,其将累积的冷链能力在这种新趋势中释放。
在大票零担领域,聚盟共建董事长张玉晶认为,大票零担赛道没有太多的创新或者模式驱动。这个赛道市场空间非常大,我们要对此坚定信念,热爱自己的行业。你真正爱这个行业,真正懂得精耕细作,那么当下运力过剩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专线的核心是零担,零担的核心是“拼”。如何更好地发力“拼”的环节,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数字货运领域,维天运通董事长冯雷认为,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及电动化,是真正能撬动物流行业的技术。未来这两种技术与物流场景的融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惊天动地的变化。
在跨境物流领域,联宇集团副总裁高光裕认为,企业没有永远的竞争力。行业环境不断变化,要本着适应变化的心态,敢于做决策。做坏的决策好过不做决策,如果不做改变,很快就会被淘汰。疫情期间就是凭借“至尊达”的时效产品,让企业的品牌“一炮而红”。
3.青年领袖与行业创新,新旧交替,经营年轻化
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创始人特色。如今,这种特色正在年轻化。
新旧交替的阶段,企业业务在变,企业管理梯队也在变,“创一代”正在通过“创业式传承”的交接模式交权。这些青年领袖群体,正在通过新的经营手段,把传统的生意重做一遍。
运联智库董事长褚方鸿将这群新青年聚在一起,围绕“新一代的雄心与挑战”展开圆桌论坛。新一代的青年领袖们如何看待物流生意?如何理解企业管理?又如何抓新机遇?
1)新营销方式。
新亦源供应链联合创始人程浩从2012年便通过类似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等渠道做推广,如今在新的流量时代,他将渠道扩展至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用持续的新媒体表达,来明确企业的标签。
代叔科技董事长王振飞则是用真金白银验证新的营销方式。过去一年,其在新营销方式上投入超过400万,以此去树品牌、讲故事、找客户。在他看来,在网络上树立品牌,客户找到你后,销售再去谈需求就会事半功倍。
2)数字化经营。
过去多年,民企物流企业发展创始人驱动的特色,带来的管理方式便是经验、关系、情感。而随着新青年的进入,类似中盟网络快运总经理余泽旭、货车宝CEO蓝森锋、大车队长项目总监赵烜赫这样的创业者更倾向于用数字化方式评价管理的好坏、指导企业的决策。因为,人会骗人,数据不会骗人。
3)平台化发展。
新青年的另一大特点是协同,不同于老一辈的民营企业家倾向于通过强控制欲带来的稳定增长,新青年更容易接受通过模式创新的手段,将企业做大做强。
比如,厦门晋程物流总经理邹忠在半年前与聚盟成立一家合资公司,通过市场专线整合并购,用模式创新的方式,搭建平台助力专线企业快速实现规模化。
鲸广直运CEO王文均则在很早之前变尝试过联盟,即使在遇到瓶颈之后,其依然选择在自身业务基础上再延伸,将区域扩展、服务链条的扩展作为创新的方向。
物流宝CEO程林也是在大票零担领域,通过平台化运营的方式,为大票零担底层运力提供流量客户。
整体看来,无论是商业环境、经营逻辑,还是以青年领袖为代表的新势力,唯有创新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这种力量正在行业中以大船调头、翻倍增长、局部翻盘、模式创新等形式表现出来。
财务分析的七个维度
01、变现能力比率类指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标准值:2.0。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标准值:1/0.8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1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02、资产管理比率类指标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标准值:3。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产品销售成本
标准值:120。
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标准值:3。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产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100。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360}/产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200。
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分析提示:营业周期,一般应结合存货周转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一并分析。营业周期的长短,不仅体现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标准值:1。
意义: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於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产叁加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分析提示:流动资产周转率要结合存货、应收账款一并进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标准值:0.8。
意义: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分析提示:总资产周转指标用於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起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03 、负债比率类指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标准值:0.7。
意义: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该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分析提示: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特别高,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资产负债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
标准值:1.2。
意义: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一般说来,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从股东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举债,可以将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举债经营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标准值:1.5。
意义:产权比率指标的延伸,更为谨慎、保守地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不考虑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商标、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的价值,它们不一定能用来还债,为谨慎起见,一律视为不能偿债。
分析提示:从长期偿债能力看,较低的比率说明企业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举债规模正常。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标准值:2.5。
意义: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
分析提示:企业要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才能保证负担得起资本化利息。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利息压力越小。
04、盈利能力比率类指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标准值:0.1。
意义: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分析提示: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要相应获取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销售净利率可以分解成为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标准值:0.15。
意义: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後,有多少钱可以用於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分析提示:销售毛利率是企业是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销售毛利率便不能形成盈利。企业可以按期分析销售毛利率,据以对企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发生及配比情况作出判断。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无标准值。
意义: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润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分析提示: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净利的多少与企业的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原因有:产品的价格、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可以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分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标准值:0.08。
意义: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
分析提示:杜邦分析体系可以将这一指标分解成相联系的多种因素,进一步剖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权益乘数。另外,在使用该指标时,还应结合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进行分析。
05、现金流量流动性分析类指标
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本期到期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付票据
标准值:1.5。
意义:以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的债务比较,可以体现企业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
标准值:0.5。
意义: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负债总额
标准值:0.25。
意义: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较,与同业比较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这个比率同时也体现企业的最大付息能力。
06、获取现金的能力类指标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额标准值:0.2。
意义: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流入量,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与同业比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的收入质量越好,资金利用效果越好。
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无标准值。
意义:反映每股经营所得到的净现金,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就要借款分红。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
标准值:0.06。
意义:说明企业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把上述指标求倒数,则可以分析,全部资产用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需要的期间长短。因此,这个指标体现了企业资产回收的含义。回收期越短,说明资产获现能力越强。
07、财务弹性分析类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资本支出,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专案中取数;存货增加,现金股利,均从现金流量表主、附表中取数。
标准值:0.8。
意义: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满足资本支出、存货增加和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比率越大,资金自给率越高。
分析提示:达到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企业扩充所需资金;若小於1,则说明企业部分资金要靠外部融资来补充。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每股现金股利=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
标准值:2。
意义: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分析结果可以与同业比较,与企业过去比较。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
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净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期提取的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待摊费用摊销+递延资产摊销
标准值:0.9。
意义:分析会计收益和现金净流量的比例关系,评价收益质量。
分析提示:接近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与其应获现金相当,收益质量高;若小於1,则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不够好。
宁高宁:没有全局观,不必谈领导力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网络公开资料。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对于企业领导者,如果没有全局观,在面临企业转型困难、业务停滞、选人用人等难题时,就会手足无措,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一个问题。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执掌过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家杰出代表,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对于领导力、选人和组织的思考,希望能帮到你~
一、优秀领导者,都有大局观
1.我们生活在一个“局”中
中国有几个字非常有意思,代表着非常多的含义,多到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今天说说“局”这个字。局的概念可以用到很多地方,这个世界就是由不同变量、不同因素组合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局,每个人都在制造各种因素组合的局面。
比如创业,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公司,如果大家对你这个品牌、产品有了信任,形成客户基础,甚至形成客户忠诚,这背后就是大量的因素形成了一个局。
中国人用“局”字描绘了很多事情,比如中国人讲棋局、饭局、布局、格局、骗局、全局、开局、做局、结局、破局、僵局、时局、赌局、战局、危局、变局、胜局、败局等等,什么都有,中国人把很多事情都放在局里看。
这就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唯物辩证法,把“局”变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和冰山一角。
2.领导者要有全局思维
“局”代表了多种元素的系统性组合。
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讲创新,如果你把创新行为只当作要做一个新产品、做一个研发、增加一下研发投入,那是做不来的。
因为创新也是局的概念,它必须是整个公司从文化、信仰开始转变,才能把这个局面改过来。
你想研发做这个东西,如果组织没有改变,这个企业是变不了的,你调动不了资源,也集中不了资源。
所以我们讲创新,就是讲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
在老企业、新企业都有这个问题,真正转变一个战略,绝不是说投资某一项业务就把战略转变了,如此一定会留下隐患。
再是调动资源的问题,你要对局势有一定的判断:各种资源集中到一起最后能不能形成一个局面?做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做一个局,一定有精神的、物质的元素在里面。
我们带领一个企业往前走,最终企业展现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它是多元素组合集中起来的,大过单一元素分散或简单组合。
通过对局面的分析,判断哪个因素是重要的,哪个因素是相对次要的,产生什么结果,对未来局势产生什么影响,这是基本的哲学思维,能够带来预见性。
所以,全局式的思考和预测是管理者所需要的,否则就没有领导力。组织的天性就是希望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明天是什么。
二、既要有组织性,也要保留人的个性
一个组织,首先要尊重物质,但也必须塑造精神。任何健康的组织都是这样。
如果看共产党的历史,拿《毛泽东文集》和《蒋介石日记》比一比,会发现:
蒋介石只有物质、没有精神,只有琐碎、没有大局,只有压力和牢骚、没有乐观,不太局气;
毛主席举重若轻,他也重视物质,但是他更看重精神。
我去井冈山学习,说当年毛主席带了一支队伍上山,问战士们山下是什么地方?战士们说,是吉安;再看看?是茨坪;再往前看,战士说看不到了。毛主席说,那不行,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
虽然当时饭还吃不饱,但也要看到全世界。这就是在组织中物质性和精神性上的平衡,文化因素是最好的激励,也是对人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组织的塑造必须有精神在里面,我要讲激励,更要讲精神。
所谓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使命、目标、战略、执行、评价是和你的收入联系在一起的,最后评价的时候,看有没有实现你的物质和精神目标。如果没有,又开始了新的循环。
人生就是不断追索、探索、循环,这样才能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平衡。而真正有思想、有战略、有信仰、有精神的企业也才会走得远。
精神不是骗人的,不是虚无的,不是拿来做工具用的,你的信仰和你的事业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要尊重人性和个体,也要塑造组织性。
人天性爱自由,不希望别人来管。中国人相对来说组织性强一点,这从秩序来讲是好事情,但从创新来讲不一定。
在企业里,首先要认为你的每一个员工,一定是一个很美丽的人。所谓美丽,就是认为他一定是从品德到动机、能力上都是好的人。
好人是在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公平的环境里出不了多少好的人,因为人是有自我反应的,人心是对换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尊重人性、尊重个体,这是最基本的。
另一方面,也要塑造组织性。
大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组织性是可以改造的,组织的文化是可以塑造的,这让每个人保留了自身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外,同时也能适应组织性,认同组织的统一目标,也有服从性,也有纪律性。
尊重个性,也要塑造组织性,在企业管理里这两个要做到平衡。
第三,要尊重教育和培训,也要提高选拔管理者的能力。
每个企业里都有大量对员工的培养教育活动。要把一个人培养成领导者,实际是很难的,有天分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
有的人可能培养不成领导者,但他照样是很有能力、很好的人,可以给组织作出很大贡献,但你不能把他的地方放错了。
如果他的天分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是一个喜欢自由创造的人,你让这个人当科学家可以,当校长问题就来了。
所以在企业里,经理人应该是选出来的,你必须很好地去度量、选拔、评价,而不是强行培养。
这就是所谓尊重天性,不管大企业、小企业,都要尊重人天生的能力。一个人自身会有很多素质让他适合某一类职务,选择他会比教育他更重要、更有利。
第四,要给企业管理者更长时间。
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两年三年,五年十年,业绩有月报、季报、年报,业绩不好就换人,这是一般的思维。
有哪个企业因为很快换了CEO而获得成功的?不多。有哪个企业不频繁换人却能获得成功?李嘉诚是一个,他在公司做了60几年,20岁创立公司,现在90岁了。
还有世界上最好的船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之前的掌门人90多岁去世。他生前为公司服务了40多年,去世那天我刚好在丹麦,整个国家就像出了大事一样,很多人来悼念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做了几十年的人,成功的概率也是比较高的。
我感觉,在企业里换一个中层的人,前后就要浪费四年时间。刚任命一个人,你不能第一年就换他。过了一年发现不太行,已经第二年了,不能马上换,要找人,找到之后第三年换掉。新来的人又要学习、熟悉一年。
这四年下来,企业没有很大进步,可竞争对手已经走了很远。
所以选人很关键,选是第一位的,如果选的过程当中下的力气比较大,他就会是一颗好的种子,这样你给他更多时间去发挥就会好很多。
三、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1.企业经理人的标准及素质要求
企业里面有个难题:什么样的人是好人?这几乎是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很多人去GE学习过,我去学习的时候还是韦尔奇的时代,韦尔奇讲4E:Energy(活力)、Energize(激励)、 Edge(胆识和决断)、Execute(执行力)。
这4E是GE对人的评价。
后来换了伊梅尔特,伊梅尔特把4E换成了专业、学习、创新和尊重人,重新解释了他对企业人评价的要求和作用。
当然他把GE的战略也转变了,把GE过去并购、甚至金融为主的业务,转变成了需要更多的工程师,不需要更多的会计师的业务。
之后,伊梅尔特被换掉了,只做了16年。
为什么被换掉?外界认为伊梅尔特没有跟上数字化、互联网经济时代,虽然他一直非常努力地去跟,但他没有跟上这个时代,GE的市值、股票都很一般。
那么怎么评价一个人?
评价有很多标准,包括学习、激情、团队、创新、敬业、廉洁……每个人都会说出不同的东西。
标准有什么用?
两个作用:第一,选人时有一定依据。
每个标准都可以打分,比如是否诚信、是否有担当,从1分到10分打分,如果大家都是这个看法,就有一定的准确性在里面。
第二,如果不断推动这些标准,让大家觉得这个标准是企业追求的、推崇的,那么大部分人就会去效仿、学习,这个标准慢慢就会起到作用。
我认为企业经理人70%是天生,30%是培养出来的。只有他的性格、特点里面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被培养出来。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把管理者换掉,任命的时候要谈话,换掉要说对不起,我比他还难受。
当所有理念性、政策性、宏观性东西有了以后,对人的判断变成了最难、风险最大、收益也最大的事情。
标准分思想素质的标准和工作能力的标准,这个单子可以列得非常长。
企业需要有意识地去修正、完善、使用、推动这个标准,这和执行战略密切相关。
谈到标准,我以前写了一篇文章《你行吗?》,这里面写了134个问题,什么人可以当经理?什么人有资格做总经理?当时在公司里引起了讨论。
比如说有一条“你能自嘲吗?”
如果不能以自嘲的方式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你就不能带团队。
你必须和你的同事说:“兄弟,这事你做得不错,是那天我做错了,你干得比我说得好。”
这样大家才能有一个继续工作的氛围。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后,才可以尝试去做企业经理,否则不可能在长久、持续的竞争中让团队保持激情。
2.经理人的5个层次
企业的经理人有五种类型。
① 守业型
守业型的经理喜欢管大公司,好像他天生就是当官的料,来了之后基本能稳住。
他也能做好职责,早九晚五,对人不错,不贪污不腐败,什么会都开,发言按稿念,都挺好,没问题,守住规模了。
但是守住就是落后,因为别人进步了,市场进步了。
② 效率提升型
有的经理人在内部搞管理改革改善,提升效率。
比如成本降低、出门记得关灯、吃饭便宜点、原料采购便宜点、产量提高、销售费用等等这些他都管,这是效率型的。
这也算不错的经理了。
③ 业务扩展型
有的经理人建了新的工厂,当然也可能建错了,但是最起码有发展的欲望。经理人必须要有发展欲望,必须要竞争市场份额。
他说,“你看竞争对手那谁谁谁,又提高产量了,又投资了,人家又建新厂了,我们必须得建,我们不建就落后了。”
说的对吗?很对。
这就属于扩展型的经理人,没有真正对行业提升革命性的转变,但是他也在发展。
④ 战略转型发展型
还有一种经理人会研究战略转型,特别是通过创新技术和行业转型来发展公司,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
我们要进入什么新行业?行业里面怎么转型?要用到什么新技术?商业模式能不能调整?是不是可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当然不是只做这个,下面的工作也是要做,包括稳定发展、效率提升、业务扩展、战略转型。
在这种经理人眼中,不会做重复建设,不会打价格战,一定有新的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非常难得的经理。
⑤ 可持续发展再造型
最后一种经理人可以发展组织。
不光自己干,全组织都在干,全组织变成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他在或不在都可以。
组织本身从精神理念发展到业务专长的发展都非常完善,这是更少见的经理人。
这就是经理人的五个层次,越高层次的经理人会对企业进步带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四、领导者要具备的3大素质
1.有担当
作为所谓的领导者,要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
比如投资失败了,你对失败是什么态度。
我认为,首先得承担责任。但有好多人会不愿意去处理这件事,因为他们认为不管怎么处理都没有好事,已经失败了,只会搞的更差,最后烂到我这儿了。
这时,就是你作为领导者担当的时候。我的经验是,无论是担当,还是处理问题,但责任是要分清的。用力把责任承担好,就会变成你对团队的带动力。
比如期货交易,亏了50亿,亏完之后,按照规定已经超出决策范围金额了,上面看到亏成这样,是平常处理掉还是继续持有?
我接手继续做责任就是我的了,因为市场在波动无法判断好坏。这种情况下,作为领导者,要真正站出来。第一,考验眼光水平,第二,考验意志和担当。
如果你没有这个领导力,说不咸不淡的话,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再一个,业务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比如对财务资源的争夺,对协同方式的不同意见,对评价问题的不公平......
这种问题,在公司里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一团乱,你必须做到快速解决,见“扣”就解,直到公司最后没有“扣”了。
2.始终保持乐观
你的态度就是企业的文化。郁亮(万科董事会主席)说的一点很好:悲观就是一个情绪,乐观是一个方法。悲观的情绪就是不干了,乐观的情绪就是想什么就做什么。
作为企业的CEO,公司的一把手,要保持持续乐观,即使心理不乐观也要表现出乐观,因为任何环境都是不可控的,每天都有很多困难,每天都有很多困扰,你提出一个,下面会反馈10个给你。
所有对环境的变化,对你来讲都只是给你提供经营条件,你必须在这个环境下经营好。乐观的人无论盈利100亿还是10亿,都会保持乐观。
3.放得开
除了乐观,还要洒脱、幽默、放得开,很紧张导致什么事情也不敢做,这一点对成长性企业是很关键的因素。
我曾经说过,有好的亏损,有坏的盈利。有人问,盈利还有坏的?比如,有些项目占用了很多资源,做了不好的商业模式,虽然表明盈利了,实际上风险在后面。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从亏损里爬出来的。比如,中粮的肉食上市了,现在做的不太大,但是做的还不错。当时在亏损,就有人就问,亏损了为什么还干?我说哪有企业上市就赚钱了,这个东西不投怎么赚钱。现在虽然投了8亿,但外边投资基金给我们估值的是30亿。
这种情况下,使得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从亏损一路做起来,而这里怎么激励团队,给不给方向,亏损怎么办,从一开始亏现金,到后来只亏盈利(因为折去了什么东西)。
再到后来又盈利,回报率升高,再到来上市,一路走过来需要5年时间或者可能更长。
如果做领导者不能支持这样的企业,你可能就不用做了,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五、总结
真正的“领导力”是什么?
有很多种形式,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就像健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高个健康,矮个也健康;胖的健康,瘦的也健康,但是健康有一个基本的原则。
而公司有各种形式,可能是一个军队式的,也可能是一个演出队式的。但是,也有一个原则:对人的尊重、对行业的基本评价、对风险的基本控制,必须准确和一致。
并且,能够审时度势,带好团队、带好组织、发挥每个人积极性,能够设定一个目标,并能够激发大家去达到这个目标。
参考来源:
1.《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中国中化;
2.《宁高宁: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笔记侠;
3.《宁高宁:我做企业的体验》,辛庄课堂。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及本号立场。
专访夏乾良:400岁的张小泉,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老字号?
如同互联网企业常讲的“无边界”,张小泉也在借助场景逻辑驶入更广远的蓝海。无论何时,张小泉都在进化的路上。
作者|辛夷
代入当下的消费视角,今天的张小泉无疑是熟悉又陌生的。
熟悉在于,背靠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商脉未断的张小泉早已成为国民级的刀剪品牌。
陌生在于,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创新,这个地道的老字号已经凭借更高效的生产、更入时的设计、更精准的渠道以及更清晰的文化形象悄然融入年轻人的消费生活,在新时代迸发出全新的品牌活力。
《老字号100》第一期,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对话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挖掘一个百年品牌的沉浮与新生,透视一家中华老字号的节奏与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也洞见已然作为一家成熟企业的张小泉,在资本市场和“国潮”复兴下的机遇与挑战。
张小泉复兴始末
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将近400年的发展历程赋予“张小泉”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张小泉创立于1628年的杭州城,前身是明朝万历年间徽州黟县的剪刀铺“张大隆”。此后200年间,品质卓群的张小泉剪刀曾被乾隆皇帝选为宫中用剪,也曾在20世纪初走出国门,参加各类国际赛事,并取得骄人战绩。
到新中国成立时,经营稳健的张小泉已然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剪刀品牌,但离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概念还有不短的距离。
据夏乾良总结,张小泉在新时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
1956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汇报会上提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而后,浙江省委响应号召,迅速集结了整个浙江区域内优秀的剪刀工匠。借此契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宣告成立,这也是张小泉工业化生产的发端。
第二个阶段在90年代之后。
伴随改革开放进入冲刺期、市场经济逐渐活跃,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各行各业。其中部分区域甚至以“产业经济带”的姿态介入到行业当中,形成“整个城专做一个产业”的模式奇观。
然而,就在各个行业因为民营资本的进驻而变得愈发活跃、营销方式也趋向现代化的时候,张小泉却没有及时改变生产经营模式。加上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各项福利保障支出较大,导致企业整体经营效益不佳,竞争优势消耗殆尽。
“我们称这个阶段是张小泉复兴道路上相对暗淡的一个时期,直到集团介入之后,张小泉才重新焕发生机。”
夏乾良提到的集团就是富春控股集团
2007年11月,富春控股集团与张小泉正式签订《增资扩股协议》。
至此,私有化后的张小泉正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从整体团队、技术研发、营销渠道到底层管理制度全面革新的发展阶段。
夏乾良回忆,其在2016年正式执掌张小泉时,面前摆着三道难关。
第一道难关,当时张小泉员工的年龄层次非常高,大概在50岁上下。整个企业只有个别员工会用基础办公软件,重要业务往来还主要依靠传真和电话。
“我非常赞叹张小泉留下来的老师傅们,他们可以用一支红蓝铅笔洋洋洒洒画出一张完整的图纸。在见到他们之前,我一度认为徒手画圆是个传说,但老师傅们告诉我这是真的并且还超乎想象。”
但整体“老龄化”的团队无疑限制了企业的视野和多元化能力的发展,老员工和新管理层的对抗也增大了业务运转的摩擦力。
第二道难关,是整个企业核心的技术力量隐身了。
“当时张小泉的技术分散在不同的工段、车间和技术骨干身上。要说张小泉没有技术能力,它似乎也有;但要说它有,却也不知道在哪。”
成套工艺和系列标准文件的缺失,反映出企业薄弱的产品技术能力,最终导致当时张小泉的产品品种越卖越少。
第三道难关,是当时的张小泉品牌遭遇年轻用户的流失。
“当时有很多90后的年轻人不知道张小泉了,但他们的父母都知道,这是最可怕的。”
消费行业强调“面市率”,一个产品想获得市场认知,首先要被消费者找得到、看得见。而根据张小泉的传统做法,通常是把产品批发给经销商后,整个交易流程就宣告结束。“后面经销商怎么卖我们就不管了,这与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格格不入的。”
过低的面市率让张小泉获取用户增量的通路严重受阻。
针对这三道难关,具备管理学专业背景,且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夏乾良“对症下药”,为张小泉的高速增长奠定基础。
第一,针对人老、队伍老、思想老的“三老”问题,夏乾良将每月不少于30小时的时间放在面试上,五年来从未间断。今天,“人才引进”依旧被视作张小泉企业的一项固定工作流程。
到具体落地层面,夏乾良也会在新老团队的磨合问题上亲力亲为。“我先发现你喜欢什么,然后找到一个共同的切入点。”
为了与企业里喜欢喝白酒的老师傅们把酒言欢,完全不会喝酒的夏乾良强学强练,成功建立了彼此间的基础信任。为了与新进的90、95后等年轻员工有共同话题,夏乾良甚至与大家一起打《王者荣耀》,并将这种团队作战的正面感染力带入到工作当中。
在夏乾良的努力下,张小泉如今的员工平均年龄已经大幅下降。在团队更替的过程中,管理层也在不断将外部先进的经营理念输入内部团队。
第二,针对技术、产品能力缺失的问题,夏乾良在关注市场效益的同时重建研发中心。
技术部门以消化吸收老员工的宝贵经验为主。“企业很多老同志技术非常好,我们就用加薪的方式把他们吸引为技术顾问,在后台做贡献。”
产品部门则重在引进年轻人,而且是跨行业的年轻人。“新团队中有做电动工具的,有做化妆品的,各行各业的人才组成了我们的产品研发中心。”
经过四五年的沉淀,张小泉已经陆续继承技术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工艺流程。伴随产品研发的回血,企业也在向多元化的业务线不断延伸。
第三,针对面市率低的问题,夏乾良采用线上线下并举的方式。
线上,张小泉扩大筹建电商团队,如不考虑复购问题,目前张小泉的主要直销店铺客户数量已经达到40-50万个。
线下,张小泉暂时摒弃了大规模开设独立刀剪门店的重资产投入模式,转而攻克商超阵地。事实证明,截止2019年年末,张小泉在五金刀剪品类里已经是诸如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等大型商超系统中的主流品牌。
电商、商超的集中露出大大增加了张小泉的面市率,又反向带动了企业零售门店、经销批发等各种业务的发展
夏乾良指出,单纯从经营层面上讲,技术迭代、营销优化,包括广告的精准投入固然必不可少,但人、渠道和品牌这三条链路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轴。
很多“老字号”品牌曾凭借极致的匠人工艺传承百年,但没有先进管理策略的辅助,这些品牌只能以美好精神寄托的形态,禁锢于螺蛳壳大小的商业道场。
而夏乾良所做的,是用市场化的思维,为张小泉这样的中华老字号赋予一家现代化企业的能力与期许。
刀剪品牌的“灵魂三问”
“张小泉不想成为中国的双立人,而要成为世界的张小泉”,这是夏乾良在媒体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种“示威”,但其实它脱胎于一个讨论——张小泉最大的敌人是谁?
“我刚上任时,全国有家知名的刀剪企业叫‘阳江十八子’,当时我们订的一个目标就是赶超它。”
而后经过全面改革,张小泉的竞争力被迅速激活,规模、产量、产值等经营指标直线上升,最终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阳江十八子的超越
正当夏乾良的初步愿景成为既成事实时,更大的、来自国外品牌的挑战接踵而至。
“连续很多年我们都会被问到一些问题,为什么张小泉不如双立人?为什么张小泉不及瑞士军刀?还有为什么日本有这么多的老字号而中国没有?这三个问题简直就是灵魂三问。”
为了找寻答案,夏乾良几乎每年都会带领公司的管理团队赴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做考察。“尤其是日本,我们几乎从南到北跑了个遍,把世界上所有跟我们有关的知名刀剪企业都看了个遍。
经过多年探访,团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对“灵魂三问”给出了合理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张小泉不如双立人?
据夏乾良分析,双立人作为德国品牌之所以拥有很高的国民知晓度,原因在于它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期。“双立人是国内引进的第一批国外五金刀剪品牌,当时就给国人植入了一个概念:国外的产品质量好。这个概念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除了时机好,当年双立人的销售渠道也独具特色。“当时品牌的主阵地之一是电视购物,很多人都是通过电视购物认识了双立人。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电视机是高端消费品,里面播的东西一定是好的,这也给受众形成了一个强灌输。”
即便双立人的刀具颇有名气,但双立人本体毕竟是品类繁多的全球化品牌,主营业务也集中于锅具。放在行业里看,双立人刀具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用双立人的产品副线和张小泉的业务主体做对比,就好比“让举重运动员跑长跑”,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而且经常有消费者用几十块的张小泉菜刀和几千块的双立人菜刀做比较,然后说果然,张小泉就是不如双立人,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是同等价位的张小泉和双立人对比,我相信高下立现。”
同理的还有第二个问题:张小泉为什么不如瑞士军刀?
“这就扯的更远了”,夏乾良直言,“很多消费者以为瑞士军刀不过就是普通刀的缩小版,其实两者的工艺、材料都完全不同,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瑞士军刀是随身用的多功能小刀,因为服务于登山、露营等户外生存场景,瑞士军刀素来以锋利著称;而张小泉则侧重于厨房场景,实用、安全才是产品的优先考量点。
“举个例子,很多人不知道张小泉会主动控制水果刀的锋利度,再怎么不小心切水果都保障用户‘破皮不断骨’。然而这一点却被一些人当作张小泉不如瑞士军刀削皮快的证据。”
场景细节的周全反而沦为质量比拼中的弱点,这让夏乾良一度觉得“非常委屈”。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有很多老字号而中国却没有
对此,夏乾良的回答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日本之所以有那么多老字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并不被商业社会过度关注。相反,中国的老字号大多都有增长需求,而增长意味着需要使用不确定的经营举措,增长的速度越快,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因此,很多追求高增长的中国老字号没能挺过扩张、转型的剧变期。”
或许对具有天然社会效应的事物有过高经济效应的期待,本质上就有问题。
解答“灵魂三问” 的过程,也是夏乾良为张小泉排除外部“假想敌”的过程。这也是本段开头“不想成为中国的双立人,而要成为世界的张小泉”一句的由来——张小泉不想站在任何国外品牌的对立面。
除了将张小泉拉出无谓的竞争,夏乾良还站在更高的战略视角,为品牌谋划一盘更大的棋局。
“在张小泉执着于和国外刀剪品牌对标时,双立人、贝印、WMF等公司都对张小泉怀有敌意。但是当我们这几年自身发展壮大以后,一些大牌开始主动过来拜访学习,甚至提出想为它们进驻中国市场寻找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说到这里我觉得价值就来了。”
伴随国际同业交流的不断深入,张小泉逐渐萌生出一个新思路:为国外刀剪产品输入中国搭建桥梁
近两年张小泉和日本的藤次郎、关孙六、旬等刀剪品牌都有广泛而密集的对接,根据夏乾良的说法,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张小泉作为中国老字号刀剪企业的价值在于把不同品牌、类型的优质器具介绍给中国消费者,这是张小泉身为行业领军者的使命。
夏乾良不拘一格的战略与中国品牌开放包容的格调相互对照,同时也体现出其对老字号企业独立发展的坚持。
“张小泉要真正意义上取得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节奏。”
如果硬要给张小泉树一个“敌人”,那也只能是张小泉自己。
老字号的增长想象力
如今,张小泉布局全国市场,产品几乎覆盖全部刀剪品类。但这样的成就仍旧无法填满市场的胃口,尤其是在张小泉递交上市招股书之后。
2020年7月7日,深交所披露了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招股书显示,张小泉计划登陆创业板,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3900万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25%,拟募集资金4.6亿元,主要投向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刀剪作为耐消品是否具有长足的增长空间?市场是否可以消化张小泉持续扩张的产能?低端且技术含量低下的刀剪企业能否撑起二级市场的高估值?一时间,市场发出一系列有关张小泉成长性的诘问。
对此,夏乾良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增长,直白来说,张小泉还远远没有达到一般消费者和观察家所认为的占有率到头的程度。”
首先,根据市场调研,中国刀剪行业产值规模巨大,且尚未出现市占率处于绝对优势的巨头企业,整个行业呈现出高度离散状态
换言之,市场广阔是行业的客观现实,增量见顶一定程度是外行的误解
其次,大众广泛认知的传统品类也尚有向细分赛道延伸的空间,“厨房剪”就是一个颇有说服力的案例。
夏乾良介绍,5-8年前国内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厨房剪,“一把合金剪用来拆快递、杀鱼、剪指甲”还是普遍情况。于是,打造一把专用剪刀服务厨房的想法在张小泉内部诞生了。
为了弄清楚什么样的剪刀适用于厨房,张小泉的研发团队经过无数实验得出结论,“那应该是一把能剪断鸡翅的剪刀”。
围绕这个目标,团队打磨出一把一边光刃用来切割,一边锯齿用来固定食材的剪刀。后来经过改良,这把剪刀甚至可以拆卸为两片独立刀片,光刃的一片用做开瓶器,锯齿片用来刮鱼鳞,这便是如今风靡华东六省一市的厨房剪。
“中国超过13亿人口,以每4人一户计算也有3亿多家庭,这就是3亿把厨房剪的潜在市场。”这意味着品牌每开辟一个新的赛道,就能创建出一方全新的市场空间。
即便刀剪产值和品类的想象力都完全没有到头,夏乾良也在进一步为张小泉做更长远的成长性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场景”是重要的关键词
夏乾良表示,场景是张小泉产品多元化的根本逻辑。
张小泉原来的产品研发遵循的是极致产品理论。“我们一直在考虑刀怎么磨才能更快,但当一把锋利度为100的刀已经可以应对大多数需求的时候,再把锋利度提升到140没有任何意义。此外,我们一度认为消费者买张小泉一把菜刀就一定会再买砍骨刀、水果刀,其实这里面也没有因果关系。”
于是,“场景”成了挣脱框架的突破口。
“我们应该更关心买了张小泉菜刀的消费者能不能再买我们的剪刀、筷子,原因是这些器物的场景都在厨房里。所以后来我们就提出了消费场景研究战略,为张小泉圈定了厨房、客厅、阳台、梳妆台等相对重要的消费场景。
典型案例是围绕梳妆台开发的张小泉粉刺针。据介绍,张小泉粉刺针在价格比同品类高出许多的前提下,依然能在电商平台销量过万,远高于很多美妆品牌。
根据夏乾良的说法,梳妆台场景奏效的内在原因有二:
一个是产品关联性。张小泉原有的指甲钳产品非常出名,而指甲钳原本属于个护用品,由此跨界到同属个护的粉刺针品类并不奇怪。
另一个则由品牌的文化核心决定。秉承着“良钢精作”的祖训,张小泉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用材可靠、品质一流的品牌画像。
当消费者将在脸上使用金属刃具的时候,自然会倾向于买张小泉这样以质优著称的品牌。一定程度上,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也内化于此。
在“圈定梳妆台场景”的逻辑指导下,张小泉还可以推出眉毛夹、睫毛夹等品类,包揽个护领域。
如同互联网企业常讲的“无边界”,张小泉也在借助场景逻辑驶入更广远的蓝海。
无论何时,张小泉都在进化的路上。
下一程
站在资本市场的门口,今天的张小泉理应对未来充满期待。
夏乾良直言,张小泉上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帮助企业获得品牌支撑力。“在对外合作的时候,我们自称是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同时如果也告诉对方我们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张小泉,资本地位的对等对于商务洽谈来说很重要。”
第二,增加企业的人才吸引力。随着业务扩张,张小泉所需的人才已经五花八门。对于跨行业人才来说,薪资提升远远不及上市期权有吸引力。上市一定程度可以有效解决张小泉对新兴市场和高端人才的吸引问题。
第三,强化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原来非公开发行的时候,市场对我们的经营情况感受不直观。公开发行后,所有的财务数据将被公示,客户对我们的信任感会加强,这有利于我们做深度的供应链整合和市场开拓。”
夏乾良坚信,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整个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让资本市场变成优质企业闪光的舞台,让价值投资真正回归,几乎是所有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的期待。
除去触手可及的资本助力,于近两年兴起,且大概率将持续5-10年的“国潮”也为老字号开启了难能可贵的发展窗口。
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国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促成了国潮的兴起。对于自带历史文化印记的老字号来说,国潮是一个天然的发展机遇。“关键是你能不能抓得住,不要等窗关上了才去奋发图强,那时候就晚了。”
然而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想明白老字号企业究竟要传承什么
夏乾良直言,很多人误认为老字号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一种原汁原味的“老”,事实上老字号真正应该传承的是其中的“好”。
“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字号,说明它活得长,而活得长的原因就在于产品好。问题在于多年过去,‘好’的定义已经发生改变,老字号企业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辉煌。
简而言之,老字号传承的是一种“好”的标准和精神。
“我们作为老字号企业,老树开新花的战略不变,继承发扬传统的概念不变,科技创新的路径不变。我们从古至今的企业使命就是来自于百姓,服务于百姓。我们从前被老百姓喜欢,今天我们也希望继续被大家喜欢。”
结语
不执着于与对手一较高下,也不再困于他人框定的发展空间,愈发开放、创新的张小泉正在向市场释放更多的想象力。
“在整个华人世界有较强的影响力。”谈到张小泉的未来,夏乾良的答案里带着笃定和从容。
一定程度上,当一家企业找准了自己的节奏,也就找到了通往伟大的道路。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观潮新消费;LIKE.TG经授权转载
全聚德和大董,谁才是鸭界顶流(下)
无论新老企业如何厮杀,终究逃不过一场烤鸭界的存量竞争。
作者|辛夷
产品和场景是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它们影响一时的规模、销量和公众认知。
而品牌和背后的管理运营,才是决定一家企业坐拥多少消费黏性、溢价空间以及未来能否保持稳定并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基于产品和场景比较了两届“鸭王”的异同。本篇,我们将继续探究产品与体验的背后,那些更为复杂的线路分野。
阵地不同的品牌营销
梳理研究全聚德的品牌历史,创新曾是这家初代“鸭王”的重要文化基因。
早在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全聚德就开始发行“鸭票”,类似于今天的月饼券。鸭票用红色宣纸印制,长方形、上边切去两角。抬头印有“全聚德老炉铺鸭票”八字,票据内容为:取大烧鸭子两只,已付银若干。
据说最初全聚德发行鸭票是为了食客往来送礼时轻便、体面,不必真的手提油乎乎的烤鸭,不甚雅观。而到了1930年,全聚德历史上第一位“职业经理人”李子明的上任,又给鸭票赋予了金融属性。
李子明上任伊始,正面对一个因为此前大肆扩店而债务缠身的全聚德。于是他破天荒想出了“鸭票抵债”的方法,简直就是鸭界ABS(资产证券化)。
在“金融鬼才+营销老炮儿”李子明的大力推动下,鸭票很快成为京城人们逢年过节互相赠送的礼品。不仅很快帮助全聚德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凭借在消费者间的广泛流传让品牌更上一层,短短三年就超越“前浪”便宜坊成为当年“京师烤鸭必吃榜”TOP 1。
解放初,全聚德的品牌理念依然走在中国餐饮界的前端。
一本1950年出版的旧书里曾记录了全聚德最早的文字广告。其中不仅有对全聚德从区位、工艺、菜品到品牌地位的宣传介绍,还附有送鸭上门的“订餐热线”,以及“准时”、“不误”的服务承诺。
据说,这是新中国餐饮界第一个“外卖服务”。
直到走向公私合营,全聚德主动的品牌营销动作才逐渐放缓,这一定程度上和其背后的官方色彩有关。
六七十年代,有“准外交场”之称的全聚德有名流政要撑腰;改革开放后,又有政府主导的旅游、公费、联营连锁等在为全聚德“导流”。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聚德更是达到鸭生巅峰。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只要全聚德一开店,电视台、电台、报纸全来争相报道,甚至市长还都会亲自到场剪彩。
这样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97年。
全聚德在那一年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危机,彼时全聚德在广东、深圳扩张失利,连续6家加盟店飞速开张又迅速倒闭,“6连倒”暴露了全聚德大搞加盟模式的弊端。
其实早在80年代就有全聚德的经营者在外地考察时发现,全聚德的加盟店除了那块牌子,从里到外都是一家路边大排档的样子,卫生状况和服务态度都令人担忧。
迫于压力,躺赢了30年的全聚德开始强化品牌传播。1998年,全聚德先是买断了北京电视台《合家欢》的月末节目段,填鸭式灌输品牌形象;随后又联合中央台、北京台、人民日报等近30家官方媒体进行了近300次品牌曝光。次年,全聚德又推出“全聚德烤鸭文化节”。
可以看出,全聚德的品牌营销大多偏向官方传播。在前互联网时代,这种策略可以为全聚德树立媒体垄断下的品牌壁垒。但到了新千年,信息渠道的对称和越来越多市场化餐饮品牌的兴起,反而让长期禁锢在官方口径中的全聚德显得离群。
或许是看到了隔壁“百年可口可乐”的年轻化做得好,全聚德也开始学着拥抱年轻人。具体操作就是转战线上。
2016年,全聚德注资1500万设立“鸭哥科技”公司,试水外卖;
2017年,全聚德计划收购休闲粤菜品牌“汤城小厨”;
2018年,全聚德又主动踏入爆红的短视频浪潮,与抖音合作进行创意营销,同时激活会员卡、打造直营店
但如今看来,以上营销举措大都无疾而终。
业内人士指出,全聚德的品牌营销有三个症结。
其一是战略摇摆。
企业的logo可以常换,但slogan不能总改。
全聚德早期定位于旅游市场,当时的口号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而后全聚德开始试水聚餐市场,品牌广告语变为“全聚时刻,当然到全聚德”。进入2016年,全聚德又将定位转向宴请市场,品牌广告语随即换成“宴请,就到全聚德”......
战略方面没有一致性,战术方面也难免散乱。什么热门就做什么,更像是为了营销而营销。
其二是执行低效。
业内人士指出,全聚德一以贯之的国企作风导致了具体执行上的不到位。
以新菜研发为例,全聚德内部评审环节多、流程复杂、评审人员从审美到技术再到消费洞察都相对保守,导致全聚德每道新菜的研发周期平均在2年左右,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全聚德的底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餐饮选择愈发多元的今天,全聚德不仅难以在性价比上与小龙虾、火锅等产品竞争,高油高脂的烤鸭也不符合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饮食理念。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触网,只会加速品牌的死亡。
比如全聚德的外卖业务没能保证堂食烤鸭的口感,还自作聪明的把外卖烤鸭做成了一个个独立包好的“烤鸭卷”。这种更像图省事儿的“创新”形态剥夺了吃烤鸭时必需的“体验感”和“仪式感”,只会让消费者感到不值。
如今,历经挫败的全聚德转而走下沉路线,品牌营销依然以线上为主,形式则主推直播带货。
今年5月16日,新华社帐号推出“百姓味道 周末探店”直播活动,精选老字号餐饮名店,由美食主播带领网友直播探店。全聚德合作的是在抖音拥有600万粉丝的美食达人“梨涡少女Mini”(原“大胃Mini”)。
而后的6月15日,全聚德总经理周延龙坐镇京东开启直播首秀,为粉丝推介全聚德21款餐饮和包装食品,包括烤鸭礼盒、咸鸭蛋、鸭系列休闲食品等,并现场邀请全聚德北京前门店烤鸭厨师长亲自操刀片鸭。
数据显示,全聚德4小时直播观看量超175万人次,点赞量超170。单日成交额同比增长22倍,一款经典烤鸭礼盒的成交额同比增长32倍。此外,该场直播为全聚德京东旗舰店增粉12万,增长76.9%。
从舆论反馈来看,终于知道反省的全聚德开始在品牌层面得到部分受众的认同。只不过能否依靠此类“点”的创新,突破企业固有的成长局限,还有待检验。
相对全聚德的多变,大董在品牌营销上倒是少见的专一。
按照董振祥的说法,现代餐饮所做的是一种“大服务”。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合,旨在给食客以感官、心情、味蕾等多方面的愉悦,品味是唯一的关键词。
事实上,大董从出品到服务再到品牌营销,也始终围绕“品味”进行。
比较典型的是大董每年定期发布时令菜品,并为此举办3次品鉴会。春天一次,主题是“衹应春有意”;夏天一次,叫“夏凉日有清风度”;秋冬两季合办,主题为“落花时节又逢君”。
品鉴会以实体空间为阵地,场地奢华、名流云集。在直观展示菜品的同时,与大董整体的高端化路线相吻合。
此外,董振祥还以美食家身份推出菜品集《大董意境菜·四季篇》,并持续推进大董参与国内外星级餐厅评选。通过对艺术、格调、品味的强化,不断凸显大董烤鸭店高端中餐的战略卡位。
大董品牌战略的另一个标志性动作是建立迎合消费趋势的子品牌,比较成功的是“小大董”。
准确的说,小大董是大董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得不为的产物。
按照董振祥的说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餐饮市场至今已经经历了两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餐企改制带来的市场化机遇,这个阶段兴起的餐饮品牌大都嗅觉敏锐、白手起家,但由于对资本的漠视最终走向没落,这也标志着一个餐饮时代的终结。
而如今的餐饮业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城市化进程引发的打工潮回流造成了大城市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制约了做大店的可能性。能在这个阶段生存的品牌多以短平快、小而美为特征,并更加注重资本运营和网上营销,追求较短的回报周期。
今天的大董显然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于是从高端商务场景转移到轻商务业态的“小大董”应运而生。
比起动辄三四千米的大店,“小大董”的营业面积一般控制在500平米左右,人均消费则控制在100元左右。但作为品牌战略的延伸,“小大董”始终将品味、格调作为根基,确保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和大董一样的出品质量。
总结来看,大董的品牌营销更偏线下实体,营销聚焦,但线上却做得相对简陋。大董的官网建设停留在2016年,微博粉丝勉强过万,在B站、快手暂无帐号运营。抖音帐号虽然有24万粉,但点赞数大多只有两位数。
虽然旗下小大董的定位已经明确指向休闲餐饮,但从目前佛系的平台运营和为数不多的媒体投放来看,小大董也并不执着于在线上引发消费者狂欢。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或多或少让大董失去了一些“观众缘”。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大董对线上营销的疑虑。
疫情之前,董振祥一直排斥接入电商、外卖,认为这些线上策略明显违背大董的高端化定位,在配送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影响菜品的口感。
基于中高端餐饮主要依赖口碑传播的认知,大董也并不关注其他线上化的传播方式。反而是董振祥的儿子董少博一直坚持研发线上产品线,董振祥对此也从不过问。
然而就在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董振祥一直“看不上眼”的外卖和电商竟然给关店中的大董带来了好消息。
董振祥曾表示,从今年2月18日起,大董线上外卖品牌“董到家”开始逆市增长,天猫旗舰店从每天2万的流水涨到7万,而外卖和之前相比增长了5倍。
当然,这一疫情中的权宜之计将为大董品牌带来多少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至少现在大董还尚未传出将专注线上营销的信息,
企业管理的重构
前文说了众多的产品、场景和品牌的话题,但其实一切企业运营的表象都指向背后的管理风格,而企业管理和企业的发展历程、创始人的经验认知都密不可分。
全聚德从封建社会一路来,期间的动荡让这家百年老店经历了诸多管理上的波折与混乱,很难拥有经营层面的传承。
建国前,全聚德的管理巅峰诞生在李子明经营时期。
李子明精于用人。他要求堂头(领班)有超强的记忆力,只要客人来过一次就要记住他的身份,下次来的时候就要认得清清楚楚,这样容易培养回头客。
同时,李子明也赏罚分明。对于那些抽大烟、看低俗花鼓戏的伙计,李子明素来毫不留情地开除,即便是同乡也没有特权。而对那些勤劳能干的伙计则非常照顾,甚至在他们结婚的时候走很远的路去参加,还会送上厚礼。
服务层面,李子明也善于创新。为了让顾客相信全聚德是货真价实的,李子明曾专门安排“卖手”,在顾客选鸭的时候将活鸭拿给客人看,并让客人在鸭身上题字、表明这只鸭子所属,在细节处提升顾客体验。
以上种种,都被李子明提成全聚德的九字生意经:“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这也是全聚德早年的管理箴言。
不久后,“七七事变”的爆发让全聚德经营停摆,再回过神来已经到了建国初。在新中国短暂复出之后,全聚德又赶上了1956年的工商业公私合营。在那之后的 23 年里,近乎所有餐馆都归国家所有,原本的品牌经营者除获得定额股息以外,不再以股东身份行使职权。这一情况到改革开放后才又发生了改变
全聚德的复兴与剧变同时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
1982年,在北京市商业管理体制变化过程中,全聚德前门店归属北京市第一服务局(旅游局)管理,而全聚德和平门店和王府井店归属第二服务局管理。这相当于把全聚德一拆为二,再交由两家行政机构分管。
官方的管控固然帮助全聚德强化了在外地游客心中的地位,并使其借助联营形式将品牌推向全国,但这种行政分管的形式也给全聚德埋下了两个重要隐患。
第一是导致了全聚德的利益争端,引发了无谓的内部损耗。
在全聚德市场推广壮大的进程中,第一服务局和第二服务局的利益逐渐纠缠在一起。关于哪个部门发放的“全聚德”执照才“合法”、谁开的分店更“正宗”的争端最终被摆在了台面上,市场竞争终于演化成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官司。最终,这场“真假全聚德”之争不得不以北京市政府的出面干预才得以平息。
第二是联营过程造成的人才大量流失。
联营形式曾让全聚德走向全国,推动当时能熟练掌握“挂炉烤鸭”技术的技师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人才。而身为挂炉鼻祖的全聚德无疑是当时全国烤鸭店的“最高学府”,是烤鸭大厨的“黄埔军校”。
当时一个在全聚德做过工的厨师,身价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一个野路出家的厨师,以至于当时由第二服务局负责的全聚德直接办起了烤鸭厨师培训班,即便学费高达3000元,报名者仍然络绎不绝。
全聚德依靠做培训赚了不少外快,但同时也让这些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厨师流向市场,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比如曾师出全聚德并在联营餐厅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张利群,就在跳槽后自己开起了“利群烤鸭店”。虽然利群的规模无法与全聚德抗衡,但在声望上却足以和全聚德一较高下。
进入90年代,市场化进程提速,之于餐饮业则表现为社会餐饮在待遇上全面碾压国有饮食公司。在此背景下,一批敢闯敢拼、思维开阔的手艺人纷纷“下海”,自主创业。而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里留下的大都是一些贪图稳定、手艺一般的“老弱病残”,从技艺到管理的断层由此形成。
据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全聚德从制度层面还保持着老国企“死不了、活不好”的风貌,低于市场平均水平30%的薪资水平加剧了企业核心人员的流出,只有那些能打荷(厨房杂工)打一辈子的人才愿意为企业持续服务。
在专业化、职业化人才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全聚德的经营管理陷入停滞也就不足为奇。
相对于管理动荡、团队陈旧的全聚德,大董烤鸭在董振祥的经营下明显更讲章法。
董振祥出身名厨世家,其父就曾给刘少奇做过饭。自小耳濡目染的董振祥在他17岁那年的1978年当了厨师。1982年,他与另一位同事共同拜师王文昌,从砸煤块儿学起。1985年,董振祥即加入全聚德联营店“北京烤鸭店”成为副厨师长。
1988年,董振祥迎来了其人生中最有历史意义的一年,那一年北京市举行了第一届声势浩大的“京龙杯”烹饪大赛,当时北京市有头有脸的大饭庄,包括钓鱼台宾馆、北京饭店、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厨师长齐聚一堂。而那年摘了金牌的,正是27岁名不见经传的董振祥。
在厨艺方面崭露头角后不久,董振祥就辞去副厨师长的工作到御膳(十里堡烤鸭店)当经理,正式走向管理岗位。履职三年,董振祥凭借过人的消费者洞察,将御膳的营业额从一个月7万块钱提高到21万元。
有了这次试水,董振祥在1991年被调到经营不善的三里屯麒麟饭店。作为技术出身且有过成功经营经验的青年干部,董振祥被寄予帮助饭店扭亏为盈的厚望。但让董振祥没想到的是,这次他兢兢业业干了一年,麒麟饭店却依然不见任何起色。
此时的董振祥已经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成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了能让成功经验得到延续和复制,董振祥在结束麒麟饭店经理生涯后选择了求学:通过成人高考后再到北京市财贸干部管理学院学MBA。
求学之路对少年从艺的董振祥来说颇为不易。不仅要重拾英语、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还要适应实地考察、做数据、写论文等繁重的大学课程。艰难的求学之路,董振祥一走就是9年。期间董振祥曾因北京烤鸭店效益下滑而被召回挂职,但依然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
2002年,学成的董振祥遇到了事业上的转折点。这一年,董振祥所在的国营北京烤鸭店团结湖分店改制,他倾囊而出,又四处找朋友借钱,用700万元把店面盘了下来,将“大董”二字挂上招牌。其实国营企业改制基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结束,北京烤鸭店却在2002年才改,这个最后的机会被董振祥抓住了。
有了自己的店,课上讲的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品牌建设便统统有了用武之地。从大董公开的运营经验来看,或许可以一窥董振祥的理论建树。
从经营模式来看,大董采用直营模式,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加盟店管控缺失的问题。独树一帜的标准化也在确保各家店面统一出品的同时节约了人工成本。
其二是菜品迭代。大董一向注重营销时令菜,且每次推出新菜都会经过一把手的亲自问询,并最终定夺菜品能否上菜单。过程虽然严格,但质量稳、效率高。
其三则是大董对人才的塑造。为了在早期就介入人才培养,大董选择与专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在企业内部注重岗位培训。
据知情人士称,大董每月员工的流失率远低于餐饮业平均水平,已算得上是业界标杆。
一片红海的烤鸭市场
从产品到场景再到品牌和企业管理,大董都在全面取代全聚德成为烤鸭圈中的潮流icon。但无论新老名企如何厮杀,最终不过是一场烤鸭界的存量竞争。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烤鸭已经占据北京餐饮市场将近50%的份额,店面超过1500家,后起之秀此起彼伏。
除去全聚德和大董,颇为知名的还有外卖月订单目前位居全国第一的京味斋·北京牡丹烤鸭、因极高性价比广受欢迎的大鸭梨烤鸭、大众点评评分居首的四季民福、以品牌打造著称的网红烤鸭店局气等等。
眼见京圈烤鸭已经红海一片,外部市场也没有留给北京烤鸭多少市场空间。
根据全聚德财报显示,2011-2017年全聚德北京地区营收在其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均维持在80%以上。虽然2018-2019年全聚德企业财报不再公布其收入的具体城市来源,但根据其公布的我国华北地区2018年与2019年77.13%、100.37%(含内部抵消)的收入占比可推测,当前北京市仍为全聚德主要客源地。
除烤鸭品牌全聚德外,公司也意图通过其收购品牌仿膳、丰泽园和四川饭店拓展外部市场。然而截止2019年,上述三个品牌的全国门店数共计只有8家。
出京之路全聚德走得不顺,大董也同样步履维艰。
2010年,大董在郑州开店,只坚持了不足半年就宣告倒闭。郑州店的失败给大董产生了5000万的损失,被董振祥称为经营大董的过程中遭遇的第一次失败。
2017年,大董延续国内高档中餐厅的定位奔赴美国,凭借中式的店面设计、邮轮及航空公司的合作者身份,以及米其林一星的评级,大董纽约店刚开业时便接到数百个预订。
但好景不长,大董纽约店很快遭到了当地知名美食家的口诛笔伐。《纽约杂志》评论家Adam Platt给它打出了零星的评分,批评店面“迪士尼式”的店面风格,以及连锁餐饮的运营笨拙;《纽约时报》的Pete Wells也给出了零星,称许多菜品“到货时就死了”,并称其著名的鸭子“几乎没有味道”。
董振祥没想到,自己在国内市场引以为傲的中西合璧,到了真正的西方社会就成了土洋结合。
一番折腾,纽约大董在2019年年底以倒闭告终,亏损一个亿,成为继大董郑州店关店之外董振祥心中最大的痛。
除了在地域上寻求增量,大董还试图在品类上进行突破。
2015年,大董上线快餐品牌“大董鸭”。其产品线和麦当劳、肯德基类似,但带有明显的中式特色,诸如烤鸭汉堡,用意大利面做的炸酱面,老干妈土豆泥等。
中式烤鸭和西式汉堡的结合和大董中西融合的菜品理念一脉相承,但最后得到的却是不少顾客对快餐店出餐慢、口感差的投诉。
后来经过经营调整,大董快餐虽然通过点餐机等智能设备提升了点单效率,但囿于烤鸭产品本身的特性,出餐效率始终得不到提升,糟糕的用餐体验让大董的快餐之旅提前终结。
北京烤鸭增量难寻,与不同地区差异化的审查标准、品牌自身的标准化管理能力都密切相关。各地千百年来凝固的饮食文化和口味偏好,也不是一句饮食多元化就能轻易突破的高墙。
至少在我国南方,皮脆香厚实,肉质嫩滑鲜香的烧鹅才是烧腊档的C位。如果一定要吃烤鸭,也一定要选火锅烹煮、软黏多汁的南派烤鸭。
比如目前全国门店数最多的烤鸭品牌,其实是源自重庆的守柴炉烤鸭。其以244家的门店规模成为品类规模中的第一,是全聚德的2倍以上。
总而言之,餐饮业的规模还在向上轮动,但京圈的烤鸭品类却提前面临内卷化。按照董振祥的说法,如今餐饮业已经进入重新洗牌期,品牌想在存量竞争中活下去,就一步也不能走错。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观潮新消费;LIKE.TG经授权转载
搭上李宁的黄酒,何以酿出“国潮”香?
黄酒想要重回大众的餐桌,口感的更迭、品牌的升级、营销的创新等都不能少。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代表,黄酒依旧有优势,在等待着被唤醒、焕新。
作者|青翎
黄酒,这个集民族特色与养生于一身的美酒,历经了千百年来的跌宕起伏后,在新消费的带动下又开始活跃起来。
日前,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正式进军黄酒行业,投资并推出“十二阅”黄酒。擅长操盘新消费的李宁入局,也让黄酒再次引得行业注意。
几乎同一时间,高端黄酒品牌“宴太湖”也宣布完成A轮融资,估值约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投资方中有上市公司东方铁塔实控人韩汇如的身影。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历来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酒”便是黄酒。
近年来,随着国潮的复兴、低度酒以及药食同源的兴起,黄酒正迎来新的机遇。《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对黄酒产业明确提出了“高端化、年轻化、时尚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如今,黄酒正等待一场复兴。
偏爱国潮的李宁盯上了黄酒
黄酒源自中国,也唯有中国酿造。从“李白斗酒诗百篇”到孔乙己的“温一碗酒”,黄酒是我国历朝历代文人的专用酒,浙江的古越龙山如今也成了钓鱼台的国宴用酒。
若论历朝皇帝对江南的喜爱,乾隆一定榜上有名,生前六下江南,留下数不清的野史。乾隆不仅爱玩,还爱“打卡”,发掘好物便喜欢盖个章、题个词,被戏称为“古今弹幕第一人”。
1784年,74岁的乾隆耐不住寂寞,第六次下江南,当他登观莫干山铸剑遗址,于北麓驿站初尝南坞绍坊酒时,龙颜绽喜,赞叹“莫干山涧隐佳酿,水碧山青酒自香”。
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举国庆生,南坞绍坊酒进京,作为御用酒供乾隆享用。南坞绍坊酒便是今天十二阅黄酒的前身,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据了解,十二阅黄酒精选太湖金钗糯米作为发酵原粮,支链淀粉含量比例最高,脂肪等成分更低。其制作工艺也颇为考究,经过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等8个步骤后,再与时令结合,遵循“夏做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备酒母,小雪投料开耙,立春上榨煎酒”的流程,经年足藏后,才得一壶好黄酒。
时间穿越到现在,十二阅黄酒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得益于李宁。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阅黄酒是浙江老绍坊酒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据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17日,是上海宁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之一,后者的实际控制人则是李宁。此外,浙江老绍坊酒业有限公司的法人为刘建国,是李宁集团的联合创始人。
虽说此次投资是李宁个人所为,但颇「国潮」的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李宁品牌。
2018年,“中国李宁”子品牌以“悟道”为主题亮相纽约时装周,开启了李宁的“国潮时代”。从店铺陈列、设计与营销层面,李宁开启了年轻化渗透。
绑定“国潮”是李宁打入年轻消费群体的关键,“中国李宁”子品牌的产品开始大量使用山水、水墨、印章等传统元素,并持续强化“新国货”定位。
李宁加深了年轻人对“国潮”的热情,国潮也成就了李宁。
同样搭上国潮的快车,黄酒近年来也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小红书上“黄酒”词条下有8万多篇笔记,“黄酒喝法”、“黄酒功效”等也成为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词。
观潮新消费了解到,十二阅黄酒将深厚的黄酒文化进行挖掘和二次创造,把黄酒文化输出做成文化创作。
为了俘获“酒零后”的青睐,口感上,十二阅不添加一滴酒精,口感清爽纯净、层次丰富;外观设计上,其主打高端款“中国荣耀”瓶装颜色接近“蒂芙尼”蓝和中国甸子蓝之间,中端产品“东方大美”瓶身沿用了千里江山图概念。
国潮与国潮不断碰撞,黄酒正不断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跌宕千年的黄酒
尽管当下白酒、啤酒在中国是主流,但黄酒才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发酵酒。在漫长历史中,黄酒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在考古中,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已有黄酒生产。
我国现存最早的用稻米曲药酿造黄酒的配方源自《汉书食货》记载:“一酿用粗米二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中国过去曾有南酒北酒一说,但其实所谓北酒,并不是指白酒,而是指生产于北方的各类黄酒。在当时,山西是黄酒的重要产区;而南酒,则是指以江浙为核心出产的黄酒。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陶渊明“欲言无余和,挥劝孤影”、“李白斗酒诗百篇”中所说的都是黄酒。武松十八碗后再打虎,不是酒量好,而是度数低。
最初,黄酒并不是“黄色”。唐代之前的谷物发酵酒还处于低级阶段,作为非蒸馏米酒,黄酒在酿造过程中,淀粉在糖化和发酵的双重作用下,会释放出大量悬浮颗粒,让酒水变得浑浊。因此彼时的黄酒又被称为“浊酒”,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指的便是黄酒。
唐代是一个转折点,在色泽方面,唐代的黄色酒和琥珀色酒已接近了现代黄酒的外观。经过宋朝的发展,到了元代,中国发酵酒的酿造彻底摆脱了浊酒的困扰,全面进入黄酒阶段。
元代开始,白酒也登上历史舞台。早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关于“烧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的烧酒不属于蒸馏酒范畴,而是指低温加热处理的谷物发酵酒。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发酵酒始终都以甜味为主,直到宋元时期,发酵技术改进,最终酿造出酒精含量相对较高的酒。酒味也摆脱了单一的“甜”,“劲”、“辣”、“辛”、“烈”竞相出现。
但白酒的出现并未立刻动摇黄酒的地位。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白酒都被视为下里巴人的存在,不受文人墨客的待见。直到近代开始,黄酒的正统地位才开始松动。
首先,黄酒消耗粮食过多。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战乱,粮食产量非常低,尤其是酿造黄酒的黍米和糯米。粮食都不够吃,更别提用来酿酒了。
尽管白酒也消耗粮食,但白酒的可调节性强,可以通过勾兑以及其他作物生产食用酒精的方式来酿酒。
其次,社会阶层的变迁动摇了黄酒消费的根基。黄酒的消费群体锐减,白酒一跃成为主流。
最后,战争本身也改变了酒业格局。抗战爆发后,民国政府偏安重庆,西南地区的酒业得以发扬光大。此外,红军长征时期,路过宜宾、泸州、茅台等地,也保护了当地的酒业。
在古越龙山“沈永和”品牌后人、精酿酒品牌八品脱创始人沈恺看来,如今的黄酒可以算得上历史遗迹,基本只存在于少数东南地区的家庭,“黄酒相当于京剧、武术,的确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没多少人真的在喝了。”
中国“潮”酒的困局与复兴
几千年来,黄酒从辉煌走向没落,直到今天,困局依然难解。
据海通国际研报数据,2016年至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黄酒企业营业收入由198.2亿元减少至127.2亿元,规模以上黄酒企业从112家减少至98家。
在沈恺看来,最大的问题是黄酒缺乏消费场景。高端商务局以白酒为主,偶尔也会有红酒,普通饭局聚餐以啤酒为主,餐饮消费场景中几乎无黄酒立锥之地。“也只有在吃大闸蟹、过端午节时能想起黄酒的存在。除了江南传统家庭喜欢喝黄酒,其他的消费场景几乎没有。”
其次,黄酒的定位也不够清晰。黄酒上能进国宴,下能进厨房。多样的消费场景,加上缺乏市场教育,模糊了消费者对黄酒的品类认知,小红书上关于黄酒的关键词既有“养生”、“功效”也有“美食”、“调料”。
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度数低,但黄酒杂醇含量高。这些醇类代谢速度远远慢于乙醇,摄入量高容易出现清醒了但仍头痛难受的现象。
沈恺还表示,传统黄酒的储存工艺与空气微微接触,微氧化的黄酒会有淡淡的中药药引的味道,这种味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也进一步遏制了黄酒的消费空间。
此外,黄酒的消费也受地域所限,中国知名黄酒企业几乎都出自江浙沪。古越龙山、会稽山、金枫酒业是中国仅有的三家黄酒上市公司,2020年三家在江浙沪的销量占比达84%。
低迷的消费导致黄酒难以像白酒、啤酒那样赚钱。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1年规模以上黄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27.17亿元,这个数字甚至不及茅台2022年一季度营收的1/3。
不赚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黄酒客单价低。《2022年黄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30元/瓶以下价位的市场容量仍旧占行业整体规模的65%以上。
企业营收低,缺乏足够资金进行研发投入,导致黄酒难以摆脱低端的生产工艺。目前,我国黄酒的酿造工艺仍以传统的作坊式生产为主,缺少科技投入和现代化更新。
黄酒也面临老化的问题,无论是形象包装还是销售渠道,都与年轻人不够贴近。古越龙山2021年财报显示,其销售渠道仍以经销商模式为主,批发的销售占比高达76%。线上销售占比仅有6%。
如此,黄酒便陷入难以破解的“怪圈”:消费者不买账导致企业营收低,进而造成研发、营销等投入小,产品持续老化,反馈到前端,消费更加低迷,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黄酒行业发展低迷,但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方面都在努力变革。
2021年,《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发布,提出了“高端化、年轻化、时尚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明确表示要“实现黄酒的价值回归”。
高端化布局早已展开,近几年行业诞生了不少高端产品,比如1000元以上的古越龙山国酿1959(红玉版)、会稽山大师兰亭等,500-1000元区间的国酿1959(青玉版)、会稽山兰亭、会稽山国1号等。
高端化的成绩反映在财报上。据古越龙山2021年财报显示,其中高档酒的产销率达73.13%,营收占比为66.7%,同比增长27.3%,反观普通酒的产销率只有37.96%,营收占比为33.3%,同比增长2.37%。
相比中高档酒的毛利率也较高,古越龙山、会稽山和金枫酒业2021年中高档酒的毛利率分别高达43.7%、48.14%和52.23%,普通黄酒的毛利率基本都在30%以下。
年轻化是另一趋势。为了撬开年轻人的嘴,黄酒企业花样百出。古越龙山此前推出黄酒冰棍,这种甜糯可口、带有一点酒味的棒冰,在绍兴景点中经常卖断货。会稽山则与古茗联名,推出“酒香沁乌龙”黄酒奶茶。
随着国潮复兴以及低度酒的兴起,黄酒企业们也丰富了产品线。古越龙山在黄酒之外,开发了清新果酒,推出青梅、桂花等果酒。湖北的庐陵王酒业更是直接将黄酒与气泡结合,研发出起泡黄酒,包装上也更加国风化、新潮化。
结语
无论是打国潮复兴的旗号,还是走跨界联名的路线。对黄酒而言,从小众到大众的路线并不好走。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曾指出,黄酒全国化的难点不在于布局多元化或年轻化,主要问题在于消费习惯。
黄酒想要重回大众的餐桌,口感的更迭、品牌的升级、营销的创新等都不能少。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代表,黄酒依旧有优势,在等待着被唤醒、焕新。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观潮新消费;LIKE.TG经授权转载
企业流程中心BPM产品搭建
一、为什么要搭建企业流程中心
企业发展初期,会制定一堆制度,用来规范企业管理,但制度更多是奖励和惩罚的作用,并不能提升管理和业务效率。
比如,我们开车走高速的时候,超速会扣分、会罚款,这是交通局制定的制度,但用户开车的时候还是会不经意超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流程则是规范用户行为,能指导用户把事情做对做好,比如前面说的超速,地图软件就是流程的应用,通过地图软件全程的指引,用户开车时就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减速,从而降低了很多超速的行为。
一个成熟的企业,员工是不需要了解制度的,企业通过各种流程和工具把制度落地,潜移默化中规范了员工行为和管理,而且员工体验更好。
既然流程这么重要,但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为快速满足业务需求,各自都会为某一项业务搭建一套流程,从而产生了很多系统和流程,各流程之间是断层的,数据之间没有打通,需要人工线下再整理和汇总,这种流程并不连贯,这时候就需要搭建一个企业级的流程中心。
二、企业流程中心的定位
流程中心作为一种与业务较为独立的系统,应做到以下三点:
1)开发成本
最大程度的与业务系统的解耦,最大程度减少开发资源的浪费与重复造轮子的问题,方便业务系统快速接入,并提供不同的接入方案。
2)整合性
流程中心需建立统一待办、统一发起、统一后台管理,方便员工集中处理流程、提升用户审批与流程处理的效率。同时,流程中心需要与人力资源系统、用户中心、消息中心、主数据平台、财务系统等整合,流程可快速实现上下游对接,如审批时需要使用人力系统的员工、汇报关系等,订单业务流转完成后最终需写入财务系统等,需实现业财一体化。
3)扩展性
流程中心属于企业公共服务产品,所有业务系统都可接入,每个系统又可以独立进行管理;流程中心同时需要具备极强的横向扩展性,如增加一项审批操作驳回、抄送等,版本升级后所有接入的系统都可升级,同时又可兼容旧版本。例如流程引擎版本升级,为了不影响核心业务系统流程,先灰度在内部独立的系统上应用,待运行稳定后业务系统再升级。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目前大部分企业流程中心的定位只是OA的审批流,这个与BPM还是有很大区别,BPM核心解决的是业务流程打通,确保数据的闭环。
三、流程中心的整体产品设计
流程中心包括三大核心:流程引擎、流程管理和流程应用。
整个产品框架如下:
1. 流程引擎
目前比较成熟用得比较多的流程引擎是:jbpm、activiti、flowable、flowable实际是activiti的升级版,是同一个架构师。这几个都是开源框架,个人建议使用flowable(activiti已经停止版本更新)这个偏向技术底层,我不做详细说明,大家想了解可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OA系统流程引擎和表单引擎是一个整体的(如泛微、钉钉、飞书等),但我觉得这种完全整合并不太好,因为大部分业务系统都有自己的表单,交互也比较复杂,靠表单引擎搭建并不能满足业务需求,交互体验也比较差;所以我建议表单引擎只是作为流程中心的补充,流程中心也可以接其他系统的表单。
业务系统接入流程中心时,复用待办中心、审批消息、审批操作、审批意见、流程分析等,但表单内容与数据流转仍由业务系统实现,流程中心将审批结果回传给业务系统。
2.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流程中心产品设计最复杂的部分,流程管理员可以流程进行分类、绘制流程图、对流程进行测试和监控等,产品设计时有以下几个点需要考虑:
1)流程分类和编码需统一规划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有几十甚至几百个流程,这时候就需要对流程进行分类,方便员工查找,很多企业在流程分类上比较随意,比如有的创建分类为人力行政类与考勤类,运营类与业务类等,这种会导致员工在发起申请时就已经很迷茫,找不到对应的流程,且容易申请错误。
所以我们在流程分类一定要认真思考,就像知识库一样,要分类简单清晰(这里建议大家看一下流程分层相关的书籍,根据价值链分析,对流程进行分层管理);另外,分类最好是有人统一管理。
同时,流程的编码也一定要统一规划,流程编码决定了流程单号,单号是唯一的,如果编码不规范,就会导致产生重复的流程单号,对上下游单据都会产生较大影响;这里建议有些流程编码的行业缩写一定不要更改,比如PO是指 Purchase Order 采购订单。
2)流程需要版本管理
流程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每次调整就会产生新的版本。发布新版本后,已经运行中的流程仍然用旧版本,新发起的流程才使用新版本,这样可以保证运行中的流程不容易出错,能正常流转。
3)流程的权限要灵活
流程权限包括后台管理权限、用户发起权限等。有些企业不同部门是不同的流程管理员,所以需要根据流程设置管理员,流程管理员只能管理他负责的流程,包括进行流程发布、节点配置、流程监控、统计分析等。流程发起权限应用的场景很多,需要与人力资源系统或业务系统打通,如指定部门、指定职位、指定角色、指定员工、指定职级等。
比如,我所负责的流程发起权限包括如下:
4)对接不同系统需要有补偿机制
前面讲到BPM与OA最大的区别就是BPM解决的是业务流程闭环,OA解决的是审批流;BPM在与各业务系统对接时,需要调用不同的服务,为了确保流程正常流转和体验,有些服务会采用异步方式,同时还要考虑流程驳回、干预、拒绝等场景,同一流程单号需要确保每次调用业务系统可靠、准确且不重复,出现异常需要有补偿机制。
5)要有流程测试功能
流程调整后管理员和业务方都希望能自动测试和验证,避免发布后出现问题,所以需要能模拟自动测试的功能,这个大部分流程平台都没有该功能。自动测试需要把流程中使用的条件和变量根据不同业务场景填写相关值,然后开始自动测试,看流程是否能正常流转,所有场景测试通过后就才可以发布该流程。
3. 流程应用
流程应用时一定要建立统一待办中心,并统一大家对审批操作的认知,很多系统原来就有自己的待办或者已经定义好的操作按钮,已经先入为主占领用户的一些的认知,这时候统一会有一些难度,但可以从整体流程效率和产品体验上可以慢慢培养,让用户一步步接受。
这还有个前提,操作按钮的定义一定要与各部门流程管理员一起先共识。我在推动建立流程中心时,公司曾使用云之家、K3 Cloud、飞书审批以及自研审批等,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一些定义和特殊操作,为统一操作花了不少时间。
以下是我这边最终共识操作按钮定义:
【撤回】:提交或审批后,撤回重新操作,如果下一步审批人已审批不能撤回
【撤销】:撤销申请,流程终止
【催办】:对当前节点未审批的人员发送催办消息,每个流程实例每天每人只能催办一次
【复制】:复制流程申请表单,单号不复制
【评论】:对流程进行评论,可在不同审批意见节点评论
【打印】:对表单按定义的打印格式进行打印
【保存】:流程发起时暂存表单
【同意】:审批通过,流程往下流转
【确认】:对表单内容确认,会弹窗对内容进行二次确认,确认后流程往下流转
【拒绝】:审批不通过,流程终止
【驳回】:流程驳回给发起人,提交后回到当前审批节点
【退回】:包含退回上一步和退回发起人两种选择,退回发起人流程退回申请节点,提交后重新走审批流程
【转交】:将流程转交他人审批
【加签】:前加签,加签他人审批后回到当前审批节点
【抄送】:将流程抄送给他人,抄送人仅查看
四、写在最后
这里我只是对流程中心整体产品框架做了介绍,后续还会发布具体产品功能的设计,我之所以想写出来,主要发现流程平台大部分是技术分享,产品分享的很少,因为这个还是太偏向于技术底层。
“刀剪第一股”张小泉上市,10元剪刀撑起超50亿市值
所有的老字号都不乏精彩的故事,但老字号不可能仅凭故事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存活。如今从“字号”向“企业”成功转型的张小泉,早已与从前不同。
作者| 辛夷
历时一年时间,400岁的老字号张小泉终于登陆创业板,成为A股市场上的“刀剪第一股”。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9月6日消息,张小泉(股票代码:301055)今日创业板上市,开盘价29.8元/股,盘中涨幅一度超过450%。截止今日收盘,张小泉每股报收34.09元,总市值超53.18亿元
不似当下资本簇拥的互联网新消费企业,老字号的上市显得尤为难得。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被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有1128家,但其中只有10%蓬勃发展,大部分都出现了经营危机。九成的老字号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体制束缚、生产手段落后、营销水平低、经营成本上升、品牌意识不强都是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已经上市的老字号来说,除部分市值较高的酒企、药企之外,大部分饮料、餐饮行业的老字号企业均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老字号”概念板块两极分化严重。
其实单从上市目的来看,老字号与新消费企业的诉求并无本质不同,即借助资本力量提升品牌支撑力、增强人才吸引力,为企业的长期成长性加注筹码。
在传统产业舆论影响力式微的背景下,张小泉的上市,对其自身和其他站在资本市场门口的老字号企业来讲,都注定是极为重要的时刻。
10元刀剪,撑起4亿营收
继东阿阿胶的“水煮驴皮”、狗不理的“天价包子”被消费者厌弃之后,对老字号企业的抵触感似乎已经逐渐蔓延到了二级市场,尤其是在那些惨不忍睹的财务报表发布之后。
典型的“反面教材”是百年老店全聚德。
自2017年以来,全聚德的营收、净利润已经连续4年“双降”。2020年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7.83亿元,较2019年数据腰斩,成为全聚德开店以来的首次亏损。2021年上半年,全聚德的净利润变动幅度将达到71.87%,录得亏损4175万元。
在老字号企业普遍陷入“因循守旧”的怪圈,财务指标“跌跌不休”的背景下,张小泉的财务数据反而稳得令人惊叹。
招股书显示,张小泉2018-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亿元、4.84亿元和5.72亿元,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8.13%。而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380.85万元、7230.07万元和7721.60万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2.76%。
今年上半年,张小泉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1.72%,净利润录得4425.35万元,同比增长高达34.86%。
除去良好的财务基本盘,张小泉还拥有相对健康的营收结构。
招股书显示,张小泉的主营业务分为剪具、刀具、套刀剪组合、其他生活家居用品四类。根据2020年数据,上述四类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29.09%、25.08%、26.43%和19.4%,分布相对均衡。
事实上,以上四类业务的经营指标变化,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张小泉的基础商业模式和发展趋势。
根据招股书数据,2018-2020年,公司主要产品平均单价分别为11.81元、12.55元及12.88元。10元左右的定价,基本符合张小泉大众消费品的身份认知。
且按照2019年的数据计算,张小泉刀剪的毛利率分别为45.18%、42.68%,高于同期知名厨具企业爱仕达、苏泊尔的毛利率。从销售情况来看,2019年张小泉的剪具销量为2706万把,刀具为510万把,套刀剪组合178万套,收入共计4亿元。
“10元刀剪、4亿营收”。截止目前,张小泉主要依靠大规模生产走量的形式,支撑起企业营收的基本盘。
值得注意的是,与互联网新消费公司“流血上市”的“主旋律”不同,账目丰盈、债务清晰的张小泉并不差钱。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末,张小泉的货币资金高达1.53亿元,同比增长19.53%。2020年2月,张小泉合计现金分红达3510万元,这几乎顶得上2019年公司经营利润的一半。
此外,截止2019年末,张小泉的资产负债率仅为24.2%,远低于可比上市公司57.54%的平均值。
不同于在退市边缘挣扎的全聚德们,当下市场在张小泉的身上全然看不到“老字号”的困境,传统反倒成了它最有力的支撑,让创造和革新有根可循。对传统品牌最大的歌颂,无外乎如此。
个中机巧,或许要脱离纸面上的财务和业务视角,转而向张小泉“400年老店”的缘起中去寻找。
从“字号”到“企业”
浸润了华夏文明的中华老字号,总带着独一份的生动气韵。
张小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其前身是剪刀匠人张思佳在徽州黟县开设的一家叫“张大隆”的剪刀铺。
据记载,当时市面上主流的剪刀多是用铜和生铁打制而成。而张思佳却破天荒的将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引入剪刀制作之中,一举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嵌钢”工艺。
精钢与生铁强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刀剑合璧”的张大隆剪刀不仅锋利耐用,还在精良的抛光工艺下愈显光彩照人。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张大隆剪刀很快成了当时城中的金字招牌。
只不过再朴素的商业环境也免不了掺杂人性的参差。伴随“张大隆”的行销,良莠不齐的仿冒品开始层出不穷,以至于正牌的“张大隆”剪刀口碑遭遇了断崖式的下滑。
在这桩原始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张思佳的儿子张小泉挺身而出。1628年,张小泉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当时已经迁至杭州的“张大隆”,并在接管店务之日毅然将“张大隆”改成自己的名字,“张小泉”品牌由此确立。
此后百余年,世代传承的张小泉一度成为宫廷御剪,甚至走出国门,闪耀了最后的封建年代;并最终和大多数老字号一样,不得不在汹涌的近代史中保持缄默,直到新中国成立。
1956年,根脉未断的张小泉迎来了时运。
当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汇报会上提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借此契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宣告成立,这也是张小泉工业化生产的发端。
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进入冲刺期,在计划经济时期被“点名”,并在政府扶持下得以恢复的张小泉,很快迎来了民营资本蜂拥而至的市场经济时期。自由竞争的时代启幕,企业被允许放开手脚的同时,也不得不学会“独立行走”。
私有化的张小泉在最初也走得并不顺利。
彼时,各行各业都因为民营资本的进驻而变得愈发活跃、营销方式也趋向现代化,可惜国企包袱繁重的张小泉却没有在剧变中及时追上日新月异的经营节奏。竞争优势和经营效益疾速流失、萎缩,张小泉随即陷入复兴道路上的至暗时刻。
恰逢又一个命运的分水岭,张小泉遇到了富春控股集团。
2007年11月,富春控股集团与张小泉正式签订《增资扩股协议》,张小泉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从整体团队、技术研发、营销渠道到底层管理制度全面革新的发展阶段。
在富春控股集团的操盘下,张小泉从组织变革入手,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逐渐扭转国企队伍老龄化、家族化的流弊;与此同时,富春控股集团亦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在整理、收复优势技术的同时,引领张小泉在技术、产品、品牌层面的迭代升级。
除此之外,富春控股集团还与时俱进广开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并举的方式提升产品的面市率。
张小泉在8月3日的上市路演环节中透露,公司目前线上销售已经占据整体销售额的一半左右,其中,剪具在线上销售长期排行第一,刀具在线上销售长期排名前三。
所有的老字号都不乏精彩的故事,但老字号不可能仅凭故事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存活。如今从“字号”向“企业”成功转型的张小泉,早已与从前不同。
但显然不是所有老字号都能如张小泉般幸运,其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曾与张小泉齐名的“北派”刀剪老字号“王麻子。
同样悠久的历史、同样被列入新中国老字号的复兴名册,王麻子剪刀却最终在90年代的市场经济洪流中迷失了方向。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曾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10多家单位联合成立了“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只不过这次重组并没能挽救企业的颓势。
继联营当年亏损100多万元后,王麻子始终没能挣脱亏损漩涡。而后,王麻子接连改革、易主、更名,但因缺乏连续且系统的措施,王麻子最终没能迎来复兴的奇点。
结局不难想象。没有先进管理策略打辅助,王麻子只能以美好精神寄托的形态,禁锢于螺蛳壳大小的商业道场。从2001年开始,王麻子剪刀厂宣告停产,并在2002年5月底向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正式提出破产申请。破产之日,王麻子剪刀厂身上的资产负债率已经累加至216.6%。
就在王麻子沦落为一个被商业史封尘的商标时,张小泉已经以一家成熟企业的体面姿态登陆资本市场。
同源不同命,不免惹人唏嘘。
远未饱和的“刀剪江湖”
事实上,任何一家刚上市的企业都处在其生命周期的高光时刻,对于拥有相当国民度和产品质量的张小泉来说,其财务数据也并非市场担心的重点。
相比“成熟公司”张小泉清晰的当下,投资者们或许更关心“传统产业”张小泉未知的未来。
综合公开信息来看,当前市场先入为主的判断无非有两点:
一是张小泉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有限的发明专利和每年不超过5%的研发投入,不足以为公司建立深厚的行业竞争壁垒;
二是剪具、刀具本质上属于耐用品,质量越好意味着产品的更换频次越低,市场需求越受限。在中小企业扎堆的竞争背景下,张小泉极速扩张的产能或难以被市场消化。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年,张小泉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8152万、1.12亿元及1.08亿元。2020年的存货余额占其当期流动资产的30.99%,其库存商品账面余额为8015.87万元,同比增长了12.16%。
库存商品的余额增速既高于库存整体的积累速度,也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
简而言之,存量端,张小泉需要维持产品的技术创新力;增量端,张小泉需要挖掘需求的多样性。非理性的资本市场在期待张小泉讲出更多故事。
针对投资者的疑虑,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在与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交流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产品创新角度来讲,如今很多稀松平常的刀剪品类,实则都凝聚着张小泉开创性的贡献。“厨房剪”就是一个颇有说服力的案例。
夏乾良介绍,5-8年前国内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厨房剪,“一把合金剪用来拆快递、杀鱼、剪指甲”还是普遍情况。于是,打造一把专用剪刀服务厨房的想法在张小泉内部诞生了。
为了弄清楚什么样的剪刀适用于厨房,张小泉的研发团队经过无数实验得出结论,“那应该是一把能剪断鸡翅的剪刀”。
围绕这个目标,团队打磨出一把一边光刃用来切割,一边锯齿用来固定食材的剪刀。后来经过改良,这把剪刀甚至可以拆卸为两片独立刀片,光刃的一片用做开瓶器,锯齿片用来刮鱼鳞,这便是如今风靡华东六省一市的厨房剪。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适合剪皮革、纸板,后来被延伸至园林场景的张小泉“电剪刀”。据介绍,这款产品使用效率高且续航时间长,一经面市就迅速占领市场。
“你要说这个东西没有科技含量我不认,因为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做电剪刀的厂家也是凤毛麟角的,这就是技术上的突破。”夏乾良表示。
而对于市场空间见顶的观点,夏乾良直言,张小泉还远远没有达到一般消费者和观察家所认为的占有率到头的程度。
根据市场调研,中国刀剪行业产值规模巨大,且尚未出现市占率处于绝对优势的巨头企业,整个行业呈现出高度离散状态。
换言之,市场广阔是行业的客观现实,增量见顶一定程度上是外行的误解。这也是张小泉积极拓展产能的重要原因。
张小泉在招股书中表明,现阶段生产模式除了自主生产之外,更多的来源于OEM代工生产。2018-2020年上半年,张小泉的产量分别为933万、985万、978万,OEM产量分别为3039万、2981万、3301万。
也就是说,报告期内,张小泉OEM生产的产量分别为自产产量的3.26倍、3.02倍及3.37倍。
张小泉曾对此表示,“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能无法满足销量持续增长的情形。通过外协加工的方式,满足下游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提升市场份额和知名度。”
此外,募资用途也在佐证着张小泉对市场空间的乐观预期。
张小泉本次上市募集资金共计2.05亿元,主要投向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如今的张小泉有着一家现代消费集团的野望,而不是仅仅作为一张复古又精美的名片,在信息茧房中良性存续。
张小泉的“无限游戏”
张小泉的蝶变赖于紧跟时代的传承,以及在传承中不破不立的勇气。在脱虚向实的主旋律下,今天的张小泉还拥有着更多远航的筹码。
招股书披露,张小泉营收结构中的“其他生活家居用品”一项增长迅猛。2019年,张小泉该部分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3.03%,居四类业务毛利率数值之首,也是张小泉成长性最好的业务板块。
根据招股书,该部分业务主要包括用于个人美容护理使用的工具,如指甲剪、美容包、美发剪等;厨具,如锅、碗、盘、碟等;家庭日常使用的非切削、剪切类的生活家居用品等。
夏乾良透露,“场景”是张小泉产品多元化的根本逻辑。
张小泉原来的产品研发遵循的是极致产品理论。“我们一直在考虑刀怎么磨才能更快,但当一把锋利度为60的刀已经可以应对大多数需求的时候,再把锋利度提升到100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场景”成了挣脱框架的突破口。
“我们应该更关心买了张小泉菜刀的消费者能不能再买我们的剪刀、筷子,原因是这些器物的场景都在厨房里。所以后来我们就提出了消费场景研究战略,为张小泉圈定了厨房、客厅、阳台、梳妆台等相对重要的消费场景。”
借助品类扩充,张小泉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生活五金用品制造企业,并不断向由新人群、新场景构成的新消费市场迅速延伸。
除此之外,“出海”也是张小泉重点关注的业务增长点之一。
夏乾良介绍称,张小泉目前已经大量启用90后、00后的年轻人去做海外业务创新。报告期内张小泉公司的直接出口销售额已经从2018年的139.69万元,上涨到2020年的698.33万元,超过预期。
而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张小泉的全球化之旅无疑还有更长远的战略路径。
“首先我要建立一个在中国买刀剪等同于张小泉的概念,继而建立在境外买刀剪优选中国张小泉的心智,然后第三步才是做世界的张小泉。”根据夏乾良的规划,张小泉或将以亚洲第一为跳板,继而争做世界第一。
为了让出海这项相对新锐的业务,能在一个传统产业中向上生长,夏乾良特地给出了“边缘创新”的开放性思路。
“边缘创新是一种破坏式的创新,它最好和主体业务不要有关系,一旦让它进入到了主干的流程、体系、控制中,它就长不起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创新业务都会成立事业部试水,先试水,再放大加速。”
以组织变革推动业务创新,足见老字号的创新和复活从来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虽然目前张小泉无论从终端价格还是海外知名度,都和贝印、双立人等知名国际同业存在差距,但好在无数个“边缘创新”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结语
半个多世纪的复兴征程没有为张小泉戴上倚老卖老、固步自封的枷锁,反而让张小泉具备了愈发开阔的心胸和更加高远的立意。
或许今天的张小泉比市场想象中的还要开放许多。
近两年张小泉和日本的藤次郎、关孙六、旬等刀剪“竞对”品牌都有广泛而密集的对接,据夏乾良的说法,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张小泉作为中国老字号刀剪企业的价值,在于把不同品牌、类型的优质器具介绍给中国消费者,这是张小泉身为行业领军者的使命。
伴随国际同业交流的不断深入,张小泉逐渐萌生出一个新思路:为国外刀剪产品输入中国搭建桥梁。夏乾良不拘一格的战略与中国品牌开放包容的格调相互对照,同时也体现出其对老字号企业独立发展的坚持。
回到最初的问题——今时今日,老字号企业存活、发展,乃至站在资本中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最好的答案或许是:对“好”的标准和精神的传承。
“我们作为老字号企业,老树开新花的战略不变,继承发扬传统的概念不变,科技创新的企业使命不变。我们从古至今的企业使命就是来自于百姓,服务于百姓。我们从前被老百姓喜欢,今天我们也希望继续被大家喜欢。”夏乾良表示。
张小泉的经营使命或许便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刻不停地去争取每一个时代消费者的认同。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观潮新消费;LIKE.TG经授权转载
睡不着的3亿人,困出万亿市场
“真想好好睡一觉”。很多年轻人发出了这样的心声,但更多人感慨完躺下后又拿起了手机。
作者| 林夕
当下年轻人睡觉需要几个步骤?
精油泡脚、打开香薰机、吃颗睡眠糖、戴上眼罩,闭眼。
“睡不着”困扰着很多人,90后也成了中国最缺觉,睡的最差的一代。越年轻越贪黑,睡不着、睡得晚、睡得浅、睡不醒成为了多数年轻人的常态。
近日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指出,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此话题很快就上了微博热搜,截至发稿,话题阅读量高达5.5亿,讨论也近5万。
56%的互联网用户表示自己有睡眠问题,23点后才入睡的大有人在。《2019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每天有超过5000万90后在熬夜,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在凌晨1点以后才入睡,睡得最少的人每天仅仅只睡4小时。
阿里曾在2017年发布了一组数据,在对“失眠”一词进行搜索的用户年龄分布中,年龄段在18至25岁的90后人群占到总人群的近四成,年龄在18至35岁的青年用户比例近80%。这意味着,10个失眠人中有8位是年轻人。
为了睡觉,年轻人们也想尽了各种办法:橡胶床垫、智能枕头、睡眠仪、智能手环、耳塞、眼罩、助眠糖、精油泡腾片、各种助眠APP,还有“哄睡”主播等等。
“特困户”催生出了千亿级的睡眠市场,但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睡不着?
睡不着的年轻人
当代年轻人有三大痛——失眠、脱发、肥胖。失眠又间接导致(加重)了脱发和肥胖。
“为什么不睡?因为只有晚上时间才是自己的,甚至有时候晚上都不全是。”在北京工作6年的YOYO对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表示,“工作这几年基本没24点之前睡过,熬夜是常态,根本还是因为穷吧。”
除了睡觉,其他时间YOYO基本都在看电脑、手机。因为工作性质,YOYO白天有做不完的PPT,经常加班到20点,只有深夜才是自己娱乐、休息的时间。看剧、玩游戏、看直播、刷抖音,不知不觉就到凌晨1点、2点,有时甚至3点、4点才睡。
“到了23点,觉得自己的时间才刚刚开始。即使加班到半夜回家了也很累,但就是躺着。算不上失眠,就是不想睡。”
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深的夜。不愿睡去又通过“养生”来缓解心理负担,90后们非常愿意为助眠产品付费。
对另一位多年难以入睡的珊珊来说,睡觉颇有仪式感——泡完脚后,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精油香薰机/香薰蜡烛要营造出氛围,吃完睡眠素软糖再带上耳塞、眼罩
“为了更好的入睡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之前严重的时候有吃过安眠药,最近买了睡眠软糖,效果还可以。”
在一系列硬件、软件的辅助下,珊珊的入睡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但大多数夜晚都放不下手机,闭眼前还要再刷会儿。”
奇葩说辩手冉高鸣在辩论中,也曾表示自己就是很难以入睡的一类人。他应对的方法主要靠饮酒和泡脚,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后来还要加上褪黑素,但都不一定睡得着。大张伟对此直言自己也这样,在咨询医生后,还加上了药物辅助。
睡不着,已成为了年轻人的常态。据Amazfit·米动大数据显示,69.3%的年轻人表示23点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小时之内很难进入梦乡。
睡眠障碍也不单单是一代人的问题,可以说,国民睡眠质量连年都在下降。
2013年的睡眠指数报告指出,中国人均睡眠时间长度为8.8个小时;进入2020年,国民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92小时,相比2013年减少了1.58小时;入睡时间通常在凌晨左右,相比2013年晚睡了2小时;同时,拥有深度睡眠的比例不到1/3。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郭兮恒表示,此前的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有失眠困扰的约占38%;而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有27%的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中国有睡眠障碍的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
睡不够、睡不好皮肤会变差,还易情绪暴躁,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衰退、身体机能变差等等。但大多数Z世代“养生熬夜”,觉得现在自己还年轻,睡眠不足没那么大影响。
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有了灯,白天黑夜没有太大区别。有了手机、互联网,我们“不愿”睡去。
“不舍得睡觉,一醒就上班了”“不是有睡眠障碍,而是太多障碍阻止我们入睡”“什么障碍?就是舍不得放下手机”……
90后是第一代网络原住民,也成了睡眠问题最严重的人群。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超3亿有睡眠障碍人群中,失眠重度患者中60%以上为90后。
早在2004年,90后就已经出现了“睡眠不足”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孙宏艳曾指出,从周一到周五,超过四成的中小学生睡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六成。
《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收入睡眠难两全”,赚得越多的人,往往睡得越少。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人,平均每天睡8.19个小时,而月收入25001元至30000元的人平均每天仅睡7.73个小时。
律师、企业高管和医生这三类职业人群则“熬最晚的夜,搬最重的砖”,经常因加班而晚睡。
白皮书显示,中国企业家睡眠平均得分仅为64.93分,73%的中国企业家出现过失眠情况;大部分中产阶级群体处于睡眠不健康状态;56%的互联网用户表示自己有睡眠问题。
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大致分为主动熬夜和被迫失眠,罪魁祸首是因工作压力造成的。还有九成青年睡前与电子产品难舍难离,“睡不够、起不来”和“睡了却依然疲惫”占比高达91%。
据《2018年健康睡眠市场消费特征及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失眠原因TOP5主要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环境因素、个人习惯及身体因素。
多梦、浅眠也是困扰现代人的主要睡眠问题。年轻人焦虑工作,中年人焦虑生活、子女,老年人生理上入睡难、易早醒。
除了“睡不着”、“不想睡”以外,年轻一代还存在“睡不好”的障碍。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曾将睡眠质量分为五个等级,包括甜美、舒适、苦涩、烦躁和不眠,调查显示,睡眠质量处在苦涩、烦躁和不眠区域的90后占比高达68.2%,整体呈现出“需要辗转反侧,才能安然入睡”的状态。
专家指出,80后、90后失眠的主要原因还是心理因素,同时与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也有一定的关系。
睡前过多地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专家表示,像手机这类自发光性质的阅读器会放射出蓝光,而这些蓝光恰恰会增强人的警觉性与兴奋性,从而导致人们的睡眠质量急剧下降。
比较有意思的是,据阿里公布的数据,21点到22点间是淘宝成交的最高峰,超过36%的网购都发生在夜间,23点到凌晨3点有数万人活跃在淘宝上
而深夜的购物车里排名前五的商品为:安神补脑类保健品、枕头、足贴、健脾益肾、头部按摩机。年轻人熬着夜,买着助眠养生用品。
此外,近几年夜经济的发展,在场景和时间上延伸消费链条,电影院、酒吧、外卖餐饮等等,都在“失眠潮”中分得了一杯羹。
软硬件齐上阵,“睡”出万亿市场
当一夜好觉成了奢侈品,睡眠经济正当其道。
由于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更快,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早已面临“失眠”时代病症。各类睡眠书籍、助眠床品、安神饮料、催眠软件纷纷涌入市场,《时代》周刊曾估算,美国和日本睡眠创业市场的规模已超千亿美元。
国内也是如此。前几年电商、游戏、长短视频等疯狂抢夺着我们的睡眠时间,这几年,助眠市场又开始备受资本追捧。
不同代际的消费者对睡眠产品的偏好也不同。一般来讲,70后更偏爱助眠食品/保健品;80后偏好寝具;90后、95后等更关注助眠小产品,如耳塞、眼罩、助眠喷雾、香薰蜡烛、精油等等。
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关改善睡眠产品行业的细分市场为2114亿,2018年,整体睡眠市场(包含床具、家居等)容量已超过10000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超2500家睡眠相关企业,近几年我国睡眠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明显上涨,62%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
近几年间,睡眠相关的消费额也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助眠产品的平均客单价,也从2015年的几十元,跃升到2018年的将近2000元。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大多数年轻人都愿意为睡眠买单。但相比之下,90后、Z世代们更愿意从吃喝“养生”入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Rever凭借高颜值沐浴球、泡脚球,在欧阳娜娜等KOL的推荐下成为了网红爆款。
还有被商家们奉为“神药”的褪黑素,近几年销量大增。仅在美国,褪黑素的年销售量就超过了4亿美元。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天然荷尔蒙,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最被国人熟知的脑白金的核心成分就是褪黑素。
有研究表示,睡前服用褪黑素,比不服用的人平均快了3.9分钟入睡,睡眠时间长了13分钟。但褪黑素的作用是“调节睡眠”,而不是“导致睡眠”。对一定的睡眠问题有所帮助,并不意味着,吃了就一定能睡个好觉。
不过褪黑素本身就是一种激素,目前市面上有的褪黑素产品剂量过高,长期服用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也会产生耐药性。
晚安科技创始人韩曦子意识到褪黑素的问题,他顺势发明了"晚安水"饮料,试图通过拉长深度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来解决人起床后的不适感。
晚安水并未选取褪黑素,而是通过用另一种学名γ-氨基丁酸的GABA。GABA是大脑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神经兴奋传导,让大脑镇定、减少焦虑,从而达到缓解压力促进睡眠的作用。
另一个网红功能性品牌BUFFX试图用一颗软糖,解决年轻人助眠、护眼等一系列问题。成立不到一年就获得了3轮融资,资方涵盖红杉资本中国、纪源资本、黑蚁资本、梅花创投等。
BUFFX最先推出的就是睡眠软糖。据了解,BUFF X SLEEP主要成分是GABA、香蜂草、西番莲、V C等。产品上线30天内居天猫睡眠软糖关键词下第一,2个月内睡眠软糖销售超过2万单。
日前,WonderLab也推出了新款睡眠夹心软糖,同样是采用食品级原料GABA,还提出一颗的热量约为13.6kcal,0蔗糖0负担。
而他们之前,2016年,可口可乐推出过酷乐仕睡眠水;2019年,旺旺推出过果味型风味饮料梦梦水;娃哈哈也推出了中国首款睡眠酸奶「妙眠」。
此外,一些巨头也在先后进入睡眠健康市场,如三星投资以色列睡眠监测厂商Earlysense;苹果收购芬兰睡眠监测厂商Beddit,并将其整合到Apple生态里;华为智选在2020年进行的“1+8+N”战略升级中,将智能睡眠作为重要战场等等。
结语
戴耳塞耳朵疼,又怕对助眠糖产生依赖。小爽看了一系列助眠产品后,选择了提早放下手机。“22点放下手机,泡脚舒缓后躺下,坚持一段时间比什么都有效。”
人的一生,本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会在睡眠中渡过。但手机使用时长的剧增、996的挤压、丰富夜生活的抢夺等等,睡眠时间被压缩。还有很多像YOYO的人,要从睡眠中再挤出“属于自己”的时间。
放下手机是很有效的方法,早早躺下也不意味着能睡得着并睡的好。只要焦虑、压力还在,睡不着的人群只会继续壮大。
不管是被动失眠还是主动熬夜,睡眠问题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的通病,人数可能远远不止3亿。
“真想好好睡一觉”。很多年轻人发出了这样的心声,但更多人感慨完躺下后又拿起了手机。
所以,看到这里请放下手机,去睡觉吧。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观潮新消费;LIKE.TG经授权转载
老字号汽水:重工业遗珠,重生于情怀之外(上)
从开瓶时的一声“砰”,第一口从嗓子眼顶到天灵盖,最后一口胀肚皮,玻璃瓶汽水简单又奢侈的幸福刻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为后来一批国产汽水的复苏埋下了伏笔。
作者| 王叁
每逢夏日,“快乐水”就迎来自己的主场。
“肥宅快乐水”一词出自动漫,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出圈,覆盖范围也从单纯的可乐扩大到所有汽水。汽水是历史最悠久的饮料品类之一,自清朝就已入华,企业化经营的历史超过百年。建国之后,汽水厂遍地开花,均价一毛钱的快乐封存在玻璃瓶中,绽放于味蕾之间。
可是,在近20年的时间里,国产老汽水突然“销声匿迹”,超市货架上的汽水区被“可乐双雄”霸占,雪碧、醒目、芬达是可口可乐的,七喜、美年达是百事可乐的,双乐占据了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
直到2017年,健康无糖与国潮概念迅速改变了汽水市场,国产品牌强势复苏,北冰洋、汉口二厂、冰峰等一批“老字号”重新回到市场头部。国产汽水以花样百出的姿态向可乐双雄发起冲击,商超与便利店的饮料货架重新变得五彩斑斓。
但2022年以来,冰峰上市受阻、国产汽水走不出“围城”,于是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认为国潮只是一场改换包装风格的炒作。可国产汽水的复苏本身就足以证明,国潮是一次原因复杂、影响深远的国民经济自我救赎。
国产汽水复兴的漫漫长路上,既有强大的“外敌”,也有无休止的“内斗”。在这一轮新周期中,碳酸饮料赛道的厮杀势必更加激烈,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荷兰水
碳酸饮料最早出现于1770年左右,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发明。约瑟夫首次用实验证实了空气并非一种气体,而是由不同成分构成,因此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他认为水碳酸化后能产生令人愉悦的味道,于是发明了制造碳酸饱和水的设备,成为碳酸饮料的发明者。
这从源头上解释了碳酸饮料风靡的原因,促进多巴胺分泌的糖分并不是汽水让人快乐的关键元素,“碳酸水”本身才是,所以250年后的“0糖碳酸饮料”依然能开辟出一个新的百亿品类。
不过,碳酸饮料诞生之初,约瑟夫过于强调其药用价值,并未在消费市场推动这款产品的普及。直到1885年,一位名为约翰·彭伯顿的美国医生尝试发明提神醒脑、缓解头痛的药物时,他的助手在其中加入了苏打水,阴差阳错地创造出了可乐。
后来,兼顾口感与功能性的可乐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曾是一战和二战期间欧美士兵最爱的饮品之一。美国陆军准将迈克尔·赖安·摩根曾说:“当出现疲劳并且食物减少时,这种兴奋剂(可乐)是必不可少的,必须成为每种储备和紧急口粮的组成部分。”
晚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汽水进入中国,由掌握了全球海运贸易的荷兰人引入,因而在当时被称为“荷兰水”。
百度百科提到,中国人自己办的厂要首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苏州的瑞记公司和宣统元年(1909年)的上海惠华汽水厂。
不过,潮汕最早的报纸《岭东日报》在1902年刊发过香港威建大药房的一则广告,侧面证明了我国最早使用机器制作汽水的地点是在香港。
上海和香港因靠海的地理位置而更早“触洋”,身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同样是国产汽水发展史上的丰碑。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后,武汉迅速发展为近代工业重镇,吸引了国内外商人来此建厂。
1902年,英国轮机工程师科赛恩乘船到达汉口,发现了商机。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武汉是“旧四大火炉”之一,历来有储存冰块以备消暑的习惯。于是,科赛恩从老家运来机器,开设了一家机器制冰厂,取名为“和利冰厂”,并于1904年宣告营业。
1921年,科赛恩又开了一家“和利汽水厂”,用蒸馏水生产14种不同口味汽水,日产量最高曾达到2000打(24000瓶)。
1938年,因车祸受伤的科赛恩离汉返英,汉口商人刘耀堂接下和利。经营和利汽水厂时,刘耀堂自制国产汽水,成功试制了“维他可乐”,畅销华中,还一度想联系美国人引入“百事可乐”,后因战乱被迫终止。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和利汽水厂接受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营武汉饮料二厂。建国初期的岁月中,武汉饮料一厂生产的雪糕、冰淇淋,武汉饮料二厂生产的橙子口味汽水,曾给老武汉人带去了清凉而甜蜜的回忆,并因此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炎热的夏季是汽水的主场,武汉二厂只是国产汽水辉煌的缩影。八十年代起,国产汽水陆续发展出了“汽水八大厂”,分别是天津山海关汽水厂、沈阳八王寺汽水厂、武汉饮料二厂、北京北冰洋食品厂、广州亚洲汽水厂、崂山汽水公司、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和上海正广和汽水厂。
1983年,八大汽水厂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2%。随后,各地的汽水也开始崭露头角——黑龙江的格瓦斯、吉林的宏宝莱、山西的太钢、内蒙古的大窑,以及来自广东杀穿全国的健力宝、同样来自广东却风靡东北的珍珍荔枝,可以说是“改革春风吹满地,全国饮料都带汽。”
突然有一天,这些国产汽水被冰封在老一辈记忆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瓶“洋汽水”成为了中国小朋友人手一瓶的肥宅快乐水,令人不禁疑惑,国产汽水群雄并立,为什么没有一个走向全国,反而让外国的可乐独占了市场呢?
对瓶吹
“老坦儿进城腰系麻绳,买瓶汽水不会退瓶。”《正阳门下》中生动地描述了那个年代国产汽水的销售场景,这句台词也直观地反应了70、80年代汽水行业的“消费门槛”。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需要粮票换,打酱油要尝一口有没有兑水,汽水一毛多一瓶,必须当场喝光,退回玻璃瓶。当时的汽水味甜汽足,一口气喝完真的太顶,但如果想要拿回家慢慢喝,要么交押金,要么自己带着空瓶子去换。
空瓶换汽水的讲究很多,瓶身不能有明显瑕疵,尤其是瓶口内壁不能破口跑汽,换了汽水还要自己检查一遍新瓶子,如果拿回家的汽水瓶有破损,那未来几天都喝不上汽水了。还有一种办法是自带暖壶,但很快汽就跑没了,变成味似果汁的甜水。
计划经济时期,重要资源统一配置,“空瓶换汽水”的消费方式是国家建设的“衍生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形成市场竞争的环境。“一城一汽水”局面的出现,正是源自于独特的时代因素。
当时,汽水厂发展经营的掣肘因素有二:灌装工艺、交通环境。
最早的国产灌装设备叫做“两次灌装设备”。由于无法实现用机器自动将水分和糖浆按照精准比例混合的操作,只能将水分和糖浆分开灌装。两次灌装工艺费时费力,一分钟只能封130罐汽水,进口封罐机则能封1000罐以上。
产能受限、运输不畅,于是才出现了“一城一汽水”的多点开花格局。
后来,粮票退出历史舞台,酱油醋开始成瓶卖,原本瓶装的汽水却变成了纸杯,杯子里是跟随洋快餐一起打入国内市场的可口可乐。
纸杯可乐代替了玻璃瓶装桔子味汽水,又以塑料瓶的形式占领了大小超市。但从开瓶时的一声“砰”,第一口从嗓子眼顶到天灵盖,最后一口胀肚皮,玻璃瓶汽水简单又奢侈的幸福刻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也为后来一批国产汽水的复苏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80年代,八大国产汽水品牌占据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入华,占领市场的方式是一场阳谋。
双乐需要借助国产汽水厂的营销渠道,国产汽水厂需要新技术来提高产能,于是双方联手,合资建厂,国产汽水厂提供营销渠道和生产线,外资企业提供钱和技术。
《中国品牌四十年(1979-2019)》中提到,两乐“入关”之前,原轻工部担忧一旦放开市场,国产饮料可能溃不成军,因此指定八大厂与国际饮料巨头展开合作。
1990年,武汉饮料二厂被可口可乐并购,员工分批下岗。2000年,在生产完最后一批“二厂汽水”后,“二厂汽水”宣布停产,从此“销声匿迹”。
起家于四川成都的天府可乐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可乐,鼎盛时期曾建有108家联营厂,年销量高达20多万吨,成为两乐争抢的对象。
1991年,可口可乐向天府可乐寻求合作,但条件过于苛刻:合资只能生产可口可乐,另设厂生产天府可乐。天府可乐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百事可乐趁机加入谈判。
1994年1月18日,百事可乐与天府可乐签订合资协议并控股60%,攻下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最坚固的堡垒之一。百事可乐顺势接手了天府可乐遍布全国的联营厂与销售渠道。合作达成后,主管部门在批文中限定:天府可乐的生产销售不得低于总产量的50%。但到了1996年,天府可乐的生产份额已经不足25%。
同样是在1994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资,曾以捆绑销售的方式帮助百事可乐打开市场,但百事随后追加投资获得北冰洋控股权,将北冰洋的产品“雪藏”了15年。
除此之外,百事可乐还收购了广州亚洲汽水,可口可乐收购了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除冰峰之外,国产汽水品牌被两乐巨头集体雪藏,两乐的汽水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这是一场先进经营理念与资本运作方式的“降维打击”,国外饮料巨头在管理、销售、供应链、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占据优势,为刚刚接触市场化运作的中国饮料行业上了一堂痛苦但宝贵的课程。
当时,国产饮料厂之所以接受合资,也曾希望借助外资扩大经营,学习管理和技术经验,幡然醒悟时,为时已晚。
反包围
国产汽水品牌中,也曾有过对抗者,“反乐大军”的排头兵是健力宝。
1982年,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广东体育科研所的欧阳孝教授。彼时,李经纬担任酒厂厂长近十年,让这家濒临倒闭的酒厂起死回生,但再次遇到了瓶颈,正计划进军高端饮料,恰好欧阳孝正在研发新型碳酸饮料。
李经纬的另一重身份是县体委副主任,他的一生都与体育结缘,对于这款运动型碳酸饮料兴趣极大。于是,他从酒厂微薄的利润中,拿出资金用于饮料的研发,开发出一款含有电解质的运动型饮品。
1983年,亚足联计划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召开会议,李经纬得知亚足联主席也会到场,意识到良机不可失。他将研发出的饮料新品紧急命名为“健力宝”,快速完成了工商注册等一系列手续。
李经纬找到深圳百事可乐厂,借来一些空易拉罐,灌入饮料、再贴上标签,然后通过关系,将200箱健力宝摆在了亚足联的会议桌上。亚足联主席喝健力宝的画面被现场记者的相机定格,成为健力宝的初代宣传照。
1984年,健力宝饮料厂正式成立,同年8月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重返奥运赛场,健力宝是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品。奥运会期间,中国女排战胜东道主美国队夺金,美国记者拍下女排运动员喝健力宝的照片,为了“搞事情”,写了一篇《靠“魔水”快速进击?》的文章。
健力宝阴差阳错地成为“东方魔水”,健力宝一炮而红。
1984年,健力宝销量超过1600万罐;1988年,广东健力宝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3.24亿元。
健力宝是国产碳酸饮料品牌中的典型案例,从功能性饮料的细分市场切入,同时踏在功能饮料和橘子味汽水两条船上,在没有老工厂做大后方的情况下艰难起步,但也因此避开了两乐的合并浪潮。
可口可乐的反击如影随形。
1987年,广州举办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可口可乐与健力宝争夺“大会指定饮料”,可口可乐开价100万,健力宝直接加价到250万;1990年,双方再次争夺北京亚运会最大赞助商,可口可乐的赞助费达到350万美元,健力宝的总赞助款达到1600万元。
1984年到1994年,健力宝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在两乐完成对国产汽水的“瓜分”前,迅速跻身头部。创办十周年时,健力宝宣布进军美国,在纽约设立办事处,还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在帝国大厦买下了一整层作为办公场所。
1997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突破55亿元,可惜这是健力宝最后的巅峰。这一年,健力宝计划在香港上市,但其所在的三水市政府以“没有香港暂居证,因而不得购买H原始股票”为由,拒绝批准李经纬团队入股,健力宝自此陷入了长达三年的内斗,并很快从巅峰滑落。
健力宝从功能饮料的斜刺里杀出,娃哈哈则是从可乐的战场上正面冲锋。
1998年,娃哈哈根据中国人更清淡的口味推出非常可乐,提出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宗庆后为非常可乐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堪称稳准狠。
这一年,中国饮料市场以18.8%的增速迈上了1200万吨的台阶,碳酸饮料的占比约为50%。与此同时,中国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长10%,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彼时,娃哈哈已经通过瓶装水建立了市场认知,并已建立起供销联合体,通过这一体系将非常可乐铺向了全国农村。两乐采取直营模式,首先攻克大城市,在农村的铺货不足。非常可乐通过调低单价5毛钱的方式,迅速打开了农村市场。
两乐的反击再次如影随形。
2002年,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国投转让健力宝75%的股份,李经纬彻底退出管理层,娃哈哈占据国内碳酸饮料市场约12%的市场份额,准备接替“反乐军排头兵”的角色,但中粮集团和可口可乐合资组建的中粮可口可乐已经把目光瞄向了农村市场。
百事可乐打响了“包围战”的第一枪。2003年,百事可乐以江西为试点组建批发渠道,1.5升装的百事可乐售价低至3.5元,已经低于非常可乐的售价。2004年,可口可乐以1000个小乡镇试点,推出“1元可乐”活动。
此外,有些消费者可能还记得,那是一个品牌方“苦假货久矣”的年代,雷碧、康帅博、治治瓜子、大白免奶糖,类名牌产品横扫下沉市场。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与品牌认知力仍处于可塑性更强的阶段,国际化品牌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假货横行的余波给发展中的新品牌造成了难以扭转的伤害。
在非常可乐正面冲锋的路上,一度占据过全国碳酸饮料15%、二三线城市30%的市场份额,却由于无法解决农村低端定位与假货泛滥的问题,终究没能逃离国产可乐失败的命运。
娃哈哈依然是覆盖十余个品类的食品饮料龙头企业,非常可乐的业务收缩并不影响集团运转。但时至今日,国产汽水品牌全面复苏,却再也没有一款国产产品能正面闯入可乐的战场。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观潮新消费;LIKE.TG经授权转载
谨防诈骗!Shopee印尼推出信息核查功能;美客多成为墨西哥购物节最热电商平台
TikTok增加纯文本发布功能,为用户提供新的互动方式
7月25日消息,TikTok表示,随着社交媒体巨头之间的竞争加剧,将提供纯文本帖子功能,新功能为用户提供了“表达的另一种方式”。
用户现在可在TikTok应用程序上选择三种发布方式:是否发布照片、视频或文本。还可以通过添加声音、位置或二重唱(对其他 TikTok 用户帖子的视频反应)来定制帖子。这些功能使用户的文本帖子与任何视频或照片帖子一样充满活力和互动。
不久之前,TikTok曾推出一项新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与Spotify和Apple Music等竞争对手平台展开竞争。
食品类和个护类收入占全球电子商务收入的25.5%
7月25日消息,Statista最新数据,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预计在未来几年将增长,目前,食品和个人护理用品占比最大,占全球电子商务收入的25.5%。其次是电子和媒体类占21.9%;玩具、个性化DIY用品类占20.1%;时尚类占19.4%;家具和电器类占其剩下的13.2%。
揭阳推出单未下、货先行的“9810模式”
7月25日消息,揭阳海关推出“9810模式”,多家出口企业在揭阳海关完成单证申报和手续办理后顺利通关。“9810模式”是指国内企业通过跨境物流将货物批量出口到海外仓,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完成在线交易后,再由海外仓将货物运送到境外消费者手中的一种出口货物模式。
揭阳海关企业管理和稽查科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物流模式相比,“9810模式”采取“单未下、货先行”的运营模式,出口企业先将货物批量发送至海外仓库,既能节省物流成本,也能在目的国就近发货,缩减运输时间,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解决跨境出口配送慢、退换难等问题。此外,还可享受申报、物流等环节的通关便利。
谨防诈骗!Shopee印尼推出信息核查功能
7月25日消息,Shopee印度尼西亚推出Fact Check(真实信息核查)功能作为代表Shopee验证虚假信息流通真实性的特殊渠道。Shopee印尼执行董事Handhika Jahja表示,目前可能在Shopee有虚假信息传播的情况,这将会损害用户利益,因此推出了真实信息核查功能,作为对安全网上购物的承诺。
Handhika还表示,其信息核查功能可以随时使用,这将协助用户养成随时检查所收信息真实性的新习惯。信息核查功能将通过实时聊天将用户与Shopee客户服务团队联系起来,以验证用户收到的信息。Shopee将始终提示用户不要在Shopee应用程序之外进行交易,也不要将OTP、PIN码和密码等敏感信息提供给任何人,包括那些自称是Shopee员工的人。
早在不久前,Shopee马来西亚站就推出了假货退款新政策,为了让消费者更安全地在平台购物,如果买家在Shopee Mall店铺购买的商品被证明是假货,Shopee将提供高达8倍的退款保证。
亚马逊新加坡推出首个跨境品牌启动板计划
7月25日消息,亚马逊全球开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SG)和新加坡工商联合会(SBF)合作推出“亚马逊全球开店新加坡跨境品牌启动板”计划。
该计划是亚马逊全球开店在新加坡的首个计划,旨在为当地企业家提供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将通过专门且量身定制的账户管理支持和资源,会帮助100多家符合条件的当地中小微企业在美国推出自己的品牌并扩大规模,并通过长期的知识合作帮助至少300家新加坡公司配备跨境电子商务知识。
印尼政治年推动,食品和饮料行业预计2024年将增长7%
7月25日消息,印尼食品和饮料生产商协会(Gapmmi)表示,因为恰逢政治年,预计今年食品和饮料行业的业绩增长约7%至10%,增长预测与Covid-19大流行爆发之前食品和饮料行业的状况相同。
2023年第一季度食品饮料行业增长了5.3%,比2022年的4.9%有所增长。预计2023年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增长将达到5%至7%,其中之一是受到2024年政治议程的推动。其表示在政治年份,食品饮料行业往往成为高增长的制造业子行业之一。
美客多在“Hot Sale”购物节中成为墨西哥人首选购物平台
7月25日消息,墨西哥在线销售协会(AMVO)发布一则数据,2023年墨西哥Hot Sale(热销购物节)在6月6日结束,今年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29%。美客多(Mercado Libre)在活动期间位居Google搜索次数最多电商平台,而且墨西哥消费者大多数表示偏好于在美客多平台网购。
美客多还成为买家了解Hot Sale活动的一种方式,44%的用户表示美客多是他们了解购物节的方式之一。据了解,美客多在2023年第一季度净收入为30.3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5%;营业收入创纪录,达到了3.4亿美元。
下个月Temu计划开放新站点中东
7月25日消息,Temu计划在今年8月开放其中东站点,不过目前暂无具体上线日期。而在不久之前,Temu接连开放日本、韩国站点,两个站点开放时间仅间隔一个月,其市场扩张的速度迅速,截至目前,Temu已经开设了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27个站点,这次计划开放中东站点,将是又一加速扩张动作,其市场增长势头强。
据Temu目前开放的站点趋势来看,其正在往拉美、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发展。中东站的开放,将会给当地市场带来更丰富的商品供给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并深刻影响当地的电商平台竞争格局。
注:内容来源ecomcrew、Dinsigts等科技媒体,仅作新闻资讯发布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www.cpsea.com 是汇集东南亚和拉美等新兴电商市场导航网站与交流论坛。目前汇聚2000+的生态资源,涵盖东南亚与拉美物流仓储、本土支付回款、TikTok Shop数据分析工具。欢迎诸位卖家朋友收藏,在PC端使用体验更佳。
揭开生生冷链60亿估值背后,神秘的物流巨头战投部
随着上海生生医药冷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生冷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提交招股书,其背后的“投资人天团”也随之曝光。
据招股书,生生冷链本次拟募资9亿元,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5%。按此计算发行估值约60亿元。
这次融资的背后,一家有着物流背景的投资机构不仅是生生物流股东,而且投资了两轮,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这家有着“物流背景”的投资机构。
德邦基业:低调的德邦投资
纵观生生冷链的“投资人天团”,除了一直聚焦“物流供应链+生态圈”,被视作国内“物流投资之王”的钟鼎资本外,和物流行业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德邦基业”。
根据招股书,德邦基业全称为宁波德邦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企查查数据显示,德邦基业成立于2014年12月02日,为德邦物流全资设立的投资与资产管理子公司。
成立至今,德邦基业已投资入股的企业,除了生生冷链外,还包括上海能运物流、明通装备科技、成都纵连展会物流、山东中一乐邦物流、上海木蚁机器人、上海贝壳供应链、易代储等。
从德邦基业对外投资的项目来看,其投资过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围绕物流展开的。
比如成立早期,2015年上半年,德邦基业即投资了东北亚煤炭交易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2018年,与钟鼎资本联合战略投资汽车物流企业能运物流,资金规模过亿元;2020年-2021年期间,参与国内知名无人驾驶叉车机器人企业木蚁机器人的两次战略融资……
生生冷链系由其前身、成立于 2017 年 8 月 7 日的“生生有限”( 生生供应链管理(宁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期间,德邦基业参与了“生生有限”的两次股权变动。
2020年6月,德邦基业以665万元的价格受让刘思琴(生生有限创始股东之一)所持生生有限1%股权;同时期,德邦基业以2800万元认购生生有限新增注册资本28.6664万元。第一次股权转让及增资完成后,德邦基业持有生生有限的8.76%股权。
彼时,生生有限公司估值约为7亿元。
2020年11月,生生有限进行了第二次增资及第二次股权转让。其间,德邦基业将所持生生有限2%股权作价3200万元转让给高瓴闰恒。第二次增资及股权转让完成后,德邦基业持有生生有限的5.8465%股权。
此后,直至生生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伴随几次增资及股权转让,德邦基业最终持有股权也发生了变动。
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德邦基业共持有生生冷链1915.9576万股,持股比例为5.6352%。
从第一股权转让及增资到现在,生生冷链估值3年翻了近7.57倍。这对德邦基业来说,可谓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投资收益。
而德邦却因生生冷链这笔“投资生意”,受到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通报批评,相关责任人一并受到纪律处分。
消息显示,今年5月9日,德邦股份因财务数据不准确收到上交所发布的纪律处分决定书。公告显示,德邦股份2019年、2020年、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三季报定期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不准确。
上交所认为,德邦股份未能进行审慎合理预计,在会计政策和客观情况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调整相关定期报告的财务数据,导致连续多期定期报告的主要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违规事实清楚。
其中列明,德邦投资企业福佑卡车、嬴彻科技、生生冷链、东方航空物流等的公允价值出现较大变动,需调整相关报表项目金额;公司应以净额列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关报表项目存在差错。
大意就是,德邦投资的一些企业出现投资溢价。正常来说,德邦作为股东,应该会有账面负盈;但德邦方面没有及时做调整,有虚减或者虚报投资利润的嫌疑。
而在业内专业人士看来,德邦的这波操作可以解释为其坚持的财务保守策略。例如,投资生生冷链这种类型的企业,逢其估值暴涨,而德邦没有在其财报中及时体现出来。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以德邦基业等组成的德邦投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投资能力。
战投部:企业的“钞”能力机构
对于国内已经完成早期资本积累的头部物流企业而言,为了拓展业务版图,也为了利益最大化,成长到一定阶段的物流企业都会成立战投部门。
一般来说,企业的战投部主要负责外部投资。战略投资通常资金需求量较大,回报周期较长,并伴随较大的投资风险。资金一般来源于企业内部,投资占比没有要求,从100%(并购)到一般财务性投资比例都可以。
战投部一般会划分以下几方面职责: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跟踪,以及战略投资。除此之外,也会根据公司战略导向去主导、协调开展一些重要项目,或者拓展一些和公司发展紧密关联的创新业务。
1)战略研究
战投部通常会做一些与公司所在行业相关的政策、市场动态与对标企业的分析。时刻关注时事,参考学习同行经验,关注市场最新模式、技术、上市动态及龙头企业发展动作等,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把舵定向,支持定期的战略规划工作。
2)战略规划
基于战略研究的基础,结合公司领导层的决策与各业务部门的需求与现状反馈,通过开展大量的访谈,调研,或者引入外部第三方战略咨询公司,上下协同,共同梳理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包括战略发展目标、业务规划、职能规划。
基于战略规划确定的方向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拆解为年度几大业务/管理重点,明确所参与的业务和职能部门,推动各部门从自身出发需要承接的重点工作、所需达到的部门级目标以及具体实施路径,进而整理汇总成年度的经营计划和各部门KPI指标。
3)战略实施
以战略解码所确定的实施路径和经营计划、重点任务为基础,推动各部门实施完成,并进行定期的进度跟踪和监督评价。针对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协调解决。很多时候,在具体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战略管理部更多充当的是方向引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一般在每季度/半年度/年度,战略部会组织个战略分析会,针对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做汇报,并针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专项分析。
4)战略投资
一般来说,战略投资相对比较独立,是更加专业的工作分工。往往是基于公司战略规划的整体方向,聚焦公司需要投资布局的方向,进行相关行业研究与市场调研,并借助各种合作渠道进行投资项目寻源,然后推动项目落地,定期进行项目投后跟踪管理。
除此之外,具体到公司重要项目的开展以及一些创新业务的发展层面,一般会在公司整体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市场和业务的发展变化和领导层的关注重点,由战略部去推动此类项目的开展落地,同样的,更多也是起到方向指引和组织协调的作用。
总的来说,战投部就是公司的战略驱动者和智囊团,公司高层的“军师”,帮助领导把关公司未来走向。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企业经营其实是把资金变为生产资料,再由生产资料转化为更多资金的过程。以往大部分企业更重视后半段,但随着企业规模增长、市场竞争加剧,如何让企业的现金流优势有效发挥,即成为企业领导重视战投部的原因。
基本上国内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有战投部门,从BAT(百度、阿里、腾讯)到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而物流赛道的代表企业,除了德邦之外,还有顺丰控股、京东集团、阿里系基金、满帮集团、传化、G7易流、中通快递、韵达控股等。
其中,顺丰的代表性投资项目包括顺丰同城、丰巢、丰翼科技、顺丰敦豪供应链中国、新夏晖、嘉里物流、新邦物流、极兔速递、餐北斗、正大富通、物联亿达、千挂科技等。
京东代表性投资项目包括易车、易鑫、途牛、永辉超市、福佑卡车、达达集团、爱回收、中国联通、中铁特货、万达商业、唯品会等。
阿里代表性投资项目有菜鸟网络、饿了么、点我达、“三通一达”、百世集团、58到家、汇通达、速递易、快狗打车等。
物流战投新风向:
聚焦主营业务的同时探索新业务
纵观这些头部物流企业战投部的投资趋势,其特征也十分明显,即围绕自己的主业去做布局,与其经营业务的经营状况高度相关。
如坚持自建物流领域的京东集团,会围绕物流地产进行大量投资和收购的操作。
2018年5月,京东斥资9亿港元入股中国物流资产;同时期又向物流地产运营商ESR投资3.06亿美元。其庞大的地产布局中,前段时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京东产发,就是京东在地产领域的核心角色。
顺丰致力于构建数字时代的智慧供应链生态,成为智慧供应链的领导者,积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服务。其投资版图涵盖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网络科技、企业管理等。如2015年投资丰巢科技、2018年收购敦豪香港和敦豪北京100%股权、投资冷链物流领域的新夏晖、2022年收购嘉里物流加持跨境物流等。
满帮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智慧物流生态平台,其核心业务包括车后、智能驾驶、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因此投资的企业包括车后服务网络体系,比如于2018年投资了车后市场零配件供应链平台甲乙丙;同年还投资了自动驾驶领域的智加科技;车货匹配平台TruckPad;2021年投资了重型设备运输服务平台特运通。
从各头部物流企业的投资趋向来看,运联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忠心表示,过去这些头部物流企业的战投部门投的领域比较散且开放,这几年比较聚焦,而且投的比以前更谨慎了,更偏向和自己主业相关。
前几年,这些头部物流企业除在完成基础布局的连接以后,同时凭借资本的力量,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张,进一步巩固城池。
而近三年,市场资金短缺成为共识的背景下,物流领域的投资热度虽呈现颓势,但他们更是把钱都花在了“刀尖”上,除了更加聚焦自身业务外,还集中在多方面进行对外投资以探索新的业务方向,来识别市场竞争的新变化。
这些动作,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整体投资趋势看,即便处在当下经济下行、资本寒冬之际,物流行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价值仍被资本长期所看重。而最终谁能笑傲江湖,谁又能折戟沉沙?
蜜雪冰城“瓶装”上市
雪王帝国早已形成,围绕着年轻人的吃喝,蜜雪冰城还想批量复制“蜜雪冰城”。
作者|王吨吨
A股的“新茶饮连锁第一股”越来越近了。
日前,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广发证券《关于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情况报告》。广发证券表示,蜜雪冰城具备成为上市公司应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基础工作、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国内企业上市流程,蜜雪冰城完成上市辅导后,即将进入申报阶段。
4.5亿杯柠檬水、2亿杯百香果、1.9亿杯珍珠奶茶的年销量,蜜雪冰城一边加紧上市步伐,一边业务不停。
日前,蜜雪冰城正式进军瓶装水赛道。据悉,“雪王爱喝水”已经在河南等地开售,并积极布局餐饮渠道,零售价暂定为2元/瓶。
在新茶饮里,拥有2.2万家门店的蜜雪冰城已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如今,又和巨头们在瓶装水市场相遇。
上市在即,估值600亿
在茶饮市场,蜜雪冰城是中国新式茶饮中第一个突破万店的品牌,也是鲜有的一家所有产品都不超过10元的连锁茶饮店。
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是如今公司CEO张红甫的哥哥。
1997年,20岁的张红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用奶奶“压箱底”的3000元,租下了一间小橱窗开了家冷饮店,专营刨冰等各式冷饮。
城中村、冷饮、大声的音箱......这些关键词组成了蜜雪冰城的雏形,只不过当时的它还叫做“寒流刨冰”。
主打平价产品,张红超将2元的“蜜雪冰城”冰淇淋卖火了。
张红甫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网络上有很多粉丝不无调侃的戏称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救星,那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就是一个贫民窟出来的男生。出生贫寒,各种白眼,勤工俭学,爱情受挫,一再拆迁,这是过去能给哥哥打的所有标签。可能因为生活如此不易,他也觉得他的顾客都很不容易。
正是基于这样的消费洞察和人文关怀,蜜雪冰城始终保留着对低价的坚持,以及逆“消费升级”而行的勇气。在各大品牌都抢占高端市场、走网红路线时,蜜雪冰城抢占了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下沉市场。
当然,低价只是本能,“低得起”才是本事。
在分店越来越多、原料成本水涨船高、竞争对手此起彼伏的今天,支撑蜜雪冰城继续走低价路线的底气源于其出色的产业链。
2012年,蜜雪冰城自建中央工厂,所有原料集中生产。2014年,蜜雪冰城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中心,成为全国首家物流免费运送的饮品品牌。据业内人士称,蜜雪冰城某品类的原料比同类型品牌拿货价低20%多。这就意味着同等价位竞争,蜜雪冰城的成本会比其他品牌低20%。
低价是蜜雪冰城的基因,而“低价得起”是它跑赢竞争对手的杀手锏。
毫无疑问,张红超是位商业奇才。极致的性价比和成功的大单品积累了大量资金和用户。和华与华合作后,雪王IP更是深入人心。2021年6月,魔性洗脑神曲《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全网出圈,至今仍是被津津乐道的现象级营销案例之一。
此外,不同于“现制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以及喜茶的直营模式,也不走加盟抽成模式,蜜雪冰城走出了另一条道路。
蜜雪冰城官网介绍,其加盟模式为单店加盟,需要加盟商全资运营,公司不参与分成。要在省会城市成为蜜雪冰城的加盟商,每年的加盟费为11000元,地级城市加盟费为9000元/年,县级市所需加盟费则为7000元/年。蜜雪冰城预计,开设一家蜜雪冰城加盟店,需要37万元起步。
2021年10月,据晚点LatePost报道,蜜雪冰城的估值已经达到600亿元,与喜茶的估值一样。
雪王帝国
近年来,蜜雪冰城愈发下沉。今年6月28日,蜜雪冰城宣布开放全国乡镇加盟申请。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超4万个乡镇,这意味着,只要占领50%,蜜雪冰城的门店又将翻倍。
另一边,蜜雪冰城也在积极出海。自2018年在越南开设首家门店以来,四年时间,蜜雪冰城已在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出超1000家门店。
还可以看到,蜜雪冰城并不只想做茶饮,孵化子品牌做咖啡,投资炸鸡、高端茶饮等都在计划内一步步实施。
「幸运咖」是蜜雪冰城咖啡子品牌,产品主要集中在5-15元价格带,主攻下沉城市的大学城、步行街、商场等。
早在2017年,幸运咖就被孵化出了,但一直发展的不温不火。2019年,张红甫亲自带队,随即就进行了品牌升级。2020年4月,幸运咖开放加盟。
张红甫曾表示,“幸运咖要做县城甚至小镇的平价咖啡,5年内复制出一个咖啡版蜜雪冰城。”
幸运咖不管是运营还是经营模式都和蜜雪冰城如出一撤。数据显示,幸运咖目前已开出1400家门店,从500家开到1000家,它只用了6个月。今年,幸运咖还开进了北京,进军一线城市。
2021年9月,蜜雪冰城还在郑州推出首家“雪王城堡体验店”,不仅卖奶茶等饮品,还卖鸡肉串、年糕串和面筋等炸串,在店里的其它分区内,还有DIY冰淇淋和各种周边产品售卖。
蜜雪冰城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该体验店是内部正在尝试的新店型,店内增加了许多新品类。目前该店属于试水阶段,还没有更深一步的计划或者打算。”
除了孵化自有子品牌外,蜜雪冰城也在通过投资打造生态圈。
2021年,蜜雪冰城成立雪王投资公司,第一笔便投资了广东的茶饮品牌“汇茶”;2022年,雪王投资了河南鸡装箱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鸡装箱炸鸡成立于2014年,是韩国yongfood集团旗下的中国区品牌运营总部,瞄准城市年轻时尚圈层,主要售卖炸鸡等产品,炸鸡口味达十几种。
蜜雪冰城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河南属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蜜雪冰城投资聚焦的领域主要是食品和饮品,投资鸡装箱属于正常的企业投资。”
投资其他品牌,拓展到咖啡领域,都是蜜雪冰城补充产品线,获得新消费客群的重要手段。雪王帝国早已形成,围绕着年轻人的吃喝,蜜雪冰城还想批量复制“蜜雪冰城”。
新茶饮打响瓶装水之战
有矿、凉开水、白开水、雪王爱喝水……今年瓶装水的玩家尤其多
当一元瓶装水逐渐消失,国内瓶装水迎来了新机遇。据悉,雪王爱喝水主攻天然饮用水,有550mL和380m两种规格,终端零售价分别为2元/瓶和1.5元/瓶,与其用户画像接近。但需要提及的是,此价格带也是冰露、农夫山泉和怡宝牢牢占据的地盘。
据虎嗅报道,有蜜雪冰城的加盟商表示,感觉总部目前“较为谨慎”,加盟商允许“小批量进货”,而在小批量进货的情况下,公司依然匹配了较为可观的利润空间。“批发价和终端价相比,价差约在50%。”
蜜雪冰城似乎也想布局气泡水。2021年6月,蜜雪冰城还申请多个“雪王霸汽”商标,国际分类包括啤酒饮料、食品、方便食品,这些商标已于2022年1月完成注册。
但蜜雪冰城方面表示:“上述气泡水系列只是正常的商标注册,目前没有任何经营的动作,也没有布局气泡水赛道相关的计划。”
短期内瓶装水尚不足以称为新的增长曲线,新故事还要看蜜雪冰城如何来讲。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认为,蜜雪冰城正在践行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战略布局。对于蜜雪冰城而言,品牌已经进入了头部品牌效应及规模效应双释放的红利期,从消费群体与门店数量等方面来看,布局瓶装水对其营收、利润以及未来估值会有一定加持。
进军瓶装水的不止蜜雪冰城,也是茶饮行业增速放缓下,各家做出的共同选择。2020年起,喜茶、奈雪的茶接连入局,相继推出气泡水、果汁茶等。
目前,喜茶天猫旗舰店在售的瓶装饮料超17种,卖得最好的喜茶与原神限定款果汁茶月销量超2万。
奈雪也在最新财报中表示,其多款瓶装纯茶、水果茶和气泡水产品已进入线下连锁商场等渠道,同时在线上渠道及线下门店内售卖,预计零售业务的业绩表现最早将于2022年年度业绩公告中被单独列示。
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瓶装水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23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999亿元,2021年已突破2000亿元。未来几年瓶装水市场规模仍将以8%-9%的速度增长,202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据《2022年京东超市矿泉水消费趋势报告》,目前中国瓶装水市场中,饮用天然水销量占比达到49%。
市场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瓶装水行业的格局相对稳定。截至2021年,农夫山泉市占率达到26.5%,华润怡宝市占率为21.3%;康师傅、娃哈哈、百岁山、冰露市占率分别为10.1%、9.9%、7.4%、5.3%。
市场需要新故事,“雪王”来了。
结语
从0到10000家店,蜜雪冰城用了20年,从10000到20000+门店,蜜雪冰城只用了1年。
如今,蜜雪冰城已牢牢站稳国内连锁茶饮第一梯队。但越是规模庞大,经营难题就越是棘手。回看蜜雪冰城的发展历程,至少有两个问题必须被回答。
一是高端化问题。茶饮的品牌调性非常重要,也很难扭转。蜜雪冰城在品牌建设方面让位于产品性价比,很难突破“低价”印象。而这一年来,喜茶、奈雪的茶等降价,在接近蜜雪冰城的领地疯狂试探。
二是加盟管控问题。蜜雪冰城作为中国新式茶饮领域里第一个突破万店的品牌,但因食品安全问题隔三差五“翻车”,已是蜜雪冰城的常态。在加盟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方面依然有很多仗要打,形势甚至比以往更加严峻。
如何培养、吸引多样化的专业人才,以及提升企业的品牌建设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加盟管控能力,必然是横在蜜雪冰城前面的一道坎。
蜜雪冰城在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为茶饮行业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全面应对着新对手。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观潮新消费;LIKE.TG经授权转载
为什么制度关不掉一盏灯?
一家公司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有200人在一起办公。由于管理不到位,办公室经常发生灯、空调彻夜未关的现象。
为此,行政部想了许多办法。
他们起初想到贴上一张“人走灯灭”的温馨提示,效果不佳;后来,发出了言辞恳切的通知,要求大家务必注意,效果也不好;再后来,干脆出台相关处罚措施,抓到“犯人”罚款100元等……
看得出来,因为每每采取措施之后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管理者往往会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加大力度……结果是,制度加码,管理复杂,效果不好,员工抵触。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酒店。
客人离开客房之后,电视和电灯都开着,酒店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房间钥匙(IC卡)既可以开门,还可以插卡取电。客人离开的时候取走钥匙,电源立即被切断。
酒店的这个联动方法,属于机制的范畴,是防呆机制的一种(傻瓜都能做对)。它源于智慧,优于制度,管理简单,效果良好。针对同一个问题,有一家公司的员工想出了另一个办法:他们在办公室大门的门楣上方悬挂了一个卡通画,只要一锁门,卡通画会掉下来,上书“你关灯了吗?”。
这个联动方法,也属于机制的范畴,是纠错机制的一种。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一个浅显而伟大的道理,制度固然重要,但机制比制度更重要,更可靠,它会对管理对象产生远大于制度的约束力。
在一家企业,为了防止员工在装配机器过程中漏装螺丝,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机制:
第一种,在复数个螺丝盒上安装感应器和蜂鸣器,只要作业者未按规定顺序从螺丝盒中拿取螺丝,蜂鸣器就会报警。
第二种,设计了一只有复数个手指的机械手,自动吸起规定数目的螺丝,操作者只要把机械手上的螺丝装完就行。
第三种,事先把每台机器所用螺丝分别配送在不同工位上,各个工位作业者只要把配好的螺丝装完即可。
虽然以上三种机制的约束力不同,但是都能不同程度减少员工犯错的机会。相比之下,如果有人试图以诸如“每漏装一颗螺丝罚款100元”这样的制度来解决问题,就分可笑了。
在一家生产复印机的工厂里,复印机侧面需要安装一个散热排风扇,这个风扇一旦装反了,就会导致机器过热损坏。但由于是流水线作业,作业者长时间重复劳动,一不留神就可能出错。
后来主管要求作业者增加检查环节,即装完后用手试一下风向。即便如此,也还有装反的可能。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彻底的办法是,修改排风扇结构,使得排风扇反向无法安装。但需要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
后来,作业者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办法解决了问题,即在排风扇旁边装一个风筒,风筒的另一端装上一纸质小风车,如果装配正确排风扇就会正常排风,风车就会不停旋转。如果发现风车不转,就要及时进行检查,要么排风扇装反了,要么风车坏了。总结以上事例,我们发现,借助于制度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后实现的,这样的管理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失败成本和管理成本高。而善用机制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前实现的,防患于未然,不仅管理效果好,而且管理简单、高效和人性化。
*作者刘承元,3A顾问公司董事长,知一行九精益老师,中国精益造物育人机制理论创始人,本文选自《企业管理》杂志2015年第九期
中国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发展研究报告2023
易观:深化数字化转型成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当前金融行业价值发挥的核心,而产业互联网时代下产业金融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站在生态的层面,以开放的视角突破传统金融服务局限,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数据、信用、资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并能够形成与产业特征和实际需求高度适应的生态发展范式。
易观基于对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洞察,以及对金融行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研究和积累,发布《中国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发展研究报告2023》,本报告将着重探讨产业数字金融在生态发展中的作用和具体运作模式,各生态参与者可探索的发展空间,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希望在新形势的变化下厘清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脉络,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格局的塑造打开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产业数字金融的诞生
当前经济发展的形态已经愈加趋向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对数字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和利用。
同时,深化数字化转型成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当前金融行业价值发挥的核心,金融机构在探索应用赋能的过程中,围绕各个产业中的实体企业所进行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与围绕自身数字化转型所进行的金融创新,需要进行有效的对接。
随着数字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持续渗透,数据要素对于产业金融的价值效应得以不断放大,结合产业互联网的生态辐射作用,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连接点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结合“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政策引领,产业数字金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产业数字金融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依托产业互联网的生态辐射作用,强调将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投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支撑,目的是通过融合金融和实体产业资源,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并向高价值端进化,从而提高产业链韧性,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下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一个理想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应该由多个相互协同的要素构成,包括实体经济主体、数字技术、金融机构、政府和监管机构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有效引导,还需要市场中的各个主体发挥生态位优势,充分形成合力驱动作用。数字技术在产业金融中的有效运用,将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型赋能手段,加速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创新。同时,金融机构也能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和优化收入结构,进一步提高供给端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产业金融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产业之间构成的服务和合作关系,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方式、金融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融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实现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和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产业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发展阶段逐步从公司金融、供应链数字金融向产业数字金融进化。
● 1.0 阶段:公司金融
根据单一企业在融资、贸易、结算、账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由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个阶段主要基于企业主体信用,依靠线下跑业务的方式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重要连接,因此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很大程度取决于客户经理的个人能力。在公司金融阶段,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企业信息不透明。
● 2.0 阶段:供应链金融
基于实际交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由银行、征信、担保、物流等机构共同参与提供产品与服务方案,并延伸至上下游企业提供1+N式服务。在供应链金融阶段,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主导、以真实贸易为基础、基于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交易情况进行授信评估,并形成了一些经典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保理、预付账款保理、存货质押等,资金用途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条内,基于整条供应链的信用评估有利于控制风险,服务可得性得到有效提升。但由于核心企业信用往往难以穿透到链条末端,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融资难度仍然较大。
● 3.0 阶段:产业数字金融
产业数字金融阶段,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科技公司、监管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其他配套服务方等生态中的各参与者发挥协同作用,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以“金融+非金融+科技”进行综合赋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生态循环,各参与主体均能从生态中获利。
这个阶段以全产业链数据信用为核心,依托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和辐射作用,数据资产的流通和交易速率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产业生态,实现需求快速响应、产品灵活且个性化强,产业链各环节和主体的信息透明、交易速度提升、可追溯、能够基于整条产业链进行风险评估和趋势判断、小微企业普惠性显著提升。
三、产业数字金融的进化特征
产业数字化背景下,金融的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将数字技术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能够对效率、体验、风控、信用建设、生态合作等方面提供助力,并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相较传统的产业金融,产业数字金融在数字技术应用、生态模式打法、综合配套服务三个方面实现了明显的进化。
1、全面的数字技术应用
传统的产业金融存在企业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对企业资产和数据的探查能力弱等问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又往往难以穿透到末端小微企业。随着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不仅金融机构自身的科技能力提升,产业应用场景得以不断拓展,实现了线上融资、风险评估、交易撮合、营销决策等环节的数字化,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显著增强。
同时,数字技术应用弥补了传统金融风控的局限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引入多方数据,挖掘数据价值,通过建立数字信用、数字担保等新型风控手段,改善对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弥补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服务可得性不足、信贷资源投放不精准和决策误差,形成多维风险分散机制,更好地平衡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风险可控性、成本可负担性,从而使产业链上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
2、高度开放的生态模式
传统的产业金融活动主要围绕企业与银行之间进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属于单向的金融服务。产业数字金融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将金融和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生态主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平台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征信机构、担保机构等,依托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相应生态主体能够实现协同合作,进行数据渠道打通、资源整合、产融对接,结合产业类型、区域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产融服务平台,从而形成更加细分的生态模式。
而从银行视角来看,通过开放银行的建设实现产融结合,能够对客户需求深度了解和把握,使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另外,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使银行能够全面对接GBC端,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的统一,提升产业金融服务能力,还能够延伸金融服务触角,触达产业链上更多的企业,实现经营增长。
3、综合性的配套服务
传统产业金融服务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提供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信贷类产品,产品类型、服务手段较为单一。产业数字金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一方面形成了标准化的产品体系,面向企业能够快速批量提供基础融资产品;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多层次需求,将产品和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灵活匹配、组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原生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近年来,产业链相关服务体系不断丰富,除投融资业务外,担保、租赁、法律、会计、管理咨询、评估认证、创业孵化,以及相应的中介服务也在逐步完善,配套服务明显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
四、典型生态模式
基于产业数字金融的三个进化特征,从生态体系构建的视角出发,结合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产业特色、综合配套服务设计等,产业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典型的生态模式。而构建产业金融生态体系的关键路径,在于发挥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以数字技术为驱动进行多方融合共建产业生态,进行金融资本和金融科技综合精准赋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
模式1:供应链数字金融生态
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由金融机构基于交易背景与交易信用,评估整条供应链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通过链主触达上下游小微企业并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不同的是,产业数字化背景下的供应链数字金融不再依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而是强调数字技术作用的交易信用,从而打破传统供应链信用传递瓶颈,更好地满足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供应链企业信用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供应链上企业的财务数据、交易记录、企业关联关系、行业信息等,依据交易信用准确评估供应链风险状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自动识别和学习风险特征,预测供应链企业的信用风险。
● 数字化存货控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对库存管理环节的优化,实现订货、收货、储存、拣货、发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以及识别仓储情况趋势、优化库存管理、改进供应链计划,提升人效、降低管理成本,盘活仓库资源。
● 生物资产监控:利用传感器、图像识别、卫星遥感,实时监测生物资产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环境因素等,通过精确监控和数据分析,准确评估企业资产状况与风险情况,提高资产数字化管理水平。例如在农业场景中,可以利用电子围栏、物联网设备、电子标签实现对动植物养殖繁育、长势监控、资产盘点的数字化管理。
● 智慧物流管理:物流是产业金融的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提升云端边算力,可用于集中管理供应链数据、协调合作伙伴和优化供应链流程,通过可视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全链条的资源运转效率;应用AI和机器学习算法来优化物流规划,还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路线选择、货物分配和交通调度。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
信用贷款、应收账款保理、预付款保理、仓单质押融资、保兑仓融资
生态特征与价值:
● 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进行闭环运营,能够以核心企业资源优势带动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和流程优化,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能够加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帮助金融机构拓展小微企业客户规模,并更加全面评估和控制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 强化数字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提升了对弱关联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的能力,供应链企业之间数据交互加强,能够提高银行和企业间信息透明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地整合上下游资源,改变组织和运营方式,促进产业链升级。
● 除了满足企业融资、日常结算等基础需求,金融机构能够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财务顾问、店铺经营、仓储管理等环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
关键成功要素:
● 需要核心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并结合业务模式优化、技术手段升级来加强信用穿透能力,避免信用逐级递减,难以惠及链条末端的小微企业。
● 需要同步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建设,加强交易数据共享、要素价值挖掘,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经验、业务模式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强化技术手段采集分析数据,加速数据在链条上的流通速度。
●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且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数字化程度不同,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数字技术在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帮助企业拉齐对于产业数字化的认知和改造意愿,解决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堵点。
成功实践:
平安银行将科技能力转化为服务能力持续升级供应链金融,一是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及海量多维数据,创新融资模式,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痛点,以“数字信用”补充抵质押信用。在大消费场景下,基于下游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的采购数据,为经销商提供线上化、数字化、纯信用融资服务,;在智慧基建领域,联合国内头部工程机械厂商,利用工程机械设备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所沉淀的开工、位置、油耗等信息及其他海量多维数据,叠加物联网技术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控能力,创新推出物联网数据融资模式,并将物联网数据及技术应用于贷前风险策略、贷后监控预警,为购买工程机械设备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便捷的融资服务。
同时,平安银行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升级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安好链”,为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客群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涵盖应收账款确认及转让、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智能化、数字化经营。
模式2:产业链开放生态模式
以数字技术为底座,由金融机构联动GBC端进行产业链生态建设,从产业链不同环节切入进行资源整合,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通产业链、数据链、生态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信息流动、资源配置和生产协调,构建大中小协同发展开放互联的产业链生态,提升整条产业链运转效率和韧性。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链原生数据采集:结合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监测设备等,采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原始数据,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参数、产品质量指标、供应链信息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优化和决策提供基础。
● 企业关联关系挖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合作情况、股权关系等数据,构建关系图谱,以了解和挖掘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关键参与方以及信息流动情况,从而发现潜在机会与风险。
● 产业链数字孪生建模:将数字孪生技术与业务系统、开放生态建设结合,实现采购、仓储、物流、交付的数字化建模,可以用于模拟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运作过程,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情况,辅助进行生产计划制定、产业链风险预测,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 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基于数字货币在即时结算、低成本、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能够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应用于跨境支付场景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有助于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外部合作伙伴。
● 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合约的自动执行、记录,用于产业链自动化和规范化各个环节的合作和交易,实现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以提高资金流转效率、优化合作流程、减少商业纠纷。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贸易融资、智能撮合、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
生态特征与价值:
● 产业链开放生态强调各生态位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有助于形成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层、资金层、应用层共建共享的生态圈。
● 利用数字化风控、数字票据、数字货币等手段提高交易可信度、企业履约能力和资金可追溯性,能够扩大跨境贸易规模,提升企业和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 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关联关系、产业链稳定性、市场表现、风险敏感度、创新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产业链画像,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综合评估企业的综合实力和风险,以及对产业链的生态参与方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风险管理等提供决策辅助。
关键成功要素:
● 涉及跨多个主体、跨区域、跨境的生态模式下,企业的智能化履约能力、资金的可追溯性是构建开放信任环境的关键因素,例如引入智能合约技术的数字票据,实现企业间交易的自动化、不可篡改和执行能力,构建基于数字信任的融资方案。
● 提升数据标准化程度,包括产业链数据的收集、数据权限、隐私保护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包括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梳理、建立明确的数据共享和访问机制、合规使用的边界等。
● 需要开放的平台架构设计,包括数据中台、业务中台、风控中台等,通过开放银行形态对外输出金融服务和科技能力,链接各生态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成功实践:
建设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推出的全球撮合家开放式台,在跨境交易场景中为企业用户提供跨境智能撮合服务并配套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累计注册用户23万户,发布商机18余万条,为35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余家公司举办了210多场跨境对接活动和数字会展。2022年贸易融资投放1.77万亿元,有力保障外贸企业资金需求。“跨境快贷”系列产品累计为1万多家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近250亿元;建单通、建票通、建信通“三建客”系列产品累计为5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42个项目提供143.30亿元融资支持。创新跨境e汇、跨境e采、跨境e信等跨境支付产品,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87万亿元,服务跨境人民币客户近4万户。
2022年,全球撮合家创新探索境外“代参展”模式,协助中国优质光伏企业在境外展会“云亮相”。实现企业产品“云上发布”“云端参展”,建行欧洲华沙分行的展位共接待来自欧洲多国的采购商150余家,其中85家在现场提出采购意向,意向采购需求达数千兆瓦。
模式3:产业金融平台生态
聚焦国家重点产业或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与政府共建产融平台、金融服务云平台等,以“数据+政策+金融+科技”模式为地方小微企业进行金融供需线上对接、线上融资担保等,强调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线上秒批秒贷: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风控能力,可以应用于产业金融平台在线身份认证、企业画像及信用分析、额度核定,满足线上快速融资的需求。
● 产融数据分析监测:基于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对产业金融平台的企业融资额、成本、不良率,以及金融机构放款数据、机构业务排名等进行动态掌握,有助于开展风险监控预警,助力平台产品创新。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助企纾困贷款、科技信用贷、林业贷、农业贷
生态特征与价值:
● 金融服务云平台本身即是一个生态圈,能够形成政策平台、融资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云上融资、云上担保、云上咨询等企业经营全流程的服务供给,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惠企政策提供通道,解决政策落地的难题。
● 产业金融平台模式强调金融服务的精准提供,通过渠道对接、场景对接引入金融产品,能够提升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能力,将资源有效配置到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中。
● 平台模式能够解决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营销拓客成本高、直接触达难的问题,使银行主动接入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银企之间灵活选择变为可能。
关键成功要素:
● 需要政府引导与金融机构共建形成合力,并引入政务、税务、司法等多类数据源,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多方数据安全共享,释放地方产业数据价值。
● 产业金融平台模式需要依托于完善的数字化风控能力,以满足精准的需求对接、快速审批放款、风险管控等要求。
● 需要提升金融机构需求响应速度以及产品的灵活性,构建标准化产品+定制化产品资源池,形成对特色产业的灵活对接能力,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链和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以实现更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产业运作。
成功实践:
兴业银行在福建省政府指导下建设运营的福建金服云平台,依托4400多项政务数据,并与福建大数据公司、福建移动、福建高速、国网电力等开展隐私计算、联合建模,通过各类算法模型开展数据开发应用,精准支持政策准入和金融服务创新,实现更加高效投放,超半数申请政策性产品的企业在申请当日即可完成授信全流程。福建金服云平台链接G端-F端-B端,在福建省内定位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为政府部门实施各类金融惠企政策的首选平台。自2019年上线以来,已入驻金融机构118家,平台注册用户25.54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 6.13万笔,普惠小微贷款占比超 98%,累计解决融资金额 2101.51亿元,笔均金额343.1万元。
模式4:产业园区生态
产业园区生态是围绕产业园区构建的开放、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强调产业园区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通过整合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创新创业者等资源和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园区”的辐射作用综合赋能园区企业,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针对园区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综合服务。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大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区域产业分析、产业精准招商、产业投资地图、产业招商管理、企业服务等应用,进行资源对接,以及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议等。
● 园区空间可视化: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园区能够将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数据进行综合展现,从园区基础设施、园区交通、智能楼宇、园区招商、产业分析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日常运行监测与管理,辅助园区管理决策。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园区贷、园区保、科创类贷款、股权质押
生态价值:
● 园区不仅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并且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创新驱动和技术转移。它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利,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园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 关注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业政策、惠企政策、金融知识等,集创业平台、创投辅导、资金支持、投后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
● 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孵化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关键成功要素:
● 产业大脑需要组织、加强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包括园区的基础设施、运营、资本、人力资源,协调园区不同机构、不同企业的交互和协同,形成数字化指挥中枢。
● 充分利用未来工厂的头部效应,带动生产方式、企业形态的优化升级,拉齐各企业数字化认知水平,以发掘园区企业中的隐形冠军。
● 产业园区需要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将政府、金融机构、科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成功实践:
邮储银行助力打造产业升级标杆园区 ,投放贷款7亿元支持顺德中集数科城项目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法人按揭贷款、设备更新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项目建成后,将定位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产、城、人、文融合典范,“双智+双创”的高端产业与人才集聚高地,“可学+可赏”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标杆,依托项目所处板块的产业格局,利用顺德现有产业链基础,以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引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等项目,同时充分整合项目内外部资源,打造产业升级标杆园区。
模式5:改革试验区产业生态
革试验区以特定区域为基础,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型经济体系框架的构建。围绕国家级、地方级改革特色试验区的特殊政策打造一系列创新服务,包括在试验区内设立专属银行部门或支行、研发中心,给予试验区重大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信贷支持等,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产业生态模式。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创新: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通过研发侧和需求侧共同作用,挖掘创新应用场景,培育新产业。
● 监管沙盒: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完善监管数据采集机制,丰富监测预警指标系统,应用于改革试验区内创新项目监管试点,提升风险信息的精准识别能力,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 城市治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应用于改革试验区内网络通信、智慧交通、智能物联等城市治理场景的创新。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研发贷款、重大项目专项贷款、ESG主题理财、碳金融产品
生态特征和价值:
● 通常聚焦重点高新领域探索创新,为特定区域设定创新发展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因此能够集中资源,深入研究和解决产业当前挑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业态。
● 通过试点实践和探索,改革试验区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的创新案例、创新产品,形成产业样板作用,并可复制成功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 改革试验区生态注重促进产业和城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改革试验区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资本和人才,提升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城市发展也为产业提供相应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互动。
关键成功要素:
● 创新是改革试验区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场景和金融产品设计中加大创新能力,引入先进理念和模式,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 在改革试验区内探索技术示范、政策实验和社会实验,需要设定一定的容错机制,给予包容审慎的创新探索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更灵活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 加强数据积累沉淀,对产业在试验区的综合影响进行持续追踪和分析,形成创新成果的持续升级迭代。
● 改革试验区与地方城市结合紧密,金融机构需要强化总分联动,通过顶层设计和配套保障支撑分行对改革试验区的金融服务拓展。
成功实践:
工商银行助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明确提出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大绿色产业投融资等工作主线,其中:浙江湖州分行以“1 条主线、5 个机制、N 个产品”为抓手,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绿色园区、绿色生态乡村、绿色共富等特色服务方案,并推出“零碳贷”、碳配额质押融资,拓展“工业碳效码”在金融领域应用,开发“碳惠e贷”线上产品,有效实施“碳足迹管理”。甘肃分行积极融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品牌创建工作,支持兰州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绿金通”平台建设、上线,并在平台上线后,通过发布多种信贷产品,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近20亿元融资支持。
实践案例均来自相关银行年度报告披露内容。
五、产业数字金融风险挑战
● 政策与区域差异影响
由于政策差异、区域差异以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要素和需求也存在较大区别,这不仅决定着其发展路径和速度,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度、资本投入和创新活动的程度。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产业数字金融业务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点、要素配置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 企业认知与协同挑战
目前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产业数字化在不同行业、环节、场景中的渗透度整体仍然偏低,许多传统企业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困惑和挑战,包括如何制定合理的数字化战略,如何将数字技术与自有生产环节相融合,以及如何适应新型数字化生态系统。金融机构需要协同各类生态主体,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共建生态模式的过程中,辅助产业政策落实,拉齐上下游企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加强产业数字金融知识的培训,提升生态协同合作的能力。
● 金融机构综合能力挑战
产业数字金融是对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的深度科技赋能,需要具备高度开放、综合赋能的能力,这也对金融机构的科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内外部数据打通、云化系统建设、组织架构优化、智能风控体系构建、数字原生产品能力建设、合作伙伴能力评估分析等,全面提升“金融+科技”综合赋能水平,并建立与各生态主体的紧密合作,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做好关系磨合、利益协调和价值共享,共同推动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
● 数据安全风险
产业数字金融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共享,其数据体量远超消费金融,并且产业发展对实时采集传输、计算分析数据的场景也将大量增加,可能会面临产业敏感数据泄漏、交易欺诈、系统攻击等风险,对数据的单点防护无法应对产业场景下数据的流动风险,需要做到安全治理的全流程、全场景的多点防护,在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需要采取有效的数据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动态行为监测等手段,增强数据的可信流通,保证全产业链数据处于持续安全状态。
● 技术应用风险
产业转型发展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相应地伴随着新型的技术应用风险,例如不同的金融机构、企业、技术供应商采用数据格式、安全协议和交互方式不同,会造成数据流通、系统兼容、生态合作方面的问题;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对企业信用评估时产生算法偏见,或是由于不当使用引发公平性和责任追溯等伦理问题。因此需要细化完善产业数字金融相关的行业标准、监管机制,提升科技伦理治理水平,推动模型可解释性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合规发展的格局。
六、应用探索与趋势展望
应用探索
● 数字技术的探索
未来,产业数字金融将受益于前沿技术的突破,探索出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模型层面的突破将推动智能风控、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场景应用,与物联网、边缘计算结合将提供更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助力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价、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基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大模型,能够吸取产业金融领域大量知识并实现自主学习,有助于融合产业知识与金融知识进行智能匹配、智能决策。
另外,量子计算技术能够实现产业数据的高速处理,挖掘异常交易和关系图谱,降低产业金融风险,保障数字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量子计算可对产业金融相关的产品定价模型、信用评级模型、风控模型等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升模型准确度,应用于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优化等场景。
● 政策支持的探索
政策支持对于引导产业转型方向、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发展、集聚多方资源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预计未来将会继续聚焦于从市场、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给予政策扶持,并引导新型技术工具的创新推广,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更大范围内的应用落地。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的拓展,数字支付、人民币跨境支付等产业支付方式的监管创新,也将为跨境贸易带来更多机会。此外,在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以应对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安全挑战。
● 市场需求的探索
随着数据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金融机构将会更加依赖于以数据驱动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利用生态系统深度触达产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包括企业的融资需求、风险管理需求、数字化转型需求等。在与产业主体合作的过程中,针对产业金融平台、产业园区等不同生态模式,了解其业务模式、痛点和创新需求,并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市场洞察、风险评估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建立优势。
趋势展望
● “场景+平台”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模式的核心
为满足不同产业对金融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深入行业赋能,产业数字金融将依托产业场景+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长期发展。“场景+平台”模式能够整合、对接各类发展要素、金融资源、技术供应商和数据提供商,促进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平台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以确保参与者的技术能力、服务能力符合要求,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
● 碳资产价值对产业数字金融的作用加速显现
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碳资产价值将在产业数字金融中加速显现,通过碳资产价值与金融工具的结合,将有助于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企业管理碳风险。未来,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可能会提升对碳排放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能力,以监测和评估其碳减排进展,并为碳市场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碳市场的监管及行业规范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在推动碳资产管理数字化的同时,需要相关制度、技术手段和监管的配套建设,保障碳资产交易的准确、透明和安全。
● 以工业互联网为主体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将在2-3年内形成
工业互联网作为我国新型基础建设之一,已经应用于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实现了设备互联、数据共享、智能化生产等一系列创新应用。随着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云边端算力部署的逐步完善,易观预计以工业互联网为主体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将有望在2-3年内形成。产业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收集和分析大量实时数据,包括生产数据、供应链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 ESG治理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中重要信用评估因素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将其作为资和信贷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估体系,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条件,而对于表现不佳的企业则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通过ESG治理信用评估模型的构建,可以推动企业更好地管理ESG风险、提升可持续性绩效,同时引导投资和融资向具备良好ESG表现的企业倾斜,促进产业向可持续的、更加负责任的方向发展。
圆通上位11个月后,王文彬带申通发起新排位战
快递企业6月份的经营数据,正在透露出行业新的排名趋势。
从6月份数据来看,顺丰、圆通、韵达、申通6月份的业务量分别为10.17亿票、17.92亿票、15.81亿票、15.23亿票。
其中有几个关键看点,6月份是圆通反超韵达的第11个月,申通与韵达的业务量差距缩小至5800万票。这是通达系排名重新书写的一大信号,快递头部开始分化了。
通达系重新排位
快递行业的“老二”之争,正在演变为“抢三”大战。
从整个快递大盘来看,上半年快递业务量超600亿件,同比增速超17%,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其中,中通快递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业务量为63亿票,以接近23.4%的市场份额稳坐榜一。
同时,根据上半年快递企业公布的月度经营数据来统计,1-6月,顺丰速递业务营收920亿元,业务量58.35亿票;圆通快递业务营收239亿元,业务量97.76亿票;韵达快递业务营收210亿元,业务量84.02亿票;申通快递业务营收181亿元,业务量77.31亿票。
自去年下半年圆通票件量超过韵达开始,快递行业的排位赛成为新看点。
6月份成为圆通坐稳“老二”位置的第11个月份,并且与韵达的业务量差距开始从年初的1.2亿票左右,拉开到6月份的2.1亿票。
与此同时,申通也在悄悄赶超,与韵达的业务量差距开始从年初的1.9亿票左右,追赶到6月份的5800万票。
当然,这种赶超的背后,最简单粗暴的手段依然是价格战。
数据显示,申通6月快递服务单票收入为2.21元,同比下滑11.95%。6月圆通快递产品单票收入为2.37元,同比下滑9.33%。韵达6月快递服务单票收入2.32元,同比下滑9.73%。顺丰6月单票收入为16.42元,同比下滑2.44%。
可以看到,通达系的价格降幅基本都在10%左右,反应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而除了价格战之外,圆通与申通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着共同点,即经历了大的组织变革。这种变革中,网络的基因在变。
快递职业经理人渐入佳境
圆通与申通组织变革的第一大特征就是:引入职业经理人。
2019年前后,快递行业的价格内卷达到空前的高度,几大网络相继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尤其是2018年,圆通的营收规模名列前茅,但盈利能力却是垫底。
这种背景下,圆通开始从核心管理层进行变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摆脱恶性循环的怪圈。昔日的投资人潘水苗不仅眼光独到,投过圆通、菜鸟、心怡科技、运满满等明星项目,同时也亲自操刀过上市公司的管理与运营。这种经历,也使得圆通敢于交权。
与此同时,申通也通过一系列资本动作,进行核心管理层的换血。
2019-2021年期间,阿里以近80亿元的成本拿下申通25%的股权。此后,申通一度在一把手的交割问题造成网络的动荡。
2021年左右,阿里索性陆续向申通输入管理层人员。2021年2月,曾担任菜鸟CTO兼快递事业部总经理的王文彬被选举为申通快递总经理。
职业经理人开始以自己成体系的管理逻辑,来改造传统巨头。
圆通与申通组织变革的第二大特征是:把数字化变为一把手工程。
潘水苗上任之后,给圆通打上的第一个标签就是“数字化”。
圆通在过去自动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将数字化经营与管理覆盖到揽收、中转、运输、派送、客服等业务全流程,其业务增长的逻辑从规模驱动转型为数字化驱动,推动经营与管理走向简单、高效、透明。
王文彬在菜鸟时就是CTO,对申通的改造也是注入数字化基因。
此前,申通联合菜鸟发布核心经济圈时效产品时,重点指出,申通的管理正在发生迭代,已经从经验主义替换到数据为主的运营驱动。这个过程中,申通也在大力投资云计算、数字孪生、自动驾驶等。
当然,这种技术属性下的重运营,使得其敢于投资重资产。基础设施投资上,申通今年提出“三年百亿”的产能升级计划,并自研高速分拨,网络日处理能力已然突破5500万票。
如今,双方的这种数字化能力,正在体现在经营数据上。职业经理人正在带领传统的快递行业重塑基因。
网络治理核心要治什么?
传统的网络为何会增量乏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万能的赚钱公式,野蛮扩张时代的增长逻辑,在微利时代开始走不通。并且,过去高利润、高增长的惯性,往往会掩盖企业的管理问题。增长逻辑与管理问题的双重叠加,正在成为制约网络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韵达华北一区域代理透露,2018、2019年,加盟商确实吃到了网络增长的红利,并且满怀信心地将利润大规模投入到网络,期待能吃到更多高增长的红利。但没想到的是,2020年到如今,这种红利并没有释放出来,总部的政策并没有如期而至。
如果要归因的话,可以看到,申通与阿里进行了资本合作、圆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那么,韵达差在了哪里?
上述加盟商表示,订单接口的原因尚是其次,目前通达系网络的订单结构基本为散单10%、阿里30%、拼多多30%、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平台30%。资本合作的流量倾斜影响不大,核心是网络的公平性。
举一个现象来说明。比如,某区域分拨不赚钱,但是省总和省总身边的加盟商都赚钱。这就很容易发现原因出在了哪里。
“2020年双十一的时候,省总在双十一当天才来谈发货政策。这个时候货早被别人抢走了。2019年之前,我们这每天15-20万票,现在只有5-6万票。”该加盟商说道。
下面的网点,正在失去信心。网点不敢投资了,网络又如何持续增长?
放到整个大的网络里来看,2022年韵达利润增速为通达系中最低。总部没赚到钱、市场份额没拿到、网点也亏钱,企业管理的问题使得网络竞争力丢失。
如今,韵达正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今年以来陆续调整网络管理措施、考核措施、政策下沉措施等,治理网络弊病。
一方面,韵达持续推动优化网络定价机制,激发网络合作伙伴拓客积极性,帮助网络合作伙伴更加灵活地、敏捷地开 拓市场优质客户。并通过期权激励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健全公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韵达调整、优化了一系列经营管理政策,网络合作伙伴及全网“揽转运派”稳定的服务保障,为客户回流、新客户开拓奠定基础。并且从今年4月份开始,公司网管、运营、客服、路由规划等职能部门在全国各大区、各省区巡回对网点进行业务培训,聚拢网络合作伙伴的发展信心。
与此同时,韵达还持续投入精细化运营,通过发挥车辆管理、自动化分拣、数字化等核心优势,稳定服务水平和时效水平。
接下来,巨头相继进行组织变革后,市场格局如何变?掉队的选手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出路?你们怎么看?
有流量没转化,破碎机行业的营销出路在哪里?
“我从事破碎机外贸十几年了,期间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比如B2B平台、Google搜索引擎、营销独立站等,我发现我们遇到的最大营销问题,不是找不到流量,而是流量难以转化成销量。”老田一针见血地讲到。
老田就职于河南一家具有自主研发、生产大型成套破碎机解决方案的企业,作为这家企业的国际贸易部部长,他熟知中国破碎机行业在海外营销方面的现状。而他以上讲述的难点,也是目前大多数破碎机出口企业面临的营销痛点。
破碎机是矿山开采的主力设备,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该行业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竞争尤为激烈。如今的破碎机行业,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拓展期,而是进入了一个整合、淘汰期。在这个洪流中,任何不努力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历史。
那么,面对流量难以转化,破碎机企业该何去何从呢?
上海有一家提供破碎筛分工程解决方案的外贸企业,通过线上营销仅2个月时间就获得了70多封询盘,而且很多询盘都是精确到设备参数型号的。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发现,这家破碎机企业将平台精细化运营做到了极致,无论是产品定位、内容选择,还是广告投放方面,他们都精益求精。
首先是产品定位。想要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必须找到精准的粉丝。他们在主营产品上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分析,公司的两类主要产品为固定式破碎线与移动破碎线,因为固定式破碎设备已在市场中普及,而移动破碎站是未来矿山机械市场的主流,并且海外客户对能环保、体积小、产量高及灵活方便的移动破碎生产线设备需求更旺盛,所以最终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移动破碎线作为营销的重点。
其次是内容选择。大型的生产线使用应用视频投放平台效果为佳,且视频需抓住客户关注的点。比如像Facebook就非常适合这样的内容。对于破碎机行业,客户非常关注产量、破碎大小、运作灵活性、控制系统等。他们就将公司破碎设备运作的实况及效果等极具说服力的视频,发布在各个线上平台,可以让海外买家清楚的看到精良的设备。
最后是广告投放。他们选择了互动率最高的优质帖子进行Facebook广告的投放,并多次调整,从原来大面积投放,到后来缩小行业、兴趣爱好及人群,客户越来越精准,转化率越来越高。
因为Facebook可以与客户及时沟通,还能进入好友主页,加速对客户识别、甄别的过程,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上海这家破碎机企业经过实践,选择了Facebook作为主要的交互触点进行精细化运营。
而在实际的海外营销过程中,除了Facebook外贸企业还有很多与海外客户接触的触点,比如以获客为主的独立站、Google、Instagram,或者以沟通为主的WhatsApp、Messenger、邮件等。在这些触点上,企业都需要做好精细化运营,向客户传达一致的、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快速建立信任,转化更多的订单。
想要真正做好精细化运营,这就要求外贸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及痛点,在每个环节上做好维护、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品牌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感,最终转化为订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一,可以运用视频、图文、直播、海报等丰富多样且有价值的内容,搭建破碎机企业自己的内容营销体系。同时,将通过B2B平台、独立站、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各个渠道获得的海外客户,汇聚到一起,搭建破碎机企业自己的私域流量体系。
第二,将客户在各个触点上的行为数据,通过外贸营销软件沉淀下来,清晰的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痛点是什么等,并借助数据分析、归因、逐步丰满客户画像,为二次营销做好准备。
比如,询盘云的客户已经利用Marketing CRM进行数据打通,提升转化和管理效率。通过询盘云,帮助破碎机企业打通营销与销售的全流程,快速了解客户需求,快速跟进,提高成单效率。通过询盘云管理市场、客服和销售人员的跟进情况,帮助老板管理团队各角色人员,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第三,在洞察客户旅程的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做好精细化运营。破碎机行业订单转化周期较长,并且客户复购率和转介绍比重较高,所以在获取客户、转化客户、服务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破碎机企业都需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沟通与服务,提升客户的体验,加深和客户之间的链接,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总之,破碎机行业在出海的路上,任重而道远。企业需要在精细化运营上做更多努力,在不同的市场阶段,针对平台不同,采取对应的营销策略。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询盘云;LIKE.TG经授权转载
亚马逊FBA工具最佳类型回顾
亚马逊FBA工具
亚马逊提供多种工具和服务来帮助使用亚马逊物流 (FBA) 服务的卖家。这些工具旨在帮助卖家简化运营、提高效率并发展业务。下面列表中的工具只是亚马逊提供的一些帮助 FBA 卖家管理业务的服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工具可能会收取额外费用,因此在使用它们之前仔细查看条款和定价非常重要。
库存管理 –该工具允许卖家查看当前的库存水平、跟踪库存变动并在需要补货时接收警报。
订单管理 – 该工具可帮助卖家查看和管理他们的订单,包括跟踪发货、处理退货和处理客户查询。
FBA 计算器 -该工具可帮助卖家估算其产品使用 FBA 的成本,包括配送费、仓储费和运费。
FBA 标签服务 –该服务允许卖家为其 FBA 订单打印标签和包装单,这有助于简化运输流程。
FBA Onsite –该服务专为拥有大量库存的卖家而设计,允许他们将产品存储在亚马逊的运营中心,同时保持对库存的控制。
FBA 出口 –该服务允许卖家使用 FBA 履行来自其他国家的订单,从而帮助卖家拓展国际业务。
亚马逊商城网络服务(MWS)——该工具使卖家能够将其库存和订单管理系统与亚马逊的系统集成,从而实现自动更新和简化操作。
亚马逊FBA工具
使用正确的 FBA 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您作为亚马逊卖家的效率和效益。进行研究并找到最适合您的需求和预算的工具非常重要。通过自动化和简化某些任务,您可以腾出时间专注于业务的其他方面,并最终增加您在亚马逊上的销售额和利润。本文的这一部分将介绍卖家可以用来优化绩效的各种亚马逊 FBA 工具。
1.亚马逊FBA关键词研究工具
亚马逊关键词研究工具对于亚马逊FBA卖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他们优化亚马逊搜索的产品列表,这可以带来更多的销量和在亚马逊搜索结果中更高的排名。
当客户在亚马逊上搜索产品时,搜索算法会在产品标题、描述和要点中查找关键字,以确定哪些产品与客户的搜索最相关。通过使用关键字研究工具,FBA 卖家可以识别与其产品最相关和最受欢迎的关键字,并将其包含在其列表中,以提高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的可见度。
除了帮助FBA卖家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外,关键词研究工具还可以帮助他们识别行业内的新产品创意和趋势,使他们保持竞争力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亚马逊FBA关键词排名追踪器
亚马逊关键字排名跟踪器是一种帮助卖家跟踪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特定关键字的排名的工具。它允许卖家输入他们想要跟踪的关键词,该工具将定期更新这些关键词的产品排名。
这些信息对卖家很有用,因为它们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产品在特定关键字方面的表现,并在需要时对其列表或营销工作进行更改。例如,如果卖家注意到他们的产品在特定关键字上排名不佳,他们可能会选择优化其产品列表或开展有针对性的广告活动以提高该关键字的排名。
除了跟踪关键字排名之外,关键字排名跟踪器还提供有关特定关键字的搜索量和竞争情况的数据,这可以帮助卖家就目标关键字做出明智的决定。
亚马逊FBA关键词生成器
亚马逊关键字生成器是一种帮助卖家研究和识别其在亚马逊上产品的相关关键字的工具。它允许卖家输入种子关键字或产品类别,并生成相关关键字列表,以及每个关键字的搜索量和竞争数据。
这些信息对卖家很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其产品最受欢迎和相关的关键词,并就在产品列表和营销工作中定位哪些关键词做出明智的决定。通过针对正确的关键字优化产品列表,卖家可以提高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的可见度并提高其业务的销售额。
除了生成相关关键词列表外,亚马逊关键词生成器还提供特定关键词随时间的表现数据,使卖家能够了解趋势并相应地调整策略。
亚马逊FBA销售排名跟踪
亚马逊销售排名跟踪器是一种帮助卖家跟踪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的销售排名的工具。亚马逊上产品的销售排名是反映该产品在平台上的受欢迎程度和销售业绩的排名。它是根据多种因素计算得出的,包括产品的销售历史记录、最近的销售情况以及与客户搜索的相关性。
亚马逊销售排名跟踪器还允许卖家跟踪其产品随时间的销售排名,并查看其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的表现数据。
这些信息对卖家很有用,因为它们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产品相对于其类别中的其他产品的表现,并确定趋势或需要改进的领域。
除了跟踪销售排名之外,亚马逊销售排名跟踪器还提供产品随时间推移产生的销售数量和收入的数据,使卖家能够查看其产品的财务绩效并对其业务做出明智的决策。
2.亚马逊FBA刊登工具
亚马逊listing优化工具对于亚马逊FBA卖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卖家优化亚马逊搜索的产品listing,这可以带来更多的销量和在亚马逊搜索结果中更高的排名。
当客户在亚马逊上搜索产品时,搜索算法会在产品标题、描述和要点中查找关键字,以确定哪些产品与客户的搜索最相关。通过针对正确的关键字优化产品列表,FBA 卖家可以提高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的可见度并推动其业务的更多销售。
亚马逊FBA清单优化工具
亚马逊列表优化工具是一种帮助卖家优化亚马逊上的产品列表以进行搜索的工具。它分析卖家的产品列表,并提供有关如何提高特定关键字的列表相关性和可见性的建议。
通过针对正确的关键字优化产品列表,卖家可以提高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的可见度并提高其业务的销售额。例如,DataHawk 的亚马逊列表优化工具提供了有关如何优化产品列表的标题、要点和描述的建议,以更好地定位特定关键字并提高列表在亚马逊搜索结果中的排名。
除了提供优化建议外,DataHawk 的亚马逊列表优化工具还允许卖家跟踪其列表随时间的表现,并了解其列表的变化如何影响其排名和销售。
亚马逊FBA畅销排名浏览器
亚马逊畅销排名浏览器是一种工具,可让卖家查看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的畅销排名 (BSR),以及竞争对手产品的 BSR。BSR是反映产品在亚马逊上的相对受欢迎程度和销售业绩的排名。它是根据多种因素计算得出的,包括产品的销售历史记录、最近的销售情况以及与客户搜索的相关性。
亚马逊FBA ASIN追踪
亚马逊ASIN 跟踪器允许卖家输入产品的 ASIN 或 ASIN 列表,并查看产品随时间推移产生的销售和收入数据。它还提供产品的畅销排名(BSR)数据,该排名反映了产品在亚马逊上的相对受欢迎程度和销售业绩。
这些信息对卖家很有用,因为它允许他们跟踪特定产品或产品类别的表现并确定趋势或需要改进的领域。例如,如果卖家注意到特定产品或类别表现不佳,他们可能会选择优化产品列表或开展有针对性的广告活动以提高销量
3.亚马逊FBA提醒工具
亚马逊产品提醒工具对于亚马逊FBA卖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卖家随时了解平台上与其产品相关的变化或问题。这些工具可以为各种事件提供警报,例如价格变化、负面反馈或列表错误。
通过随时了解与其产品相关的变化或问题,FBA 卖家可以快速采取行动解决任何问题并保护其产品在亚马逊上的声誉。例如,如果卖家收到其产品收到负面反馈的通知,他们可以及时回复客户并解决任何问题,以防止进一步的负面评论。
产品提醒工具还可以提醒卖家价格变化或类别中的新产品,从而帮助卖家在亚马逊上保持竞争力。这使得卖家可以相应地调整他们的定价或营销策略,以保持竞争力并为他们的业务带来更多的销售。
亚马逊FBA产品警报工具
亚马逊FBA卖家可以收到大量主动和被动的产品警报,以掌握其电子商务业务的进展,优化其绩效和管理效率。以下是亚马逊 FBA 卖家可以选择的一些警报列表,以便实时收到任何重大产品变化的通知:
1. 卖家提醒 – 当销售特定产品的卖家数量发生变化时,通知亚马逊 FBA 卖家的提醒。
2. 缺货警报——当库存下降或状态从“有货”变为“缺货”时通知亚马逊FBA卖家的警报。
3. 产品列表警报 – 通知亚马逊 FBA 卖家任何产品列表信息(如标题、图片、描述和要点)发生变化的警报。
4. 价格变动提醒——通知亚马逊FBA卖家任何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提醒,甚至允许他们自定义价格变动的范围。
5.Buy Box提醒——当亚马逊FBA卖家失去或赢得Buy Box时通知他们的提醒,并让他们了解谁赢得了Buy Box以及价格的最新信息。
6. 盗版警报 – 当检测到未经授权的卖家销售假冒或类似版本的产品时,通知亚马逊 FBA 卖家的警报。
7. 评级提醒——当任何产品获得新评论以及任何产品的星级数量发生变化时,通知亚马逊FBA卖家的提醒。
8. 销售排名警报 – 当产品跌出前 10 BSR 或产品的 BSR 达到特定值时,通知亚马逊 FBA 卖家的警报。
亚马逊FBA工具的好处
亚马逊分析工具对于亚马逊FBA卖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卖家了解他们的业务表现并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这些工具可以提供有关卖家的销售额、收入、费用和其他关键指标的宝贵见解。亚马逊物流卖家使用亚马逊分析工具的一些主要好处包括:
1. 跟踪销售和收入:亚马逊分析工具允许卖家跟踪一段时间内的销售和收入,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业务绩效并识别趋势。
2. 识别表现最好的产品:卖家可以使用分析工具来查看哪些产品卖得好,哪些产品卖得不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利润最高的产品上。
3. 分析费用: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卖家了解他们的费用,例如履行和广告费用,以便他们可以就如何分配资源做出明智的决定。
4. 改善客户体验:通过分析客户反馈和评论,卖家可以确定可以改善客户体验并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领域。
其他亚马逊FBA工具
除了上述软件和配套工具外,FBA 卖家还可以利用其他亚马逊工具。以下是其中一些的列表。
FeedbackFive是一款帮助卖家管理和回复亚马逊客户反馈的工具。
RestockPro是一款帮助卖家管理亚马逊库存和补货流程的工具。
Sellbrite是一个多渠道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可帮助卖家在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各种渠道上列出和销售其产品。
Jungle Scout是一款帮助卖家进行在线市场销售搜索和市场分析的工具。
Helium10是一款电子商务工具,可供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和销售产品、识别趋势并简化广告活动。
选择适合您的亚马逊FBA工具
在为您的企业选择合适的亚马逊FBA工具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一,FBA卖家应该确定您想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您想要实现的目标。这将帮助您缩小与您的业务最相关的工具范围。他们应该研究不同的工具并比较它们的功能和定价(阅读评论并向其他卖家寻求建议)。
他们还应该考虑整合。例如,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工具或系统,例如会计软件或客户关系管理 (CRM) 系统,请确保您选择的 FBA 工具可以与它们集成。最后,FBA卖家应该考虑可扩展性。随着您的业务增长,您可能需要更高级的功能或更高级别的支持。
选择一个可以与您的业务一起发展并满足您未来需求的工具。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亚马逊FBA工具将取决于您的具体需求和目标。进行研究并花时间寻找适合您业务的工具非常重要。
文章翻译自:datahawk;原文链接:https://datahawk.co/blog/amazon-fba-tools
宁高宁:如果管理者对人文学科的理解不够,那么他的领导力会有欠缺
宁高宁(北大国发院实践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
要点速读:
1.我始终觉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经理,如果除去他在企业管理的素养,他还有人文素养,有其他学科的素养,那么他会变成更好的经理。跨学科非常重要,如果企业经理对人文学科,对政治、历史、哲学的理解不够,那么他的领导力本身和对组织的关系、对战略关系的思考会有欠缺,说的话会很独断,都是片面的。
2.系统性是公司做每一项的战略投资,包括组织、品牌形象、文化、思考时候的一个基本的方法。没有系统性的战略不可能落实,没有系统性的公司的思维也不会带来竞争力。
3.长期不断地思考学习,是公司成功的所有条件里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华润、中粮和中化都说过,“我们公司就是一所学校,唯一和学校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一个试验场,这个试验场不超过半年就会出结果,而且不论胜败,我们要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
正文:
老师,特别是学者都很清楚,写书为了卖的不多,写东西是一种磨炼自己的过程。从内容来看,这套《五步组合论》是对公司内部一些思考和交流的记录。
第一,这本书开始卖了以后,中粮的一个同事和我说,“宁总,看到书了,很有画面感。”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这本书就是画面感,它是华润、中粮、中化的同事们当时在一起做的事情。我把它记录了一下,稍微提炼一下。这就是我们当时一起渡过的时光,也是好多人的青春。
第二,我今年65岁,现在已经退休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咱们每个人都会退休,每个人都会完成一段工作,它对公司有什么影响?会不会有画面感,会不会有认同感,会不会有留恋感?这是很重要的。
五步组合这种系统思考的理念、系统思维的方法,和理解一个问题的系统性的逻辑的能力,在企业里面太重要了。我们每个人是盲人摸象,所有的争论都是因为没有系统性而带来的。没有系统性的争论都是浪费时间。没有系统性的战略不可能落实,没有系统性的公司的思维也不会带来竞争力。这是我自己在思维体系里边感觉到非常重要的一点。系统性也是公司做每一项的战略投资,包括组织、品牌形象、文化、思考时候的一个基本的方法。五步组合里面有一个逻辑,每一步里面还有小逻辑,如果不能把每一步的逻辑贯通,那是没有用的。
第三,一个公司的经验可以总结100条,缺点也可以有100条。长期不断地思考学习,可能是公司成功的所有条件里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华润、中粮和中化都说过,“我们公司就是一所学校,唯一和学校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一个试验场,这个试验场不超过半年就会出结果,而且不论胜败,我们要自己承担不同的结果。”公司本身,在公司管理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和总结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开始卖书以后有人有留言,正面的评价我就不说了。但是有一个人说“你这本书没什么结构。”意思说不怎么实用。所谓的随意性,所谓的没有结构,其实代表了当时的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那种活泼的,而且是相对来讲很直接的文化氛围。我相信这几个公司在开会的时候,他们讲的内容和讲话的方式,比这本书上写的更随意一些,更自由一些,更直接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这几个公司投资成功率很高,几乎没有大投资项目失败过,小项目失败都比较少。因为公司里边有一种非常直接,也可以说是随意,没有这么多规矩的发表意见的文化。
过去我也说过,什么是企业文化?现在好多公司希望建设企业文化,比如说通过开会,办演出,甚至组织郊游,建设企业文化。加入一家企业经常开会,散会后,员工说,“这讲的什么东西啊。”这就是企业文化,是真话。如果员工开完会说了这个话,那开会的效果不如不开。他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公司文化,这个公司整体是有对立的。
相反,如果你在会上可以把你想的话说出来,大家能认真听进去,并有所讨论,每个人好的建议都能被吸收和应用,他就成了团队的集体的一部分。公司战略怎么形成的?有人说战略的决策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制定的,有人说是群体制定的。每个人和战略是什么关系?这里面是组织目标和个人参与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信任。
有人和我说,这套书里有关于踢足球的、卖橘子的,还有逛公园的内容,这是企业管理吗?我觉得太是了。当然我没去讲很多的图表和数字,但实际上在这本书的背后有非常多的数据。每一篇文章后面都代表着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投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所指的。
接下来还有人文性的问题,也有人说,管理的书得讲讲金融、会计和营销,这本套里人文的东西比较多。我觉得所有讲管理的基本的手段和方法,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基础,由此才讲到了所谓人文性。
我记得这里边有一篇文章叫“颐和园”,应该是我在中粮的时候写的。那时我在党校学习,下午下课五点多钟去颐和园溜达一圈,当时正好是夕阳西下,我就问颐和园一年收门票多少钱,维护费多少钱。当时颐和园一年还能赚大几千万,等于是老佛爷留下来的资产,挺好的,还没人竞争。
我始终觉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经理,如果除去他在企业管理的素养,他还有人文素养,有其他学科的素养,那么他会变成更好的经理。跨学科非常重要,如果企业经理对人文学科,对政治、历史、哲学的理解不够,那么他的领导力本身和对组织的关系、对战略关系的思考会有欠缺,说的话会很独断,都是片面的。这是我的观察。实际上,我在中粮的时候也提倡过读课外书,学无关的东西。
由此,我现在说了一个词 “人感”,对人有感觉,对人的判断,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在公司里,对人的使用和任命有“人感”非常重要。我以前说过有手感、乐感、语感。最近我还发现有一个人喝茶,他说茶的唇感不好,这是一种比一般的神经系统更细微的感觉,有些人是没有的。为什么警察牵着狗闻东西,因为狗在嗅觉上超过人很多倍,才有这个感觉和能力。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这本书的实践性,这不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除非你对理论很熟悉,你才能感受到这本书里面可能带一点理论的支撑在后面。它更强的是讲实践性,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有一篇文章叫“猫与虎”,讲的是26只猫被一匹狼一只接一只吃掉,吃完之后又碰到了好像是大一点的猫,其实是一只老虎,结果狼要去吃老虎的时候,被老虎吃掉了。为什么是26只猫呢?因为当时华润买了26个啤酒厂了,26个互相之间谁也不服谁。26只猫可能就散了,应该变成一只老虎。到今天为止,华润啤酒盈利和规模都是全球第一。
关于实践性,我还想强调一点,因为公司有一些没有什么很深的理论框架的,但是很实用的一些方法,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企业管理里边应该探索的东西。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应该用什么样的中国式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合中国的环境、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管理方法,刚才讲到有五步组合论,包括中化的四要素价值观理论,它们都是在不断摸索以后形成的东西,然后变成团队的共识。团队共识太重要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整理自宁高宁于2023年4月23日在复杂变局下的管理挑战暨“宁高宁管理笔记”之《五步组合论》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未经本人审定。
谷歌推出 Product Studio:产品图像生成人工智能
谷歌推出了 Product Studio,这是一款旨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独特产品图像的工具。要访问该工具,品牌必须登录 Merchant Center Next,这是 Google 的平台,供企业管理其产品在 Google 上的显示方式。
在新闻稿中,他们解释说 Product Studio 将帮助企业轻松免费创建独特的产品图像,并从已有的图像中获得更多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品牌可以节省照片拍摄成本并减少处理时间,因为他们可以实时、即时地获得图像。
产品工作室功能
Product Studio 有多个实用程序,不仅用于创建图像。主要功能之一是能够向产品添加场景,从而提供更大的定制性。例如,食品公司可以要求将特定产品的图像本地化或“放置”在异国情调的海滩中间或暴风雪中间,以用于另一种产品或产品变体。
它的另一个功能是消除背景。例如,对于产品页面,通常首选使用纯色背景,以便产品脱颖而出。此外,该工具还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从而使公司不必重新拍摄产品照片。
从未来几个月开始,美国商家可以访问 Product Studio。在 Shopify 上使用 Google 和 YouTube 应用的商家也可以使用这些功能。
谷歌商户中心
Merchant Center 是品牌用来管理 Google 购物上展示的产品的平台。谷歌改进了该平台,现在称为 Merchant Center Next,它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版本。这使得小型企业可以开始在线销售并轻松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新的更新修改了产品提要设置,使其更加简单。此前,首次在 Google 上设置的商家必须手动添加产品、价格、图片、说明和其他详细信息。Merchant Center Next 现在允许自动完成此过程,因此商家的产品 Feed 中仅填充他们可以从其网站获取的信息,从而更轻松地在 Google 上快速展示其产品。
文章翻译自:Cross-Border Magazine;原文链接:
https://cross-border-magazine.com/google-unveiled-product-studio/
理性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市场关注。
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下一阶段的外汇市场形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业内专家认为,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的利差变化、美元汇率阶段性走强等因素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短期的、阶段性的压力。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加之外贸保持韧性,人民币资产具备长期吸引力,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内外部多因素引发人民币汇率波动
2023年初以来,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主要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但汇率预期和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相对稳定。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美元指数于4月中旬后持续走强,6月以来虽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被动贬值压力。4至5月个别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是人民币近期偏弱运行的主要内部原因。
“外汇市场走势受影响因素多,波动幅度时高时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有所加大,但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短期基本面、市场供求等波动较为一致,市场并未出现恐慌单边走势,属于正常市场波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专家认为: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回升
在业内专家看来,我国外汇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运行状态,人民币汇率将逐渐企稳。例如周茂华谈到,近期尽管人民币汇率波动有所增大,但从宏观经济指标及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看,人民币汇率并未偏离合理区间,市场情绪保持稳定。
对于这一结论背后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是相关外溢影响有望减弱。美元指数走强较难持续,中美利差倒挂现象将有所改善;二是国内经济增长将平稳回升,经济基本面对外汇市场的支撑作用将逐渐增加;三是跨境资本流动将总体稳定;四是中国宏观政策调控工具丰富充足。
此外,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针对经济基本面和通胀水平等,我国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助力经济活力有效提升。经济逐渐修复将对汇率合理稳定起到支撑作用。下一阶段,随着外溢影响减弱,跨境资本流动将更趋平稳,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回升。尤其近期外资对我国境内债券固收类资产配置加大,吸引外资不断回流。
“中长期视角下,美元指数或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承压以及美联储紧缩政策接近尾声而有所走弱。同时,国内有望拉开政策‘组合拳’序幕,并带动经济基本面触底回升,进而支撑人民币汇率企稳甚至重回升值通道。”明明表示。
企业坚持风险中性理念
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背景下,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的理念至关重要。不要赌人民币升值或贬值,须知久赌必输。吴丹认为,汇率双向波动下,企业和个人应保持对市场的合理预期,择优选择汇兑时机。外资外贸企业应积极寻求专业金融机构咨询方案,利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降低交易风险,更好地管理境内外资产,保持收益稳定。
在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看来,对于企业尤其是外币收入比重较大、外币负债较多的企业而言,应在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决策过程中做好汇率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基于“保值”而非“增值”的汇率风险管理原则,合理审慎交易,做好汇率敞口套保和控制货币错配,合理安排资产负债币种结构,主动利用衍生工具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汇率避险服务,避免偏离风险中性的炒汇行为,坚持稳健经营并保持正常生产经营。
具体而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策略来管理汇率风险敞口。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方式很多,除了通过衍生产品开展套期保值外,使用人民币结算也是个很好的方法,还有进行贸易融资,都是很好的对冲方式。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再续内容营销:编写内容计划的12个步骤与落地方法
本文要点:
内容计划决定了你将如何实现内容策略的目标,而内容策略则设定这些目标。
内容规划可确定策略成功所需的特定流程、内容类型和内容格式。
内容计划看起来因整体策略而异,但许多内容计划组件可以普遍应用。
想要通过其内容实现大目标的营销人员必须首先制定总体内容策略。为了达到这些KPI、指标和目标,他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什么才能通过我的策略取得成功?
答案是:创建一个内容计划。
本文节选自《SKUKING跨境电商独立站中国品牌出海蓝皮书》分享,根据SKUKING跨境电商研究中心编辑整理。
内容营销策略可以告诉你要去哪里以及如何衡量营销工作的成功,但它不能确切地告诉你该做什么或需要遵循哪些流程。这就是内容计划的用武之地。
什么是内容计划?
内容计划是营销人员用来确定要创建的内容、应如何创建内容以及支持其创建的过程的内容管理工具。归根结底,内容计划应该定义你将如何实现内容策略设定的更广泛目标。内容计划定义:
要创建的内容
如何创建内容
谁将创建内容
内容计划包括内容格式的类型、流程、数字营销渠道以及如何创建、发布、放大和管理内容的其他方面。内容营销计划与你的营销漏斗集成,应涵盖从认知到决策的整个客户旅程。
内容计划通常由营销部门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的意见制定,包括来自运营和销售的反馈。要使内容计划发挥作用,你的整个营销团队必须与你的内容策略以及内容计划保持一致。一个伟大的计划是你通往战略成功的道路,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在同一页面上。
内容计划与内容策略
在营销行业之外,你会认为内容规划和内容策略是同义词,这是可以原谅的。但作为一个营销人员,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你知道这两件事是非常不同的。
内容计划由满足整体策略所需的资产和流程组成。不过,内容策略是全局和父类别。其他一切都属于该策略,包括内容计划、内容制作、内容发布和内容分发。
为什么需要内容计划
内容的最终目标是与受众建立卓越的互动。
SKUKING跨境电商数字化营销社媒广告主任David认为,这增加了将受众群体成员从漏斗中转移到转化和购买决策的可能性。无论观众碰巧降落在漏斗的哪个位置——TOFU、MOFU或BOFU,这都是目标。
可靠的内容计划定义了你需要的一切,并让你专注于创建活动成功背后的惊人内容。一切就绪后,你的团队可以执行单个资产,创建内容不仅可以促进销售而且可以引起未来关注的内容。
除了实地内容制作计划外,内容计划还定义了每个季度的大部分营销渠道优先级。你将提前定义如何放大(社交媒体帖子、促销、署名等)你创建的内容。这意味着内容计划决定了资源的可用性以及营销预算及其优先级。
为你的内容制定计划可以直接为营销资金支出提供营养,并帮助企业管理成本和进行预算规划。如果没有这个重要的拼图,你可能会失去准确分配支出的能力。
内容规划开始之前
你不能直接进入内容规划。相反,你需要:
收集数据并定义受众
确定你的内容将解决什么问题
大致确定你将如何创建内容
以下是三个问题,将告诉你如何编写内容营销计划。其中一些与内容策略模板重叠,但在高级别上,你需要确保在内容规划开始之前解决这些问题。
谁是你的目标受众?
根据你的行业,你的品牌可能已经有固定的受众。问题是你对它们的实际了解程度。了解哪些人已经与你的内容互动决定了你的目标受众特征以及你将如何与他们建立联系。
首先,收集现有的访问者信息以及尽可能多的受众数据。获取这些数据并进行分析将告诉你有关受众的很多信息,包括他们试图解决的痛点,他们希望从你的内容中获得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吸引他们。
有了详细的客户信息,就更容易让它驱动并告知你的内容计划。SKUKING跨境电商独立站建站技术主任Charles补充说,你将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参与以及要计划哪些类型的内容。
你的内容解决了什么问题?
回到你的内容试图解决的问题(或“痛点”),总的来说,有一个推动你的内容创意和活动的使命是很重要的。该任务不能只是在所有内容营销漏斗阶段捕获潜在客户。你的内容需要考虑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内容。
通过各种创意镜头和角度向他们展示他们可以通过给定产品实现的所有目标。
例如,我们为一个大型移动食品配送品牌工作。在此之前,他们未能通过内容营销成功吸引注意力。Terakeet的团队获取了我们掌握的客户数据,创建了买家角色,确定了每个角色的目标,并创建了书面内容来帮助他们实现假设的目标。
其结果是专注于通过书面内容展示该品牌产品的所有方式,使受众能够渴望、实现和自我完善。
你将如何创建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如何生成内容。“如何”包括:
内容创建的责任方
创建方法
它将住在哪里
了解上述内容将使你能够成功跨团队为你的内容计划开发流程和工作流。
创建初学者内容日历
虽然你可能还没有关于你的计划的所有数据和信息,但创建内容日历或编辑日历框架是一个明智的准备步骤。
如何编写内容计划(12个步骤)
你的内容制作流程推动了从营销盈利能力到扩展能力的所有方面。因此,本节将准确说明如何在财富1000强公司中有效地规划内容。
1. 确定你的内容计划流程
创建完善的内容计划的第一步是确定你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本文中,我们的计划包括第一步和其他十二个步骤,带你从头脑风暴到发布、衡量和改进。
为了制定我们的十二个步骤,我们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确定我们的流程:
你的内容创建步骤是什么?
从头到尾列出所有内容创建步骤。通常,你会从团队头脑风暴开始产生想法。确定一组主题后,使用Ahrefs或Semrush等工具进行关键字研究。这个过程通过编写、设计、质量控制、发布、分发、测量和改进继续进行。
谁负责每项任务?
现在你已经有了步骤,请弄清楚谁将负责。在一家成熟的公司中,任务将按纪律设定。内容作家写作,编辑编辑,SEO策略师分析等。
需要多长时间?你将在何时何地发布?
确定你的内容周转时间要求,以满足你的营销目标。明智的做法是了解时间要求和可用于执行给定内容的资源。
确定理想的发布频率。这将取决于你的品牌知名度目标、受众行为和增长目标。此外,你还可以根据受众群体数据确定发布时间。然后决定在哪里发布,博客或者公司网站等?
你的内容类别是什么?
确定你的内容需要适合哪些主题、主题和广泛类别。这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将取决于你的行业、当前的博客内容和独特的业务目标。
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应该会得到一个详细的步骤列表,这些步骤将决定整个过程。步骤2到12代表了博客发布的大多数内容计划。
2. 集思广益主题创意
在研究和概述实际内容(博客文章、案例研究、白皮书等)之前,与你的团队一起主持头脑风暴会议非常重要。这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你需要定期重新填写想法列表。
关注:
广告系列创意——可用于生成较小内容组件的较大创意。
内容创意——个人内容片段。
根据想法是否符合你的主题、主题和类别并与你的整体营销目标联系起来,来优化和审查这些想法。
3. 研究关键词
SKUKING跨境电商外贸建站与海外市场营销主任Kevin说,你的SEO分析师或策略师可以从头脑风暴中获取团队的最佳想法,并进行所需的关键字研究,以确定更具体的细节。此步骤提供主要和次要关键字焦点、标签和元元素、字数统计、竞争对手分析等。
如果你有现有的受众,你的SEO团队可以查看Google Analytics数据。并非每个好主意都能通过搜索引擎可行性测试,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策略。绘制出关键字分析后,可以概述内容创意并继续下一步。
注意: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使用搜索量进行备份。有些可以为你的消息传递服务,提供附加值或帮助你的受众解决痛点。你的大部分内容都应服务于SEO目标。
4. 大纲内容
一旦你有了内容创意背后的技术数据,你就可以概述你的内容。大纲提供了框架,然后你可以使用该框架来构建文章。
此阶段包括确定要涵盖的内容、确定特定的标题、图像创意、CTA和广告系列搭配、关键要点以及你需要起草的任何其他内容。
拥有应用于所有内容大纲的大纲模板将帮助你加快该过程。Appify跨境电商研究中心海外营销主任Lion说到,它还将确保你的成品保持一致并遵循一套标准。
标准化除了加快速度外,还将帮助你的整体消息传递保持目标。跳过大纲阶段将导致内容不集中,如果你有多个作家,则风格差异太大。每次在起草之前都需要概述。
5. 起草你的文章
有了明确的想法,SEO研究和关键字,再加上可靠的文章大纲,是时候坐下来起草精彩的内容了。在这个阶段,你应该对重要的关键词、共存的术语、目标字数、要参考的竞争对手文章以及你的目标有所了解。
你可以按照典型过程开始写作过程。请务必查看你收集的所有数据,并毫不犹豫地从竞争对手的现有文章中获取灵感。这些对于找出超越竞争对手的方法非常有用。
标记设计元素可用于说明任何文章点或部分的区域。完成后,请务必进行彻底的校对会议。然后,你可以将其传递给编辑器。在编辑之前,请标记草稿以指示你可以重新用于较小项目(如信息图表、社交媒体内容和其他新内容)的区域。
6. 编辑副本
因此,完整的草稿已经完成。恭喜!又一次成功的草稿下来了。现在是时候编辑了。通常,同行评审、经理评审和内容编辑的组合将被拉入编辑过程。编辑应分为审批阶段,其中每个编辑者都获得编辑通行证,作者处理每组编辑和更改。
在编辑过程结束时,你应该有一个高度精细的草稿。这就是对你的工作有多双眼睛的好处。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专业的编辑,那就更好了。
此内容计划阶段不仅应检测错误、语气问题并提供其他修复,还应该帮助作者提高他或她的基本内容创建技能。
7. 设计支持图像
现在草稿副本已编辑,是时候添加任何图形或视觉对象了。在起草时,最好注意那些可以从图像中受益的区域,但你也可以向编辑者寻求建议。
通常,设计师会介入这里讨论需求并了解平面设计方向。处理此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在Google和竞争对手的文章中查找图像,以作为设计灵感。将这些放入并在草稿中标记设计师,并围绕需要的内容提供一些书面上下文是理想的。
你需要:
包含图形的令人信服的理由
一个易于传达给设计师的具体概念
来自其他网站的示例
与设计师快速面对面了
交货时间,以便设计人员可以及时执行
把这些项目做好,这一步对每个参与者来说都是无压力的。做好准备也将按计划进行出色的设计。
8. 执行质量控制(QC)
质量控制(QC)高度依赖于公司类型,但可以应用一般规则。正如Appify跨境电商独立站品牌主题会议中强调的:QC将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是内部营销流程,QC可能不如为大客户工作那么严格。从技术上讲,编辑文章可能属于质量控制,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谈论的是内容上线前的一组最终检查。编辑应更早开始。
QC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其中每个贡献者链都对内容进行最终检查。作者,内容负责人,SEO分析师和AM(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决策者)每个人都有一组独特的检查要做。在完成这些阶段并进行任何必要的、最后一刻的调整后,可以决定将其发布。
9. 发布内容
一般来说,定稿后你就可以发布它。但没那么快,最后还有几件事要做。许多公司使用WordPress的暂存站点。
团队可以使用暂存站点来构建文章内容、放置图像、放置插件和CTA、寻找互连机会,并在将文章推送到网站的实时版本之前完成文章。
这种预防措施可确保文章完全准备就绪,捕获任何潜在的站点错误,并为最后一刻的调整提供更多时间。完成后,可以将新文章推送到实时站点,你的受众可以阅读它。
10. 共享和分发你的内容
你的网站可能有固定访问者,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其他渠道分享新文章可以扩大你的影响力。使用你的社交和电子邮件受众来吸引读者。
社交媒体营销
为你的社交渠道上的帖子撰写独特的内容,简要提供文章中包含的价值。
链接到所有帖子中的文章。
安排帖子以适合你的社交帖子日历。
除了你自己的文章外,还可以策划来自其他发布商的不同内容类型,以支持你的社交媒体策略。考虑交互式图形、播客,甚至TikTok视频。
电子邮件营销
为单个电子邮件或大型时事信息的一部分创建独特的内容,以宣传你的文章。
链接到电子邮件中带有简单号召性用语的文章。
提供价值:包括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要点,包括有关主题的统计信息或其他实际有用的内容。
养成尝试使用情感来推动受众打开电子邮件的有力主题行的习惯。
11. 衡量内容成功与否
新内容可能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安顿下来、排名并开始产生流量。MobileSKU联合Appify跨境电商独立站App数字化移动策略建议,衡量内容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事情,应该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来处理。你的团队很可能会经常检查整体内容的成功情况。
首先,定义成功是什么样子的。这意味着将结果分解为类别。“成功”的一些例子可能是:
自然搜索性能——文章在排名中是如何确定的?
转化或销售——内容是否导致目标受众采取行动(或多项操作)?
受众参与度——你的受众是否与你的内容互动并获得了价值?
这些只是定义和评估内容营销投资回报率的几种高级方法。进入细节,还有一些明显的迹象——SEO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KPI)——讲述了完整的故事。
内容性能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
自然流量——你从搜索引擎获得的非付费流量总额。
关键字排名——目标关键字、次要关键字和相关长尾关键字的排名。
展示次数——你的内容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SERP)中被看到的次数。
跳出率——跳出率是指你网站上单页会话的百分比。
转化率——点击广告、CTA、下载或其他潜在客户生成资产的访问者百分比。
点击率(CTR)——看到你的内容,然后点击链接阅读内容的用户比率。
如果你没有达到内容目标,请分析上述指标以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根据这些指标,你的团队可以迭代和优化内容。
12. 迭代和优化内容性能
SKUKING跨境电商数字化营销社媒广告副主任George认为,关闭内容计划的循环,最后一步是进行内容成功评估,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内容改进,然后实施优化。此过程可以由编辑器领导,并由分析师进行双重检查。
你的团队花费了无数个小时来开发正确的内容,因此必须在几个月后返回查看,以确保帖子处于最佳状态,以便在自然搜索中排名。很容易忽略优化排名的小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SERP会发生变化。
额外步骤:评估你的内容计划并做出相应调整
让我们回到宏观视图。我们介绍了内容计划的每一步以及如何创建它,但还有更多需要考虑。是时候评估计划本身是否成功了。这是当你提出棘手的问题并通过优化内容规划流程以确保其实际工作。
显然,你需要启动并运行几个季度的内容计划才能进行评估。给它时间,坚持过程,并关注最终结果。寻找弱点并诚实地对待其性能。从以下内容开始:
审查每个步骤——对于每个单独的内容计划步骤,评估有效性、障碍并检查跨步骤的冗余。
团队反馈——依靠你的直接团队对每个步骤和整个计划进行批评和诚实的反馈。
质量——每个步骤的制定方式是否使你的团队能够制作出好的内容?
协作——内容计划是鼓励团队合作和协作,还是孤立团队成员?
截止日期——你是否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正在制作的作品?计划是否足够灵活?
修剪不起作用的内容——一部分的步骤失败?有些步骤是多余的吗?咨询你的团队并考虑削减计划中非功能性方面。
开发迭代——最后,获取你的内容计划审核结果,并与你的团队合作实施任何改进。内容计划是“活的过程”,应该根据需要发展。
本文节选自《SKUKING跨境电商独立站中国品牌出海蓝皮书》分享,根据SKUKING跨境电商研究中心编辑整理。
结语:
一个伟大的内容计划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驱动团队的所有内容流程,开辟了实现内容策略目标的途径,并正式确定了可能变得复杂的混乱。进入内容营销的世界需要严谨、不断发展和高度的效率。
从最初的考虑阶段,到内容计划的创建和优化,我们的目标是向你展示内容营销中有多少细节以及如何保持正轨。作为行业专家,SKUKING建议你在执行之前规划内容。
-本文完-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跨境电商独立站;LIKE.TG经授权转载
中国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发展研究报告2023
易观:深化数字化转型成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当前金融行业价值发挥的核心,而产业互联网时代下产业金融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站在生态的层面,以开放的视角突破传统金融服务局限,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数据、信用、资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并能够形成与产业特征和实际需求高度适应的生态发展范式。
易观基于对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洞察,以及对金融行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研究和积累,发布《中国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发展研究报告2023》,本报告将着重探讨产业数字金融在生态发展中的作用和具体运作模式,各生态参与者可探索的发展空间,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希望在新形势的变化下厘清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脉络,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格局的塑造打开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产业数字金融的诞生
当前经济发展的形态已经愈加趋向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对数字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和利用。
同时,深化数字化转型成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当前金融行业价值发挥的核心,金融机构在探索应用赋能的过程中,围绕各个产业中的实体企业所进行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与围绕自身数字化转型所进行的金融创新,需要进行有效的对接。
随着数字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持续渗透,数据要素对于产业金融的价值效应得以不断放大,结合产业互联网的生态辐射作用,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连接点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结合“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政策引领,产业数字金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产业数字金融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依托产业互联网的生态辐射作用,强调将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投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支撑,目的是通过融合金融和实体产业资源,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并向高价值端进化,从而提高产业链韧性,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下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一个理想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应该由多个相互协同的要素构成,包括实体经济主体、数字技术、金融机构、政府和监管机构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有效引导,还需要市场中的各个主体发挥生态位优势,充分形成合力驱动作用。数字技术在产业金融中的有效运用,将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型赋能手段,加速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创新。同时,金融机构也能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和优化收入结构,进一步提高供给端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产业金融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产业之间构成的服务和合作关系,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方式、金融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融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实现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和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产业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发展阶段逐步从公司金融、供应链数字金融向产业数字金融进化。
● 1.0 阶段:公司金融
根据单一企业在融资、贸易、结算、账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由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个阶段主要基于企业主体信用,依靠线下跑业务的方式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重要连接,因此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很大程度取决于客户经理的个人能力。在公司金融阶段,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企业信息不透明。
● 2.0 阶段:供应链金融
基于实际交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由银行、征信、担保、物流等机构共同参与提供产品与服务方案,并延伸至上下游企业提供1+N式服务。在供应链金融阶段,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主导、以真实贸易为基础、基于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交易情况进行授信评估,并形成了一些经典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保理、预付账款保理、存货质押等,资金用途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条内,基于整条供应链的信用评估有利于控制风险,服务可得性得到有效提升。但由于核心企业信用往往难以穿透到链条末端,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融资难度仍然较大。
● 3.0 阶段:产业数字金融
产业数字金融阶段,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科技公司、监管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其他配套服务方等生态中的各参与者发挥协同作用,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以“金融+非金融+科技”进行综合赋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生态循环,各参与主体均能从生态中获利。
这个阶段以全产业链数据信用为核心,依托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和辐射作用,数据资产的流通和交易速率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产业生态,实现需求快速响应、产品灵活且个性化强,产业链各环节和主体的信息透明、交易速度提升、可追溯、能够基于整条产业链进行风险评估和趋势判断、小微企业普惠性显著提升。
三、产业数字金融的进化特征
产业数字化背景下,金融的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将数字技术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能够对效率、体验、风控、信用建设、生态合作等方面提供助力,并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相较传统的产业金融,产业数字金融在数字技术应用、生态模式打法、综合配套服务三个方面实现了明显的进化。
1、全面的数字技术应用
传统的产业金融存在企业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对企业资产和数据的探查能力弱等问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又往往难以穿透到末端小微企业。随着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不仅金融机构自身的科技能力提升,产业应用场景得以不断拓展,实现了线上融资、风险评估、交易撮合、营销决策等环节的数字化,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显著增强。
同时,数字技术应用弥补了传统金融风控的局限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引入多方数据,挖掘数据价值,通过建立数字信用、数字担保等新型风控手段,改善对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弥补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服务可得性不足、信贷资源投放不精准和决策误差,形成多维风险分散机制,更好地平衡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风险可控性、成本可负担性,从而使产业链上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
2、高度开放的生态模式
传统的产业金融活动主要围绕企业与银行之间进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属于单向的金融服务。产业数字金融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将金融和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生态主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平台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征信机构、担保机构等,依托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相应生态主体能够实现协同合作,进行数据渠道打通、资源整合、产融对接,结合产业类型、区域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产融服务平台,从而形成更加细分的生态模式。
而从银行视角来看,通过开放银行的建设实现产融结合,能够对客户需求深度了解和把握,使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另外,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使银行能够全面对接GBC端,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的统一,提升产业金融服务能力,还能够延伸金融服务触角,触达产业链上更多的企业,实现经营增长。
3、综合性的配套服务
传统产业金融服务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提供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信贷类产品,产品类型、服务手段较为单一。产业数字金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一方面形成了标准化的产品体系,面向企业能够快速批量提供基础融资产品;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多层次需求,将产品和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灵活匹配、组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原生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近年来,产业链相关服务体系不断丰富,除投融资业务外,担保、租赁、法律、会计、管理咨询、评估认证、创业孵化,以及相应的中介服务也在逐步完善,配套服务明显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
四、典型生态模式
基于产业数字金融的三个进化特征,从生态体系构建的视角出发,结合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产业特色、综合配套服务设计等,产业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典型的生态模式。而构建产业金融生态体系的关键路径,在于发挥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以数字技术为驱动进行多方融合共建产业生态,进行金融资本和金融科技综合精准赋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
模式1:供应链数字金融生态
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由金融机构基于交易背景与交易信用,评估整条供应链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通过链主触达上下游小微企业并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不同的是,产业数字化背景下的供应链数字金融不再依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而是强调数字技术作用的交易信用,从而打破传统供应链信用传递瓶颈,更好地满足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供应链企业信用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供应链上企业的财务数据、交易记录、企业关联关系、行业信息等,依据交易信用准确评估供应链风险状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自动识别和学习风险特征,预测供应链企业的信用风险。
● 数字化存货控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对库存管理环节的优化,实现订货、收货、储存、拣货、发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以及识别仓储情况趋势、优化库存管理、改进供应链计划,提升人效、降低管理成本,盘活仓库资源。
● 生物资产监控:利用传感器、图像识别、卫星遥感,实时监测生物资产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环境因素等,通过精确监控和数据分析,准确评估企业资产状况与风险情况,提高资产数字化管理水平。例如在农业场景中,可以利用电子围栏、物联网设备、电子标签实现对动植物养殖繁育、长势监控、资产盘点的数字化管理。
● 智慧物流管理:物流是产业金融的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提升云端边算力,可用于集中管理供应链数据、协调合作伙伴和优化供应链流程,通过可视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全链条的资源运转效率;应用AI和机器学习算法来优化物流规划,还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路线选择、货物分配和交通调度。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
信用贷款、应收账款保理、预付款保理、仓单质押融资、保兑仓融资
生态特征与价值:
● 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进行闭环运营,能够以核心企业资源优势带动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和流程优化,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能够加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帮助金融机构拓展小微企业客户规模,并更加全面评估和控制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 强化数字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提升了对弱关联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的能力,供应链企业之间数据交互加强,能够提高银行和企业间信息透明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地整合上下游资源,改变组织和运营方式,促进产业链升级。
● 除了满足企业融资、日常结算等基础需求,金融机构能够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财务顾问、店铺经营、仓储管理等环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
关键成功要素:
● 需要核心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并结合业务模式优化、技术手段升级来加强信用穿透能力,避免信用逐级递减,难以惠及链条末端的小微企业。
● 需要同步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建设,加强交易数据共享、要素价值挖掘,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经验、业务模式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强化技术手段采集分析数据,加速数据在链条上的流通速度。
●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且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数字化程度不同,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数字技术在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帮助企业拉齐对于产业数字化的认知和改造意愿,解决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堵点。
成功实践:
平安银行将科技能力转化为服务能力持续升级供应链金融,一是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及海量多维数据,创新融资模式,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痛点,以“数字信用”补充抵质押信用。在大消费场景下,基于下游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的采购数据,为经销商提供线上化、数字化、纯信用融资服务,;在智慧基建领域,联合国内头部工程机械厂商,利用工程机械设备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所沉淀的开工、位置、油耗等信息及其他海量多维数据,叠加物联网技术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控能力,创新推出物联网数据融资模式,并将物联网数据及技术应用于贷前风险策略、贷后监控预警,为购买工程机械设备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便捷的融资服务。
同时,平安银行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升级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安好链”,为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客群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涵盖应收账款确认及转让、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智能化、数字化经营。
模式2:产业链开放生态模式
以数字技术为底座,由金融机构联动GBC端进行产业链生态建设,从产业链不同环节切入进行资源整合,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通产业链、数据链、生态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信息流动、资源配置和生产协调,构建大中小协同发展开放互联的产业链生态,提升整条产业链运转效率和韧性。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链原生数据采集:结合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监测设备等,采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原始数据,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参数、产品质量指标、供应链信息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优化和决策提供基础。
● 企业关联关系挖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合作情况、股权关系等数据,构建关系图谱,以了解和挖掘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关键参与方以及信息流动情况,从而发现潜在机会与风险。
● 产业链数字孪生建模:将数字孪生技术与业务系统、开放生态建设结合,实现采购、仓储、物流、交付的数字化建模,可以用于模拟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运作过程,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情况,辅助进行生产计划制定、产业链风险预测,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 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基于数字货币在即时结算、低成本、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能够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应用于跨境支付场景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有助于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外部合作伙伴。
● 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合约的自动执行、记录,用于产业链自动化和规范化各个环节的合作和交易,实现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以提高资金流转效率、优化合作流程、减少商业纠纷。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贸易融资、智能撮合、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
生态特征与价值:
● 产业链开放生态强调各生态位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有助于形成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层、资金层、应用层共建共享的生态圈。
● 利用数字化风控、数字票据、数字货币等手段提高交易可信度、企业履约能力和资金可追溯性,能够扩大跨境贸易规模,提升企业和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 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关联关系、产业链稳定性、市场表现、风险敏感度、创新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产业链画像,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综合评估企业的综合实力和风险,以及对产业链的生态参与方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风险管理等提供决策辅助。
关键成功要素:
● 涉及跨多个主体、跨区域、跨境的生态模式下,企业的智能化履约能力、资金的可追溯性是构建开放信任环境的关键因素,例如引入智能合约技术的数字票据,实现企业间交易的自动化、不可篡改和执行能力,构建基于数字信任的融资方案。
● 提升数据标准化程度,包括产业链数据的收集、数据权限、隐私保护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包括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梳理、建立明确的数据共享和访问机制、合规使用的边界等。
● 需要开放的平台架构设计,包括数据中台、业务中台、风控中台等,通过开放银行形态对外输出金融服务和科技能力,链接各生态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成功实践:
建设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推出的全球撮合家开放式平台,在跨境交易场景中为企业用户提供跨境智能撮合服务并配套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累计注册用户23万户,发布商机18余万条,为35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余家公司举办了210多场跨境对接活动和数字会展。2022年贸易融资投放1.77万亿元,有力保障外贸企业资金需求。“跨境快贷”系列产品累计为1万多家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近250亿元;建单通、建票通、建信通“三建客”系列产品累计为5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42个项目提供143.30亿元融资支持。创新跨境e汇、跨境e采、跨境e信等跨境支付产品,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87万亿元,服务跨境人民币客户近4万户。
2022年,全球撮合家创新探索境外“代参展”模式,协助中国优质光伏企业在境外展会“云亮相”。实现企业产品“云上发布”“云端参展”,建行欧洲华沙分行的展位共接待来自欧洲多国的采购商150余家,其中85家在现场提出采购意向,意向采购需求达数千兆瓦。
模式3:产业金融平台生态
聚焦国家重点产业或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与政府共建产融平台、金融服务云平台等,以“数据+政策+金融+科技”模式为地方小微企业进行金融供需线上对接、线上融资担保等,强调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线上秒批秒贷: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风控能力,可以应用于产业金融平台在线身份认证、企业画像及信用分析、额度核定,满足线上快速融资的需求。
● 产融数据分析监测:基于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对产业金融平台的企业融资额、成本、不良率,以及金融机构放款数据、机构业务排名等进行动态掌握,有助于开展风险监控预警,助力平台产品创新。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助企纾困贷款、科技信用贷、林业贷、农业贷
生态特征与价值:
● 金融服务云平台本身即是一个生态圈,能够形成政策平台、融资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云上融资、云上担保、云上咨询等企业经营全流程的服务供给,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惠企政策提供通道,解决政策落地的难题。
● 产业金融平台模式强调金融服务的精准提供,通过渠道对接、场景对接引入金融产品,能够提升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能力,将资源有效配置到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中。
● 平台模式能够解决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营销拓客成本高、直接触达难的问题,使银行主动接入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银企之间灵活选择变为可能。
关键成功要素:
● 需要政府引导与金融机构共建形成合力,并引入政务、税务、司法等多类数据源,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多方数据安全共享,释放地方产业数据价值。
● 产业金融平台模式需要依托于完善的数字化风控能力,以满足精准的需求对接、快速审批放款、风险管控等要求。
● 需要提升金融机构需求响应速度以及产品的灵活性,构建标准化产品+定制化产品资源池,形成对特色产业的灵活对接能力,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链和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以实现更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产业运作。
成功实践:
兴业银行在福建省政府指导下建设运营的福建金服云平台,依托4400多项政务数据,并与福建大数据公司、福建移动、福建高速、国网电力等开展隐私计算、联合建模,通过各类算法模型开展数据开发应用,精准支持政策准入和金融服务创新,实现更加高效投放,超半数申请政策性产品的企业在申请当日即可完成授信全流程。福建金服云平台链接G端-F端-B端,在福建省内定位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为政府部门实施各类金融惠企政策的首选平台。自2019年上线以来,已入驻金融机构118家,平台注册用户25.54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 6.13万笔,普惠小微贷款占比超 98%,累计解决融资金额 2101.51亿元,笔均金额343.1万元。
模式4:产业园区生态
产业园区生态是围绕产业园区构建的开放、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强调产业园区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通过整合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创新创业者等资源和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园区”的辐射作用综合赋能园区企业,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针对园区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综合服务。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大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区域产业分析、产业精准招商、产业投资地图、产业招商管理、企业服务等应用,进行资源对接,以及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议等。
● 园区空间可视化: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园区能够将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数据进行综合展现,从园区基础设施、园区交通、智能楼宇、园区招商、产业分析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日常运行监测与管理,辅助园区管理决策。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园区贷、园区保、科创类贷款、股权质押
生态价值:
● 园区不仅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并且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创新驱动和技术转移。它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利,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园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 关注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业政策、惠企政策、金融知识等,集创业平台、创投辅导、资金支持、投后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
● 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孵化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关键成功要素:
● 产业大脑需要组织、加强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包括园区的基础设施、运营、资本、人力资源,协调园区不同机构、不同企业的交互和协同,形成数字化指挥中枢。
● 充分利用未来工厂的头部效应,带动生产方式、企业形态的优化升级,拉齐各企业数字化认知水平,以发掘园区企业中的隐形冠军。
● 产业园区需要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将政府、金融机构、科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成功实践:
邮储银行助力打造产业升级标杆园区 ,投放贷款7亿元支持顺德中集数科城项目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法人按揭贷款、设备更新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项目建成后,将定位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产、城、人、文融合典范,“双智+双创”的高端产业与人才集聚高地,“可学+可赏”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标杆,依托项目所处板块的产业格局,利用顺德现有产业链基础,以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引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等项目,同时充分整合项目内外部资源,打造产业升级标杆园区。
模式5:改革试验区产业生态
改革试验区以特定区域为基础,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型经济体系框架的构建。围绕国家级、地方级改革特色试验区的特殊政策打造一系列创新服务,包括在试验区内设立专属银行部门或支行、研发中心,给予试验区重大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信贷支持等,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产业生态模式。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创新: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通过研发侧和需求侧共同作用,挖掘创新应用场景,培育新产业。
● 监管沙盒: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完善监管数据采集机制,丰富监测预警指标系统,应用于改革试验区内创新项目监管试点,提升风险信息的精准识别能力,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 城市治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应用于改革试验区内网络通信、智慧交通、智能物联等城市治理场景的创新。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研发贷款、重大项目专项贷款、ESG主题理财、碳金融产品
生态特征和价值:
● 通常聚焦重点高新领域探索创新,为特定区域设定创新发展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因此能够集中资源,深入研究和解决产业当前挑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业态。
● 通过试点实践和探索,改革试验区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的创新案例、创新产品,形成产业样板作用,并可复制成功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 改革试验区生态注重促进产业和城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改革试验区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资本和人才,提升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城市发展也为产业提供相应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互动。
关键成功要素:
● 创新是改革试验区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场景和金融产品设计中加大创新能力,引入先进理念和模式,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 在改革试验区内探索技术示范、政策实验和社会实验,需要设定一定的容错机制,给予包容审慎的创新探索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更灵活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 加强数据积累沉淀,对产业在试验区的综合影响进行持续追踪和分析,形成创新成果的持续升级迭代。
● 改革试验区与地方城市结合紧密,金融机构需要强化总分联动,通过顶层设计和配套保障支撑分行对改革试验区的金融服务拓展。
成功实践:
工商银行助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明确提出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大绿色产业投融资等工作主线,其中:浙江湖州分行以“1 条主线、5 个机制、N 个产品”为抓手,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绿色园区、绿色生态乡村、绿色共富等特色服务方案,并推出“零碳贷”、碳配额质押融资,拓展“工业碳效码”在金融领域应用,开发“碳惠e贷”线上产品,有效实施“碳足迹管理”。甘肃分行积极融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品牌创建工作,支持兰州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绿金通”平台建设、上线,并在平台上线后,通过发布多种信贷产品,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近20亿元融资支持。
*实践案例均来自相关银行年度报告披露内容。
五、产业数字金融风险挑战
● 政策与区域差异影响
由于政策差异、区域差异以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要素和需求也存在较大区别,这不仅决定着其发展路径和速度,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度、资本投入和创新活动的程度。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产业数字金融业务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点、要素配置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 企业认知与协同挑战
目前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产业数字化在不同行业、环节、场景中的渗透度整体仍然偏低,许多传统企业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困惑和挑战,包括如何制定合理的数字化战略,如何将数字技术与自有生产环节相融合,以及如何适应新型数字化生态系统。金融机构需要协同各类生态主体,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共建生态模式的过程中,辅助产业政策落实,拉齐上下游企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加强产业数字金融知识的培训,提升生态协同合作的能力。
● 金融机构综合能力挑战
产业数字金融是对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的深度科技赋能,需要具备高度开放、综合赋能的能力,这也对金融机构的科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内外部数据打通、云化系统建设、组织架构优化、智能风控体系构建、数字原生产品能力建设、合作伙伴能力评估分析等,全面提升“金融+科技”综合赋能水平,并建立与各生态主体的紧密合作,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做好关系磨合、利益协调和价值共享,共同推动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
● 数据安全风险
产业数字金融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共享,其数据体量远超消费金融,并且产业发展对实时采集传输、计算分析数据的场景也将大量增加,可能会面临产业敏感数据泄漏、交易欺诈、系统攻击等风险,对数据的单点防护无法应对产业场景下数据的流动风险,需要做到安全治理的全流程、全场景的多点防护,在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需要采取有效的数据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动态行为监测等手段,增强数据的可信流通,保证全产业链数据处于持续安全状态。
● 技术应用风险
产业转型发展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相应地伴随着新型的技术应用风险,例如不同的金融机构、企业、技术供应商采用数据格式、安全协议和交互方式不同,会造成数据流通、系统兼容、生态合作方面的问题;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对企业信用评估时产生算法偏见,或是由于不当使用引发公平性和责任追溯等伦理问题。因此需要细化完善产业数字金融相关的行业标准、监管机制,提升科技伦理治理水平,推动模型可解释性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合规发展的格局。
六、应用探索与趋势展望
应用探索
● 数字技术的探索
未来,产业数字金融将受益于前沿技术的突破,探索出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模型层面的突破将推动智能风控、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场景应用,与物联网、边缘计算结合将提供更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助力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价、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基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大模型,能够吸取产业金融领域大量知识并实现自主学习,有助于融合产业知识与金融知识进行智能匹配、智能决策。
另外,量子计算技术能够实现产业数据的高速处理,挖掘异常交易和关系图谱,降低产业金融风险,保障数字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量子计算可对产业金融相关的产品定价模型、信用评级模型、风控模型等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升模型准确度,应用于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优化等场景。
● 政策支持的探索
政策支持对于引导产业转型方向、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发展、集聚多方资源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预计未来将会继续聚焦于从市场、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给予政策扶持,并引导新型技术工具的创新推广,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更大范围内的应用落地。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的拓展,数字支付、人民币跨境支付等产业支付方式的监管创新,也将为跨境贸易带来更多机会。此外,在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以应对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安全挑战。
● 市场需求的探索
随着数据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金融机构将会更加依赖于以数据驱动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利用生态系统深度触达产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包括企业的融资需求、风险管理需求、数字化转型需求等。在与产业主体合作的过程中,针对产业金融平台、产业园区等不同生态模式,了解其业务模式、痛点和创新需求,并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市场洞察、风险评估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建立优势。
趋势展望
● “场景+平台”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模式的核心
为满足不同产业对金融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深入行业赋能,产业数字金融将依托产业场景+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长期发展。“场景+平台”模式能够整合、对接各类发展要素、金融资源、技术供应商和数据提供商,促进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平台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以确保参与者的技术能力、服务能力符合要求,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
● 碳资产价值对产业数字金融的作用加速显现
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碳资产价值将在产业数字金融中加速显现,通过碳资产价值与金融工具的结合,将有助于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企业管理碳风险。未来,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可能会提升对碳排放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能力,以监测和评估其碳减排进展,并为碳市场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碳市场的监管及行业规范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在推动碳资产管理数字化的同时,需要相关制度、技术手段和监管的配套建设,保障碳资产交易的准确、透明和安全。
● 以工业互联网为主体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将在2-3年内形成
工业互联网作为我国新型基础建设之一,已经应用于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实现了设备互联、数据共享、智能化生产等一系列创新应用。随着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云边端算力部署的逐步完善,易观预计以工业互联网为主体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将有望在2-3年内形成。产业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收集和分析大量实时数据,包括生产数据、供应链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 ESG治理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中重要信用评估因素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将其作为投资和信贷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估体系,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条件,而对于表现不佳的企业则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通过ESG治理信用评估模型的构建,可以推动企业更好地管理ESG风险、提升可持续性绩效,同时引导投资和融资向具备良好ESG表现的企业倾斜,促进产业向可持续的、更加负责任的方向发展。
声明须知:易观分析在本文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和其他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易观分析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任何情况下,本文仅作为参考,不作为任何依据。本文著作权归发布者所有,未经易观分析授权,严禁转载、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易观分析发布的任何内容。经授权后的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使用时应原文引用并注明来源,且分析观点以易观分析官方发布的内容为准,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删减、增添、拼接、演绎、歪曲等。因不当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易观分析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并保留向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
阿里重启装修业务,家装行业打破平静
巨头回归,变局将至。
出品 |电商行业 作者 | 李响
阿里巴巴重启装修业务
阿里巴巴,悄悄干了件大事。
近日,阿里宣布重启装修业务,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六个城市推出装修行业“甄选商家联盟”,首批公布的甄选商家有21家,包括欧派、博洛尼、住范儿、生活家等等。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还将提供消费者管家服务,为家装过程提供客诉和问题解决渠道。
另外,在商家服务方面,淘宝天猫发布的“甄选商家联盟公约”显示,商家需要做到及时响应客户需求,2小时回复,24小时出具解决方案;保证真材实料、价格透明、严格保证按期履约等等。
对阿里来说,此次成立甄选联盟是装修业务的新起点,也是淘宝天猫实现业务扩张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余年来,阿里一直在“死磕”互联网家装,并试图在行业内掀起滔天巨浪。
2005年,淘宝开始拓展家装板块,但是当时由于单价高、物流难度大,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
但阿里并没有放弃。2010年11月,淘宝商城(天猫的前身)宣布上线垂直平台家装馆,正式进军家居家装行业。
2013年12月,阿里入股大件物流龙头企业日日顺,利用其大件商品的运送货入户、送装一体服务能力,为天猫的家电、家装等商家提供保障。
2015年8月,阿里入股苏宁,并引入了苏宁物流覆盖全国的送装一体服务能力。
2018年2月,阿里宣布与家居零售巨头居然之家达成合作;年末阿里向专注于建材家居的安装服务平台“神工007”投资了2500万美元,为平台商家提供送装、安装等服务。2019年3月,阿里又入股了灯饰灯具服务商匠多多,控股比例达到20%。同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以43.5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红星美凯龙。
此外,阿里还投资了家装行业软件技术提供商三维家,智能门锁及安防领域的物联网服务平台优点科技。
在阿里的努力下,其家装业务实现了爆发性增长。阿里2020财年数据显示,有2049个品牌加入天猫家装平台,天猫家装成交额突破1亿的品牌数量达到111个,有8个品牌已经超过了10亿,增速超过100%的品牌超过2000个。
到了2021年1月,阿里继推出生活分享社区“躺平”、家装设计师室内装修设计平台“躺平设计家”之后,又上线了一款家居家装APP“躺平家”,成功打造了自有家居安装品牌“躺平”,后来更名为“每平每屋”。
去年8月下旬,淘宝天猫家居家装总经理恩重在年度生态战略峰会上发布了三大战略:商品内容化、服务商品化和全域零售。这也暴露出阿里希望构建一个家装家居内容导购场的野心。
对阿里来说,自身庞大的流量基础,有利于高效地开展互联网家装业务;充足的资源,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强大的履约能力,可以实现消费者线上逛、线下体验的服务。
就目前来看,阿里对于互联网家装业务做大做强,还是很有信心的。
互联网家装,困在流量里
但事实上,互联网家装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2015年,互联网家装成立了300多家品牌企业,其中有27家获得天使轮或A轮以上融资,全年融资事件达到123起。
但好景不长,互联网家装行业很快陷入困顿,仅在三年内就倒闭了100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家装360、珂居网、美装、宅师傅等知名家装企业。
之所以走到这个地步,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家装平台的流量获客成本高、用户留存低,这也是多年来行业都没能跑出一个巨头的主要原因。
以国内互联网家装头部平台土巴兔为例,2018年土巴兔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没多久,它就主动撤销了上市申请。
究其原因,有传言称,此次上市失败是因为资金缺口太大,且盈利模式不明。
此后,土巴兔四次冲关IPO,均以失败告终。
五战五败,土巴兔到底怎么了?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土巴兔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80亿元、6.15亿元、6.5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982.13万元、8662.69万元和7032.73万元。
2019年至2021年,土巴兔的流量获客成本分别为2.06亿、2.15亿以及2.40亿,占总营收达到30.31%、35.00%和36.66%。
可以看出,土巴兔三年的净利润加起来跟2021年的流量获客成本几乎持平。
另一边,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互联网家装第一股”齐家网的营销费用也是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2019年齐家网的营销费用高达4.06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年总营收的50%。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互联网平台的平均获客成本为37.2元,但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直接飙升至486.7元。
整体看来,高昂的流量获客成本普遍存在于互联网行业中,而这也是众多家装企业难以为继,只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诱因之一。
除此之外,互联网家装平台还屡遭消费者投诉。2018年上半年,房屋装修投诉5591件,较上年同期增长114%,其中有不少是在投诉互联网家装平台的服务,比如拖延工期、平台不作为、劣质工程等。
(图源:潇湘晨报)
可以看出,由于流量稀缺和获客艰难,家装平台难以平衡成本和服务,导致行业消费投诉多发,陷入了信任危机。
从整个互联网家装行业来看,假如平台与消费者没有建立信任机制,就难以对线下施工流程进行管控,自然就无法保服务质量。
总的来看,互联网家装行业需要建立一套全面且稳定的服务体系,才能满足装修公司、施工方和消费者、设计师、工人的需求,进而降低获客成本和原料采购成本,实现稳定的盈利。
但很明显,大部分互联网家装平台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整个行业还没有出现赢家。
新老玩家,如何破局?
令人迷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颇多的行业,为何还能吸引阿里、京东、百度、字节相继布局。
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家装市场规模突破4万亿;2025年,国内家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万亿。
其中,互联网家装方面,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33.5亿元到2020年的4050.7亿元逐年增长。
(图源:艾媒咨询)
单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互联网家装的市场规模并不小,同时增长空间相当广阔。
也许正是基于此,阿里、京东等巨头一直没有放弃对互联网家装的布局。
但是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即便互联网家装行业的前景再广阔,也无法掩盖它那深入骨髓的“痛”。
从平台角度看,目前入驻的装修公司以运营水平与服务能力偏低的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挤压建材成本、装修质量低下等问题。
从消费者角度看,服务水平普遍低下,质量问题无人承担,导致他们对大部分互联网家装平台存在很深的顾虑。
在这种背景下,烧钱玩法已然失效,为今之计,平台必须抓住行业痛点,对模式进行创新。
具体来说,就是平台建立强监管机制与执行标准,对装修公司进行优胜劣汰,同时重塑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总之,做互联网家装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THEEND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电商行业,LIKE.TG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