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器
亚马逊财报:2022 Q1亚马逊营业收入达184.4亿美元 同比增长37%
电商鼻祖、零售巨头亚马逊,标签该增加一个了。 从2022 Q1最新财报来看,云计算业务已成了亚马逊主要增长和盈利来源: 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到达184.4亿美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57%为65.2亿美元;利润率35.3%,比上季度的29.8和去年同期30.8%都高出一截。
要知道,全球云计算市场上亚马逊本就是庞然大物,公有云市场占有率38.9%,超过后三名之和。大体量还高增速,让坊间甚至出现了“增长神话”这样的提法。
△Gartner 2020-2021年IaaS公有云市场占有率数据
换一个角度看,亚马逊云科技在Gartner®发布的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AI Developer Services报告中也位列领导者象限。
要论“增长神话”背后靠的什么,创新是不得不提的。
特别是近年来,云计算作为向AI提供大算力和大数据存储传输能力的基础设施,也开始向与AI深度融合。
跳出云计算范围,在国内全部AI开发平台应用市场上亚马逊云科技也被评为创新力第一。
△弗若斯特沙利文amp;头豹研究院《2021年中国AI开发平台市场报告》
亚马逊云科技的这一面,在国内一直以来易于被忽视,只是由于云计算并不直接与消费者大众接触,而是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背后提供着支持。
这次财务数据的变化将作为一个醒目的标志,将成为市场对亚马逊认知翻转的起点。
一直以来,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推动新技术落地、帮助中企出海和外企本地化、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这一面,也将被更多人看到。
新技术落地
要说当下谈落地谈得最火热的行业,智能汽车肯定是其中之一,但光自动驾驶一个环节想要落地就困难重重。
根据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自动驾驶算法想要达到人类司机水平至少需要累计177亿公里的驾驶数据来完善算法。
先不提达到人类水平这么没边的事,按照现在最受认可的SAE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达到L3级别也要2000万公里路测里程。
上千万公里路测产生的数据规模要达到EB级,也就是常见的TB乘上1024再乘一个1024。
更头疼的是,不同环节需要的数据格式还不统一,比如数据导入时需要的是S3/NFS格式,数据预处理需要HDFS格式,AI训练又需要NFS格式,后面还有仿真、模型验证….
△来自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数据密集型超算技术白皮书》
智能汽车行业里面众多的创业公司,人力物力都有限,要想自建IT系统就基本干不了别的事了,一方面是自建的规模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业务脚步,一方面是运营维护又要牵扯一大堆精力。
为了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迁移至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比如L4自动驾驶明星头部公司文远知行于2017年成立,2019年初开始在亚马逊云科技云上部署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平台。
大幅度缩短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时间是此举最大的收获之一。按文远知行数据团队总监霍达透露的说法,目前业界完成一个训练模型大约需要1-2周,而他们在亚马逊云科技平台上只需要12小时。
再加上系统的总拥有成本(TCO)节省了1/3、运维效率提升了50%,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有了保障。
凭借这样的优势,文远知行于2019年11月打响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第一枪,在广州推出全国首个全面对外开放的Robotaxi运营服务。
同样采用亚马逊云科技机器学习平台的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还有Momenta、智加科技等,全球范围更是有Aurora、Mobileye、图森未来等。
给每一位客户单独提供云计算资源并不是亚马逊云科技的全部考量。
积累了大量行业经验后,亚马逊云科技21年12月推出两款针对性的新服务:解决数据收集问题的Amazon IoT FleetWise和行业解决方案Amazon for Automotive。
还面向零机器学习经验群体推出Amazon SageMaker Canvas无代码机器学习平台。
Amazon SageMaker Canvas将机器学习模型的诸多步骤可视化为可交互的 UI,让业务、人力、财务等部门人员不写一行代码就能快速生成机器学习预测模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如传统车企宝马,就通过其中的Amazon SageMaker Canvas无代码机器学习平台把AI/ML技术推广到全集团,实际业务流程中的600多个应用中,涵盖生产线到销售端的多个场景。
1500万台宝马汽车接入此平台,一天产生数以百万公里数据均交由 Amazon SageMaker Canvas 分析预测。
中企出海、外企本地化
AI与数据分析如今不只是前沿产业的专利,在更广大的消费和互联网产业同样有用武之地。
其中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出海都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红利下,前景广阔。
出海企业面临的烦恼与自动驾驶行业相比又多出几个,需要全球统一的基础设施架构,面对跨境支付带来的风险,还要满足各国日益严格的数据安全合规要求。
由此一来,亚马逊云科技因其自身定位原因,尤其受想要出海发展的中国企业以及想要在中国落地的外企青睐。
在艾瑞咨询包含出海业务的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统计中,亚马逊云科技排名第二。
中企出海的例子如OPPO,其智能手机海外出货量占比已超过一半,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也在开发中。
OPPO的AI小布助手月活过亿,如何降低AI推理成本、提升AI推理效率就是关键。
除了自己想办法优化算法以外,还能请一个外援就是专用推理芯片。
OPPO最终选择将小布助手部署在Amazon EC2 Inf1实例上,采用亚马逊云科技自研Inferentia推理芯片,比上一代基于GPU的实例单次推理成本最高可降低70%。
小布助手在QA以及闲聊两个场景下整体推理节省高达35%左右,端到端延迟降低多达25%。
迁移至新芯片工作量也不大,配合上Amazon Neuron开发工具包只需要最少的的代码更改即可。
外企本地化方面的代表是Daniel Wellington,这是一个来自欧洲的钟表和珠宝制造商。
进入全球市场后他们发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本部与全球消费者之间有时差。
比如客户报修或申请退货而负责审核的人还在深夜,就得等第二天再说了,消费体验很不好。
后来他们基于Amazon Rekognition图像识别API创建了自动化流程,基于图像识别的退货速度比以往快了15倍。
从这个小案例还可以看出云计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自身具备AI技术需要计算资源的少数企业相比,更多企业自身需要的是基于现有AI能力来定制适合自己的业务流程。
在这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Amazon Rekognition以外,亚马逊云科技还提供了一系列相关产品。
Amazon Personalize,预置了推荐系统必要的基础设施、算法,提供API接口,能快速构建个性化推荐应用,乐天玛特超市用它使客户从未购买过的产品数量增加了40%。
Amazon Connect,为联系中心带来AI座席调度、风险欺诈检测、情绪分析等能力,比传统联系中心解决方案最高能节省80%的成本。
Amazon Lex,将Alexa语音助手同款技术开放出来,可构建、部署和管理定制化的语音聊天机器人,还能原生集成Amazon Connect构建的联系中心。
使用这些产品无需专业AI知识,仅靠传统软件开发人员便可快速构建AI应用。
但是,那些连传统IT开发能力都不足的企业又该如何?
传统行业智能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是近年来的热词。
根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到2024年AI将成为所有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制造、物流、能源、交通、农业等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迸发,届时有25%的AI投入会以结果即服务(Outcomes-as-a-Service)的形式规模化推动创新。
对于制造业来说,一个AI重要的用武之地是需求预测。
尤其是反复无常的疫情,让制造业的客户需求、上下游供应链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动。
富士康与Amazon Machine Learning Solutions Lab合作,用Amazon Forecast时间序列预测服务为旗下一座工厂开发了一个端到端的需求预测模型。
这套解决方案将预测准确率提升了8%,每年将为该工厂节约55.3万美元。
同样能提供端到端AI能力的还有Amazon Monitron,基础用法是监测工业设备的异常,更高级的是在设备出现真正问题之前就通过机器学习及时发现。
专业说法叫“预测性维护”,一方面可以防止因某个设备意外停机影响整个生产线的运转、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在故障前及时维护也能增加单个设备的使用寿命。
这套方案已用于乐器制造商Fender与通用电气旗下天然气发电供应商GE Gas Power等多个行业客户。
云数智一体,是这个时代的答案
看过前面的那么多各行各业的案例,不难总结出两个规律。
第一,从高新科技到互联网、消费再到更传统的行业,都离不开云计算、AI和数据分析的紧密结合。
数据常被比喻为“数字石油”,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需要AI算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多价值,AI算法又需要云计算提供大量算力。
这就是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在15年间从0成长到2021年的7050亿美元规模的主要逻辑。
第二,离技术越远的行业在智能化升级中产生的需求越大,也越需要完整、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如此一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一体化发展便是这个时代的答案。
于是这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各地原有的大数据中心纷纷升级改建成智能计算中心,AI算法起家的公司如商汤开始自建算力供应体系,而云计算公司都在自研AI芯片与发展AI技术。
而在这众多玩家之中,用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的AI/ML工具、MLops方法论及服务来降低AI使用门槛,正是亚马逊云科技的优势所在,也是“增长神话”背后的动力。
就亚马逊云科技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来看,其技术体系也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反倒成了中企出海和外企扎根的连接点。
上面说到的那么多云服务,其实也只是这个技术体系中的冰山一角。
每年亚马逊云科技都会上新几千项服务,其中AI相关的服务也有250+。
如此数量,让相关从业者都有种“你慢点出,我学不过来了”的感觉。
好在亚马逊云科技每年会通过INNOVATE大会的形式把近期动向集中梳理、呈现。
据悉今年的INNOVATE大会正是以“人工智能新引擎”为主题,免费报名、线上参会。
要想了解亚马逊云科技在AI技术这一面的,不妨下周去看看。
自 量子位
Gartner:2021年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909亿美元 同比增长41.4%
Gartner的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从2020年的643亿美元增长到909亿美元(606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1.4%。
2020-2021年全球IaaS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单位:百万美元):
亚马逊在2021年继续排在IaaS市场的第一名,其次是微软、阿里云、谷歌和华为。前五名IaaS提供商在2021年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亚马逊在2021年以354亿美元(2360亿人民币)的收入和38.9%的市场份额继续引领全球IaaS市场。
市场份额同比减少1.9%。
微软2021年的IaaS收入超过190亿美元(1277.8 亿人民币),以21.1%的市场份额和高于市场的增长率位居第二。
市场份额同比增加 1.4%。
由于已经有许多企业机构依赖微软的企业软件和服务,因此Azure能够抓住几乎所有垂直市场中的机会。
阿里云2021年的IaaS收入为87亿美元(579 亿人民币)并且以9.5%的市场份额再次成为全球第三大IaaS公有云提供商。
阿里巴巴在继续引领中国云市场的同时,还准备凭借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与数字商务平台能力成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其他新兴云市场的领先地区提供商。
谷歌云2021年的收入达到64亿美元(429.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3.7%,是前五名IaaS厂商中增长率最高的厂商。
市场分额同比增加 1%。
谷歌能够实现这一增长是因为传统企业工作负载对谷歌云的采用稳步增加,并且谷歌在人工智能和Kubernetes容器技术等前沿功能领域实现了创新,还通过扩展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扩大了客户群。
继连续两年实现200%以上的增长后,华为在2021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该公司仍然以42亿美元(279.5亿人民币)的收入排在市场份额的第五名。
市场份额增加 0.4%。
华为在过去两年中大力投资于自己的IaaS生态系统,并且通过经过加强的开放式硬件、开源软件和合作伙伴赋能战略,为大学、开发者和初创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
Gartner研究副总裁Sid Nag表示:“由于云原生已成为现代化工作负载的主要架构,IaaS市场继续保持增长。云不但支持先进技术和应用所需的可扩展性和可组合能力,还能够帮助企业满足主权、数据整合和客户体验增强等新出现的需求。”
Nag表示:“随着地缘政治分裂日益严重以及新监管和合规要求的出台,地区云生态系统正在为具有强大地区影响力的提供商带来机会,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Nag表示:“客户体验、数字成果和虚拟先行世界将成为推动IaaS下一个增长阶段的驱动力。元宇宙、聊天机器人和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各种体验,但它们将需要超大规模基础设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计算和存储能力需求。”
CHIMA:2022年度医院云服务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掌握我国医院“云服务”应用工作状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了解“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模式和技术特点,赋能医院“云服务”建设发展。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医院云服务应用状况调查》工作,以便为开展“云服务”发展趋势研究,揭示应用发展的障碍和问题,同时为医院开展“云服务”工作规划和制订相关技术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本调查的“云服务”范围包括:公有云服务(例如阿里云提供的IaaS、PaaS或SaaS服务产品,公众号/服务号/小程序、联通沃云区域影像云等);专属云服务(公有云上隔离出来的专属医疗行业资源池的IaaS、PaaS或SaaS服务,例如天翼云医疗云专区),以及政务云(公有云厂商为各级政府提供完全物理隔离、量身定制的专属政务云平台)。对于医院自有数据中心中的虚拟化软件,以及商用云软件部署的私有云服务不在本调研范围内。
本调查的调查对象为医院信息化负责人(医院CIO)和云服务供应商。本次调查没有使用抽样设计框架选取调查样本。
本次调研方式采用问卷形式向全行业发放。调查对象来自30个省份,共738家单位,其中三级医院394家,三级以下医院344家。按医院类型分为,综合医院551家,专科和其它类型医院187家。
本调查报告分为三部分。一是,主要发现及问题分析部分,包括对医院“云服务”客观应用情况分析,调查对象对“云服务”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判断。二是,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依据。三是,应用案例部分,分别是在医疗行业应用较多的4家云服务供应商提供的应用案例资料。
IDC:2021下半年中国整体云专业服务市场规模为118.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速为26.8%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云专业服务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下半年,中国整体云专业服务市场规模为1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为26.8%。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推动云专业市场稳健发展。传统企业上云依然会偏向企业自建私有云作为底层资源承载,推动云建设市场同比增速保持在26.1%;企业客户对云咨询服务的需求增加,增速为23.6%,但期待的不仅是“一纸蓝图”,具有最佳实践效应的咨询更得企业青睐;为了使数字化转型更好服务企业业务发展,以新技术赋能的云开发服务和与云迁移服务得到有效发展,市场增速分别为29.5%和25.4%。
云专业服务市场仍然是一个较分散的市场,但是市场发展逐渐趋于集中。排名前十的云专业服务商市场份额占比从2020下半年的29.1%增长到了2021下半年的30.1%。华为云不断加强云咨询和云迁移服务能力,推进政企数字化转型进程;IBM在整体上云咨询和云系统集成上稳定发展;埃森哲为客户打造定制化上云方案,并在端到端上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更具优势;中软国际在数据库迁移和云原生开发上持续发力,并在上云后运维管理服务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中国电信发挥云网融合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 “云–网–边–端–数–智–安–用” 全栈云产品和服务能力。
2021下半年,云专业服务市场发展呈现高质量稳健发展特点:
国内企业对“可落地”的咨询需求增加:企业对探索如何运用云原生、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业务创新和持续发展的“业务IT类”咨询需求持续增加,这类咨询对落地性、实践性和有效性要求更高。这要求服务商要深刻理解不同行业用户业务场景和痛点,才能对客户企业发展产生最终实质价值。
容器化部署加速推进:2021下半年,更多企业加强对容器的探索,从单个容器部署向更多容器部署发展,从边缘业务部署向核心业务系统部署扩展,另外混合云的发展促进更多大中型企业加速对容器化部署的尝试。
云原生开发需求高速增长:更多行业头部企业看到云原生对业务发展的好处,选择“容器+微服务+安全+数据”端到端云原生开发模式开发新的上云应用,或者通过梳理业务逻辑将老旧的单体应用改造成微服务架构应用。
跨云迁移持续推进:一方面,从本地或虚拟机迁移至容器的项目增多,但是主要以互联网行业、线上零售、软件开发行业为主。同时,随着云厂商之间竞争的白热化发展以及云迁移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工具的完备,跨云迁移成为不少企业追求上云成本经济的一种选择。另外,部分企业也出于安全、合规、成本以及相关政策的考量,从公有云迁移到私有云。
IDC中国企业级研究部研究经理王澄玥表示: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渐进入 “深水区” ,更多 “用云、用好云” 以及 “用数、赋智” 的项目推动云专业服务市场的发展。这不仅要求云专业服务厂商要提升自身的新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运用云原生、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赋能企业敏捷转型,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不同行业客户的业务痛点,这样才能将上云全生命周期服务与行业场景充分融合,赋能企业业务发展创新和加速发展。
Gartner:2021年全球laaS市场规模达909亿美元 同比增长41.4%
根据 Gartner的数据,2021年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增长41.4%,达到909亿美元,高于2020年的643亿美元。亚马逊在2021年保持第一的位置,其次是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和华为。
2021年,排名前五的IaaS提供商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亚马逊继续引领全球 IaaS 市场,2021年收入为354亿美元,市场份额为38.9%。
微软以21.1%的份额和高于市场的增长率位居第二,2021年收入超过190亿美元。由于许多企业已经依赖微软的企业软件和服务,Azure 已准备好在几乎所有行业垂直市场抓住机会。
阿里巴巴以9.5%的市场份额和2021年87亿美元的收入再次成为全球第三大IaaS 公共云提供商。阿里巴巴不仅继续引领中国云市场,还有望成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其他新兴的云市场。
谷歌云在前五名 IaaS 供应商中增长率最高,2021年增长63.7%,收入达到64亿美元。这一增长是由传统企业工作负载的采用率稳步提高推动的,以及谷歌在人工智能和 Kubernetes容器技术等更尖端功能方面的创新推动的,并得到其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扩展以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的支持。
尽管华为的增长率在连续两年超过200%后于2021年有所放缓,但仍以42亿美元的收入保持着第五的位置。过去两年,华为对其 IaaS 生态系统进行了大量投资,加强开放硬件、开源软件和合作伙伴支持战略,为大学、开发人员和初创公司提供扩展产品。
亚马逊云科技:实现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双剑合璧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已经被更多的企业接受,而初级的数字化也已经深入到“数“”智“融合阶段。红杉资本此前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模型的重要一环是数据驱动的洞察与决策,即基于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推荐、预测等结果,帮助管理层做出更科学和高效的决策。
咨询机构能够从宏观上帮助企业进行数智融合的方法论指导,而作为企业的数字底座云计算厂商亚马逊云科技,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够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实现。
在不久前召开的《云领数智融合,重塑数据洞察》沟通会上,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陈晓建建议,企业要重塑数据洞察,一定是将数据(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机器学习技术)进行融合和统一。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组织架构层面: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机器学习实践进行整合,并与大数据项目进行统一协调和资源配置;
人员能力层面:要求和安排原有传统的大数据实践者掌握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到大数据具体项目或承接新的机器学习相关的项目需求,要求机器学习从业者也要掌握大数据处理能力,更好、更便捷地完成模型所需的数据准备和加工;
项目实施层面:仅依靠传统的大数据技术是无法全方位提供充足的数据见解,仍需要机器学习的模型能力补充,越来越多的数据项目会融合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两者的能力;
工具支撑层面:需要面向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构建统一的开发平台和技术基础,可能是对已有大数据平台进行改造增加机器学习相关场景和能力,或是完全推倒重新构建一个面向两者的通用的平台。
在现实中,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协同的问题。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陈晓建认为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数据和机器学习分而治之,数据及技术孤岛制约敏捷迭代。
第二: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在生产制造企业,机器学习帮助客户对产品售后维修需求进行预测,由被动响应变为主动规划。但由于不具备足够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模型开发成功后 ,不能够有效收集处理海量的运营数据,致使预测不准确,无法达到预期业务目标。
第三:据分析人员参与度低。现实情况经常是,模型在实验环节效果良好,但实际使用中却不尽人意,实验环境只是对真实环境的简单模拟,生产环境要复杂得多。
与一般的咨询公司给出的方法论不同,亚马逊云科技能在技术细节上帮助企业更有效实现升级变革。这蕴含了亚马逊云科技三大技术能力:
构建云中统一的数据治理底座,打破数据及技能孤岛。亚马逊云科技能帮助客户构建统一的数据治理底座,实现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数据共享,数据权限的统一管控,以及两者统一的开发和流程编排。云中统一的数据治理底座不仅能提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高效融合,还能减少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重复构建的工作,并且显著降低成本。其中, Amazon Lake Formation推出诸多新功能,实现了数据网格跨部门的数据资产共享,以及基于单元格的最细粒度的权限控制机制。Amazon SageMaker Studio可一站式地完成数据开发、模型开发及相关的生产任务,该服务基于多种专门构建的服务,如交互式查询服务Amazon Athena、云上大数据平台Amazon Elastic MapReduce (Amazon EMR)、云数据仓库服务Amazon Redshift、Amazon SageMaker等,为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
助力机器学习由实验转为实践,为机器学习提供生产级别的数据处理能力。机器学习项目成功的关键是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准备。亚马逊云科技提供多种灵活可扩展、专门构建的大数据服务,帮助客户进行复杂的数据加工及处理,应对数据规模的动态变化,优化数据质量。其中,Amazon Athena能够对支持多种开源框架的大数据平台,包括Amazon EMR、高性能关系数据库Amazon Aurora、NoSQL数据库服务Amazon DynamoDB、Amazon Redshift等多种数据源,对这些数据源进行联邦查询,快速完成机器学习建模的数据加工。 以Amazon Redshift、Amazon Managed Streaming for Apache Kafka (Amazon MSK)和 Amazon EMR 为代表的无服务器分析能力,可以让客户无需配置、扩展或管理底层基础设施,即可轻松地处理任何规模的数据,为机器学习项目提供兼具性能和成本效益的特征数据准备。
让数据分析智能化,赋能业务人员探索创新。亚马逊云科技还不断提供更加智能的数据分析服务,赋能业务人员进行智能分析、模型效果验证以及自主式创新。例如,在日常分析工具中集成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能力,其中深度集成机器学习Amazon SageMaker模型预测能力的Amazon QuickSight 、在分析结果中添加基于模型预测的Amazon Athena ML,可帮助用户使用熟悉的技术,甚至通过自然语言来使用机器学习。亚马逊云科技还提供如Amazon Redshift ML、可视数据准备工具Amazon Glue DataBrew、零代码化的机器学习模型工具 Amazon SageMaker Canvas等服务,让业务人员探索机器学习建模。
亚马逊云科技 “云、数、智三位一体”服务组合优势能够打破数据及技能孤岛、机器学习由实验转为实践、赋能业务人员探索创新。而企业则可以云中打造统一的数据基础底座,实现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双剑合璧,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科创达邹鹏程:与亚马逊云科技紧密合作端、边、云一体智能系统平台
连续两年近60%的业务增长,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有着怎样的发展路径?
在日前的亚马逊云科技媒体活动上,中科创达执行总裁邹鹏程揭开这一秘密:“中科创达在过去两年维持50%将近60%以上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马逊云科技帮助我们构建了底层基础设施,不但帮助中科创达提升研发效率、运营效率和沟通效率,同时为我们的思维和产品开发带来了很多帮助和影响。”
作为技术出海的代表企业,中科创达服务赋能多类型客户,包括A(车)、B(2B)、C(2C)、D(开发者)、G(政府)。邹鹏程十分笃定,帮助中国智能设备厂商实现出海,云化和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为什么会选择亚马逊云科技,面对媒体的提问,邹鹏程拆分了问题,首先是客户为什么需要上云。他回顾了企业上云的最初情形。“那时候Amazon Outposts还没有在中国落地,客户把数据上云开始是有疑惑的,所以我们一开始上的是基于边缘侧的技术。但后来我们跟亚马逊云科技一起做端、边、云的方案,客户体会到它的价值,如果不上云会带来什么问题?它必须得有几十个IT人员来关注边缘侧,所谓私有云部署的情况。生产制造是不能停机的,一停机不只是产品受到影响,所有生产线都要做重新的调度,是生产事故,所以不能停,必须要庞大的IT部门支撑。到了一定的点就无法支撑了,不光是能力问题,还有组织问题,因为毕竟它是生产型企业,不是IT公司。这样的情况下,它要逐步上云。”
其次为什么选择亚马逊云科技,邹鹏程坦言,因为很多像施耐德这样的国际化的企业,要满足各地的合规的要求,还有整个生产的连续性,亚马逊云科技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而类似宝时得这类客户,是从中国走向全球,也需要亚马逊云科技这样的公司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服务。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亚马逊云科技有上千种服务和不同模块,可以支撑客户的创新。
“比如说一开始我们服务的工厂只是看屏幕、PLC上的划痕,但是我们服务了50多个工厂,有20多个品类,有很多产品,有包括化妆用的粉饼、饮料、车厂的座椅,他们的产线也经常做调整。而这种调整如果不上云,就必须自己不断开发,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安全、模块、应用全部需要自己做,而如果构建在亚马逊云科技上,可以用它的Amazon Outposts,可以用它的Amazon SageMaker等各种各样的云服务,还不包括第三方在内提供的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上的很多工具,如:很多AI的组件,这当中中科创达也提供了的组件。我们把很多的组件已经提前做好,客户不用自己再找十几个AI工程师。因此,用户为了未来的发展和创新,必须找到最好、最方便的平台和资源来构建后端、前端的应用。”
近年来,边缘计算成为中科创达的核心方向。而人工智能AI与边缘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看待边缘计算与AI的相互影响?
邹鹏程认为,边缘计算和AI是不同的方向。边缘计算更像是一个平台,不管是智汽车、智能城市、智能楼宇还是智能会议系统,都是边缘计算可广泛应用的领域。“再过三四年,七成以上的数据都会在边缘处理。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所产生的数据每天上T,如果所有数据都上云,数据量太大,云会承受不了,因此未来将有大部分数据在边缘测进行处理。”
针对AI,邹鹏程认为AI是边缘计算上的一个应用和工具。“比如我们给施耐德、BOE这样的厂商做人工智能质检,要人工智能支撑的质检,但其中50%的技术不是AI,是传统的CE,很多时候把噪声去掉,把前端数据提取出来,才能够极大提高AI的效率。比如换一个灯可以提高很大的识别效率,这些是系统工程。所以AI只是其中一个锤子,而边缘计算是提供一个平台,大家可以在上面敲敲打打,构建一个产品,包括跟云,但是除了锤子,还有改锥等等的工具,AI只是大家备受关注的其中一个工具而已。”
对于未来的展望,邹鹏程表示,相信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中科创达将不止是业绩增长,而是能解决复杂性的系统问题,未来的发展与中科创达在三年前(2019年)做的决策密切相关,其战略决策是跟亚马逊云科技这样的云厂商紧密合作一起做端、边、云一体的智能系统平台。
IDC:2021年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44.1亿元人民币
AI云服务因其快速的产品迭代能力、丰富的场景化AI能力,而越来越被用户接受。2021全年,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44.1亿元人民币,占AI软件整体市场的13.4%。从年度增速的角度来看,AI公有云服务市场增速依然远超AI软件整体市场增速。而在未来2-3年,IDC也观察到整体AI市场中私有化部署仍将是主流。
整体市场
相比人工智能整体市场,AI公有云服务市场格局相对稳定,2021下半年甚至2021全年的市场份额中,百度智能云位居第一,阿里云紧随其后,华为云市场份额也不断上升,腾讯云、亚马逊云科技、京东云等也贡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计算机视觉市场
人脸人体领域:人脸人体领域近几年已经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2021相比2020年人脸人体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仍然实现80.1%的增长,原因是应用场景的扩展(疫情防控的刺激也是重要驱动力之一),以及厂商产品形态的不断丰富。在该领域,百度智能云、腾讯云、阿里云占据前三的市场份额。
图像视频领域:包括视频结构化、多模态AI等技术的创新,是该领域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公有云厂商在图像视频领域一方面通过视觉开放平台输出AI能力,另一方面也注重开发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在该领域,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华为云位居前三。
语音语义市场:
自然语言处理:NLP市场2021年相比2020年实现126.9%的增长,驱动力来源于技术端大模型的推广以及市场端应用场景(诸如机器翻译、文档处理、智能写作)的扩展。
智能语音:智能语音公有云服务市场已经经历过高速增长,2021年相比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52.3%,目前进入应用场景深耕阶段。
对话式AI:AI数字人客服、客服质检、客服数据分析、智能营销等应用带动了对话式AI的市场增长,2021年相比2020年增长109.6%。但包括私有化部署在内的对话式AI市场增长仅超30%。
在公有云语音语义领域,阿里云、百度智能云以及华为云位居前三,其后是腾讯云、京东云等。公有云厂商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丰富的NLP能力,能够规模化的开拓对话式AI领域的客户群体,能够提供智能语音方面丰富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机器学习平台市场
机器学习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年相比2020年实现100%以上的增长,原因是云上功能组件的不断更新,开发门槛的不断降低,以及一些云端训练推理加速的需求。在该领域,华为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亚马逊云科技位居前四,每家公司均提供了扎实的机器学习产品,并且在不断地丰富产品组合,降低AI开发门槛。
“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作为中国AI市场上重要的创新力量,AI云服务厂商近几年不断加快推进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贡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规模。未来人工智能市场AI场景化解决方案相比单点AI能力更受青睐,云服务厂商在开放AI能力的同时,亦应注重通过生态构建解决方案,以助力行业用户进行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IDC:2021下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9.0亿美元 同比增长达39.3%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下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9.0亿美元。金融客户使用云计算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系统分布式改造与自主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云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本期同比增长达39.3%。其中,基础设施与解决方案市场增速分别达到38.4%和41.4%。
本次金融云市场研究覆盖了为金融行业提供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基础设施,以及面向金融行业的云平台、云应用解决方案。
IDC研究发现,目前金融云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
金融云上层应用改造提速:
随着自建私有云、公有云、专属云、行业云等多种云计算基础资源切实成为金融机构的可选项,越来越多的存量金融业务系统已经或正在迁移到云计算架构之上,实现了更便捷的系统管理和升级迭代。另外,金融机构普遍选择将增量系统部署在云计算架构之上,甚至基于云原生方式完成开发部署运维,覆盖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智能投研等各类创新应用。IDC观察到,2021年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全年增速首次超过基础设施,新一轮金融系统分布式改造浪潮亦在酝酿之中。
监管态度更加明确:
2022年,金融监管机构接连更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 在符合既有监管政策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前提下,在金融云基础设施层面以弹性、绿色、效率为主题,提出“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等要求;应用系统层面,则以分布式改造为主题,提出“推动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等要求。IDC认为,未来相关政策和配套规范、标准落地,将对整个金融云市场形成积极影响。
市场解析
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
2021下半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7.8亿美元,其中,公有云与私有云基础设施市场增速分别达到45.6%与34.8%,但私有云基础设施规模仍远高于公有云。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含公有云与私有云),华为、阿里巴巴、新华三、浪潮、腾讯依次位列前五,合计市场份额达71.7%。IDC认为,金融机构按照不同系统的运行需求和监管要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会采用多种基础架构并存策略,甚至在私有环境中,还会维持自研方案、多种云计算服务商方案、多种非云方案等选项。另外,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反复的疫情冲击为IT供应链来带的不确定性,亦促使中国金融机构从IT基础设施系统安全和长期运营安全角度采取更多措施,从而加速了自主金融云建设进程。
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
2021下半年,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1.3亿美元,其中平台与应用解决方案市场分别达到4.6亿美元和6.6亿美元。相较于2020年同期,服务商大量交付全年项目推高当期市场规模,本期解决方案市场增速环比略有回落,但仍保持40%以上增长。受头部金融机构多云部署、多服务商交付策略影响,云服务商与垂直行业IT服务商正在形成更加灵活、多元化的组合方式,而“金融团体云”等监管政策具体细则的不确定性,也成为这一趋势的重要助推因素。
本期,金融云平台市场增速达到42.9%,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智能云、京东云等依然合计占据金融云平台市场80%以上份额。在数据、智能、开发主题下,全行级数据中台与分布式中间件、云数据库、融合数据湖、AI中台与AI机具解决方案、场景化金融云平台等,正在获得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青睐。同时,头部金融机构普遍已经完成或正在完善云原生技术栈,为更高水平的分布式系统改造与开发打下基础。
云应用方面,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证券及其他投资等四类子市场均保持快速增长,金融机构普遍将分布式新核心、互联网银行核心、信贷系统、保险核心与销售支持、证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系统构建或迭代在云计算架构之上,推动云应用市场增速维持在40%以上,中科软科技、宇信科技、中电金信、南天信息、恒生电子等,依然为本期云应用市场的核心玩家。
IDC中国行业云服务研究经理魏云峰表示,随着监管机构针对金融科技的指引规划与政策规范不断落地,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正在迈上新台阶。曾今,国际IT巨头领先的基础技术和最佳实践为金融行业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一些记录。但新的行业需求与数字化转型思路、面向未来的IT基础架构与规范,还有复杂的国际环境正在推动中国金融采取新的策略——建立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运行的IT基础设施,并探索部署符合互联网业务特征的分布式解决方案,继而成就金融云市场的下一个三年。
酷量集团:2022年中国VS美国SaaS市场洞察
云计算是IT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受疫情影响,全球云服务市场正在发生快速的,系统性的变革。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将活动、流程、业务等转向云端,云部署在各行业各企业中争相展开。其中,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即基础设施即服务)的高速发展助推了SaaS (Software-as-a-service,即软件即服务)服务更快速更稳定的成长,基于降本增效、易于维护等特点,SaaS市场在近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美国SaaS概念的出现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领先中国数十年。1999年美国公司Salesforce成立并在次年推出了首个互联网交付的CRM 产品,至此,SaaS 服务的雏形诞生。从1999年至今,美国的SaaS产业从起步期到发展期,如今已经迈入了成熟期。
2004年美国公司Salesforce成功上市,同年国内SaaS公司八百客成立,并推出了首款SaaS产品,国内SaaS产业进入了萌芽阶段。此后,国内SaaS产业在经历了波澜不惊的10年之后,在2015年迎来了一波生长高峰,这一年也多被业内称之为中国SaaS元年。从2020年疫情爆发到如今的后疫情时代,疫情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内SaaS市场进入了关键的生长期。
公有云主导全球云市场占比超七成
公有云SaaS占比约四成
2020年,全球大范围疫情的出现使全球各行各业在经济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但同时也刺激了数字业务紧迫又急速的转型,居家管控等对IT、电信、媒体以及娱乐等垂直行业的云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2020年云计算市场规模虽然受经济影响增速降低,但整体仍实现了正向增长,达到3310亿美元。2021年在后疫情时代下的逐渐复苏中,全球迎来了新一波数字化转型高峰,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4060亿美元,增速高达22.6%,预计到2022年底将达到4909亿美元,增速约20.9%,增速放缓。
目前,全球云计算市场仍以公有云市场为主导,占比超过七成。公有云年增速在2020年后基本保持在18%左右。全球公有云市场中,SaaS占比约四成。预计2022年底,全球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141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6.5%。
国内公有云主导云市场占约六成
公有云SaaS占比不及三成
中国的云计算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在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进入到了普及适用阶段,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国内云计算市场在2020年迎来增长高峰后仍以30%的增速稳定增长。预计到2022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3777亿元,到2023年或逼近5000亿元。
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以公有云为主导,占比超六成。公有云市场在2020年一波高速增长后继续以超过30%的速度稳定增长。公有云市场中,SaaS占比不到三成,目前国内SaaS市场尚处于蓬勃生长阶段,年增长率保持在40%左右。预计到2022年底,国内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572亿元,同比增长约41.2%,到2023年或达到8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美国公有云市场占比超六成
公有云SaaS占比高达七成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市场,云计算在美国发展较早,目前已进入到了成熟发展阶段。美国的云计算技术成熟度较高,云计算在美国目前已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商业模式。据统计,2021年受疫情助推,美国云计算市场迎来了一波增长高峰,同比增长34.8%。预计到2022年底,美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约26.4%。
目前,美国云计算市场以公有云为主导,占比超六成。公有云市场在2021年一波高速增长后继续以2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在公有云市场中,SaaS占比高达七成。美国SaaS市场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SaaS在美国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整体渗透率超过了70%。预计到2022年底,美国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96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到2023年或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美国云计算主导全球占比近五成
中国云计算公有云规模全球占比均约10%
中国与美国的云计算市场,不论从规模、技术还是应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美国是全球云计算市场的领导者,市场规模占到全球整体超过四成,预计到2023年将拿下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云计算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在2021年突破两位数,达到11%,预计到2022年占比约12.1%,2023年或达到13.6%。
相较美国,中国云计算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年增长速率高于美国。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增长率约33%,美国为26%左右。
公有云市场规模方面,美国在2021年占据全球约36.8%的市场份额,预计2022年达到38.6%,到2023年全球占比或突破四成。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在2021年全球占比约9.1%,预计到2022年底将突破10%。
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在2020年同比增长高达85%,2021年有所下降约38.7%,之后趋于平缓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增速。美国在2021年同比增长约32%,之后趋于平缓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
中美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差距不断缩小
公有云SaaS布局呈倒挂结构
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方面,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公有云SaaS市场,2021年公有云SaaS市场份额占全球约66%,预计2022年底占比约68.4%,到2023年全球市场占比或突破七成。目前,中国公有云SaaS市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尚不到10%。据统计,2021年中国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占全球约5.3%,预计2022年底占比提升至6%左右。
增速方面,近年中国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年增长基本保持在40%左右,美国在2021年迎来29%的高峰增长之后,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的年增长基本都保持在20%左右。
相较美国,中国公有云SaaS市场起步晚,目前处于发展中阶段,整体市场规模仍较小。但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疫情加剧企业数字化进程推进、中台技术成熟突破、企业/用户觉醒等因素,中国公有云SaaS市场近年实现了高速发展,同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据统计,2019年美国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是中国的17倍多,预计到2022年底市场规模差距将缩小到10倍左右,到2023年差距将缩小到9倍左右。
云服务是云计算产业中壁垒较高的环节,在资金投入、技术/运营、云生态建设能力方面等都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云服务发展尚在早期发展阶段,云服务市场仍以底层或中台型产品为主,据统计,公有云市场结构方面,目前国内公有云SaaS占公有云市场不到三成,呈逐渐上升趋势,而美国公有云SaaS占比高达约七成,市场布局逐年压缩,中美公有云SaaS市场布局呈现倒挂结构。
除SaaS产业起步时间、企业/用户意识等因素外,IT产业中SaaS的支出也是造成中美SaaS产业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据统计,目前美国IT产业中SaaS支出占比超过7%,而中国支出不到3%,虽然如此,持续上升的IT支出仍为SaaS产业未来的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美国SaaS公司收入全球占比超60%
中美SaaS企业TOP10总市值相差17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SaaS市场,大中小型SaaS企业不胜枚举,不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收入规模都领先全球。国内SaaS市场起步晚,目前纯SaaS业务或包含SaaS业务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统计目前全球主要50国SaaS企业数据显示,拥有SaaS企业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和中国等国家,美国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中国占约2.6%。从企业收入规模来看,SaaS企业创收最多的依然是美国,其次是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总体上美国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中国仅占到2%。
美国大部分SaaS企业成立于1999年后,在历经8~10年的成长后这些企业基本都成功上市。国内目前纯粹的SaaS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推进SaaS化转型,国内上市SaaS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统计中美两国SaaS上市企业(包含SaaS概念股上市)结果显示,中国SaaS上市企业市值TOP10的总市值约612.2亿美元,美国TOP10企业总市值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963.2亿美元,中美SaaS上市企业TOP10总市值相差17倍之多,同样,TOP50的企业总市值也相差了17倍左右。
美国SaaS上市企业不乏龙头企业,Adobe和Salesforce作为全球SaaS市场的领导者,市值均已超过2000亿美元,Intuit(财税SaaS)和ServiceNow(ITSM)市值也均超过了1000亿美元。相较之下,国内上市SaaS公司市值普遍在百亿元,目前市值最高的是用友网络,超过700亿元,约122亿美元,中美SaaS上市企业市值从龙头到整体都相差较大。
头部企业以ERP·CRM·云协作类为主
通用互联网行业细分占据主流
统计中美上市SaaS企业TOP50结果显示,从业务细分来看,中国头部企业以ERP(用友网络等)、云协作(金山软件等)赛道为主,其次有云通信(梦网科技等)、SaaS金融(润和软件等)和数字营销(微盟等)等类。美国头部企业以CRM(Salesforce等)、云协作(Atlassian等)、安全(CrowdStrike等)等赛道为主,其次有SaaS金融(Intuit等)、云通信(Zoom等)和ITSM(ServiceNow等)等类型。
目前,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整体市场上通用型SaaS 仍占据主流,其中,CRM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CRM市场,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从行业细分来看,中国和美国的头部SaaS企业均以通用型和互联网行业为主。行业通用型SaaS适用性广泛,目前依然是市场主流,专注细分领域的行业垂直型SaaS能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深入解决用户痛点,近年零售、医疗、地产、金融、电商等细分领域的垂直SaaS市场得到了飞速增长。未来,相较通用型SaaS,垂直类SaaS或更会受到资本的青睐,垂直SaaS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美国各行业垂直SaaS赛道不乏龙头,如移动支付大佬Block、财税超级独角兽Intuit、有医疗领域Microsoft office之称的Veeva、数字建筑CAD巨头Autodesk等。相较之下,目前国内行业垂直SaaS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市场格局尚未明朗,就整体市场而言,广联达、明源云等在地产建筑领域,石基信息、微盟等在零售领域,拉卡拉、润和软件等在金融领域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从城市分布来看,国内SaaS上市企业基本集中在南方城市,其中北、上、深、粤为四个主要地区。北京聚集了国内SaaS上市企业总市值TOP10中的9家企业,包括用友网络、三六零、广联达、石基信息、光环新网等,主要涉及互联网、零售、金融、医疗等领域。上海有泛微网络、云赛智联、微盟等企业,深圳有移卡、法本信息等企业。金蝶国际、金山软件、明源云、有赞等企业总部均位于香港。
糅杂美国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SaaS市场未来可期
中国SaaS产业开启至今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成长期,预计在2025年前后进入成熟期。虽然目前国内SaaS产业生态未完整,市场不成熟,远落后于美国,但这种差距也恰恰给未来国内SaaS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的上升空间。中美SaaS产业在生态环境、信息化程度、产业化阶段、客户群体结构以及用户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国内SaaS在借鉴美国经验,对标美国厂商的同时,更需因地制宜,冷静客观。
目前,中国SaaS的潜在市场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市场均存有较大规模,在疫情催化和数字基建的助推之下,随着各行各业企业上云需求的提升,用户对于SaaS产品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同时,行业监管也会越来越规范化,行业加速内卷,未来市场竞争会愈演愈烈。对于SaaS产品本身而言,无论是垂直还是混合,是AI+或X+,在以为客户赋能、降本增效,解决痛点的宗旨下,SaaS产品必定会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糅杂美国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SaaS市场未来可期。
来自:酷量科技DotCUnitedGroup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企业出海创新的关键技术桥梁
纵观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历史,上一轮的热潮始于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2010年,一大批移动APP占据了海外主流应用市场。而十年之后,新一轮的出海浪潮已然蓬勃发展。此轮出海浪潮的关键点在于新兴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备,正在加速企业扩展跨境出海业务。
十年一轮回,疫情成拐点。随着中国率先复工复产,基于中国全球领先的 5G 能力、蓬勃兴盛的云计算服务、不断加速拓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下,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出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加持,数字化成为众多企业的深刻烙印。
云计算厂商对企业出海有深刻感知,在4月25日北京召开的海外探途 云见不凡——亚马逊云科技出海业务媒体沟通会上,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商用市场事业部总经理李晓芒认为,当前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化创新和转型的大潮从互联网等领域向传统行业渗透,数字经济出海呈现出两大组成部分。
“数字化出海”是中国数字经济出海的先行者,如互联网社交、视频和短视频、互联网工具、游戏、各类数字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字化企业服务提供商等。这些企业通过打造自身的数字化产品或者服务平台,实现业务的海外拓展。
“出海数字化”让数字经济出海扩展到更多行业和领域。很多早已出海的传统企业正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在海外实现产品升级和品牌升级。同时,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新业态,也在带动所在行业开辟出海新赛道。
数字化出海的六大趋势
基于亚马逊云科技长期服务出海企业的经验洞察及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中桥咨询的调研数据,亚马逊云科技总结了当前中国企业数字化出海的六大趋势。
趋势一:从欧美到非洲,中国企业出海遍地开花。
调查显示,60%的出海企业海外业务已经涉足三个以上大洲/地区。74%的受访企业已经在东南亚有业务布局,65%已经布局欧洲,62%已经布局北美,这三个大洲/地区占据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目的地。同时,46%受访企业已经布局南美,35%已经布局非洲,34%已经布局中东,这三个大洲/地区则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蓝海”。
趋势二:从“制”到“智”,出海力量再升级。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经历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到技术驱动型、思维创新型、品牌先导型的升级之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从向全球输出“中国成本”、“中国规模”,转而向全球输出“中国技术”、“中国品牌”和“中国体验”。
趋势三:从传统到新势力,新能源车开辟出海新赛道。
随着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行业,无论传统车企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都在积极布局海外,希望实现弯道超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大增305%。
趋势四:从to C到 to B,企业服务领域成出海新热点。
从企业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等通用型企业级服务,到垂直行业所需的具体服务,再到IT运维管理、数据库及大数据分析等IT应用,企业服务领域正在成为出海的新热点。甚至部分原来面向C端的出海企业,也把自身服务C端客户的经验开发成服务B端的新服务,向B端拓展业务。
趋势五:从“大”到“小”,中小企业出海崭露头角。
云计算的出现,让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最新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处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中小企业有机会以低成本、更灵活地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从而降低了出海的门槛,有了更高的全球业务拓展的意愿。调查显示,已经出海的企业中,大企业占63%,中小企业占37%;计划出海的企业中,大企业占35%,中小企业占65%,中小企业表现出强烈的出海意愿。
趋势六:从萌芽到成长,初创企业出道即瞄准出海。
从游戏、开发者服务和SaaS,到硬件/手机、电商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是生而全球化的。2021年埃森哲中国独角兽研究显示,45%的独角兽企业认为海外拓展至关重要,其中,82%的企业计划24个月内就进军海外。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而行。中国企业出海在当下并非仅凭一腔孤勇就能成功。在李晓芒看来,中国企业需要具备“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运营”的思维模式,才能建立可持续的企业全球化发展之路。
更进一步,云是帮助企业实现“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运营”的重要技术手段。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的技术底座,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实现全球业务布局和创新的关键技术桥梁。
中国企业面临着深刻的业务到技术的需求,分别是提升海外业务安全性,应对各地区合规挑战、打造“全球业务一张网”是实现“全球化思考”的基础、打造全球统一视角,实现数据驱动海外本地化创新、推动产品及业务的智能化、打造智能物联的全球业务平台、利用丰富的解决方案,应对海外各地区涌现的新需求。
亚马逊云科技已成为出海创新的关键技术桥梁
在艾瑞咨询研究总监、云服务产业研究部门负责人王成峰看来:“随着国内企业的出海也迎来更加多元化的区域和行业选择,企业在出海过程中的主要痛点和诉求体现在数字化技术与资源的落地、本地化服务、全球市场安全合规、一致性体验等,而亚马逊云科技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积极响应客户诉求,提供了全面、安全、生态开放的企业出海‘数字化底座’。这也使得亚马逊云科技连续在中国IaaS+PaaS公有云的全球交付市场(即包括中国出海市场)中居于第二的领先位置,体现出极其强大的出海服务能力。”
亚马逊云科技能提供六大关键能力支持客户实现出海的底层保障。包括:
一、引领行业的安全合规理念和实践。
亚马逊云科技具备完整的能力和实践,并首创了安全责任共担模型。首先,亚马逊云科技负责云自身的安全合规,不仅保证底层云基础设施和云服务的安全和合规;其次,提供了超过280多项安全、合规和治理方面的服务与工具。这些工具与亚马逊云科技的云服务高度集成,可以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最后,亚马逊云科技还与客户分享自身超过16年的合规经验,并与全球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覆盖全球的基础设施。
亚马逊云科技希望做到在正确的地点、确定的时间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云计算服务。亚马逊云科技的基础设施覆盖全球245个国家和地区,既包括中国企业出海偏爱的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也包括了南非、中东以及南美这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亚马逊云科技基础设施的弹性和敏捷性,帮助客户更好地应对业务的波峰波谷。另外,亚马逊云科技全球一致的技术架构,满足了客户开辟并快速建立新业务的需求。
三、广泛而深入的云服务。
亚马逊云科技拥有超过200大类的云服务,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能满足数字化出海和出海数字化的技术需求。从关键业务系统上云的服务和工具,数据库、数据湖、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帮助企业建立完整数据旅程的服务,再到物联网,都在助力中国企业从向全球输出“中国成本”、“中国规模”,转而向全球输出“中国技术”和“中国体验”。
四、全球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的一应俱全。
亚马逊云科技与全球超过10万家合作伙伴一起为出海企业提供从咨询、迁移到解决方案构建、到云上交付和运维的完整服务。此外,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已经提供超过12,000个软件,覆盖安全、联网、存储、机器学习、商业智能等领域,出海企业通过它可以轻松地查找、测试、购买、部署和管理构建解决方案及运营其业务所需的第三方软件和服务。
五、成熟和丰富的客户实践。
亚马逊云科技是中国企业出海云计算领域的引领者,无论从客户的规模、覆盖的地区广度、场景的丰富度等都行业领先,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客户解决海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的业务需求。
六、亚马逊全球业务体系,助力海外业务拓展。
在全球,亚马逊是多个领域的引领者,包括亚马逊电商、智能物流、智能语音助手、智慧零售以及设备等多个领域。亚马逊电商已经成为了中国产品走向海外的重要渠道和中国企业在海外推广品牌、提高知名度的广告平台;很多智能设备厂商的产品与Alexa语音助手集成,获得了智能化的能力;Fire TV正在变成很多出海企业的流量入口。这些一体化的资源,对中国出海企业迅速打开海外,将会起到强大的赋能作用。
中国企业出海仍在不断上升的周期,在影响出海成功的双重因子中,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如何平衡发展?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正在通过云出海并快速进行业务创新。云计算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更大,更重要,因为他们相对更缺乏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云计算补足了他们的技术短板,创新则成为了无限可能。
或许,奔赴新一轮出海浪潮的中国企业,不仅要感激时代造就的机遇,同时也要感激亚马逊云科技这类的技术伙伴,能够提供企业源源不断前行的动力。
Gartner:预计2023年全球云服务支出接近6000亿美元
根据 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终端用户在公共云服务上的支出预计将比2021年(4109亿美元)增长20.4%,达到4947亿美元。到2023年,用户支出预计将达到近6000亿美元。
Gartner 研究副总裁 Sid Nag 表示:“云是推动当今数字企业发展的动力。首席信息官已经超越了采购云服务的非理性繁荣时代,他们在选择公共云提供商时正在深思熟虑,以在数字化转型之旅中推动特定的业务和技术成果。”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预计将在2022年实现最高的终端用户支出增长(30.6%);其次是桌面即服务(DaaS),增长26.6%;平台即服务(PaaS)增长26.1%。混合工作的新现实促使企业不再使用传统的客户端计算解决方案而转向 DaaS,这将推动2022年的支出达到26亿美元。终端用户的云原生功能使 PaaS 的支出增长到1096亿美元。
Nag 补充说:“容器化、数据库平台即服务(dbPaaS)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云原生功能有比 IaaS 或网络即服务等商品化计算更丰富的功能。它们通常更昂贵,因此推动了支出增长。”
SaaS 仍然是最大的公共云服务细分市场,预计2022年终端用户支出将达到1766亿美元。Gartner 预计,企业将采用多种途径进入 SaaS 市场,并继续将更大的应用程序组转变为可组合的部分,以实现更高效的 DevOps 流程。
云计算中的新兴技术,如超大规模边缘计算和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正在颠覆相邻市场并形成新的产品类别,为公共云提供商创造额外的收入来源。
红帽通过扩展功能,提供精简的云应用开发与交付
通过红帽应用基础提供一站式体验的全面服务
世界领先的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红帽日前宣布推出红帽应用基础(Red Hat Application Foundations),这是一组互连的、与红帽OpenShift结合使用的应用服务,有助于加快混合云和多云环境中容器化应用的开发和交付。红帽应用基础对企业来说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包:帮助企业快速构建、集成应用和数据服务,作为企业应用和基础架构现代化策略的一部分。
为构建现代应用基础架构而在云计算领域投资
应用开发的速度正在不断地加快。根据行业分析公司IDC的数据,“到2025年,新的逻辑应用数量预计将达到7.5亿个。”这种快速增长要求缩短应用从开发到部署的时间。为了快速开发和更新软件应用,从而满足业务需求,开发人员需要以自助的方式访问一个使用门槛较低的应用平台,而且该平台需要支持在混合云和多云环境中进行更一致的部署。
红帽OpenShift是行业领先的企业级Kubernetes平台,为创新提供了统一、以安全为核心的混合云应用平台。在容器和Kubernetes的支持下,该平台为实现现有应用的现代化、构建云原生应用、简化开发流程、为应用增添智能化以及集成第三方服务提供了基础。通过红帽OpenShift,掌握丰富技术知识的开发人员有能力创建复杂应用。除了对现有应用进行现代化改造并支持新的云原生开发之外,它还为云原生应用提供了智能和数据服务。
为可扩展的应用奠定基础
红帽应用基础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可连接容器环境内外的应用。它针对OpenShift进行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关键应用服务和组件,可帮助开发人员使用云原生应用模式,并快速将应用提供给客户。通过这些功能,开发人员可以更轻松地创建和集成不同复杂度的应用,使应用能够在混合云环境中以高效、可扩展的方式执行。
红帽应用基础是一个关键应用服务工具箱,可为开发人员提供随时可实施的现成组件,包括高性能数据传输服务、API管理、服务连接、轻量级运行时和框架等。开发团队能够借助它实现应用的现代化,以提高可伸缩性、敏捷性和可扩展性。这些组件实现了灵活性与合规性的平衡,通过自助工具和服务提高了开发人员的自由选择度和效率。除OpenShift之外,红帽应用基础还可以与技术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软件以及内部开发的功能一同使用,帮助企业创建正确的应用,从而实现其业务目标。
为了支持向云端迁移,红帽应用基础通过微服务、API、事件驱动的架构等解锁了多种现代化改造模式。随着应用开发和部署方式持续演进,这一基础将帮助开发人员发现更新、更好的创建和扩展云原生 IT 基础架构的方法。红帽应用基础支持健康的持续集成 (CI) 和持续交付 (CD) 管道,允许软件开发和 DevOps 团队携手顺利进行创新。
上市时间
红帽应用基础现已上市。红帽客户可以联系客户经理设置这个软件包。
支持证言
Ken Johnson,红帽副总裁兼应用服务总经
“应用开发正在经历重大变革,而开发人员需要工具来适应这种转变。我们坚持以开发人员为中心的理念,设计了红帽应用基础,与红帽OpenShift无缝配合使用,轻松部署并交付云原生应用,从而简化流程,提供更大的业务价值。”
关于红帽
红帽是世界领先的企业开源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强大的社区支持,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而且高性能的Linux、混合云、容器和Kubernetes技术。红帽帮助客户集成现有和新的 IT应用,开发云原生应用,在业界领先的操作系统上开展标准化作业,并实现复杂环境的自动化、安全防护和管理。凭借一流的支持、培训和咨询服务,红帽成为《财富》500强公司备受信赖的顾问。作为众多云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应用供应商、客户和开源社区的战略合作伙伴,红帽致力于帮助企业做好准备,拥抱数字化未来。
阿里云第三座德国数据中心正式启用 全球可用区84个 覆盖27个地域节点
北京时间5月17日消息,阿里云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第三座数据中心,已于近日正式启用。至此,德国法兰克福节点已扩展至3AZ可用区形态。
截至目前,阿里云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的可用区达到84个,覆盖27个地域节点。
近年来,阿里云在海外市场取得快速增长,过去三年海外市场规模增长10倍以上,常年位居亚太第一,并将足迹拓展至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2017年,阿里云在瑞士洛桑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合作,成为奥运会唯一云服务商,支持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全面上云,让奥运赛事在云上向全球转播,法兰克福节点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未来,阿里云将继续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提供支持。
“我们将持续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入,与当地伙伴和客户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更多市场中分享经验、服务客户。”阿里云智能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袁千说。
她表示,全球化对阿里云有战略意义,阿里云能够在全球市场服务更多企业,并时刻检验自己的技术,保持一流的云技术能力和前沿观察力;同时,阿里云将持续做好客户服务,凭借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支持客户一起推进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数字化保驾护航。
自2016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推出首个数据中心以来,阿里云在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陆续组建本地团队,并与汽车、制造、零售、游戏等多个行业企业达成合作,西门子、SAP、施耐德等知名欧洲企业均在使用阿里云服务。目前,阿里云在欧洲区域运营着5座数据中心。
“欧洲目前科技投入增长快,也有很多中国企业来欧洲发展。阿里云将继续深耕欧洲本地市场,加强生态合作,为欧洲企业和中国出海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阿里云欧洲区域总经理马镭表示。
如今,阿里云正在欧洲推进合作伙伴计划,在欧洲多个国家招募合作伙伴,共同服务于当地市场。
第三座德国数据中心启用后,阿里云将在欧洲市场提供更多云计算产品,不仅能服务于欧洲企业,也能为出海至欧洲的中国企业提供云技术支持,为出海企业提供国内外相通的一站式云服务,让出海业务无缝衔接。
IDC:2021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3.1亿美元 同比增长23.9%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半年度边缘计算服务器市场(2021 年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 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 33.1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23.9%。IDC 预计,2020-2025 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整体市场规模年复增长率将达到 22.2%,高于全球的 20.2%。
边缘计算是为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供重要承载能力的平台型技术,其价值在于从物理空间上将计算资源移动到数据创建的位置,从而大幅提升实现数据洞察价值的效率,并在核心 IT 环境之外实现业务流程和决策智能的即时启用。尽管边缘计算的价值已经获得市场认可,但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边缘计算参考架构,不同的行业主体基于自身的利益和行业话语权,从多种视角对边缘计算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IDC 基于算力层次将边缘计算设备划分为轻边缘和重边缘,轻边缘是提供基础的控制、数采、分析和传输等功能的低功耗计算平台,计算设备普遍采用消费级或嵌入式芯片和系统设计,设备形态根据使用场景也各不相同,产品类型主要为边缘网关;重边缘是数据中心级别的集成式计算平台,主要服务于 IT 或 IT 和 OT 的融合型应用,随着边缘侧算力需求日趋多元化,重边缘计算设备除了标准化的通用服务器之外,围绕目标应用场景对硬件形态和功能属性进行定制化开发的需求也更加突出。
根据部署位置,IDC 将边缘计算归类到边缘托管数据中心(Colocation DC)、边缘云数据中心(Edge Cloud DC)、电信网络(Telco Network/MEC)、垂直行业(Industry Specific)和远程办公室 / 分支机构(ROBO)等几大类,分布式部署的本征属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边缘计算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包括运营商、互联网和 ICT 等企业都在围绕各自的商业路径开展边缘计算布局,共同推动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走向成熟。
2021 年,中国垂直行业和电信网络边缘计算服务器(含通用服务器和定制服务器)市场维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 4.8 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75.0%,5G 和 AI/ML 技术使能下的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是主要驱动力。从边缘定制服务器的出货规模来看,2021 年,中国市场排名前三的厂商依次为浪潮、华为和新华三。IDC 预计,随着靠近数据产生端的边缘应用场景逐渐丰富,对具有更紧凑的设备形态、低能耗特性、更宽的工作温度以及其他特点的边缘定制服务器需求将快速增加,以适应复杂多样的部署环境和业务需求,在 2021-2026 年,中国边缘定制服务器市场预计将保持 40.1% 的年复合增长率。
在边缘定制服务器的行业分布上,泛工业(电力、能源、制造等)是占比最大的应用领域,中国工业企业正在加快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工业视觉智能和数据智能技术,支撑工业质检、设备预测性维护、线路 / 管道检测等数字化应用部署;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和解决方案集成商也在加大行业数字化转型布局,尤其是电信运营商高度重视 5G2B 市场,并将其视为推动网络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云侧积累的 AI 和大数据能力下沉到边缘侧,来解决企业设备管理、材料建模、生产排程优化等实际问题,以边缘洞察赋能企业客户业务的全方位创新。
“IDC 中国企业级基础架构研究经理李木认为,尽管边缘计算市场面临着行业主体分散,应用场景碎片化,行业赛道紧耦合、解决方案不通用等各方面问题,但边缘侧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刚性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大量的边缘侧长尾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随着 5G 和 AI/ML 技术快速发展,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将围绕边缘场景进行迭代优化,边缘计算也将成为驱动全球企业级基础架构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IDC:2021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51.3亿美元
国际数据公司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51.3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40.1%,PaaS市场同比增速为55.7%。从IaaS+PaaS市场来看,2021年下半年同比增长43.0%,与2021年上半年增速(48.8%)相比下滑近6%。未来5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会以复合增长率30.9%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57.6亿美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全球占比将从2021年的6.7%提升为9.9%。
2021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增长回归理性,但是稳健增长中也蕴含新的机会:
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以云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与深化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政企行业对云的需求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更多的企业选择深度用云而不是简单迁移上云从而带来更多云基础资源和云平台产品的消耗。
部分互联网行业增长放缓:2021下半年,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网络游戏、在线教育对云计算的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另外,后疫情时代,视音频场景对云计算需求的增长难以持续保持高位也对互联网行业增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国家政策推动:随着企业加速落实“双碳”政策驱动,IDC、EDC从自建走向云化,而数据安全法规的落地推动最终用户会选择更安全的云,更多企业也将选择成本更低、更安全以及更绿色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替代传统数据中心老旧设备。
云服务商进入优化发展阶段:虽然云服务厂商竞争持续加剧,但是云服务厂商进入理性发展阶段,逐渐从关注收入和高增长向关注利润和可持续发展迈进。另外,云服务厂商加大对云产品性价比、安全、技术优化等投资的同时,更加强行业生态建设和自身行业能力建设,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成功。
虽然IaaS市场以及IaaS+PaaS市场格局相对稳定,排名前五的云厂商一直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其他竞争对手的强烈攻势下,IaaS市场前五的集中度比2021上半年略有下降。同时,PaaS市场竞争逐渐加强,IaaS+PaaS的市场集中度有略微加强的趋势。
阿里云在不断提升产品优越性的同时在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上持续发力;华为云凭借技术设施即服务、技术即服务以及经验即服务的服务理念,在政企、互联网行业继续加速发展;腾讯云持续推动产业互联网数实结合,联合合作伙伴打造行业解决方案,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凭借“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绝对优势,运营商阵营以在云计算上持续保持高增长和高投入态势。中国电信继续加强天翼云云网融合的差异化优势,打造 “云–网–边–端–数–智–安–用”全栈云产品能力;中国移动继续加强移动云的战略投入,在不断提升全栈云自研产品数量的同时,打造云网一体、云数融通、云智融合、云边协同的优势;中国联通发布联通云品牌。通过不断融入大、物、智、链、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联通云打造七大场景云,为千行百业上云、用数、赋智提供助力。
此外,其他部分厂商也在2021下半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AWS持续加速“5+1+1”的全球优势在中国全面落地的同时,更在服务企业出海、汽车行业以及AI上加强投入;百度智能云持续通过深化“云智一体”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金山云在金融和医疗等传统行业上云有所突破增长;京东云不断加强自身产品性能,并凭借产业优势,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上持续发力。
IDC中国企业级研究部研究经理王澄玥表示:虽然游戏、在线教育等部分互联网行业上云的持续高增速被打破,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化也为公有云市场打开了新的机遇,更多混合云、数据分析、互联网应用、精准营销等场景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不断落地,这为公有云厂商打磨自身产品性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公有云厂商在关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行业生态的建立,丰富行业场景方案,推进落地服务质量,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成功。
电信业变革:云计算带给运营商的五大益处
作者:亚马逊云科技战略和业务发展部电信行业副总裁/总经理Adolfo Hernandez
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他们必须开发更多的智能网络(包括边缘计算功能),以应对物联网(IoT)设备的快速增长,并研究如何确保5G的投资回报。此外,他们还要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财务影响,例如漫游、手机换机和延期支付带来的营收损失。
在研究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时,电信运营商必须抓住机会,业务形成差异化,以更有效地竞争。两个有效的方法是,从现有的资产中挖掘更多的价值,并开发新型的5G服务以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信运营商需要创新性新思维,破解从头开始建设新网络的传统方法,包括通过云计算的帮助和支持来推广5G。
但是,较新的运营商可以在最初就在云上进行原生构建,然而更多传统运营商如果要成功地将云整合到他们的运营中,就面临着升级传统数据中心、硬件、基础设施、流程和文化的挑战。
这些传统电信运营商必须通过他们的传统网络,包括固网、3G/4G/LTE,提供广泛的功能,并接受5G、专用网和公共边缘计算的最新创新。
运营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发展和转变运营模式,利用云计算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互联服务,同时以安全、同构、功能丰富和经济高效的方式提供从5G核心网到边缘的强大网络功能。
我们发现,电信运营商使用云技术推广5G,有以下五个关键好处。
1.拥抱云,实现价值
云服务供应商能够帮助电信运营商加速数据中心的整合和迁移,推动向虚拟、更智能的网络演进。
通过利用云基础设施及其相关服务,电信运营商能够摆脱部署和管理支持5G网络的后端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和开销。这使他们能够直接为客户提供价值。
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 Tech提供低延迟服务
Telefonica Tech致力于促进云计算的创新,并计划推出几个增值解决方案,如边缘计算和在Amazon Outposts (在中国大陆区域 – 光环新网运营北京区域,西云数据运营宁夏区域,还未落地) 上运行的云原生5G专用网络,以便为客户的企业网络无缝提供低延迟能力。这将为5G和边缘计算、机器学习、物联网(IoT)、视频和游戏流以及工业4.0的使用案例带来新的机会。
2.基于云的5G,改善服务和可扩展性
许多创新的电信运营商正在向基于云的5G过渡,部署连接到5G核心网的独立架构网络。
这种完全数字化的设置加快了网络功能的部署,提供了更大的敏捷性、弹性和可扩展性。它还允许网络切片,这使电信运营商有能力根据客户的独特服务要求来定制网络性能。
瑞士电信更快部署功能
瑞士电信公司Swisscom正在为公共5G网络推行云优先战略,以提高敏捷性,提高运营效率,并改善新功能和服务的上市时间。云优先的方法使瑞士电信能够提供可靠、实时、低延迟的服务。客户还可以从新功能和应用的快速部署中受益,并在境内数据处理和存储方面有更多选择。
当部署在专用网络上时,基于云的5G也可以为需要极致连接、数据处理和低延迟的行业带来变革,如制造业、娱乐业和运输业。
DISH卸载物联网和移动设备上工作负载
美国的DISH公司使用亚马逊云科技区域(Aamzon Regions)、Amazon Outposts以及亚马逊云科技本地区域(Amazon Local Zones)(在中国大陆区域还未落地)在云中构建了5G网络。企业客户可以创建新的跨行业低延迟5G应用和服务。通过基于云的网络,DISH可以将物联网和移动设备,如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连接到云以卸载这些设备上的工作负载,如分析、计算和机器学习。这意味着系统可以实时地对设备数据采取行动。
在固网方面也有新的云计算创新,比如边缘软件供应商BENU正在做的工作是将Liberty Latin America公司的宽带网络网关(BNG)和安全接入服务边缘(SASE)虚拟化。
3.敏捷性和灵活性
由于云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计算、存储和支持服务,建立在云上的网络可以更灵活地运行。这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可以更容易地在业务高峰期(如母亲节或“黑五”)配置网络,以确保每个用户可以连接到他们需要的服务。通过自动化工具,网络资源可以扩缩容,或按需重新配置,以满足客户的要求。新的服务可以在几分钟内配置完毕,或者客户可以访问自助服务功能来个性化他们的服务。
威瑞森通信公司扩大视频会议规模
威瑞森(Verizon)的大规模流媒体业务完全建立在云上,这使其能够处理大量的客户并发高峰,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传输。在新冠疫情期间,威瑞森的视频会议平台BlueJeans需要快速扩展,以支持客户向远程工作的过渡。利用云计算,BlueJeans能够在使用高峰期连接5倍以上的日平均用户。
4.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体验和价值
云正在改变5G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方式。通过减少管理网络基础设施的复杂性,电信运营商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新价值,并建立更好的客户体验。
Telenor创新5G边缘
电信运营商Telenor正在利用云技术加速电信系统的现代化,并向从制造业到医院的专业客户提供5G和低延迟数据服务。
5.实现盈利
云技术使电信运营商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并在通往5G的道路上实现盈利。它为客户提供移动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的下一代能力,并为工业4.0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网、自动驾驶汽车和高级数据分析。
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正在利用这个机会,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2022年全球5G网络基础设施收入将达到232亿美元,高于2021年的191亿美元。这种增长将直接惠及电信运营商,使他们能够部署更多的专用网络,销售更多的移动套餐和设备,并解决以前未开发的市场难题。
对一些电信运营商来说,向5G的过渡将比其他运营商更具挑战性,但所有运营商都将通过使用云技术来帮助他们抓住5G带来的机会而受益。
通过拥抱云技术,电信运营商能够更好地克服推出5G所带来的挑战,无论是解决复杂的网络编排、整合新技术、应用和运营模式,还是开发运行新网络的技能组合。
云技术还可以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他们的商业模式,并开发独特的5G盈利模式,超越现有的客户群体,为企业客户和开发商提供服务。在最初的磨合后,拥抱5G的竞赛正在进行,而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PERKINS COIE:2022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PERKINS COIE发布了“2022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技术越来越多地塑造了我们生活和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报告探讨了10种新兴技术的一些关键发展、趋势和影响,这些技术不仅影响了当今市场,还影响和塑造了未来的市场。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量子计算
经济学家和评论员对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存在分歧。一方面,到2030年,该技术可能为全球经济增加多达13万亿美元的收入,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部署人工智能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减少开支,其中包括劳动力成本。
云计算和分布式基础设施
到2022年,60%的企业将依赖云服务,这一数字是2018年的两倍,这一趋势没有放缓的迹象。
数字媒体和娱乐
技术进步代表了媒体和娱乐的新面貌,例如视频游戏和直播。
绿色科技
随着政府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环境可持续性,对绿色科技的期望正在上升,这反过来又对整个经济中的企业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
健康科技与医疗科技
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目的,健康技术和医疗技术涉及不同形式的使能技术。
移动无线技术
智能手机正在迅速发展,整合人工智能、GPS、生物识别和其他技术,以支持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同时也塑造了无线创新的未来方向。
隐私及安全
电子商务、数字平台商业模式、远程工作、通信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正在给企业、基础设施和个人带来新的数据安全风险。
零售与电子商务
在零售技术中,电子商务平台依赖于软件工具的生态系统,允许用户建立在线商店、数字化实体店进行销售和处理支付,并通过自助服务完成订单。
机器人和自动系统
到2025年,先进机器人(包括自动驾驶和半自动驾驶汽车)的潜在年度经济影响将与移动互联网、先进材料或能源市场相当。
Gartner:2022年全球IT支出将达到4.4万亿美元
根据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IT支出预计将达到4.4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4%。
Gartner研究副总裁John-David Lovelock表示:“今年被证明是首席信息官(CIO)有记录以来最忙碌的一年。地缘政治中断、通货膨胀、货币波动和供应链挑战是争夺他们时间和注意力的众多因素之一,但与我们在2020年初看到的相反,CIO正在加速IT投资,因为他们认识到在应对中断时灵活性和敏捷性的重要。因此,购买和投资偏好将集中在分析、云计算、无缝客户体验和安全等领域。”
过去两年通货膨胀对IT硬件(例如移动设备和 PC)的影响终于消散,并开始蔓延到软件和服务中。由于当前IT人才的匮乏促使薪酬更具竞争力,技术服务提供商正在提高价格,这有助于在2022年和2023年之前加速这些行业的支出增长。预计到2022年,软件支出将增长9.8%,达到6749亿美元,而IT服务预计将增长6.8%,达到1.3万亿美元。
近期和远期企业应用软件、基础设施软件和托管服务的兴起表明,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两年的趋势,而是系统性和长期性的。例如,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支撑着每一个主要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在线产品和移动应用程序,预计占2022年软件支出增长(10%)中很大一部分。
Gartner预测,2023年终端消费者体验和供应链优化等数字业务计划将推动企业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软件支出实现两位数增长。
PERKINS COIE LLP:2022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PERKINS COIE LLP发布了“2022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关注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科技的最新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量子计算
赋能科技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的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集。神经网络是互连的处理器,它们协同工作以解决问题。他们的灵感来自人脑中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部门和行业信号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引爆点”计划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分析
除其他目标外,NASA的“引爆点”计划旨在开发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在月球表面导航的机器人。博世将通过“AIoT”支持该计划。AIoT是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IoT)的结合。
云计算和分布式基础设施
云计算可以降低客户的成本,特别是当它们被应用于云服务提供商的物流流程以降低成本时,例如通过更好地利用电力和冷却系统。
云计算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使用该技术提供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管理客户数据和使用诊断系统。金融机构已将其用于各种银行和金融服务产品,包括存储和访问客户账户数据等传统管理任务。
数字媒体和娱乐
赋能科技
数字媒体和娱乐的融合
不同形式的数字娱乐之间的壁垒正在瓦解。音乐会以多种形式举行,美术馆提供沉浸式体验,社交媒体平台界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而已经引入互动内容的流媒体服务也将很快扩展到沉浸式现实和游戏平台。
Synergy:未来三年内全球数据中心将突破一千个大关
超过300个新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管道推动了健康的增长预测
Synergy 的新预测显示,超大规模运营商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将持续快速增长,以支持其不断扩大的业务运营。目前已知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达314个,运营数据中心安装基数将在三年内突破1,000个大关,并在此后继续快速增长。美国占目前运营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近40%,占全球容量的一半。未来,它仍将是拥有最多数据中心的国家,其次是中国、爱尔兰、印度、西班牙、以色列、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和英国。
目前,拥有最广泛数据中心足迹的公司是领先的云提供商,亚马逊、微软、谷歌和 IBM。每个运营商数据中心足迹都超过60个,广泛分布在北美、亚太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和拉丁美洲。
甲骨文、阿里巴巴和腾讯也拥有非常广泛的数据中心业务。按数据中心容量计算,领先的是亚马逊、微软、谷歌和 Facebook,但增长最快的是中国的超大规模云提供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腾讯。未来,新数据中心贡献最大的是亚马逊、微软、Facebook 和谷歌。
Synergy Research:2021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收入达1850亿美元
Synergy Research Group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在数据中心IT硬件和软件上的支出比2020年增长了10%,这主要得益于公有云基础设施支出增长了20%,这推动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云服务提供商继续在数据中心上大量投资,以满足对其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企业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在2020年下降6%之后,在2021年略有反弹,增长了3%。
2021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收入(包括云和非云硬件和软件)为1850亿美元,其中公有云基础设施目前占总收入的47%。主要面向硬件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总计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77%。
Synergy Research Group首席分析师John Dinsdale表示:“总体数据中心设备市场继续扩张,在经历了相对低迷的两年之后,2021年的整体增长率开始回升。最重要的是,面向公有云提供商的销售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目前公有云提供商占数据中心设备支出的近一半。”
Gartner:2021年IT基础设施市场排名 阿里巴巴以IaaS市场占比42%位列第一
国际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IT基础设施市场追踪数据,阿里华为腾讯京东位列前四,居中国云计算第一梯队。其中,京东云在中国IaaS市场占有率位居第四,排名较去年上升一位,进入云市场以来, 京东云公有云、专有云双双入围中央国家机关采购目录,成为公有云、专有云同时入围央采目录的三家供应商之一。
2021年京东云推出行业首个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助力产业客户解锁单个云厂商的技术绑定,构建兼容历史未来的混合基础设施,不仅能充分利旧已有IT设施,还能面向未来新技术调整IT系统。在自身业务中,京东云“云舰”成功支持央视春晚红包、京东618、京东11.11等大型项目。面向产业,云舰正在支持中化能源、陕煤、美的、农夫山泉、达达、爱回收等众多客户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
未来,京东云将基于多云应用趋势,持续夯实云平台底座,扩展纵横一体的“十字版图”。纵向上,从“业务上云”走向更多元的“云上创新”,结合新一代云产融合的供应链体系,以“云链一体”驱动业务增长;横向上,将“更懂产业”进行到底,携手零售、物流、能源、交通、制造、城市、金融等千行百业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推进实体企业数字化的转型与升级。
亚马逊:中国企业上云出海趋势
从“数字化出海”到“出海数字化”,数字经济
出海呈现新格局
● 从欧美到非洲,中国企业出海遍地开花。
60%的出海企业海外业务已经涉及三个以上大洲/地区。东南亚、欧洲和北美依然占据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目的地,同时,南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地区正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蓝海”。
● 从“制”到“智”,出海力量再升级。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经历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到技术驱动型、思维创新型、品牌先导型的升级之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从向全球输出“中国成本”、“中国规模”,转而向全球输出“中国技术”、“中国品牌”和“中国体验”。
● 从传统到新势力,新能源车开辟出海新赛道。
随着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行业,无论传统车企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都在积极布局海外,希望实现弯道超车。
●从 to C到 to B,企业服务领域成出海新热点。
从企业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 、协同办公 、人力资源等通用型企业级服务,到垂直行业所需的具体服务,再到 IT 运维管理、数据库及大数据分析等 IT 应用,企业服务领域正在成为出海的新热点。甚至部分原来面向 C 端的出海企业,也把自身服务 C 端客户的经验开发成服务 B 端的新服务,向 B 端拓展业务。
●从“大”到“小”,中小企业出海崭露头角。
已经出海的企业中,大企业占63%,中小企业占37%;计划出海的企业中,大企业占35%,中小企业占65%,中小企业表现出强烈的出海意愿。
●从萌芽到成长,初创企业出道即瞄准出海。
从游戏、开发者服务和 SaaS,到硬件/手机、电商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是生而全球化的。2021年埃森哲中国独角兽研究显示,45%的独角兽企业认为海外拓展至关重要,其中,82%的企业计划24个月内就进军海外。
SRG: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IT硬件和软件支出同比增长10%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 IT 硬件和软件上支出比2020年增长了10%,这主要归功于公共云基础设施支出增长20%,这将其推向了历史新高。云提供商继续对其数据中心进行大量投资,以满足对其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在2020年下降6%之后,企业在自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在2021年略有反弹,增长3%。
就2021年全年市场份额而言,ODM 总体上占公共云的最大部分。市场上,浪潮、戴尔和微软是领先的供应商,都拥有相似的市场份额。2021年企业基础设施市场领导者是微软和戴尔,紧随其后的是 HPE、思科、VMware 和 IBM。
2021年,包括云和非云硬件和软件在内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收入为1850亿美元,其中公共云基础设施目前占总收入的47%。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主要面向硬件的细分市场合计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77%。从细分市场来看,戴尔是服务器和存储收入的整体领导者,而浪潮则是向公共云提供商销售服务器的明显领导者。思科在网络领域据主导地位,而微软则因其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和虚拟化应用程序分支的优势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这四家之外,市场上其他领先的供应商是 HPE、华为、VMware、联想和 IBM。